游园惊梦——《牡丹亭》读后感
1。书中内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书摘
1.1初相遇
杜丽娘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杜宝之女,被视为掌上明珠,但管教甚严,请来腐儒陈最良教她读书,在一个春深季节里,趁父亲不在,私自和丫鬟春香一起去后花园游玩。由于大好春色而萌动情思,在园中,她倚几而眠,梦见自己和一书生幽会。这书生是个秀才,为柳宗元之后,名为柳梦梅。杜丽娘自从和柳生梦中相会后,便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时,在女儿墓地建起一座梅花观。柳梦梅在进京赴试途中,恰巧借宿于此,在这里偶然见到一张杜女的自画像,也是在这里,他开始和杜丽娘的阴魂幽会。
1.2回生
后来,柳梦梅挖开杜女墓,杜女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并同往京城临安(南宋首都,在今杭州,北宋东京城,即汴京,今河南开封)。杜丽娘的闺塾老师陈最良看到杜墓被挖的情况后,断定是不辞而别的柳梦梅多为,就赶往淮安向杜宝告发柳梦梅盗墓之事。这个时候,金兵南侵,当年的科举放榜时间被推迟了,身为安抚使(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军务治安)的杜宝也在淮安被围。而受杜丽娘给嘱托前去探望岳父母,同时报告杜丽娘还魂喜讯的柳梦梅却在途中遭到囚禁。
1.3结局
金兵退走后,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南宋中央政府最高实职)。尽管柳梦梅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但是杜宝还是拒不承认其女与柳生的婚事,并对柳生严加拷问,强迫女儿离开柳生。杜丽娘和柳梦梅都不死心。最后,事情闹到皇帝面前。皇帝让争执双方和解,有情人终成眷属。
2。美文共读
2.1《牡丹亭题记》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2.2第十出《惊梦》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已咐催花莺燕借春看。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3。本书心得
3.1城外与围城里的人
三岛由纪夫说过,现在的年轻人不相信爱情的存在,但仍然憧憬它的到来。(我还是挺赞同的,许是因为尚有一颗未泯的少女心)或许像大多数人在10岁的时候想要追求学业,20岁想追求事业,快要走向30岁的渐有成就的你,想着什么呢?过了30岁又是什么样的人生体验?还有,单身汪们,开始被逼婚了吗?
好像我们很少看到像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纯粹的爱。当然,你也可以反问,这,算是吗?不同的人来自家庭,经历,还有性格,兴趣,价值观,于是当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时候,水到渠成,就必然要去面对对方的家庭,思想,等等等等,复杂得很。有的则顺利重新组合成新的家庭,有的则从此相忘于江湖。
似乎也有这样的案例,两个人在一起5年了,最后分开了。问及原因,因素太多,而让你放弃5年,心甘情愿吗?我的收到的答案是,我已经用5年去识别一个人,去试着融合,不想以后几十年这样的忍受了。我竟无言以对。结婚的你们看法如何呢?难道结婚以后不会吵嘴吵架吗?(感觉又要扯太远了)也有在恋爱的,说还不如单身。这是对只单身汪深深地恶意呢。单身的时候想要恋爱,就好像上次群里有人说说“真的不想单身了”恋爱的时候却想要单身。这真的应了那句话“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事业,感情。
3.2自我世界构建
对于本书,相关的资料不多,作者相关资料记载也有限。起初,第一次读,深深地觉得这就是鸡血小说,古代的男女恋爱大概也就这样来。但是结合书和作者的背景,当我理解这本书的时候会被打动,理解汤显祖,出生在时代和他理想的差距太大,但是,今天的即使给他一个平台,貌似也未能让他满意。他所厌倦的官场猜疑,在今天没有消失。
其实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5型人格的汤显祖,满腹才华,可他不爱人群,注定被卡掉一半外露的机会。或许正因为他这种保持距离式的行为模式,没有想要和他同场的人相近,是因为性格不合,还是志向不同。看完本书,更多想到的是梭罗而不是莎翁,尽管他们被试之一谈,同时代的剧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描绘了一片纯粹的自我天地,而在本书,也是这样。作者的自我世界的构建我不知道这两位作家是因为厌倦世俗想要寻找心灵禅修之地还是他们纯粹为了逃避外界的繁杂而进行写作,自我构建起一片小小的文字空间。
3.3人生里放弃所放弃的,什么是最不能放弃呢?
文中的杜太守这个官员除了思想比较传统,在为官方面还是被作者美化得清廉一些。对于汤显祖而言放下为官的荣耀,选择归乡,剩下文字的陪伴。唯有文字,唯有他的内心,他的自我天地。于是有了牡丹亭,而不是百年之后一个官名
4。读了3次依然未能好好理解作者
第一次是因为本书的盛名。第二次是因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样的语句吸引,重读一遍,感受语境,题记也是很吸引我。第三次再读,真正一次深入了解作者和他经历的年代,尽管理解他的世界如何,却依然很难理解他的创作想法。文字的呈现只是外在的一部分,内心更加深沉的东西很无法更加深刻感受到,或许人生阅历还不够多。在每次看到这个故事都是觉得很老套。
【《牡丹亭》《惊梦》赏析】
纵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牡丹亭??惊梦》赏析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 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汤显祖“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汤显祖个性耿介刚直、不肯趋炎附势。年青时因拒绝首辅张居正的拉拢而两次无缘进仕。直到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三十三岁的时候才中进士。但他仍不肯趋附当权,故仅能在南京任太常博士。后改官南京詹事府主簿,又迁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上《论辅臣科臣疏》,历数神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间的朝政,诸如科场舞弊、弄臣贿赂、言路阻塞等弊端,触怒了神宗,被谪迁广东徐闻县典史。一年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终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回临川闲居,寓所号“玉茗堂”,汤显祖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其所作《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大传奇因均有梦境构想,被并称“临川四梦”,其中尤以《牡丹亭》为人叹赏,时人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他自己也说“一生得意惟在‘牡丹’”。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盛赞汤显祖的杰出成就,将之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写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回到闺房后就做一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后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牡丹亭》以强烈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无情地抨击了腐朽封建道学的理念束缚,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重情思想。其中《惊梦》是《牡丹亭》中最精彩的一折,低回婉转地描摹出了“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那种自伤自怜自怨自艾的情绪。数百年来,人们以昆曲深婉缠绵的曲调反复地吟唱这一折,清丽悠远、深情感伤的旋律与幽怨哀婉的情绪相得益彰,人们吟唱着杜丽娘的伤感无奈,直唱得口角生香。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正值青春年少,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他们的一片爱女之心使得他们力图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把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大家闺秀。杜丽娘被隔绝在深闺大院,“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几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遭到父母的责骂,她只能做些女红,或者看看书史来打发时光。杜宝为了把女儿调教一个合乎闺阁的大家闺秀,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陈最良是一个典型的老学究,满嘴的之乎者也,满脑子的封建教条。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苦闷的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鼓动下,准备到自家的花园游玩,《惊梦》一折就从这里开始。
旦和贴都是剧中女性角色,旦的分类很多,一般有十二旦的说法,这里指杜丽娘。贴是丫鬟,此处指春香。“介”相当于元杂剧中的“科”,描写人物的神态、体态。杜丽娘走上舞台,唱了一首【绕池游】,抒发自己清晨醒来百无聊赖的情绪。“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里小庭深院”,春天的早晨,莺啼婉转唤醒梦中人,梦中醒来感受到春光撩人的烦乱。“遍”,到处都是。“人立小庭深院”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刻画了一个被帘幕阻隔在闺房深处中孤独寂寞的女性形象。春香不谙情事,春天的生机让她由衷的感到欢欣。看到杜丽娘郁郁寡欢,就怂恿她趁着大好春光梳着应景的发型去赏春。“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状,戴在头上,上贴“宜春”而字。杜丽娘心里却没有一丝快慰,感叹自己的心情“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杜丽娘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的情绪下游园,奠定了整折戏的忧怨感伤的基调,正因有了如此微妙复杂的心理基础,才引出了下文“伤春”。【步步娇】写杜丽娘怀着难以名状的烦闷和自我欣赏的心情开始梳妆打扮。袅晴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则说太阳穿过灰尘照进院子,一条若有若无的光线照进来,人的情思也如同这晃晃荡荡的光线无法平静。一则直接把“晴”同“情”,写人的情思起伏不定。在思绪万千的心情下,杜丽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钿,穿上华丽的锦裙,并从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如花美丽的少女从镜子里面审视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态,不禁沉醉。【醉扶归】是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当春香从外在的衣物饰品上赞美她“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时,杜丽娘却表白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抛开外在装饰的陪衬,直接指向对自己不加任何雕饰的天生丽质美的欣赏,她认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鱼沉雁落鸟惊喧,花羞月闭花愁颤,极写杜丽娘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美丽的欣赏爱怜。春香并不能真正理会杜丽娘的美丽,杜丽娘的美丽也正是“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了,“恰”,如同。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伤春”即是“自伤”。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欣赏,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反差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沁满了心灵,这就点明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种郁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具有着双重的意味。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在古代诗词中这种主题非常多,“劝君惜取少年时,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形成了女子“伤春”的传统。备受压抑的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使得初入园林中的她心潮起伏。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中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种自怜的情绪油然升起。这句话出于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们在涂金错采的游船中赏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尽。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在昆曲演员们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好姐姐】大力渲染了春天的美丽。“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青山上到处都是红色的杜鹃,“啼”字是从杜鹃鸟泣血联想而来,寇准有诗云“杜鹃啼处血成花”,杜鹃鸟以血染红了自己的美丽,恰似美人以美丽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蕴涵着隐隐悲壮之美。“荼 外烟丝醉软”,“荼 ”,一种晚春开放的小花,荼 花外是如烟的暖暖春光,春光如烟似梦,一个“醉”字写出人沉醉春光里心酥身软的感受。“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虽然美丽,但是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候才开放,怎么能在春花中占得花魁呢!这里深寓着杜丽娘对自己美丽的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感伤。“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闲凝眄”,凝神。只听见燕子呢喃明快如剪,黄莺歌唱音调圆润甜美。以上从所见所感所闻展示了春天无限的美丽。春光越是美好,无人欣赏才越让人惋惜,伤春之意格外浓烈。那种觉醒后的向往格外强烈,而现实的束缚又使得杜丽娘沮丧灰心。“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便”,即便。“十二”,虚指,犹言所有。看也看不够的春天美景只能被断壁颓垣环绕,即便自己把所有的景致都看遍了也难以改变“三春无人见”的命运,只能徒然增加自己的烦恼。虽伤春,但更伤“我”。在《惊梦》中,杜丽娘的感情起伏非常大,从青春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烦闷到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无奈,从赞美春天到伤感春天以及伤感个人命运的无法把握,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游园被加以细腻地描摹。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还回忆起诗词乐府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她们的一生;但也有象张生、崔氏那样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这样,她的青春觉醒了,原本对爱情朦朦胧胧渴望也明确了。她悲叹青春虚度,才貌淹没“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游园后,杜丽娘在梦中与俊美的柳梦梅云雨缠绵,使得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顶峰,因而导致了她在对自由和爱情的憧憬中日渐衰弱最终埋骨幽泉。她期盼自由、幸福,但愿“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对爱情的强烈向往使得杜丽娘在死后还在追寻,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还魂结为夫妇,汤显祖由衷地赞美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妇女生存状态最惨烈的时期,贞节牌坊和裹小脚这两种对女人进行戕害的手段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整个社会从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对女人的生存进行了严厉的规范,而且理学家们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正日益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一种道德准则。这种对人性本能的极端压制也导致了当时倡导性灵主张的兴起。杜宝夫妇对女儿的严厉要求正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自觉执行,而杜丽娘被春光唤起的生命觉醒也正是性灵之强烈的形象说明。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形象艺术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艰苦斗争,赞扬了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尤其对女性的自我拯救给予了正面的肯定。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成为中国古代幽怨女子的典型。浪漫主义名剧《牡丹亭》行世后,家传户诵,那凄凄戚戚的剧情和幽婉哀怨、缠绵深情的声腔,曾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妇女的反应尤为强烈。据说当时有许多青年女子读了《牡丹亭》,先后为之伤情而亡。 如与汤显祖同时代的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牡丹亭》后,深为剧中杜丽娘的遭遇所打动,联想到自己在爱情上的挫折,不禁感慨万分。她把自己的哀怨用朱砂一句句记录在《牡丹亭》剧本上。在《惊梦》折上,她注道:“我睡觉也常常做梦,只有梦中才能见到平时见不到的东西,就像丽娘见到的那样”。全剧评注完毕,她另抄了一份,打算托人捎给汤显祖。但不久因感伤太过,忧愤而亡。汤显祖知道后,特别感动,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追悼她:“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诗前还写了个小序:“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十七惋愤而终”。另外,当时扬州还有个叫金凤钿的女子,读完《牡丹亭》,就给汤显祖写了封信。信上结合自己不幸的婚姻,抒发了内心的痛楚,还表示愿意委身于汤显祖。信发出后,她就朝思暮想,盼着汤显祖能给她复信,终于相思成疾。待汤接着信赶来扬州时,金凤钿已经去世。汤显祖深感惋惜,便出资为她营建了庐墓。而杭州女伶商小玲色艺双佳,但爱情遭到很大的挫折,在对感情的体验上,她对杜丽娘的感伤和无奈有着深深的共鸣,因而扮演杜丽娘分外传神。每当演到《寻梦》《闹殇》几出戏,真若身临其境,缠绵悱恻,忍不住珠泪盈眶。一次在唱到《寻梦》【江儿水】“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因悲伤过度,竟倒在台上气绝身亡。 明末曲家吴炳在传奇《疗妒羹》中通过女主人公乔小青,概括了这些殉情女子的忧伤与哀愁。小青自己被卖给一个叫褚大郎的商人作妾,为大妇所不容,被幽禁在后园。夜深入静时,她便独自挑灯夜读《牡丹亭》,读到悲切之处,不觉和泪研墨,赋诗吟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后仿丽娘写真,留像而逝。更有三女评《牡丹亭》的佳话。《长生殿》作者洪升有个好友叫吴吴山,初聘黄山女子陈同。尚未完婚,陈便去世。陈同生前酷爱《牡丹亭》,一边看,还一边加以评点。得病后依旧倚枕而读,爱不释手。她母亲多次劝阻不成,不得已把书偷偷拿去烧了。幸好上卷放在枕头底下,才免于一炬。陈同死后,吴吴山看到了这卷幸存的《牡丹亭》,见上面密行细字,评语极精辟动人,有几页还斑斑点点沾满了泪痕,让他惊叹不已! 不久,吴吴山娶了清溪女子谈则。谈则在看到陈同评点的《牡丹亭》后竟也爱不释手。她叹息下卷不存,便从书市购来了下卷,仿照陈同的意思补评下去。吴吴山读了谈则的评语,简直与陈同如出一手,更是惊讶。不料,谈则评完《牡丹亭》也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几年后,吴吴山继娶古荡女子钱宜。钱宜看了几页陈、谈评注的《牡丹亭》就人了迷。她一边看,一边也在书页上注下了自己的感想。全书注完,她对吴吴山道:“以前曾听说有个叫小青的女子评过《牡丹亭》,但后人不得见。眼下陈、谈两位姐姐,评点得如此精湛,何不把它刻印出来让其流传呢?”吴吴山听了点头称是,答应了她的请求,钱宜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作为刻板资金,到清康熙年间,三妇合评的《牡丹亭》终于刊刻行世了。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描写,《红楼梦》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听“皂罗袍”一曲,心荆摇荡,如醉如痴,站在路边,黯然神伤,足见《牡丹亭》影响之巨,感人之深。《牡丹亭》不仅在女性的内心世界掀起了波澜,其自伤自怜的心绪在男性世界也得到共鸣。“士不遇”是那个社会形态中男性尤其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最常见的状态,不遇的佳人、失宠的宫妃都成为男性自喻的形象,诗词中“男子做闺音”几乎成了一种抒情模式,杜丽娘在《惊梦》中抒发的自伤自怜自怨自艾情绪就是他们本人真实的体验,文人士大夫对杜丽娘内心世界的无奈和伤感他们有真切的体验和共鸣。
《牡丹亭??惊梦》无论是主题、曲词还是唱腔,在社会上都引起了普遍共鸣,成为昆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被人们长期叹赏与吟唱。
牡丹亭惊梦观后感
游园惊梦观后感
游园惊梦观后感 - 良辰美景奈何天 ——《牡丹亭· 游园惊梦》观后感 汤显祖在《牡丹亭》一剧的《题词》中写下:“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
牡丹亭 游园惊梦观后感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汤显祖的《牡丹亭》唯美而动人。那么由白先勇先生改编的《游园惊梦》更是唯美的演绎——青春版的《游园惊梦》。
三十年代的苏州,得月楼的歌妓古翠花以其超凡脱俗的容貌和绝佳的昆曲造诣成为红极一时的名妓,后嫁入当地豪门荣府。荣兰是荣家的亲戚,论辈分当与翠花的丈夫(荣老爷)称得上是兄妹,身为女儿身的她却有男儿之志,虽家道中落但一心要做时代女性,摆脱封建束缚报效国家。荣兰和翠花虽然都是女性,但二人在舞台上却是天生绝配,在演唱昆曲《牡丹亭》时,一饰杜丽娘一饰柳梦梅,配合得天衣无缝,羡煞旁人。侯门一入深如海,荣府枯燥的生活和人情的冷暖令翠花十分孤寂。荣兰痴迷于翠花的美丽和哀愁,常常过府相伴对她关爱有嘉,两人渐渐便生出暧昧的感情来,历经几番波折,最终相濡以沫共同生活。
一个姹紫嫣红的年代;一座纸醉金迷的豪宅;一对相看俨然的美人。
这是一部对昆曲阐释的很唯美的影片,而我对其中的细腻情感却不能真正会意。也许是导演的执着追求,未必所有人都能得到很深刻的理解。但是昆曲在影片中有如诗一般将主人公的生活串联起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 惊梦 赏析
第一支曲子
解说:莺儿鸣叫婉转催梦醒,心儿被处处春光撩乱。孤零零伫立在重宅深院。熏沐的沉香烧尽,残断的绣线抛完,为什么今年思春的情怀胜过去年?
鉴赏:曲中展示了怎样的景?透出了怎样的情?
提示:一边是莺啭催动的无限春光,一边是枯燥单调的闺阁寂寞。这种一动一静、一闹一寂的强烈反差,催动着少女思春的情怀,因此,一句“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自问,把意欲挣脱束缚、向往自由(大好春光)的热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二支曲子
解说:晴空的庭院游丝如烟,春在飘荡的游丝上呈现。刚迈步又迟延,退而回房理花钿,没想到菱花镜偷照了半个颜面,害得我将发髻梳偏。步出闺阁羞将身姿显现。
鉴赏:从游园前的整装美容,可以看出杜丽娘怎样的心理活动?怎么去理解这种心理活动?
提示:欲行又止,想扮得和春色相当;整装美容后,第一次从镜中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俊美,使自己情不自禁、羞答答的将发髻也弄歪,还故意自我埋怨,写出了少女含情脉脉、自我欣赏的微妙心理。杜丽娘的这一发现极为重要。它更激发了杜丽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第三支曲子
解说:你说红裙衫显现得色彩鲜艳,嵌着宝石的头簪亮闪闪。这正是我爱美天性的表现。正愁我的美貌和情思无人识见,没担心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恐怕春花羞愧愁绪添。
鉴赏:对春香的赞赏,杜丽娘是怎样回答的?从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心情?
提示:一方面对自己的美貌毫无掩饰的自我欣赏,一方面又为自己的美貌和情思无人赏识而惋惜。这里的惋惜不是孤芳自赏的矜持,而是一种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感慨。这样就形成了形体美、情思深与心灵空、意念虚的巨大反差,深刻地表现了杜丽娘面对大好春色,心情想有寄托的希望之情。
小结:这三支曲子写的是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表达的是她想寻找春天、寄托情思的热望。其中,有思春的兴奋,赞春的惊喜,惜春的感慨,当然,这“春”,既包含着“春光”“春色”,也包含着“春情”“春思”。
第四支曲子
解说:没想到春花灿烂开遍,可惜是开在破败冷寂的庭院。可叹春色美好春光虚度的日子难捱,那赏心的乐事、欢欣的快意不知落在谁家院?瑰丽的楼阁飞檐,华丽的亭台栏槛;细雨丝丝、轻风片片,烟雾笼罩、游船斑斓,——深闺人领略这大好春色太难!
鉴赏:杜丽娘面对着怎样的春色?她的心里在怎样活动?
提示:面对的是由近及远的红花紫蓓、亭台楼阁、细雨轻风、烟雾游船,这是一片动人的春景。在这样的春景中,先是惋惜只有“断井颓垣”相伴,后是感叹“忒看的这韶光贱”,核心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惆怅郁闷。通过杜丽娘的直白,以“乐景”写“哀心”,“倍增其哀”,宣泄了杜丽娘内心的郁闷,表达了她追求自由的热望。
第五支曲子
解说:杜鹃花红遍了青山,荼花外游丝飘忽柔软。春香呵,牡丹虽好,哪能开在百花之先!凝神听,燕子的清脆叫声明快如剪,黄莺流啭的歌声柔和润圆。
鉴赏:怎样理解“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提示:字面上的意思是,牡丹虽然美艳,但它迟至暮春才开花,不能开在百花之先。其实这是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哀叹自己的青春被耽搁了。
第六支曲子
解说:看不厌的春色无限留恋,即使赏遍十二亭台也是枉然。倒不如就此尽兴回房打发日子暗自怜。
鉴赏:“枉然”、“过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境?
提示:“枉然”,是一种得不到任何收获或满足的失望;“过遣”,是一种打发日子的无可奈何。这两种心境都出自惆怅、忧伤。曲中不着修饰的白描出来,更显得真切动人。这种心境是对自己青春逝去的感伤,也是对礼教束缚的愤懑。透过感伤和愤懑,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由、幸福的热望和追求。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实写明代。在那个“情”与“理”激烈冲突的年岁,汤显祖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题词里面,他写到“天下子女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封建的道德规范的思想无疑同明代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紧密相连,表达了当时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作品中充斥着离奇的幻想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形象塑造上则通过人物的心情与客观的景物结合,彼此相得益彰,使行文熠熠生辉。这个特点在《惊梦》一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明人王骥德《曲律一》说:“《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临川川汤若士婉丽妖冶,语动刺骨”。李渔说:“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牡丹亭》令人陶醉,而《惊梦》则是其中最精采的一出。《惊梦》是《牡丹亭》中的第十出戏,主要描写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这是杜丽娘性格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即她从名门闺秀走向封建叛逆道路的第一步。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杜丽娘终日在闺中刺绣,难耐寂寞。迂腐可笑的老学究陈最良是丽娘的教书先生,他讲的《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触动了丽娘的情思。适逢父亲杜宝下乡劝农,她便由丫鬟春香带路去后花园消遣,这便是游园的由来。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通过描写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其感春伤春的情怀。
第一曲?【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莺儿婉转的鸣叫把人从梦中催梦,处处春光撩人。“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孤零零伫立在重宅深院,沉水香业已燃尽,未做完的针线活也抛在一边。于是丽娘自问“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为什么今年思春的情怀胜过去年?面对大好春光,自己却被禁锢在深深的庭院当中心情怎能不烦恼忧郁?而这鸟鸣莺飞又怎能不触动少女的情怀呢?值得一提的是“乱煞”一词一语双关,不仅形容春色也暗指丽娘心绪骚乱,而连用“小”“深”两字则精准的刻画出丽娘生长的环境,那是一种人性极尽束缚,青春几乎窒息,充斥着阴冷和冰凉的世界。而一个“抛”、“残”则传达出生活的单调无常,索然无味。这些隐约流露出丽娘对现实的不满也为其后游园排遣心中淤积的苦闷埋下伏笔。
第二曲【步步娇】写丽娘对镜试妆。“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春天里一条蜘蛛的丝被风吹下来袅袅地飘着,摇曳飘忽的游丝吹进这冷落的庭院。自然界中的一缕游丝也被丽娘发觉了,丽娘对春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她关注着自然界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变化,她渴望春天的到来,似乎也渴望着摆脱禁锢她的小庭深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再次巧妙的使用一语双关,其匠心独具可见一斑。“晴丝”谐音“情思”,这既是飘忽在空中的游丝,更是游弋在丽娘心里的情丝。“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镜子故意把我半边脸偷偷照进去了,惹得我急忙躲闪,把美丽的发卷也弄歪了。“没揣”,是故意的,“菱花”,借代镜子,“迤逗”即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一个“偷”字,精妙的将镜子拟人化,明明是人照镜子却说镜子把人偷照进去,似乎镜子已窥测到了丽娘隐荡的春心,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而闺阁中的青春少女连自己姣好的容颜也不敢正视,也从侧面突出封建礼教对人的禁锢是何等之深。“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我怎么能走出闺房而显露在外呢?封建制度下的大家闺秀是不能轻易出门的,这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
第三曲【醉扶归】写丽娘妆成出闺。“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你说红裙衫显现得色彩鲜艳,嵌着宝石的头簪亮闪闪,可知爱美是我的天性。纵然有沉鱼落雁之美,羞花闭月之貌,这青春之美又有谁来赏识呢?“翠生生”形容色彩的鲜艳。“茜”,降红色。“艳晶晶”,指光彩夺目。面对丫鬟春香的赞美,丽娘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我天生的本性就是爱美。女孩子天生是爱美的,有对美的追求,但自己的美丽却是“三春好处无人见”,无人赏识,只能使鱼沉雁落,花羞月闭,这表现了丽娘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以上三支曲子,把一个欣赏自己的美丽而又抱怨幽居深闺无人赏识的贵族小姐的神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在丫鬟春香陪同下,杜丽娘走到后花园,她要走出她的小天地,她要挣脱她身上的椒锁。潜伏在她心底的人性复苏了,戏也正式进入游园部分。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三首曲子抒发了杜丽娘游园时伤春的感情。
第四曲【皂罗袍】这也是历来最为大众熟知与传唱的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如丽娘青春的生命与那阴冷的生活环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优美的景色美好的时光,让我怎样面对,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奈何天”,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表示百无聊赖的思绪。宋晏几道《鹧鸪天》词之六:“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汤显祖《白雪遗音·马头调·销魂二月》:“三月里清明节,玉美人儿熏熏醉,对景徘徊。好一个奈何天。“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瑰丽的楼阁飞檐,华丽的亭台栏槛,那朦朦的烟,那柔柔的风,烟雾笼罩、游船荡漾。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可深闺人领略这大好春色太难了,这句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这只《皂罗袍》道出了丽娘对春的爱,对生活的爱也道出了对父辈们麻木的内心世界的叹惜,他们将满园春色“都付与断井颓垣”,他们“忒看的这韶光贱”!
第五曲【好姐姐】写丽娘因花鸟而触情。“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蘪外烟丝醉软。”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晚春的?的游丝如烟似云,火红的杜鹃、洁白的茶靡报告了春将离去。“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牡丹虽有天姿国色,可春将归去,它还没开放。悠闲的注视着,燕子的清脆叫声明快如剪,黄莺流啭的歌声柔和润圆。牡丹作为百花之王却因花开得太迟而没能占先,丽娘实际上是用牡丹来暗喻自己的美丽,这就流露出她对虚度芳春的怨怅,有对美丽的青春被耽误的幽怨和伤感。那成对的莺燕,更反衬出丽娘的孤独寂寞。而“闲凝眄”三字,闲闲地注视着,更体现出杜丽娘游园,原只为消愁解闷,但游园所见无不增其烦闷,哀怨之情更无法排遣。
第六曲【隔尾】可以用遣愁枉然来概括。“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即使赏遍十二亭台也是枉然,倒不如就此尽兴回房打发日子暗自怜。这是内心深处的呻吟也是对渴望获得岌而受到压抑的不满。
关键字:代发论文 论文篇 文学论文
上一篇:从叙事学角度解读《百合花》的情感历险-文学论文
下一篇: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思想性格特点-文学论文
浅析《牡丹亭》(惊梦)
简述牡丹亭惊梦的大概内容
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小生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丽娘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同情她。丽娘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829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