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幸福之路》读后感
这几天细看罗素《幸福之路》 ,其中的哲理让人收益匪浅。他是分析哲学的 创始人之一,也是经验主义的实践论者,反对理性主义的先验论思想,强调人的 社会价值。 《幸福之路》 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 的道理, 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 “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比较 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 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 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 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 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 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 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 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 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 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罗素认为,不幸福 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 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 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 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 出一幅理想的图画, 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 得自责、矛盾、苦恼。这种状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 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症。 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 其特征是喜欢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当然这种心 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换句话说,自恋者显示 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 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幸福快乐,得不到满足的时 候就会觉得失败绝望。罗素认为,一个人只想要社会景仰他,而对社会本身丝毫 不感兴趣, 他就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即使能够, 也很难感受到全身心的快乐。 所以虚荣过了头, 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 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种类型是自大者, 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一味 追求个人名利。 这一类型的人权力欲比较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或爬到自己期望 的高度他就会不快乐。 生活中我们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总是贬 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罗素辩证地分析指出,这种人的自 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 如果其欲望被约束在适当范围还可以增加幸 福感,如果把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就可能给其“外部世界或者内心世界 带来巨大的灾难” 。 另外还有很多混合类型的心态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 罗素在书中分别论述了 竞争、攀比、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畏惧舆论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 其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罗素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 首先他分析了产 生快乐的因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 与幸福的关系。 罗素说, 幸福, 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 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 除了外界环境, 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 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 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 人幸福, 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然而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层面上 的幸福, 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 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 和他人,满腔热忱地融入社会生活。 罗素在书中一以贯之地倡导非自我中心主义, 他认为一个人要是过分地关注 自我, 就好比把自己囚禁在自身欲望的牢笼中难以自拔,并由此产生无尽的痛苦 和烦恼。而“非自我中心”的视角则会使自己与他人的对立消失,个人与社会的 对立消失, 使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消失。一旦人们除了自己也对身外之人或身外之 事产生了真心地关注和付出, 精神就会摆脱禁锢而变得开朗起来,幸福的感觉就 有可能真正来到身边。 据说, 以前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怎 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 “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 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 ”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 付出了许多汗水,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这就 是罗素所说的“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趣向外发展” ,幸福的感觉会自然来临。 另外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 “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 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 ”不断地付出和得到 爱, 幸福是平淡生活的体会、 是点点滴滴的快乐, 是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的。 而且, 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名誉的多少;不在于是否荣华富贵、人前显 赫,也不在于是否粗茶淡饭、平实无奇。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读懂了自己,读懂 了生活,他就会找到幸福的真谛,同时也会感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幸福之路读后感精选10篇
《幸福之路》是一本由[英] 罗素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开开玩笑就过去了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不自觉地回想到听过的一句话:“人生啊,开开玩笑就过去了。何必这么认真呢?”
什么是开玩笑?什么是认真呢?罗素在书的第一章论述了“什么使人不快乐”,他说,不快乐的根本在于太过自我,自我意识太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过于关心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看的太重要。而快乐的根本在于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不要总是想着自己,不要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耿耿于怀。因为人类天生是悲观和忧郁的,当人想到自己的时候,往往想的都是自己的缺点和糟糕的回忆,对自己感到厌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监狱中最严厉的惩罚不是酷刑,而是关禁闭,因为关禁闭会让一个人无事可做,从而每时每刻都想自己,想到自己的可怜,想到自己的卑微,对自己感到厌恶,破坏人生的本质。
面对他人的玩笑,有些人很容易被激怒,有些人会选择进一步自嘲,前者的问题就在于自我意识太过强烈,自尊心太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很认真”,我们会说“这样的人开不得玩笑”;而后者则将注意力放在外界,是罗素所说的“快乐的人”,在别人开自己玩笑的时候,他们不会那么在意自己的感受,反而会以更加幽默的方式回应。
罗素说,“太强的自我是一座监狱,你若想充分享受人生,就得从这座监狱中逃脱”,“我们都有内向的毛病,尽管展现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们却总是视而不见,而是将目光集中于内心的空虚”,“我们切不可以为内向者的忧郁里有何伟大之处”。
既然不快乐的本质是“自我专注”,那么怎样才能快乐呢?怎样才能幸福的过这一生呢?
罗素说:
“快乐的秘诀在于,让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让你对人和物的反应尽可能友善”“快乐的人具有的普遍特征就是兴致盎然”“对于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把吃饭看做是一种负担,有些人则十分享受每一顿饭;有些人把工作看做一种不得不做的任务,有些人却能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有些人在火车的长途旅行中完全不去观察同车厢的旅客,而另一个人却将他们归纳起来,分析他们的性格,机敏的猜测他们的情况,甚至会把其中几个人的隐私查清楚;有些人觉得人们几乎个个讨厌,另一些人则会很快且很容易的对遇到的人产生好感;有趣的人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而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的摆布的情况就越少。因为他失去一样,还可以转移到另一样去。”
叔本华在他的《人生的智慧》中说过,愉快的人不是因为遇到了愉快的事情,处在愉快的境地,才让他感到愉快,而是他本身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他本身就拥有一个愉快的性格。一切的根本还是在人,一个好玩的人在哪里都能找到乐趣,一个不好玩的人在哪里都喜欢抱怨。
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叔本华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都认为快乐在于人的内在,在于一个人是否有好奇心,是否能够从平淡、乏味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烦恼的根源就在于自我沉溺,我也喜欢这样,在面对困难、烦恼的时候,我喜欢自我反思,将自己沉浸在悲惨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而忽略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实际上,烦恼很多时候都无法解决,我们能做的是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外界,去工作,去学习,去游山玩水,去健身,只要一件事情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忘记自己,人就一定会快乐。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兴趣盎然,有些人却总是自怨自艾,没有乐趣呢?
罗素说:
缺少兴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个人感受不到爱;反之,被爱的感觉比任何东西都能激起一个人的兴致。为什么一个人会感受不到爱呢?可能是此人面目可憎,以至没人爱他,或是儿时得到的爱较之别的儿童少。后者的原因在于早年的不幸而导致缺少自信,于是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从人群中保护起来,害怕失败,害怕丢脸,害怕受到伤害,极度缺少安全感。举得自己获得不到情爱的人,结果可能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去赢得情爱,而人类的天性是对最不要求情爱的人才最乐意给予情爱。 我们应当首先把爱情视为快乐之源,缺少它则是痛苦之源,一个从来没有和他所爱的女人共赏过美好事物的男人断不会充分领略到那美好事物所能给予的魔力。另外,爱情能充分打破自我的躯壳,爱情是导致合作的最原始最普通的感情能力。
罗素将人缺少兴致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感受不到爱,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当中也说过,人生困难重重,解决人生苦难的根本在于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就是爱。
没有爱,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害怕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害怕失败就会更加小心的自我保护,就会更加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也就发现不了生活的乐趣,也就没有了多少兴致,生活很光鲜,其实是一潭死水。
最终,人生幸福的根源都在于爱。
爱给予人勇气,让人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爱给予人安全感,让人勇敢去尝试新鲜事物,不惧怕失败,不自我保护;
爱让人克制自己的脾气,对爱人保持耐心,包容对方的一切。
什么是爱呢?
爱是无条件的付出,爱是希望对方过得好,爱是为了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爱是让对方,也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总之,爱是少想自己,多想别人。
如果你爱自己的工作,即使是没有报酬,你也会把工作做好;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不会那么考虑自己,就像毛姆所说的,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如果你爱这个世界,你希望为了世界更加美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相对于叔本华来说,罗素是个实用主义者,他不会像叔本华那样清高,说什么“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实际生活中,叔本华也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幸福,他孤独终老,神经兮兮。所以啊,人还是群居动物,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大致还要按照罗素说的来做。当然,孤独也有孤独的好,关键是你自己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总之,多开开玩笑就好,不要那么认真,不要那么严肃,尤其是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幽默一点,乐观一点,少想自己,多想别人,不需要得到什么,不需要达成什么目标才幸福,此时此刻,保持微笑,就是幸福。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刘勃译,华夏出版社版本,翻译差到惨绝人寰!!!!!
臭不要脸的!能打负一万分么?打分完全是给叫“刘勃”的译者!
我就x了!这翻译,简直是玷污书籍!
我怀疑是用“金山快译”翻译且没做任何修改,然后就直接出版的!
没看过外文原着,但是能把汉语说成这样,我也真想把这个叫“刘勃”的,一铲子拍到粪坑里去!
摘录几句译文如下,以警后人:
1、p6,身处我们这个有着怀旧情结的社会中的男女们该做些什么才能获得他们自己的幸福呢?
2、p16,事实上,他们的痛苦是由一些他们还不知道的原因引起的,而这种痛苦又让他们总是想着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让人不太愉快的地方。
3、p19,一个可以轻易得到只是有点想要的东西的人会认为,满足自己的愿望并不能让自己快乐。
4、p94,但是,以为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情感的同时,会弱化理性并不排斥的那些情感的力量,那就是错误的了。
5、p99,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把我们想得比我们眼中的他们还要好。
6、p101,还有一种人,他们真的是因为客观现实才悲哀的,但却是因为自己的个人经历才得出他的不幸就是宇宙的关键之所在这一结论的。
7、p122,因为幸福的本质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来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来自一时兴起和偶然成了我们邻居的人或我们的亲戚们的愿望。
8、p129,就情感的内容而言,和我园丁的快乐极为相似的快乐也是面向受过最高等教育的人的。
9、p157,但对生活的一般性自信,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多地源于习以为常了的自己需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那类爱。
10、p212,因为随后去做的工作的危害性,很可能比需要用持续不断的自我膨胀来激发出能量的人所做的工作的危害性要小得多。。。。。。。。。。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比每天都努力相信那些变得越来越不可信的东西更令人疲倦和气恼的了。
。。。。。。。。。。。。。。。
。。。。。。。。。。。。。。。。
这类译文,在本译着里比比皆是,令人发指!
最后,买这本书唯一的收获就是:“买国外名著,也要看清译者!!!”
《幸福之路》读后感(三):为什么我觉得一般。。。
书中分3大部分,不快乐,快乐和信仰。不快乐原因说的都很对,但这些都是人类回避不了的情况;如何变得快乐倒是给了很哲学的建议,概况成一句就是充满爱,对人对物都充满爱,信仰部分个人认为可以忽略了。本书应该是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所以有些观点个人认为已然不适用了,作者提倡中庸之道的作用,但是我认为中庸之道其实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每个文明进展都是要面对障碍和挫折的,这只是个过程问题。当然在情感上适当采取中庸之道起码不会让自己那么烦恼
文摘:
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的广泛,让你对人和物的感受尽可能友善。
在所有的提防中爱情方面的提防对于真正的快乐也许是最致命的伤害。
《幸福之路》读后感(四):可以一读再读的经典
第一次读,给我的感觉就是经典。里面讲都是一些抽象的观点,读完之后,并没有觉收获多少。但之后不时,都会反复浮现书中的文字。
“我越来越快乐,…… 更多是因为少关注自己。”
“认为今天的价值,只在于为将来带来什么,这想法是很伤害人的。”
“如果你过度渴望一样东西,往往是因为你在童年时这方面的需求受到压抑。”
昨晚心烦失眠,重新又读了这边书, 觉得发现了很多之前没发现的亮点。
经典就是如此,初读的时候觉得如此之熟悉, 再读时又有不一样的发现。罗素的话语虽然显浅,但信息量却不少。
《幸福之路》读后感(五):你幸福吗?
何为幸福?曾经对幸福感知这么迟钝的我,突然发现,当你不觉得你不幸福的时候,那便是身在福中了。
其实,每天都有好多事要做,起居、工作、论文、运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为人处世。但是每天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睡前总会想想,还有好多事该去做,甚至浪费的很多时间。忙吗?忙!能做好吗?我不确定。这就是生活,忙里偷闲,战战兢兢的平凡日子,吃得香,睡得着,夫复何求?
曾经不明白甚至伤感叹息为何有些东西我得不到,后来明白,也许是当时的我不值得拥有那些。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亦无不经历伤痛的成长。一个人必将经历足够多的事,见过足够多的世面,读过足够多的书,走过不同的路才能知道怎么去心平气和、游刃有余的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成熟的人,这个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简单和轻松。所以,每当生活有那么一丝苦的时候,默默的告诉自己:你觉得不舒服,是因为这些不舒服在告诉你,该怎么去做能让自己更舒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罗素说得好: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让你对人和物的反应尽可能友善。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摆布的情况也就越少,因为他若失去一样,还可转到另一样上去。
做一个有趣的人,娱人,最重要的是,娱己。
《幸福之路》读后感(六):幸福,其实很简单
罗素先生写的这本幸福之路,文中语言通俗易懂,书中详实的讲述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心境,从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留心多观察身边的朋友 亲人,试着从旁人身上寻找到幸福的踪迹。。。罗素先生一生著作基本都围绕这社会和人生这两大写作素材,主要阐述人们在面临社会与人生所引发的人生难坎时,怎样做才能消除,不幸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或者最大限度的降低影响,从而享受到幸福。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譬如在劳累不堪时,能享受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西红柿打卤面,这就是能体会到最简单的幸福。没有人规定在,饱受磨难,病痛的时候,不能享受到幸福所带来的温馨。
人在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就是追求更高程度,精神享受。就像是现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娱乐方式作为消遣,这就是精神的享受体现。在我们感到生活无聊,无所追求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脱轨了。那句话是怎样讲的,对是这样说的,该喝醉的时候一定不能少喝,该唱歌的时候一定不要干坐。也许无趣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没有坚持那些有趣的活法而已。这是我看到的一句话,值得分享出来。
罗素先生作为社会思想和政治方面研究的学者,单单抽出自由 幸福两大基本的生存价值为目的。写做成书,分几章讲述人类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几大生活人生难坎。。。
人类生存竞争这首要问题,看看早晚高峰期人来人往的上班族,如果你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你会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行色匆匆,焦虑不安,消化不良,等等属于他们的表情特征。细究这些现象本质的缘由,有各种各样,有要养孩子的,还房贷 车贷,上班要迟到,来不及吃早餐的等等。这些,那些的问题,造成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视。。这是谁造成的,有两个,其一可能是这个社会制度,世界规则下,人们不得不遵从,急功利性心理。。其二是自己未能调节好自我心理,当我们未能改变这个世界时,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高潮低谷,会一直穿插一个人的整个人生,不管你多大,哪个年龄段,你是谁?还来的磨难,不幸你一个也躲不过,通常人们会把这个叫做磨炼,叫做成长的过程。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人生的不幸才是上帝最好的馈赠,不经历不算是人生。低谷也是上帝给你的,因为它通常并非是十死五生的,要相信它是有后路的,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唯一的后路。这就涉及到忧患意识,面对磨难的理性思考对事态度,这就是调节自我的对事看待角度不同,要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幸福。你就是幸福的。。。
至于嫉妒,劳累一个是出于人性阴暗面,一个是自身调节不及时出现的原因。人性本恶也好,性本善也对,最终的目的是不是要做个保持善良自我的人呢!是吧,但你出于某方面有嫉妒心理是,要自我反省诱发的缘由,可能是自己本身不够优秀,人生机遇略差于对方,但是你要知道,上帝从不会创造两个一模一样的叶子的,就像你永远也不会踏入一条河流一样,变化,差异才是这个世界的根本。你又怎么知道,在你嫉妒羡慕的同时,她无不不在羡慕你的生活,我们就是这样的,总是喜欢攀比,从而忘记了,自己的价值,也是别人所羡慕的。。这时不妨,你放空自己,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现在幸福么?快乐么?找张纸和笔写下你羡慕的与拥有的,你会发现,你拥有的太多太多,此时你发现了幸福的秘诀。。。劳累也是如此,劳累因何,为谁?我能得到什么?因此为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只有为别人,为社会有所贡献,你才会发现劳累的事情,其实是有意思的,心中有爱,累觉而奋前。。此乃幸福的
幸福之路,是为社会 别人,亲人带来福利,你就是幸福的。。。
《幸福之路》读后感(七):再读《幸福之路》
因为最近备受各种烦恼困扰,所以重新翻出了罗素的这本《幸福之路》,希望能够解答自己的一些困惑。这本书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读过一遍,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阅读体验很是不错。前半部分关于不幸的论述,让我找到了许多同理心和共鸣感,而后半部分如何获得幸福的建议,也给了当时的自己不少启发。
然而第二次翻开本书,除了熟悉和陌生混杂的阅读感受,还多了一些失望的情绪。也许是心境有变,原本觉得极其在理的言论在现下的我看来却是成了干枯无味的说教。是啊,罗素先生,您这么说很对,但是对于处在痛苦之中的我来说,帮助并不大。关于书中此句:“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专注。”我还是颇为认同。罗素宣导获得幸福要朝外而不是向内找寻,于我来说,这是困难的所在。
我所不认同的观念大约是书中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论述,大约是由于我自己在家庭中所获得幸福有限,而我所接触的朋友也多持有宁愿独身的态度。其实罗素先生在文中所描述的现象也极为精准,即便放在几十年后的现在来看,也可一一对应。然而他所保持的态度却让我感觉是一种说教式的、过于武断的直接结论。对于“非得……不可……”的论断我都持有怀疑态度。也许是因为我自己倾向于不被婚姻和孩子束缚的生活;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没办法做到始终保持热情。
有时候我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充满了恶意,那种友善的看待所有人的心态对我来说极其困难……这可能有疾病的原因。我兴许是书中所说的不幸的、缺乏安全感的人群之一,可是被作者用那种直接而怜悯的笔调所提请出来,确确触伤了我的自尊,所以我会感觉极为不适。难不成不按书中所说,便无法得到幸福吗?我隐隐有些怀疑——
我认可书中的大部分论点,但我并不全盘接受这些观念。说到底,幸福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可以衡量,我想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愉悦,但是烦恼也必不可少。可能是年龄未到,我依旧处在,或是正好处在被诸多烦闷愁苦包围的年纪。我想找寻的是可以填补现阶段空虚的确切方法,而不是引起更多困惑或是早已了解而不觉新鲜的伦理现象分析。
文中关于厌烦和工作的论述我较为赞同。对我而言,我的确需要一种可以平静生活、忍受厌烦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找到充实现阶段闲暇时光,不至于无所事事的“工作”。在此所抒发的一切仅仅是个人的感受,由于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观点,所以看起来可能无根无据,但我心中确实是如此所想。在书中所描述出的有些现象和论点,对照之前所读的《走出抑郁》,可以找到一定程度上的相似,由此可看出罗素先生对人性中不幸的理解还是颇为精准透彻。最后,希望自己能摆脱现存的困境,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变得平和、友善、热爱生活,而不是把精力用于无尽的内耗。兴或几年后再次翻看这本《幸福之路》,又会有不同的体会和评价。
《幸福之路》读后感(八):幸福之路
作者明显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认为向内去求,无法得到人生的快乐,一个对他人/他物感兴趣并不当做牺牲的人,一个对外界保持着好奇心的人,是快乐的。其它不快乐包含嫉妒——不在自己所有寻求快乐,反向他人所有寻求痛苦。不必要的谦卑,被压抑的本性。等。西方哲学有点像西医,从社会人生表象下手,开一剂看见效果的药。而佛学像中医,从人心开始,却迷之幻之。两相结合,各补所短,不亦乐乎。
“在好多情形中,不必要的胆怯使烦恼变得不必要的严重。公众舆论对那些显然惧怕它的人,总比对满不在乎的人更加横暴。”
“因为幸福的要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必渊源于我们自己的深邃冲动,而非渊源于我们邻居或亲戚的偶然的嗜好与欲念”
“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的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的倾向于友善。”
“心无畏惧的人可能遇到横祸,但他很可能度过重重的难关而不受伤害,至于一个胆怯的人却早已满怀怆恫了。”
“只要温情把不安全感真正治好的时候,一个人就能自由地对世界重新感到兴趣,而这兴趣在危险与恐怖的时间是完全隐蔽着的。”
“如果你能忘掉自己而不扮演任何角色,那是再好没有。但若扮演角色之事已成为第二天性的话,得想到你是在演各种不同的戏码,所以要避免单调。”
“一切的不幸福都由于某种的破裂或缺乏全部的一致,意识界与无意识界缺少了相互的联络,便促成自身之内的破裂,自己与社会不曾由客观的兴趣和情爱之力连结为一,便促成了两者之间的缺少一致。”
读后感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也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幸福的概念却有点模糊不清,幸而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幸福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让我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方向。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谈分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后半部分是讨论了我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作者开篇就谈什么使人不幸,作者把这种不幸的根源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制度,作者说得没错,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平确实是人类最渴望的,而现在的人们还是提倡和平共处,充分说明和平的重要性,不过即使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和平年代也不乏战争的存在,更恐怖的是当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已经上升到灾难性了,一旦爆发,伤亡更加惨重,因此有战争的存在就有不幸的存在,战争让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温饱奢望的,那还谈什么发展,没有发展,那又谈什么幸福呢? 第二种不幸的根源是个人心理素质,而作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产物,也是,不同制度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有不同,对幸福的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样,因而个人心理素质也毫无疑问地是不相同的了。富有的人,正常来说应该会觉得幸福,但是事实上很多富人却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也失去很多,错过很多。穷人当然也觉得他们是不幸,他们觉得他们好像被歧视,被看不起。这些不幸都根源都是个人心理素质。 此外,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专注”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专注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通过分析这三种人,罗素得出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结论,而这些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我很欣赏作者这句话: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确实我们会世界会有不幸的人,人会有不幸的时候,但是请相信,只是我们暂时走在不幸之路,其实下一个路口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显然,罗素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而他作品的后半部分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 第十章是本部作品的一个分水岭,罗素的笔锋转移到幸福,作者所理解的幸福有两种,第一种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种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他以掘井工的故事说明他的幸福并不来自于知识,而是基于躯体的活力,足够的劳作和对石块这类并非难以逾越的障碍的征服,这就是罗素所说的第一种幸福。罗素认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例如科学家也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二种幸福。此外,罗素还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得出了幸福的秘诀其实就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对于罗素这个幸福秘诀我深有体会,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就如行尸走肉一样,当然这类人不多,但是很多人兴趣不够广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一个人也不能只有一种,这样的生活确实有点单调,试想一下如果玩电子游戏是你的唯一爱好,那么你能分得清你生活的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吗?所以兴趣广泛本来就是一种幸福,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更加不用多说,这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谁会喜欢和一个对自己不友善的做朋友,而没有朋友并不是说明你与众不同,恰恰是一种不幸,在我看来没有朋友是一种致命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就像一个嗜血的杀手,让幸福离开了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都应该谨记罗素所说的幸福秘诀。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只是现实中很多人却把幸福看的如此高不可攀,有人以为腰缠万贯才叫幸福,殊不知其实只要收入安定就已羡煞旁人了,有茅屋一间,何须美丽别墅,平凡也是种幸福,有时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须华丽的修饰。 罗素认为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无可否认,人都是自私,我自己一直认为其实自私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爱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爱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爱别人,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自私,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为别人多着想一下,帮助别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当你做到这样的时候,谁敢说你不是幸福的人,所谓助人为乐,也就是这个道理,不是吗? “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罗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付出爱和奉献爱,即使是最平淡的流年也不乏幸福的笑声。其实幸福就是点点的快乐点缀在黑夜的天空。我明白其实幸福不是用金钱、权势去衡量,只要活在当下,幸福就近在咫尺。
读罗素《幸福之路》有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堪称经典,我想是因为他虽然写于不同年代但却道出了人类的一些共性的东西而能够让每个时代的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获益匪浅吧,整本书读起来有点费力,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是由外国作家罗素写而翻译过来的;二是作者的思维比较周全,他是把“如何变得幸福”作 一个命题进行论述,读起来就有些费力和不是很有针对性;三是因为这本书是写于资本主义刚刚发展的那个时期,很多书中提及的话题和比喻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熟悉。但读这本书的感觉,还是很享受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其大意是,人在这个世界上,要让自己变得快乐,就要学会寻找快乐的方法,快乐不会自动而来,它需要你自己去找寻。
在此我也想起了最近刚刚看过的另外一本书《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的很多观点也对我们今天的小年轻很有帮助,作者使用的语言和例子都很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感,读起来毫不费力,你只要看进去,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反思反思自己,就会发现连连点头。
《幸福之路》这本书作者主要分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阐述,首先他分析人不快乐的原因(包括妒忌、迫害狂、犯罪意识、竞争、疲劳等),后面再分析人快乐(兴致、闲情雅致、家庭、情爱、努力与放弃等等)的一系列原因和办法。作者的论述都是非常客观和平直,读完整本书,我也深感,人要变得真正的持久的快乐,就要学会区别嗜好和真正让自己持久快乐的途径,只有那种健康积极的,静谧的快乐才是最简单的,最持久的快乐。我们要学会为别人着想,因为这样反而会让我们变得开心和快乐很多;我们也要学会放弃一些不好的情绪,增加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才不至于被生活和人生的打击所击垮。挫折和苦难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转移,学会暂时让自己在别的方面开心和舒适,总之,人生的快乐不是理所当然,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长辈和自己经验的指导下,积极去寻找幸福,让自己快乐起来!无论什么时候!因为无论人死后是否还存在,并不影响真正快乐的存在!我们要当自己在此刻快乐起来,而且要的是那种最简单的,最持久的快乐!
2018,3,8
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
转: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
因为我特别爱读说事明理的书,所以我的一个书友为我介绍了一本给人启示较多的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的《幸福之路》之书。这是一本寻找豁达的思考方式,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书。
我今天向各位介绍《幸福之路》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此书浅显易懂,读来趣味性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现在让我来就我感触较多的部分谈一下这本书给我的众多启示和影响。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谈不幸福的原因,现象和本质: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制度,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心理。这本书主要剖析个人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快乐或者快乐。罗素很精辟地分析,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典型的自我沉溺者,也许你我感到不幸福时也在他的分析中吧 ,分别是“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第一种是畏罪狂,是那种沉溺于犯罪意识的人,我理解是那种总是自我责备、失意、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给自己设计了一幅理想的图画,却和他所知道的实际的自己不断发生冲突。大概是早期的教育和人生的真实情况相抵触,使得他觉得苦恼不幸福。联系到我们自己,这种状况应该是一种生活不适应症。第二种是自溺狂,特征是惯于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我相信这种心理人人都有,但过度的时候就是一种祸害了。换种说法这是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除了自己以外,对任何人都感觉不到兴趣,但是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和失望,因为可能他期待的是恭维,到手的却是冷笑,罗素讲,一个人只想要社会钦仰他而对社会本身毫不感到别的兴趣的时候,未必能达到他的目的,即使能够,他也不能完全快乐,因为人类本能是从不能完全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虚荣心过了头,把每种活动本身的乐趣毁掉了,于是使人不可避免地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第三种是自大狂,他和自溺狂的不同在于他希望大权在握,而非动人怜爱,他竭力要令人畏惧而非令人爱慕。我理解这一型是权力欲比较强的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的,应该就是这一型的。但是罗素是个辩证看问题的人,他分析这有一种类型说,约束在适当范围内的权势可以大大地增加幸福,但把他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它就闯了祸。罗素归纳的三种人是典型的不幸福者的心理状况,我想还有更多混合的类型,不幸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以上的症状。如果把罗素看作医生的话,前面这部分,论述不幸福的原因是给病人做检查,说症状,查病因,接下来系统地论述各种病的症状,病因等等,他在书中分别论竞争,烦闷和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论畏惧舆论,听听这些题目各位就知道都在说不幸福的情形了。
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开药方,给病人指引健康的路子。首先分析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这里我不想说前面那些,我想谈谈最后一章《幸福的人》,因为这一章里,罗素给我们明确地开了幸福的药方。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界环境,一部分靠个人自己。不说外界环境,他认为涉及一个人本身的范围以内,幸福的方子是很简单的。我演绎成自己的话,就是温饱,健康,成功的工作,爱情,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如果拥有这些足以使人幸福,但是这只是人人可达到的自然的幸福,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的幸福。所有的幸福,人们应该能获得,唯一的条件是他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客观的生活,用真实的兴趣跳出自我,而不是老想着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说到这里,真是无独有偶,以前曾经有个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他们完成了,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快乐。就是如罗素所说,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趣向外。其实,我所说的只能让各位基本了解这本书的框架,还有更丰富更多含量的内容,不能一一在这里介绍,毫无疑问,《幸福之路》这本书会带我们走上寻求幸福的路,幸福之路其实不玄妙,也不遥远,在我们的观念中,在我们的习惯里。有时我们的困难可能就是自己没有跳出来,有时我们的幸福其实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境。最后,希望各位听了我的赘述有所收获,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是有空,也看看罗素的《幸福之路》,跟智者同行,解除自己的困惑,给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洗礼吧。借着这本书的名字,继续自己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
罗素是英国的哲学家,数学逻辑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活到1970年,98岁。
幸福之路值得一看。为什么不幸福,能否获得幸福的人生,罗素给出了质朴的答案。
幸福是快乐的集合,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持久的平静和满足。
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观和错误的生活习惯导致。不幸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我厌恶,一种是自我沉溺。自我沉溺又有三种形式:畏罪狂、自恋狂、自大狂。我认为自我厌恶罪不可恕,上帝只救自救之人。如果自己都厌恶自己,没有人能更好地拯救你,让你实现幸福的人生。
认为宇宙的本质是苦,是一种拜伦式痛苦。聪明人会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快乐,一旦他发现对宇宙的思考会让他过于痛苦时,就会思考别的问题。而一旦有拜伦式的痛苦,也就与幸福很难沾边了,认为吃饭无聊的人就是拜伦式痛苦的牺牲品。
如果错认为人生就是无休止的竞争,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那也离悲苦不远。现代生活之所以会强调竞争,主要是文明标准的普遍衰败。教育是培养享受的能力。而现在很少有人有时间去关注大自然的内在美和莎士比亚著作的内涵。
烦闷、疲劳、嫉妒是幸福的三大杀手。生活平静是伟人的特质。康德、达尔文和马克思的生活都归于平静。幸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平静的生活,因为真正的快乐只能常驻在平静的环境里。单纯的疲劳往往可以成为幸福的原因之一,精神的疲劳容易让人心力交瘁。消除疲劳忧虑的关键是保证睡眠和健康。除此之外,要有固定的真空放松时间,如果知道我们焦虑的事情不重要,就会大大减少我们的焦虑,方法之一就是注视思考他,直到完全熟悉他为止。(罗兰夫人,不自由毋宁死。)如果要避免孩子的嫉妒之情,那么一定注意父母要对孩子绝对公平,慈爱。(有关性的早期道德教育一定是有害的。尊重孩子,让其自信。)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因为别人有的东西而放下自己的快乐。如果真正消除嫉妒之心,那么就是从思维上、心胸上去看透世间的本质,超越自我。真正让人满意的幸福,都是伴随着充分运用我们的官能、充分认识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而来的。
预防被虐狂,也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如何预防?1。不要认为自己多高尚。2。不要认为自己多牛逼。3。不要认为别人很在意你。4。不要幻想别人会怎么伤害你。一句话,一定要尽可能去低估自己。
那么我们还可以快乐、幸福吗?获得幸福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满足道德约束下的本能需求。比如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做父母的快乐要多过其他任何快乐。其次是不要让自己太过悠闲。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既要创造价值,也要有闲情逸致。睁眼看待整个缤纷的世界,置身其中,体味世界宇宙的丰富多彩,切忌井底之蛙。还有就是不要过于自负,要尽可能低估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保证健康和睡眠,消除疲劳,获得能量,焕发精神。如果能有一些游戏,也不无裨益,这是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的一种方式。
坚信某事也是幸福的源泉之一。比如坚信佛教,可以度化自己,进入极乐世界。真正的幸福快乐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依赖于对人对物的善意的兴趣。
明智地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终极产物。百无聊赖比百般忙碌要痛苦。因此要认真工作、创业,提高技能,建设性地去创造价值,(知识的价值巨大)从而获得满足的幸福。但是也应该有闲情逸致。非常关心自己工作的人往往会陷入狂热的危险。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是会在其赖以生存的核心兴趣之外让自己拥有很多附带的兴趣的。
中庸之道很值得称道。
显然幸福不幸福一部分取决于外部环境,一部分取决于自身因素。不快乐的人有不快乐的信仰,而快乐的人会有一种快乐的信仰。快乐的人会实实在在地生活,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靠这些情爱和幸福锁定自己的幸福,而他们幸福的事实又让他们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
其实,我们都有幸福的权力和能力,只是是否捕捉到了而已?
罗素《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作者:wing? 来源:惜墨
在ada的《女王笔记》中学到了七五式读书笔记法,即用英文的why, what, who, when, where, how,
which来详读书的内容,并用“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联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检视到什么?”“收获及整理到什么?”“可以应用到哪里?”五个层次来做分析,表达出你读这本书的收获,最后再问自己三个w:what?
so what? now what?
所以在读罗素的《幸福之路》时就尝试了这种读书笔记法,发现还不错哦~
一、什么使人不快乐?
详读:
what
人不像动物一样,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生病就能快乐。
那烦闷是文明国家内大多数人感觉痛苦的,而且因为并无显著的外因,所以更显得无可逃避,无可忍受。(也是由外因导致的,不过这一原因,时间比较久远,源自童年,其影响悠远深长。)
why
这些种类不同的不快乐,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制度,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心理——当然,个人心理也大半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心理:
这种不快乐,大部分是由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学,错误的生活习惯,终于毁掉了对一般可能的事物的天然的兴致和胃口。(源于童年的经历。)
自我沉溺,种类繁多,我们可以挑出“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三种最普通的典型。
(对上面的解释)典型的不快乐者,是少年时给剥夺了某些正常的满足的人,以致后来把这一种满足看得比其余一切的满足更重要,从而使他的人生往着单一的方向走去,并且过于重视这一满足的实现,认为和一切与之有关的活动相反。(?最后的这句话不理解。)
然而这种现象还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今日极为常见。一个人所受的挫折可能严重到极点,以致他不再寻求满足,而只图排遣和遗忘,于是他变成了一个享乐狂。换言之,他设法减少自己的活力来使得生活容易接受。
how
1、改变社会制度——这里不讨论。
2、消灭战争——今日的人们那样的烦闷,甚至觉得互相毁灭还不及无穷尽的捱延日子来得可怕——这里不讨论。
3、消灭经济剥削——但若富翁本身就在苦恼,那末教每个人做富翁又有何用?——这里不讨论。
4、消灭残忍与恐怖的教育——但那批本人就做了残忍与恐怖的奴隶的人,又能有什么好的教育可以给?——这里不讨论。
5、提出一张治疗日常烦闷的方子:(我为什么能够讨论这一问题,因为我找到了快乐,而我快乐的原因如下所示)这一部分是因为我发现了自己最迫切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并且慢慢地实现了不少;一部分是因为我终于顺顺利利地驱除了某些欲望——例如想获得关于这个那个的确切的智识——当做根本不可求的;但最大部分,还须归功于一天天的少关心自己。慢慢地,我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陷不再耿耿于怀,而对外界的事物,却一天天的集中我的注意:譬如世界的现状,各部门的知识,以及我抱有好感的个人等。
6、在这种情形中,首先该说服他幸福是值得愿望的。
分析: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几乎所有人都是不快乐的,为什么会不快乐的?我们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自己能够怎么做。
联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一个人的童年非常的重要,一个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可能会导致某种偏执,从而使人的一生都遭遇挫折。
检视到什么?
从某个方面来说,我也对一些事物过于追求,仿佛一直有一种压迫感存在。适当地丢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追逐,也许更好。
收获及整理到什么?
想要快乐,可以这样做:
1、发现自己最迫切的愿望,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在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此获得更大的动力,使人生呈现一个良性循环。
2、驱除一些一定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忘记这些想法。
3、多参与各种活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可以应用到哪里?
自己的生活。
收获(what?so?what??now?what?)
现在的不快乐,和自己的个人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努力做到以上几条,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二、浪漫底克的忧郁
(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思维的发散性与跳跃性,本章相对于前章更难读。)
详读:
what
我们之中的智慧之士看破了前代的一切热诚,觉得世界上再没什么东西值得为之而生活,抱有这等见解的人真是抑郁不欢的,但他们还以此自豪,把它归咎于宇宙的本质,并认为唯有不欢才是一个明达之士的合理的态度。
实际他们是为了自己尚未明白的某些缘故而不快乐,而这种不快乐诱使他们把世间某些令人不快的特点认作罪魁祸首。
who
胡特·克勒区、拜伦、《旧约》的《传导书》的作者等悲观主义者
why
1、空虚之感是因为天然的需要太容易满足而产生的。
人这种动物,正和别的动物一样,宜于作相当的生存斗争。万一人类凭了大量的财富,毫不费力地满足了他所有的欲望时,幸福的要素就会和努力一块儿向他告别的。一个人对于某些东西,欲望并不如何强烈,却很轻易地弄到了手:这种事实能使他觉得欲望之实现并不带来快乐。
2、在无穷尽而无目标的循环里,人与物生生死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并无进步,并无永久长存的成就。一个人死了,他的后裔来收获他劳作地果实。
3、瞻望未来而把“现在”的整个意义放在它所能带来的“未来”上面:这种习惯是有害的。
4、有些受过文学教育的人,对近代世界盲无所知,并因青年时惯于把信仰建筑在感情上,所以如今无法摆脱那为科学的世界不能满足的“安全”与“保障”的幼稚愿望。
如果我们正逢一个混沌的时代,许多人一方面推翻了旧标准,一方面还没获得新标准,这情形给他们招致了各式各种的烦恼,且因他们的潜意识依旧相信着旧标准,所以一朝烦恼来时,就产生了绝望、内疚和玩世主义。
5、只要在多数人的收入减少的时候,总会有大批悲观主义者出现。
我从不相信这种悲观主义有什么形而上的原因。原因只是战争、贫穷与暴行。
6、禁欲派和早期的基督徒相信,一个人可不藉助旁人帮助,单凭自己的意志而达到人类所能达到的至善之域。
how
1、我常有“万事皆空”的心境,但我摆脱这心境时,并非靠了什么哲学,而是靠了对于行动感到强烈的需要。缺少你一部分向往的东西才是不可少的条件。
2、过程v。s。结果(更注重过程)
3、现在v。s。未来(抓住现在)
4、认识到:唯其认为人生有限,人生的乐趣才永远显得新鲜。
5、救世之道并不在于呻吟怨叹,思念以往,而是要勇敢地接受当前的局势,下决心把名义上已经丢弃了的迷信,从暧昧的隐处连根拔去。
6、人有赖于合作。爱情是导向合作的最原始最普通的方式。
分析: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一些智识阶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充满烦恼。
检视到什么?
是不是有时候空嗟叹,却不愿有所行动,而觉得空虚,充满了烦恼呢?
是不是有时候太过看重结果,忽视了过程。因此在没有收获到一个好的结果时,便充满了失望的情绪呢?
是不是经常抱怨现在的世界,怀念过往,而错失可能的美好呢?
收获及整理到什么?
1、与其抱怨,不如拿出行动,从自己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以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达成梦想。
2、抓住现在,感受过程,不论最后的结果如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
可以应用到哪里?
自己的生活。
收获(what?so?what??now?what?):
做到以上几条,至少不会再感受到空虚了吧。
三、竞争
详读:
what
美国人、英国商人相信,妨害他人生享受的是“生活斗争”。
那是他信手拈来的一个不准确的名词,用来使根本微末不足道的事情显得庄严。
所以一般所谓的生活斗争,实际是成功的斗争,他们从事战斗时所惧怕的,并非下一天没有早餐吃,而是不能耀武扬威、盖过邻人。
why
社会:
美国的社会阶梯是不固定的,老是在升降。因此,一切势力的情绪,远较社会阶级固定的地方为活跃。
再加挣钱是测量一个人的头脑的公认的标准,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做幸福的主源:这就种下了烦恼之根。
病根不单单伏在个人身上,所以个人也不能在他单独的情形内阻止这病象。病根是一般人所公认的人生哲学,以为人生是搏斗,是竞争,尊敬是属于胜利者的这种观点,使人牺牲了理性和思悟,去过度的培养意志。
教育:
美国的男孩子,从很小时就觉得金钱的成功是唯一重要的事,一切没有经济价值的教育是不值得一顾的。
个人:
倘他不但愿望成功,并且真心相信“追求成功是一个男子的责任,凡是不这样做的人将是一个可怜的造物”,那末他总是精神过于集中,心中过于烦愁,决计快活不了。
但典型的现代人所希望于金钱的,却是要他挣取更多的金钱,眼巴巴地望着的是场面、光辉,盖过目前和他比肩的人。
“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这观念在你心中存在多久,悲惨的情形也存在多久。成功的实现势必令你挨受烦闷的煎熬,除非你先懂得怎样去处置成功。
竞争的心理习惯,很容易超出范围。譬如,拿看书来说,看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体会读书之乐,另外一个是作夸口之用。
how
至于我,我所希望于金钱的,不过是闲暇而安全。
我坚持:成功只能为造成幸福的一分子,倘牺牲了一切其余的分子去赢取这一分子,代价就太高了。
救治之道是在“保持生活平衡”这个观念下,接受健全而恬静的享受。
分析: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有一部分人将竞争看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将成功当做人生的目标,对这些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始终处于烦闷之中。并且在获得他所期望的“成功”之后,由于除了竞争,没有其他感兴趣的,所以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茫然无措。
检视到什么?
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希望能够在众人里脱颖而出,希望比其他的人都优秀,拥有着这样一种虚荣心。但是却不知道假使做到了,又能如何呢?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好的。有一些事,尽了力就好。无端地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除了让自己始终精神紧绷外,没有其他的益处。并且生活并不只有这一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知道自己在努力,在进步就好。
收获及整理到什么?
钱能够保证衣食无忧就好?,再多也不过是数字的堆积罢了,却要把自己的生活全部搭进去。竞争也是,适度就好。
可以应用到哪里?
我的生活和工作。
收获(what?so?what??now?what?):
人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向着高处不断地攀登。但人生并不只是如此,生命只有一次,享受人生这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上的奋斗是享受,与家人的相处是享受,走到外面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是享受,人生其实是丰富多彩的。
四、烦闷与兴奋
详读:
what
烦闷似乎是人类独有的情绪。
烦闷的特色之一是眼前摆着“现状”,想象里又盘旋着“另外一些更愉快的情状”。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对照。烦闷的另一要素,是一个人的官能必不能专注于一事一物。烦闷在本质上是渴望发生事故。所渴望的不一定是愉快的事情,只要是一些事情,能使烦闷的人觉得这一天和别一天不同就行。一言以蔽之,烦闷的反面不是欢娱,而是兴奋。
烦闷有两种:一种是生产的(?不懂是什么意思),一种是令人愚蠢的。生产的一种是由于不麻痹(不麻痹方有烦恼),令人愚蠢的一种是由于缺乏有生机的活动(缺乏有生机的活动亦是造成烦闷的原因)。
一切伟大的著作还有乏味的部分,一切伟大的生活还有沉闷的努力。一切最好的小说都有烦闷的篇章,一本从头到尾光芒四射的小说,几乎可断定不是一部佳作即使伟人们的生活,除了少数伟大的时期以外,也很少令人兴奋的地方。
why
烦闷以及错误的逃避烦闷的方法使我们不快乐:
我们终于知道,更准确地说是相信:烦闷并非一个人自然的命数,而是可以逃避的,逃避之法便是相当强烈地去追求刺激。
总之,越是隔夜过得好玩,越是明朝显得无聊。
在二十岁上,人们认为到三十岁生活便完了。
(酒精)、战争、屠杀、迫害都是逃避烦闷的一部分,甚至跟邻居吵架似乎也比常日无事要好过些。
兴奋过度的生活是使人筋疲力尽的生活,它需要不断加强的刺激来使你震动,到后来这震动竟被认为娱乐的主要部分。
how
虽然如此,我们不该把烦闷当作完全坏的。
分量相当的兴奋是滋补的,但像几乎所有的东西一般,分量对于利弊有着极大的出入,刺激太少,产生病态的嗜欲,刺激太多,使人精力枯竭。
所以忍受烦恼的能耐,对于幸福生活是必要的,是应该教给青年人的许多事情之一。
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自幼培养。
在这一点上,现代的父母大大该受责备。他们供给儿童的被动的娱乐实在太多。
他们不懂得平淡的日子对儿童是如何的重要,过节一般的日子只好难得有的。
太多的旅行,太多复杂的印象,不适宜青年人。徒然使他们长大起来不耐寂寞,殊不知唯寂寞才能生产果实。
我们的生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从大地上采取食粮,与动植物一般无二。自然生活的节奏是缓慢的。对于它,秋冬之重要一如春夏,休息之重要不下于动作。
必须使人,尤其是儿童和自然生活的涨落动定保持接触。
凡使我们接触大地生活的游戏,本身就有令人深感快慰的成分。它们停止时,带来的快乐并不跟着消灭。虽然它们存在时,快乐之强烈不及更为兴奋的行乐。
分析: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没有目标的生活造就烦闷,并使人深陷其中,以为追求刺激能够摆脱烦闷,殊不知将自己的生活引入了歧路。
远离自然的生活同样使人烦闷。
检视到什么?
小时候,最喜欢对着妈妈喊的就是“我好无聊啊”,妈妈总是说“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怎么会无聊?”。现在终于明白,那时的无聊,并不是真的找不到事情来做,只是因为心里没有目标,所以觉得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收获及整理到什么?
你不能渴望生活每一刻都是精彩的,现在的平淡是为了下一刻的精彩做准备,正所谓厚积而薄发。
现代生活总是让我们太快地向前冲,适时地放慢脚步吧。
对于孩子来说,不能给他们以太多被动的娱乐,如看电视等,应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但旅行这样开拓视野的活动也不能过度,要让孩子学会安静,动静结合才是最好的。
可以应用到哪里?
我的生活与工作。
收获(what?so?what??now?what?):
树立目标真的很重要,因为现在的我有了目标,所以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并不是说不会有烦闷的时候,只是我能很快的把状态调整过来,把这一刻的烦闷挨过去就好了。
五、疲劳
详读:
what
疲劳有很多种,纯粹肉体的劳顿,只要不过度,倒多少是快乐的因子。它使人睡眠酣畅,胃口旺盛,对于假日可能有的娱乐觉得兴致勃勃。但劳顿过度时就变成严重的祸害了。
今日,进步的社会里最严重的一种疲劳,乃是神经的疲劳。
要在现代的生活中避免神经的疲劳,是一件极难的事(这种种,实在都是和大地失去接触的惩罚)。
为了谋生而疲乏比较普遍的情形:在这等情形内,疲劳大部分是由烦恼而来。
工业心理学的确在疲劳方面用过探讨功夫,并用详细的统计来证明,倘若一件事情做得相当长久,结果令人疲惫。
神经疲惫的最恶劣的现象之一,是它仿佛在一个人与外界之间挂了一重帘幕。
why
多数男女极缺少控制自己思想的能力,我的意思是,他们不能在对烦恼之事无法可施的时候停止思想。
情绪的疲惫,所以困人,是因为它扰乱休息。一个人愈疲劳,就愈不能停止。
恐惧之来,以为害最大的形式来说,是因为我们不愿正视的危险。
大概所有这批人都用了错误的方法对付他们的恐惧,恐惧一闯入他们的脑海,他们立即试着去想旁的事情,他们用娱乐,用工作,用一切去转移自己的念头。因为不敢正视,每种恐惧愈变得严重。
how
烦恼是可用较为高明的人生哲学和较多的精神纪律来免除的。
一个明哲之士只在有目的的时候才思索他的烦恼,在旁的时候,他想着旁的事情,倘使在夜里,他就什么都不想。
培养这么一副有秩序的头脑,对于幸福与效率两者都有惊人的作用。
当你需要把一个困难的或令人愁虑的问题下一决断时,全部的材料一到手,就立刻运用你最好的思想去应付并且决定,决定之后,除非再有新事实发见,再勿重新考虑。迟疑不决是最磨折人,也最无裨实际。
另一个办法可以消除多数的烦恼,就是明白那使你操心的事根本无关重要。
我们的行为并不像我们假想的那么重要,归根结蒂,我们的失败或成功并没什么了不得。甚至刻骨铭心的忧伤也打不到我们,似乎要结束我们终身幸福的烦恼,会随着悠悠的岁月而黯淡,后来连烦恼地锋利也几乎淡忘了。
我的信念是,一个意识界里的念头可以种植到潜意识界里去,只消这念头有相当的强烈和力量。
当你受到某种灾祸威胁时,且好好地深思熟虑地推敲一下,究竟有什么最恶劣的情形会发生。
等你在若干时间内,把可能的恶事坚毅地嘱视过了,抱着真切地信念自忖道:“也罢,毕竟也没什么了不得。”那时你将发觉你的烦虑消失了一大部分。
对付无论何种恐惧的正当方法,是集中精神,合理地,镇静地想一个彻底,直到你和它熟习为止。
熟习的结果,可怕性给磨钝了,整个题目将显得无聊。于是我们的念头自会转向别处,但这一次的转移并不像从前那样的出于意志与努力,而是对题目不复感到兴趣所致。
分析: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相对肉体的疲劳来说,更严重的是神经的疲劳,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总是想得太多,在不该操心的时候,也停不下来。而碰到自己恐惧的事时,想的不是怎样去面对,而是怎样去逃避,结果让恐惧一直烦恼着自己。
检视到什么?
礼拜五的时候,为了能早点回家,在下班时间之前就离开了。结果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接到领导的电话,说今天开会人怎么不在呢,而且四点都没到,现在离开也太早了吧。这件事困扰了我一个周末。礼拜天的晚上,看这篇文章,然后对自己说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再坏又能怎么样呢?大不了被批一顿,下次注意就好了啊,让自己烦恼了两天真的是很不值得。可是心里还是惴惴不安怎么办?唉,总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文章里面说到,不要把自己做的事看的太重要,要不然会给自己太多的烦恼。我就想到大学的时候,同寝室的一个同学,经常会想自己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怎么办。我就跟他说,其实没关系的。就像你站在公交站台上,做了一件糗事,好像所有人都会关注你。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做糗事的是站在公交站台上的另外一个人,你是正好路过的路人,你会看到,但是你会真的记在心里吗?并不会的对不对?所以不需要把一些事看得太重。
劝说别人真的很简单,但自己做到就好难。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看得开啊。
收获及整理到什么?
不记得在哪本书里看到,将你要做的事情都记下来,再按重要程度一项项完成,而不是把所有要做的事都记在脑子里,让自己变得很疲劳,却什么也做不好。这里表达的也是一样的观点吧,当你要处理一件事的时候,就用心的完成。当你此时没有办法完成的时候,就果断地把它放到一边,不要去想它,等到时机成熟了在去做吧。
可以应用到哪里?
我的工作和生活。
收获(what?so?what??now?what?):
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去想其他的事情了,先把眼前的工作完成最重要。就像我现在在读书做笔记的时候,就不要想明天上班的事或等会儿我还要做什么啦。之后要做什么等会儿看to
do list就好了,明天要做什么,明天再说就好啦。想到一句话,不知道用在这里是不是合适:do not put off unti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每次读完这本书都能让自己轻舒一口气,缓一缓生活的紧迫感,这是一本好书,一定要把它读完!
六、嫉妒
详读:
what
不快乐底许多最大的原因中,烦恼以次当推嫉妒。
孩子在表现嫉妒与戒忌(那是特殊形式的一种妒忌)方面,不过比成人稍稍露骨而已。这种情绪在成人身上和在儿童身上同样普遍。
普通的人性的一切特征中,最不幸的莫如嫉妒。嫉妒的人不但希望随时(只要自己能逃法网)给人祸害,抑且他自己也因嫉妒而忧郁不欢。
他应该在自己的所有中寻快乐,他反而在别人的所有中找痛苦。如果能够,他将剥夺人家的利益,他认为这和他自己占有利益同样需要。
倘听任这种情欲放肆,那末非但一切的优秀卓越之士要受其害,连特殊巧艺的最有益的运用也将蒙其祸。
why
我认为嫉妒是大大地受着童年的不幸鼓动的。
一个孩子发觉人家在他面前偏爱他的兄弟姊妹,就养成了嫉妒的习惯。等他进入社会时,他便搜寻那侵害他的不公平。假如真有,他会立刻找到,假如没有,他用想象来创造。这样一个人必然是不快乐的。在朋友心目中成为一个厌物,因为他们不能永远记着去避免他想象之中的轻视。他一开场便相信没有一个人喜欢他,终于他的行为把他的信念变成了事实。
还有一种童年的不幸可以产生同样的后果,即是遇到缺乏慈爱的父母。
有几种快乐是一个人天赋的权利,倘被剥夺,必致乖戾与怨恨。
用“比较”的观念去思想,是一个致人死命的习惯。
how
儿童未满一岁,即有这种表现,教养的人必须出以温柔谨慎的态度。因此凡有儿童的人务必保持分配平均的公道,且要绝对的严格的、一成不变的公道。
治疗嫉妒有什么办法?以圣者而论,他有对“自私”的治疗,可是对别的圣者不见得绝对没有嫉妒。但丢开圣者不谈,一般男女的嫉妒的唯一治疗,是快乐。为难的便是嫉妒本身便是快乐的大阻碍。
遇到什么愉快的事情,我们应该充分的享受。
一个智慧之士绝不因旁人有旁的东西而就对自己的所有不感兴趣。
享受你手头的欢娱,做你应当做的工作,勿把你所幻想的——也许是完全错误地——比你更幸运的人来和自己做比较:这样你才能摆脱嫉妒。
减少疲劳也是减少嫉妒之一法,但更重要的是保有本能满足的生活。
分析: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除了烦恼之外,嫉妒也使人不快乐。生命不能总是在“比较”中度过。努力过好自己的这一份最重要。
检视到什么?
其实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比较”,无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工作。所以总是感到淡淡的忧愁,却说不上来为什么。也许记“幸福笔记”会有用,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记录下来,发现原来我的生活也是有那么多的幸运和快乐的。以前有一位老师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总是忙于比较,让自己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那些幸福。
收获及整理到什么?
几乎所有成人的性格等一切心理方面的表现都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期,所以这给了我们一个警戒,对于儿童的教养一定要十分的谨慎。儿童时期过得越是愉快(并不溺爱),他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取了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他的成年也就能愈加快乐。
亲近自然,家庭和睦的人总是快乐的,这样的人对各种外在事物的抱怨也很少,所以文章中说快乐是嫉妒的唯一治疗是很有道理的。人满足幸福的因素很简单,获得自然和家庭给与的快乐,那么嫉妒这种情绪便会自然而然地远离。
可以应用到哪里?
我的工作和生活。
收获(what?so?what??now?what?):
以前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也许并不是一个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了呢?也许就是在开始工作以后,日复一日没有目标的生活中,不断地用“比较”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开始的吧。所以,离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生活远一点,找到能让我快乐的因素,抓住它们,过好我的每一天!
html/archives/5087。html读罗素《幸福之路》有感
一周前,因为一些感情问题,我陷入了困境。夜里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白天精神不集中,不管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然而,我本身是个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热情的人,即使是走在路上,看着阳光,听见鸟叫,都会让我觉得很开心。以前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却感觉不到任何意义,尽管理智告诉我这些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那两天,我还抽了很多烟,想要麻痹下自己,而以前我从不抽烟。
这种情况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体会过这种感受,但却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想该怎么解决这种状况,我最多是这样安慰一下自己:一切都会过去,时间会治愈一切,我得承受这些痛苦。 但是这次,要么是运气,要么就是我真的变了好多。在我严重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时,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三个字即:意义感。我希望能在网络上找到解决我这种困境的办法。
结果没有让我失望,我找到了一本书——《幸福之路》 这本书是罗素所著,罗素本人在早年其实是很不幸的,而他最终活了九十多岁,他是位哲学家,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里罗素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的观察,阐述了让人不幸福的原因和让人幸福的原因,以及一些普通人都可以用来获取幸福的方法。这本书,我只看了开头便认定这就是我要找的解决之道,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几乎可以算是如饥似渴的将它认真读完了。
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的知识:无意识是会由于一些情绪的作用而形成的,人的苦难、疲惫、烦闷会使自己陷入无意识的不快乐,使自己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从而感受不到意义和快乐。而事实上通过对自己有意识也就是自己的理智部分注入足够的强度和活力,同样也会改变和影响自己的无意识。 通俗的说就是,人会被一些情绪影响而变得整个人都不好了,但是人也可以通过理智来消除这些不快乐,从而获得快乐,但是这里必须是有足够活力的理智。 由此,便可以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消除不快乐,获得快乐的方法。在实践上,比如遇到了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它可能会令人长时间的郁闷、不开心,那么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在你精力充沛的时候,用比你平时更认真的态度,去思考它为什么让你不开心,它到底值不值得让你为此烦心,它到底有想象中那么糟吗,我应该怎么去解决目前的处境等等,你需要更为勇敢的面对自己,认真且诚恳的去思考让你感到不安、烦闷、或是恐惧的事情。通常,人总是在无意识的放大自己的苦难,所以一旦你认真的思考苦难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罗素还谈到了,关于疲惫,犯罪感,兴奋,工作,情趣等等对与人的幸福感的影响,都写的十分精彩。
我理解了罗素告诉我的知识,我也实践了他的方法,当我认真思考我所恐惧和担心的事情后,我感觉压在我心上的石头放下了,我又找回了之前快乐的自己,我又开始为美丽的阳光和悦耳动听的鸟叫而感到开心,我又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而且这一次,我并非是像以往那样只是想着自己该默默的忍受,然后等待时间来消除痛苦,是的,我得承认这样做确实会奏效,但是却无法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只是简单重复而毫无任何突破,即使在经历几十次,也不会对自己有任何提高。 这一次,我勇敢的面对它,战胜它,赢得了胜利,也获得了成长。
回到罗素书中,罗素所谈论的幸福理论,我看完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我有种好像被雷劈了的感觉。很多我曾今思考过但却没深想的东西,他都一语戳中了本质,他所写的不光关系幸福,还有很多和人的本性,人类社会等密切相关的知识。书中很多知识,我认为有一种类似牛顿运动定律或者相对论的感觉,好像这世间永恒不变的规则一样。这本书,看完一周后我写下我的感悟,以后我还会再看多次,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解。
幸福之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