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心得 >

孤独与沉思读后感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精选10篇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是一本由伊丽莎白·豪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42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一):“超级粉丝”论加缪

  谈论加缪就绝对绕不过那本《局外人》,加缪应该就是“荒诞——反抗”的,这正是《局外人》给加缪贴上的标签。在加缪的笔下:暴力,冷漠无形;反抗,荒诞不经。《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在加缪的笔下,于生存中麻木徜徉,恰恰就像一个“局外人”,感受到人的生存荒诞性的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荒诞的致命压力。 记得在阅读《局外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经典”系列)时,对于一本共有128页的小书,翻译柳鸣九先生的序就占了25页,我是颇感诧异的。今天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更是惊叹不已。加缪到底征服了多少读者啊?!其实,我自己有何尝不是因为加缪才来读这本书的呢?!

  对于一个人的仰慕与喜爱,可以有很多的表达和表现方式。本书的作者豪斯可以说是加缪的超级粉丝,她表达对于加缪仰慕和喜爱的方式也可谓登峰造极。豪斯不仅坚持精神上的追寻,而且用实际行动挖掘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加缪。当然,豪斯对于加缪的爱慕与追寻也成就了她自己。加缪是一个浪漫的传奇,豪斯用这样的方式来写一本这样的书也是一个传奇。这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就像《华盛顿邮报》说的,它还集合了文学 评论、思想文化史和会议录等等。它使得加缪的风采可以呈现在不同的时空里,亦疏亦近,迷人可爱。

  这样的一本书,或许可以和加缪的作品一起流传。它可以把加缪和加缪身后的时代衔接起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加缪的作品。从巴黎左岸到阿尔及尔乡间,再到各种想相关人的采访有回忆,豪斯追寻着加缪生前的足迹、挖掘着加缪身后的故事,锲而不舍。这样的一本书,不仅是对于豪斯的回报,也是加缪读者的珍贵礼物。读者可以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快捷地了解加缪的生活和加缪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更多地了解加缪为何成为那个时代的“局外人”。豪斯算不算得上加缪真正的知音,或许只有加缪本人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豪斯对于加缪的仰慕却是有目共睹的。一个伟大的作家拥有这么一份传奇的仰慕,这无论如何都应该是文学史上一件浪漫的事情。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二):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

  《纽约客》撰稿人伊丽莎白。豪斯与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人生轨迹,本为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其时,正值妙龄的豪斯仍是一名普通的美国中学生。这吊诡的死对应着荒诞的生,在在激发出她的探究欲。她沿着加缪生前未竟之路回溯,从纽约到巴黎左岸,再到阿尔及尔乡间,沿途所见皆为文学偶像曾经的身影。由此,加缪跌宕起伏的人生与这浪漫的追索之旅,竟有了某种微妙的契合。

  在持续近半生的追踪之旅中,豪斯想必与加缪感同身受,想必也体验到“被一个陌生世界突如其来的打击所不时打断的狂喜”。生活的细枝末节触动了她,从发现“法国的本质特性”到对小说原型的一一解读,原本凝固于加缪文学世界里的隐晦、抽象的词汇渐渐变得真切、具体可感。在内心深处,豪斯或许早已将加缪当作素未谋面的亲人,爱之弥切,钻之弥深,也就有了《加缪,一个浪漫传奇》里那洋溢着浓浓暖意的文字。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划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豪斯体悟到,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在豪斯看来,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尽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划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著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在苦难之前,加缪从未耽溺于个人情绪的肆意宣泄,他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死亡的阴影虽是时时悬于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丝毫无损于其生命的真实与厚度。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豪斯时时体悟到加缪精神上的“囹圄”之感。这“囹圄”所从何来?和其早期经历无不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19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在在牵动其敏感内心。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时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母亲”遭受意外的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之,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在豪斯看来,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半世纪前那场离奇的车祸,终结了加缪的生命,亦改变了豪斯的人生。《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虽是传记,我们也不妨将之作为回忆录。豪斯不取寻常的书写模式,不愿简单地铺排加缪的生平,而是将自我的感性与体悟融入其中,于追忆加缪的人生之时,细细回味曾有的青葱岁月。于是,这本应置身事外的零度写作,反为熊熊燃烧的炽热情感所取代。这原本枯燥单调的研究与写作,也就成了一次与传奇人生的“浪漫”邂逅。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三):在思考中解读加缪

  之前只听说加缪的名字却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而这本书的名字《加缪,一个浪漫传奇》给了我一些莫名的好奇,想来我是想开始了解了。一个人写的文字也许只是出于内心的感悟或者是对我们身处的环境一种感触,然而当这些文字被另外一些人阅读的时候是可以产生感动、共鸣或者产生其它各种的情感的,而本书的作者伊丽莎白。豪斯便是在读过了加缪的文字后,深深被吸引,是那种灵魂的吸引和震动引发的共鸣,所以她由文字而爱上了他,尽管身处异地又从未谋面,还有时代的差异与后来阴阳的相隔,却没有阻挡住任何前行的步伐,我想那便是真正的投入和深深的爱慕,光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也是够奇特的。

  才开始阅读的时候,一下子便被那些有点不可思议的句子吸引住了,是从加缪作品中的摘录。“如果这个世界纯洁无瑕,艺术则无法生存。” ,“在隆冬的季节,我终于知道,在我的内心有一个不可征服的夏天。”,“知道你正在走向死亡并不算什么。”,“攀登顶峰,这种奋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人心。”这些句子虽然一时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却又实实在在地揪住了人的心灵,即便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也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刻了,那些把哲学形象化的描述的确让人停下来作验证性的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真是如此的吗?

  作者因为对加缪有了特别的深情,故而在作探究和收集资料的时候也就格外专心,让我们站在独特的角度,从多个方位来透视加缪的一生,加上作者重访了加缪生前的行踪,从出生地阿尔及尔到其后来活动和著作颇多的巴黎等,一路走来也一路把其思想的行踪生动展示和复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出生卑微却道德高尚的灵魂是如何感受身边世界并作如何的反应。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也是直抵心灵深处的拷问和对世界的认识,包括自我。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四):一个完整细腻丰满的加缪

  无论从前是否读过他的作品,对文学或是对诺贝尔文学奖有所了解,应该对这位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加缪不陌生,包括《局外人》、《鼠疫》或者赫赫有名的《西西弗的神话》。加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传奇,无数高人前辈口中笔下出现的名字,引起我的关注也曾买回他的大作待瞻仰,却也因各种原由,书本们还一直孤伶伶高高闲置。惭愧。相比那些加缪的骨灰粉,实在是小不点儿,我既无法举重若轻地分享关于这位伟大作家的八卦,也无法不知天高地厚地对他的作品评头论足,能做的,只是从他看起来相对浅显的传记开始,向这位伟大的作家先生再靠近一步。

  伊丽莎白。豪斯一定是爱煞了加缪,于是和他来了一场超越时空的柏拉图精神爱恋。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旦宅过了头或者过于淫浸某事物之中时,会有一种走在哪里都无视周边环境,随时随地与沉浸物对话之感。那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是三月不识肉香。豪斯女士,坦言自己“像一个作家一样,爱上了自己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谁知道呢,如果不是爱乌及屋,她又怎么会倾注这么多细腻情感溶入这部美丽的传记之中呢。

  对这位女士所作的一切努力,比如把作家肖像当偶像,摘抄作家警句,行走作家当年走过的路,寻访当年故居,探寻遗留下的传说故事等等,因为这些煞费心思和用心良苦,因为40年追踪之旅,让人对她的这部作品报以好感。

  加缪,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似乎是一个惯例,因为作家生活经历的不幸,当他们将目光投射于文字时,力度深度广度都超越极限。豪斯从加缪早期作品《第一个人》中读出他早期的生活,十岁之前平静温暖感人,“充满天真无邪和最稚嫩的爱”。从自传体小说《幸福的死亡》中读出“敏感多思、奋斗挣扎、完全孤独的生命”。从《婚礼集》中读出“绝望的纯粹,野性,异乎寻常的自信,复仇天使般的使命感”,在随著作品阅读的深入,豪斯对加缪的解读也越来越向几部名闻天下的大作靠拢。伴随加缪的成长历程、相关作品的诞生因果及一些珍贵老照片,豪斯很显然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一手作品,一手成长。不光走历史线路,还兼具浓厚的文学性。

  作为很爱很爱加缪的超级粉丝,豪斯当然也关心加缪的情感生活,于是专章仔细考证他和他的女友丰富多彩故事。因为加缪本人阿尔及利亚色彩的坚持,于是也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这段历史做了详尽的说明。包括毁誉参半的处境,所获荣誉参与活动等等,可谓是方方面面都用心照顾,以图尽力展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加缪。

  因为她的爱,豪斯,做到了----成全了一个完整细腻丰满的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五):如影随形——透析我们不了解的加缪

  如影随形——透析我们不了解的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知道如何来写关于本书的评论,因为任何文字都在豪斯灌注了全身热情的文字图景中相形见绌。我也不能够拿加缪的某些文章或者是作品来进行评述,相对于豪斯对于加缪透彻的分析与狂热的探索中,这会显得十分的无知。“生活能够检验一切”,豪斯追随着加缪的脚步,感受着加缪生存过的城市的空气,接触了解加缪的亲人友人朋友,进行了一场人鬼殊途的祭奠。虽然她写的是一本关于加缪的传记,但是却拥有独立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条理分明的章节中似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道德感的加缪,一个饱受疾病困苦的加缪,一个为战争忧心忡忡却得不到理解的加缪,一个风流倜傥拥有好人缘的加缪。这本传记摒除了传记式的中规中矩,如同情人的密语,又如同追星族的手记,狂热而又理性。其中,豪斯勾勒了这样的两个世界,她的世界与加缪的世界,她慢慢的沿着加缪的思想,加缪的作品走近,终于可以在梦中与他促膝长谈,原来,他们已经是如此亲密,她像个孩子般在所有攻击加缪的敌人面前进行着毫不留情的谴责,并急欲对加缪进行袒护。

  她是这般的失落,失落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的巨大遗憾中,这种失落凝聚于字里行间,让她对于加缪的文字可以信手拈来,随意成句。虽然在最初的时刻,她阅读加缪的手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当她终于体会到加缪的话语时,当她终于走在凯瑟琳。加缪曾经走过的道路时,她是多么的激动与兴奋。她像个得了蜜糖的小孩子,沾沾自喜的炫耀着她与加缪精神意义上的联系。虽然这并非如同其他评论家所说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但是她依然场景再现了加缪的生前,似乎加缪就坐在我们的面前,面对着他的忠实读者,进行一场私密的促膝长谈。

  她羡慕嫉妒着加缪身边的女子,在卡萨雷斯与弗朗辛之间,她做了着重的描写,温婉贤惠的弗朗辛,热情似火的卡萨雷斯,如果说一个是白玫瑰,一个是红玫瑰,那么我们该惊叹加缪周旋于女人之间的能力,毕竟她们都没有离开他,没有像张爱玲的小说般,一个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一个成为了衣服上的饭渣子。但是她们虽然忌讳羡慕着彼此的存在,却依然在加缪死后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而关于萨特对于加缪的批判来讲,对于波伏娃对于加缪的攻击来说,我们可不可以通过豪斯的分析界定为是一种嫉妒,或者如豪斯所说,是一种恶劣的人身攻击行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种行为是很受人鄙视的,虽然这是气急败坏的学术论战,是关于世界性危机的论战,但是当发展为朋友之间的背叛时,这就要显得荒谬与可笑了。豪斯的笔下,加缪羞涩苦恼的保持了沉默,虽然我曾经为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所触动,但是在看过豪斯委屈而又沮丧的心痛于加缪的遭遇时,也不免沦陷。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感受,你读这个作者的作品时并没有产生心动,却在看过他的传记后沉迷于这个作家,这显得十分不可思议。但是我也因豪斯对于加缪所受的无端指责而感到呼吸紧窒,尤其当看到一些关于萨特与波伏娃的轶事后,在听闻《危险的关系》这本书的介绍后,我开始渐渐地相信加缪,并且将心中的天平倾斜于加缪。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波伏娃,有理由对加缪的作品进行攻击,但是她并没有将加缪的生活与作品联系起来。通过豪斯隐晦的话语,我们可以不可以理解为这其实也是加缪的一种羞涩?因为他所受到的伤害,因为他需要从女性身上汲取慰藉,但是他又不想自己的隐私暴露于公众之下(这点在于他对于女儿与儿子的保护中可以看出),所以他的作品中出现的都是一些没什么特色的女性形象。而偏偏这个漏洞却被一个女性批评者所抓住,并且为此进行了恶劣的攻击。

  对于政治与战争,加缪就自身的思考而言,是冷静与深刻的,他考虑到了长远的未来,考虑到了对于阿尔及利亚的深厚情感,一种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但是,他的忧虑,他的关于绝望与死亡的思考,他关于沉默后的反击都成为挑拨离间者公开攻击他的凭据。豪斯在最后强调了这一点,《第一个人》体现了加缪的不平凡之处,他利用文字写出来的思想让敌人的思想阵营慢慢瓦解,“局势正在改变”!而这也更加谴责了在《反抗者》论战中背叛了朋友公开谈论背后攻击的萨特,这于加缪而言,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啊!

  这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拥有着大师们诞生的必然条件——战争,却也成就了他们深刻的思想。而在这样混乱的年代,我们通过豪斯的文笔,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加缪,“加缪是一个衣着考究,气度非凡之人,加缪极富迷人气质”……

  豪斯就是通过这样一丝不苟的研究,想象着与加缪在一起的日子,重返加缪曾经的生活,并在加缪众多亲友的支持下对加缪进行了公允的描写,突出了加缪的人格魅力。如果说,当加缪在弗朗辛的家人强制下搬出女士路公寓的经历让豪斯感动巨大的心痛,那么,豪斯的这种心痛也通过这种真实的情绪传染给了阅读这本传记的读者。在这种情绪中,我慢慢感受到了加缪的孤独,加缪的矛盾以及加缪对于自身信念的坚持。

  如此作家,又怎能不让人敬服,如此粉丝,又怎能不让人沉溺?于是,我沉溺于豪斯所刻画的加缪的世界中,迫切渴求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慰藉……

  后记

  在这部作品中,豪斯发挥了极大的文学水平,为我们罗列了一系列的大师,范围广泛,从影视评论者安德烈。巴赞,到喜剧演员卓别林,再加之一系列的文学大家,批评作家的出现,让读者打开了眼界,而作为一个喜欢阅读注释的人来说,书中的注释又让我们增添了很多知识。虽然,对于书中的大师不免崇敬之情,但是实在太多,因此,我将本书中所出现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列于下文中,如有遗漏,定请相告!

  1927年 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 获奖作品《创造进化论》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 德国作家 获奖作品《魔山》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 法国小说家 获奖作品《蒂伯一家》

  获奖理由: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放映。

  1947年 安德烈。纪德 法国作家、评论家 获奖作品《田园交响曲》

  获奖理由: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9年 威廉。福克纳(在豪斯的书中为帕斯。福克纳) 美国作家 获奖作品《我弥留之际》

  获奖理由: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作家 获奖作品《老人与海》

  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着《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7年 阿贝尔。加缪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局外人。鼠疫》

  获奖理由: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64年 让。保尔。萨特 法国哲学家、作家 获奖作品《苍蝇》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备注:在《加缪,一个人的浪漫传奇》中,豪斯的文笔有着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形式,那热情澎湃的叙述,激动而又理智的言语,将我们带入加缪那迷人的生活中去。

  附言:(之前曾经发在当当分享中的所有获得法国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名单)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 法国诗人 获奖作品 《孤独与沉思》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法国诗人 获奖作品 《金岛》

  1915年 罗曼。罗兰 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 获奖作品 《约翰。克里斯朵夫》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 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获奖作品 《苔依丝》

  社会活动家

  1927年 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 获奖作品 《创造进化论》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 法国小说家 获奖作品 《蒂博一家》

  1947年 安德烈。纪德 法国作家、评论家 获奖作品 《田园交响曲》

  1952年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 《爱的荒漠》

  1957年 阿尔贝。加缪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 《局外人。鼠疫》

  1960年 圣。琼。佩斯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 《蓝色恋歌》

  1964年 让。保尔。萨特 法国哲学家、作家 获奖作品 《苍蝇》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 法国作家 获奖作品 《等待戈多》

  1985年 克洛德。西蒙 法国小说家 获奖作品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2008年 勒。克莱齐奥 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获奖作品 《战争》

  高行健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在此我把他列为亚洲作家,不在法国诺贝尔文学者之列。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六):什么才是正常人的生活?

  “我一生中唯一努力去做的: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加缪

  加缪这句话带给我一些思考,什么才是人的正常生活。娶妻生子,照顾老人,关照人生。不追求大富大贵而选择适合你心灵的生活方式。对,人一辈子都在寻找什么,不懈的努力追逐财富,然后就满足了?这是不是全部的人生哪?不,人来世上是有责任的,为别人而活着。余华的活着,告诉我们一个真相,不管你经历多少艰辛悲伤,你还是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最本质的艺术。这是一种方法,有许多名言,物来则应,物去则净。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我很欣赏这两句,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处在那个时刻,总会有各种暗喻启示,只不过我们常常思考时,却与真理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忽隐忽现的引导着你,前行。但心中的执念却在那里,我选择的生活态度,就好似我喜欢一个人在漫步在听音乐在读书在自言自语,这也是一种方式,只要你一直喜欢,它不会让你无聊寂寞。反而,觉得充实。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七):加缪——一个只想过“正常人生活”的反抗者

  “我一生中唯一努力去做的: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当我在《加缪:一个浪漫传奇》一书中读到这句转引自加缪日记的话时,我的心猛地被击中了。我似乎在一瞬间就完全理解了加缪,理解了加缪为什么会成为加缪。

  在读伊丽莎白·豪斯所撰写的这本传记之前,我对加缪的人生轨迹并不是太了解,只是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的文字中透着悲观,但是这悲观却给人以强大的力量。我一度认为加缪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彻底反而让他有一种看破红尘的超脱。他悲观地指出“人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区别不大”,却又在同一部小说里说出“人只要在这世界上认真生活过一天就可以在监狱里生活百年”;他一方面看透了人的一生不过就是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过程,同时又告诉我们西西弗知道自己“比他的石头强大”、“比他的命运优越”。加缪的悲观与他的超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然而这种反差却并不矛盾,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认真生活”才显得那么不可或缺;也正是因为看穿了人生的最终无意义,才必须让每一个“一瞬又一瞬间”都充满活力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加缪的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把悲观推向了极致,认为人生毫无幸福可言,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极致,我们反而很容易走到他的反面,认为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不幸可言了。

  虽然我从加缪的文字中看出了他的悲观主义实质,但是对他为什么会如此彻底我还是不甚了解。加缪和萨特都致力于描写人生的荒谬,但两者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加缪的悲观主义是骨子里的,是性格使然;而萨特对荒谬性的阐释却来自于他的哲学研究。加缪笔下的荒谬是绝望之下的重生,而萨特笔下的荒谬则有着几分洋洋得意。早些年我读过萨特的《文字生涯》,对他那种洋洋得意的文风及其来源一直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加缪那种深沉笔调的来源却直到我看了《加缪,一个浪漫才传奇》才得以了解。

  加缪的悲观主义来自于他的人生经历,或者不如大胆一点说来自于他的自卑。加缪的一生远不如萨特那样顺遂: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母亲半聋、整个家庭被一位独裁的外婆压制、十七岁患了重病险些失去生命并且被疾病折磨一生、在政治上像苏轼一样被左右两派不容、在阿尔及利亚他是法国来的“乌脚”而在法国他又是外乡人……加缪很少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于是加缪才会自卑,并呈现出被豪斯不断提及的“克制与沉默”。

  加缪患有肺结核。这一点在加缪“不正常的生活”中不一定是最核心的,但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因为在这个疾病上反应出加缪性格的很多方面。首先是他强烈的隐私感,这一点也是作者豪斯不断提到的,加缪对患病一事似乎一直都讳莫如深,“阿尔贝·加缪的名字很少出现在众所周知的患有肺结核的艺术家和作家的名单上”。而加缪的隐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来自于他的自卑感,他不希望别人把他当病人来看待。其次,青春期就开始患病也是加缪如此关注死亡的原因——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为什么在写作《局外人》时尚属年轻的加缪会有“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区别不大”的论调,年轻的加缪就已经对死亡有了深刻的认识,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加缪的一生都对生命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在处理阿尔及利亚战争问题的时候,加缪作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制止更多的流血。第三,就是加缪的孤独感。虽然异乡人的身份和在政治上的不如意都可以让加缪陷入孤独,但是疾病无疑是最严厉的一个因素,因为疾病很容易就让人边缘化,他的痛苦没人能够感同身受,于是他也就无法被理解,也就形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同时,疾病限制了他的自由,也就让无时无刻都有一种囹圄感。最后,疾病也让加缪的思维里有着更多的悲剧意识。试想,如果加缪是健康的,那么即使他生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但凭借他年轻时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也可以生活得很快乐,至少会有更多的自我认同。

  然而,虽然疾病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一直在折磨着他,但加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的努力一直从未中断。萨特说加缪不是一个天才,却是一个好作家。我认为这个评价是萨特对加缪所有评价里最中肯的一句。萨特本身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好的哲学家,但他却真的不是一个好作家。而加缪的天份也许没有萨特高,但却一直非常努力,于是他也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直到去世之前,加缪甚至还认为自己没能写出一部好作品,说他的“创作才刚刚开始”。加缪非常清楚写作对他生活的意义,写作是他的一种本能,也是他反抗命运的一个手段。

  人生的苦难,彻悟式的悲观,反过来却让加缪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反抗者。他没有向贫穷低头,没有向异乡人的身份低头,也没有向疾病低头。他的一生都在反抗,但他却没有为反抗而反抗,他反抗的方式不过就是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成为他自己。仅此而已。他不像萨特那样强调选择,也不想彰显自己的“伟大”,甚至他都不需要谦逊。他以写作突破囹圄,他以真我反抗命运。于是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加缪,一个浪漫的传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加缪,它的作者对加缪满怀深情。我们应该对这样一个真实的加缪抱以深情,他是那么可怜,那么可爱,又那么可敬。而当我们理解了他的感情,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感谢伊丽莎白·豪斯,让我们更理解加缪——一个只想过“正常人生活”的反抗者。

  致敬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八):过于喧嚣的局外人

  坦白的说,即使看完了这整本书,我依然为要动笔开始写这篇评论而感到局促不安。因为虽然不是外国文学专业的,但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没读过个把加缪的作品我实在觉得说不过去,我所读到过的一些段落也是他人辗转引述与自己的作品之上的。我始终认为,就像我们时常必须在语文课上强迫孩子们背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高度赞扬《史记》的话一样,如果不先为学生讲解一下鲁迅在《汉学史纲要》中的那段原文,今天他背书了,过了几年迟早也得忘光。同理,尽管伊丽莎白 豪斯的这本传记被认定为所有关于加缪的传记中最好的,要想通过二传手了解他的伟大无疑也是痴人说梦。

  我个人感觉,豪斯以她的科班出身而训练出的能力使得她完全能够胜任这样一本传记。很多写传记的人,经常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他压根就没有读过专主的作品,或者只是泛泛的读过几遍,然后弄些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评论,报纸杂志上的小道消息,按照年谱就能够像工程流水线似的弄出一份又一份看起来准确无误且质量极高的传记。这不仅是对传主的不敬,更是对传记文学的侮辱。而且传主充满灵性的或者其他风格的文字也被这些俗不可耐的家伙拆散了像楔木片似的毫无道理的插入到传记中去,败坏人们的兴趣。豪斯则完全不同,是的,她与加缪素未谋面,但套用一个香烟品牌的广告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豪斯坚信自己与加缪是一对穿越时空的情人,甚至是父女。这种由于文字引来的肢体与灵魂的颤动远比两个互相试探的老谋深算都市男女的“柏拉图”要真挚的多,也高贵的多,为什么不呢,他们只不过未曾见过。豪斯的专业出身并未戕害她对文字的深层把握。这这本传记中,豪斯娴熟的将加缪在自己的剧本里,日记里,散文集里登出的文字像最灵巧的艺术大师制作一顶凤冠,将珠翠一枚一枚深深的缀入连接处,然而当我们观赏时,珠玉熠熠生辉,共同组合出一盏灵光来。她深谙于如何排列与组合,很多时候还亲自动笔描摹:

  我读大学时曾发现一本批评著作…他穿着同样的风衣,叼着香烟,眼睛几乎闭在一起,将自己深深的隐藏起来,双颊陷了进去,双手成杯状护住火柴,优雅的姿态透露出吸烟者的浪漫情怀。

  写的真美,无数纯情的少女都曾幻想中见过自己心爱的男子的这幅图景,然而这描述令人心醉。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艾丝美拉达在探问甘果瓦腓比斯的意义后,深深的咏叹出“君似骄阳”:他灿烂如朝阳…我感觉爱意从深心涌出…既像军官又像流氓……

  过于喧嚣的局外人,局外是自述,倾慕者将自动加上喧嚣的背景并清醒的忽略,这就是豪斯心中的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九):不是局外人,而是男主角

  在作家身份之外,加缪还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他英俊而沉默,粗犷又敏感,腼腆却勇敢,自负但得体、直率又有思想。伊丽莎白。豪斯笔下的加缪,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人,虽然不完美,却不得不被他吸引。

  开始读前面几章,让我并不是很喜欢,感觉伊丽莎白简直就是加缪的“脑残粉”,带着太重的私人情感,以一个粉丝的心态在为自己的偶像写传记,作为中立的读者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个人情绪,这种感觉读来让人很不舒服。直到读到中间部分,才开始喜欢上这样的加缪,因为他的直率和真实。到后面几章,虽然偶尔还会有一些小粉丝的情绪在,但整体而言叙述还算客观,作者通过阅读加缪的日记以及他的作品,采访与加缪有关的人,甚至参阅加缪身边人的传记和著作,以求更全面的给我们展示一个最真实的加缪。

  一直以来加缪都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者,但是他自己多次否认并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但并未引起多少响应。直到他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了一场与萨特等存在主义代表人物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昔日的朋友萨特彻底决裂,似乎才真正宣告了他与存在主义划清界限。

  萨特很无辜的又一次被当成背景,而且是一个对比的反面,书中有一段对于萨特的叙述:“身材矮小,相貌古怪,一直眼睛有点斜视,紧张,焦虑”, 天生具有“巧舌如簧的华丽”和“理论上的支配欲”,聪明但强势……在之前看过的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中萨特也是被塑造成了一个特别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不知道萨特迷们看到这样的书和电影会是什么感想呢?

  名声和赞誉是作家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但往往也因此带来非议和批评,所以成名后的加缪很多时候都感觉像是一个囚徒,被囚禁在自己的名声、作品甚至自己写下的词句之中。但这种“囚禁”似乎又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他说:“我需要伟大的境界,当面对我深深的绝望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处风景不为人知的冷漠是,我获得了这种伟大。”他隐瞒自己的真实病情,自己默默承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苦痛,对外保持着潇洒和风度,这样要面子的性格,注定了自己必须承受更多的孤独。

  除了写作与戏剧,加缪还翻译过詹姆斯。瑟伯的《最后一朵花》,还为迪士尼纪录片写解说词 在广播节目中朗读自己 的作品等,真可谓是多才多艺。再加上他出众的相貌,迷人的外表,加缪身边似乎从来就没有缺少过女人,妻子也好,情人也好,单纯的女性朋友也好,都是加缪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群体。而且这些女人不止外表美丽,还有智慧和思想。书中对于加缪与这些女人的关系也是一大看点,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加缪个人的情感和性格的矛盾。

  但是即便他在法国获得如此的成功,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加缪的内心深处还始终是一个流亡者,童年和年轻时的一些经历时刻影响着他,所以他始终对外面的世界保持着戒备心理,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卫,甚至与身边的朋友都保持着一种距离感。

  伊丽莎白。豪斯耗费九年的时间为偶像加缪写了这样一本传记,这是要何等的爱和热情才能做到的?她几乎就把自己扔到了加缪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去,去追寻偶像的足迹。这是对于加缪生平描述十分翔实的一本传记,喜欢加缪的不容错过。另:建议萨特迷们远离此书。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十):“一个生命神秘的一面”

  读本书之前,又把加缪的《局外人》大略翻了一下。因为《局外人》中那个令人厌恶的“存在主义”男主,才让我记住了加缪,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加缪笔下的荒诞文学,更不喜欢他的作品中始终保持了存在意趣的荒诞的人性,但是,恰恰是这些不喜欢让我有一种更加深入了解他的冲动。

  只是非常惭愧的是,我并没有本书的作者那样始终如一地追寻和探访着这个令人着迷给人无限想象阿尔及利亚的伟大作家。我甚至只是曾经多读了两部他的作品,并因此而记住了他和他笔下的人物,仅此而已。很显然,伊丽莎白。豪斯是一位超乎寻常的伟大读者,更是一位有着超常水平的传记作家,她不仅大量研读了加缪的作品以及与加缪有关的各种作品,为了更加深切地感受加缪真实生活的氛围,她还追随加缪的脚步寻访了法国各地,甚至走遍了阿尔及利亚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道路,持续了四十年之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她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公众所熟知的形象以及公开发表的作品之后的那个真正的加缪,四十年来从单纯的读者到想象中的密友,到做为自己一生的学术关注对象,再到传记作品中那个让人深爱的:有深深的抬头纹和地中海式悲伤的双眸,时常叼着香烟的英俊而孤独的青年……可以说,在豪斯的笔下,加缪完全复活了,这个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勇敢的流亡者,他对命运的抗争,他的对母亲无以言说的爱,他思想世界的先知先觉,他对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思考,他诚实正直的人道主义情怀,他在动荡年代里独立的思考,他坚定的斗争精神都被完全挖掘了出来。

  “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里,他们仍然必须挣扎着活下去。”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与他笔下所塑造人物的道德立场不同的,但是豪斯对加缪的解读以及阐述恰恰让我洞见了他们的痛苦以及淡泊很显然暗示了加缪本人一生也在强调这种道德立场的重要性及其所引发的痛苦,他就是这种消极与勇气并存的人。此时,再回想一下《局外人》中莫尔索在临刑前,加缪曾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赋予了他感知到田野上的响声和泥土的气息的神奇,我就相信了加缪所表现的是希望那些道德沦丧的时代里冷漠的荒诞的现代人终于能够得到最后的救赎。

  豪斯说诚实是加缪品质中的一大特点,而诚实和责任感也是通往加缪之路最重要的关隘,于是在这个以诚实和责任感所缘引的传记作品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关于加缪和关于一个生命神秘的一面。

《孤独与沉思》的笔记

  11-22 12:48:13 庭榛

  爱情是感觉,同时也是思想,正如美本身是形式也是表现一样。没有接吻的爱是不完全的,没有柔情的尊重的爱也是不完全的。学会混合这两种幸福的源泉,按相当的比例混合,不使它枯竭,这就是爱的艺术。爱情总的来说在其乐趣方面是可分的,只有细细品尝才觉得味好,其理由十分简单:肉体的快感不管如何强烈都是有限定有边界的,可人们用此创造出来的形象不会比想象本身有更多的限制;从中产生了某种失望。另一方面,道德爱情,感情,在心中没有价值,它总是战胜强烈的身体危机;由此产生了心中的爱情和表达它们的感官爱情之间不协调的痛苦之情,满足把这些爱互相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聪明人对快乐精打细算,很有保留,他不是一次用完它的宝藏,他知道如何使肉体之爱像道德之爱一样无穷无尽,永不枯竭。

  很少女人有足够的道德和思想让人忘记她们的美貌。

  只有被你爱的人所爱才是幸福的。因为爱很平常,相爱很少见。爱是一条法规,相爱是一种偶然。

  嫉妒是爱情的海关。他总是在找是否还有什么要报关,可走私品何其多,海关法又多么可恶!在原则上大家都不反对海关法,可谁都不遵守。

  柔情,心灵的守护神。柔情的特性是预感和猜测。

  突然,人们毫不惊奇地以“你”相称了。这是因为它是两颗心为了互相结合和拥有而升降的权限。它消除了地位和能力方面的区别,等同了两个人。

  没有敬意的激情可能存在,但不存在没有敬意的温情。

  柔情之于爱情正如风度之于美貌,柔情是爱情的风度。

  被人爱意味着有人只想帮助我们,委身于此。当我们想到这一点,就会感到爱情的价值,尤其是在这个越来越自私的社会里。

  男女之间为了生活而进行的不自然的结合是人们所能想象的最鲁莽最可怕的东西。

  针与磁铁的结合不妨碍磁铁吸引另一枚针,这表明它对第一枚针的冷漠。这是许多婚姻的写照。

  我倾向于相信友谊是两个灵魂之间秘密的、相类似的东西。因为我友好的爱一些与我想法不同的人。

  友情使人热爱生活,爱情使人不畏死亡。

  爱情大于友谊,因为它可以填补友谊。可友谊高于爱情,因为当其破碎时它能带来安慰。

  友谊是唯一完美的东西。

  最不亲密的关系由于积习而装出挚爱亲朋的假象,友谊也一样。我们感到新近的爱还不能与任性随意区分开来。相反,旧有的爱像植物一样,冬天至少还留下了它们的根。

  我对那些要不是我从小就认识,我如今不会爱他们的人怀有深厚的友情。

  肉体的生存需要所有的人,精神需要某一部分人。心灵对交往者数量的要求低于质量的要求。

《孤独与沉思》的笔记

孤独与沉思

  您在这里:首页 -> 名著

  孤独与沉思-诺贝尔获奖作品

  若本书不能下载,请关注“我就爱读书书书”(微信搜公众号:wojiuaidushu),万名书友将给你分享此书

  作者: [法] 普鲁多姆

  简介: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939-1907)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苏利·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并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坚实的科学修养使他想沟通诗与科学;而强烈的哲学兴趣,使他更想从哲学思考中捕捉灵感,提炼诗的主题。

  60年代前后曾参加帕尔纳斯派诗歌运动,并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尔纳斯派是由一些标榜 为艺术而艺术 的高蹈派诗人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驱。这扔诗人在艺术上主张远离现实,冷静、客观,抑制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国《韵节与诗篇》即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此后发表的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是抒情气息较浓的两部代表作,主要抒写孤寂的心境,失恋的爱情,充满忧郁的情调。但更受知识界赞赏的是两部哲理诗集《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诗集主要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有说教成分,比较晦涩难懂。此外,他还有诗集《考验》(1866)、《战争印象》(1870)、《法兰西》(1874)、《棱镜》(1886)、《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从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1900至1901年,他编辑出版了《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孤独与沉思-诺贝尔获奖作品下载地址◇

闭门沉思的智慧——《何妨闭门读书》赏析

  刘敬东;;论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经验[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读书扎记

404 Not Found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代表作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布莱克诗集 (豆瓣)

  张炽恒译的什么东西?prudence译成节俭,prudence is a rich, ugly old maid courted by incapacity。全句意思完全就不明了。pestilence 译成邪念。he who desires but acts not, breeds pestilence。根本不懂为什么有欲望无行动要滋生邪念?原词直译是瘟疫用在里面意境刚好! 乱改原文语。。。

  张炽恒译的什么东西?prudence译成节俭,prudence is a rich, ugly old maid courted by incapacity。全句意思完全就不明了。pestilence 译成邪念。he who desires but acts not, breeds pestilence。根本不懂为什么有欲望无行动要滋生邪念?原词直译是瘟疫用在里面意境刚好! 乱改原文语境,就算是没改动的语句也生硬的不像话!好难受,天真与经验之歌的意象那么强烈,将儿时的纯真与入世后的真相揭露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多首诗中表达的批判与独立精神深入我心。这么好的诗人在中国无人关注,真是太可惜了。

  (展开)

读书之读散文诗

  读书之读散文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什么是散文诗

  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适应现、当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

  20世纪中国散文诗展起来的。虽然中国1000多年前就有类似散文诗的作品,欧洲在16、17世纪不少作家就写过很有诗意的散文,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流行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第一个正式用 小散文诗 这个名词,和有意采用这种体裁的是法国诗人波特莱尔。他认为散文诗 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汤,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 。在中国新文学中,散文诗是一个引进的文学品种。1915年 2卷 7期的《中华小说界》刊登的用文言翻译的屠格涅夫的四章散文诗(当时列入 小说 栏,译者刘半农),是外国散文诗在中国的最早译介。1918年4卷 5期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刘半农翻译的印度作品《我行雪中》的译文,文末所附的说明指出它是一篇结构精密的散文诗。 散文诗 这一名称从此开始在中国报刊上出现。对于这一文体的性质和特点,《文学旬刊》在1922年曾有过理论探讨,西谛(郑振铎)、滕固、王平陵等人都发表了意见。

  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是诗和文的渗透、交叉产生的新文体

  散文诗是散文与诗 嫁接 出来的品种,这是没有疑问的。散文诗具有诗与散文的 两栖 特征,散文诗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并使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可以说不熟悉诗与散文这两种文体,就很难创作散文诗。但是散文诗究竟是一种新的文体,还是如有人说的:散文诗是 散文的诗 和 诗的散文 ?关键要看散文诗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或者说散文诗区别与诗和抒情散文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散文诗有其独特的审视人生方式,即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从总体上看来,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波德莱尔是散文诗的最初创造者之一。他说过: 当我们人类野心滋长的时候,谁没有梦想到那散文诗的神秘,--声律和谐,而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那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 。他还说:散文诗这种形式, 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 动荡、波动、惊跳,这说出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散文诗与诗、与散文的不同之处

  散文诗与诗、与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区别。比如结构、语体、节奏等方面的不同。

  (1)散文诗与抒情诗的区别

  抒情诗由于要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大体整齐和音乐韵律,因此,即便是自由体的抒情诗,在表现心灵或情绪时也不能不受到较多限制。正是为了突破限制,更舒卷自如地写出心灵的真实状态,于是才有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诞生。

  散文诗与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散文诗经常运用描述和议论的表现手段。

  与诗相比,散文诗没有诗的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即没有诗歌的外形式的羁绊。散文诗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散文的形式,散文与诗交错排列的形式,即整段 散 的文字与单句(诗句)的交错。这是抒情诗不可能有的自由自在的形式。

  (2)散文诗和抒情散文同是抒情文体,但散文诗独特的艺术特征是它的 动荡、波动、惊跳 。

  承认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的文体,这与抒情散文的界限也就不难区分了。抒情散文总是离不开纪实,更不用说那些以记叙真人真事为主的叙事散文了。而散文诗几乎没有原原本本地记录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的。即使我们称为纪实的散文诗,究其实也是抒写的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印象,不过这印象很少 变形 ——很少对现实生活作想象式的反映罢了。

  在结构上,有人说,诗是以 线 抒写生活,散文是以 面 反映生活,散文诗是以 点 折射生活。散文大都有时空长度,都有线索;散文诗无需线索,篇幅较短,常常是作者情感燃烧的那一点辐射开来,而内在情绪则形成环环相扣的情感冲击波,冲动读者的心弦,进入诗的境界。

  在语体上,散文诗的语言是抒情性的想象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是叙事性的现实的语言。散文诗的语言具有散文语言无法比拟的弹性美、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较大。散文为文,语言要求简洁洒脱,更多一些娓娓而谈,写清作者情之所系的来龙去脉,抒情也更细腻,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衔接较紧密。散文诗为诗,语言要求浓缩、跳跃,一般是跳跃式地联结意象,句与句之间,尤其是段与段之间,往往是似断实连的关系,这就留下较多的可供读者想象的空白美。 因此,散文诗既不是散文的诗,也不是诗的散文,它是具有完整性、特殊性、独立性的文体形式。

  关于散文诗的结构

  散文诗结构的基本方式大体有纪实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类。

  1、纪实性(直抒式)

  即 意在象表 ,比较外露。比如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或者说是心灵感受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原原本本的,是什么就在心灵投影什么,很少变化。直抒胸臆的散文诗通常用此种方式。

  2、想象式

  指的是散文诗作者感受外部世界时,往往浮想联翩,由此及彼,由具像到抽象。比如我写晚霞,联想到玫瑰园、再联想到人的暮年等。

  3。表述某一个哲理

  这种散文诗和其他散文诗的区别是它有理性直接和间接地介入,以新的哲理发现和表述为特点。写作是为了表述某一个哲理为目的。

  4、象征式

  是通过物象与心意在某象征物中若即若离的吻合来暗示诗意。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等。 五四时期的刘半农、徐玉诺、许地山、焦菊隐,新月诗社的徐志摩等人都有散文诗发表。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风、柯蓝等作家创作的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中有相当的影响,其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也是很著名的散文诗。

  散文诗的写作技巧

  散文诗意境

  写散文诗不难,但是,能写出好的散文诗却非常难。散文诗的作者既要懂得写诗,又要懂得写散文。诗和散文的特点都要了解和掌握。诗的音节、对仗、格律和诗的凝练,虽说未必深入钻研,但诗的情绪、诗的跳跃节奏、诗的凝聚概括,这些都是散文诗本身形式所必须的。另外,还要谙练散文的抒情和议论,把散文中的这些因素和特点汲取到散文诗中来,使得散文和诗的特点自然有机地揉和到散文诗中,这就是写散文诗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除此之外,无捷径可走。

  在优秀散文诗中,艺术手法凝重、婉约而显阴柔之美,其文偏重于诗;艺术手法明快、坦直而具阳刚之美,文则偏重于散文;又因它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诗和散文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文体。

  其次,是散文诗的文体。大概可分为:哲理(寓言)体、抒情体、叙述体。

  哲理寓言体有运用寓言对话形式来写散文诗,通俗、活泼,寓言有深刻的比喻,思想性强,可防止空泛。

  抒情体写作形式多样,是通过一个情景、一个事物侧面或侧面的一个点、一个片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抒情散文的不同在于它的跳跃性、片断性,是一个独立的点、独立的片断。由于是抒情散文诗,其情感、情调、意境、想象、幻觉主观成份浓郁,通体显隐约含蓄。抒情散文诗愈有作家独特的个性,感情就愈深刻真挚动人。此类散文诗如果解决不好与时代、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一是情感不够而显得苍白无物,或主旨不明无积极意义;二是散文诗写得看不懂,或把情感隐藏起来,或写出自己也说不清楚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还自觉高超 朦胧 。我们说艺术的比喻、含蓄、隐约,要通过感情的形象表达,这才是艺术的技巧,与那些看不懂说不明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叙述体散文诗是把叙述的景物、人事放在第一位,客观通过描绘一定场景、片断的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点是明朗、粗犷、结合现实较紧。生活气息浓。初学写作者从叙述体入手,以此为基础藉以情感抒发,再上升到一定哲理。此类散文诗一要防止情景事物停留表面描述而发掘不深;二要防止就事论事。

  以上三种文体有时是互相交替的,哲理、抒情、叙事溶为一体也常见。

  再次,谈谈散文诗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决不能忽视散文诗的思想性。有人甚至名家也说过散文诗不可能反映大的主题思想,这是误区。散文诗如果只是短小,起一种 生活中的小摆设 的作用,那么,散文诗就走进了一条狭小的死胡同,也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并非如此,近些年来散文诗的创作者在形式上、内容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和突破,反映重大深刻主题的优秀散文诗长卷层出不穷,散文诗的革命必将推动散文诗质的飞跃。再说,我们写一些容量小的散文诗,也可以做到 小中见大 ,反映较大、较多的内容,问题是要求我们精于选材,善于选材。选取题材一个侧面,取题材侧面一个点,而且是最典型最本质的侧面和点,也就是说用题材最小最本质的一部分,来反映题材的全部内涵。这是短小散文诗的优越性,散文诗作者必须遵循这个创作规律。散文诗要通过情景(意象)、事物,形象地、生动准确地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反对公式化、口号式和生硬地在作品中写主题思想以及僵化的说教,这些都不是艺术。优秀的散文诗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有位散文诗名家说过这样的话:散文诗的作者是爆破手,摄取最少的最优质的炸药,爆发出最大的热能。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从生活中感受和挖掘深刻的主题思想,进行最优质的典型的题材选取。

  第四,说说散文诗的结构。散文诗的结构是最严谨的,形散神聚。题材是精选的典型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片断,可把一、二个(或更多的)精选出来的典型侧面、片断结构在一起,就能够准确表达作者主题思想,构成一篇完整的散文诗。禁忌拖泥带水,禁忌出现无意义画面,禁忌含有多余废笔。散文诗结构特征是跳跃性,诗化的跳跃是扩大容量必然的要求。要从一个联想飞跃到另一个联想,要从一个场景迅速转换到另一个新的场景,意象摇曳、叠加,贯穿连结的是相通的点。不能繁琐地从头说到尾,不能平淡、空洞、言之无物。散文诗的结构美是片断到片断,是一、二个(乃至多个)点的巧妙连接,是跳跃的美和暂歇的美,是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白美。散文诗结构中,一个片断接一个片断,这种跳跃性在读者情绪中留下短暂的空白,也叫暂歇。这是散文诗独特的空白美。

  第五,散文诗的语言和思想情感。散文诗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是语言艺术,而且是要求更严、标准更高的语言艺术。驾驭文字、培育情感、发掘主题是散文诗作家基本的文学素养。散文诗的语言如何?如何寻求散文诗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必将反作用于散文诗的取材和反映的思想感情。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最终决定一篇散文诗的好坏和成败的关键。决定散文诗取何材、写什么东西,从何角度写,如何写都要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支配,特别是散文诗要通过浓厚的作者思想情感去反映事物。如何培育思想情感,是一个如何写好散文诗的根本性问题,要从复杂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新生的美好事物,获得尖锐的眼光、独到的思想、深刻的情感,才能在主题思想酝酿、艺术表现手法、言语文字运用上得心应手。

  散文诗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1。诗:韵文;讲求句式关系的基本规定性;一般说来,长度上受到限制。

  2。散文:无韵文;不讲究句式关系(所谓单行散句是)。一般说来,长度上比诗受到的限制要小。

  3。散文诗:或韵或散;句式通常短小;篇章长度通常短小。

  形式上的区别我认为就是这样的。另外,还有题材上的区别、写作方法上的区别、风格上的区别等等。体会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散文诗是散文还是诗?有人说,是诗;有人说过是散文。当然重要的不是文章的结构方式,重要的是它自身的写作和表达方式。虽然它具有散文行文的特点,但他的精髓依旧需要用诗歌的语言和思维来完成情感的表达,如同青蛙,陆地可以开阔它的视野,但它终生还是离不开水,诗歌就如同散文诗的水。

  散文诗比散文 内容更精辟,诗情更浓烈,篇幅更短小,语言更优美,意境更深远 ;它比诗歌 表现更自由,思维更活泼,联想更丰富,舒展更自如,情感更和谐 。

  因此散文诗姿态横生,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它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的有机结合体,兼二者之长,更重于形式上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更长于内容上诗一样的抒情言志。可以说它是凝练的散文,自由的诗歌。苏联散文诗作家普列什文说: 我是带着自己的诗走进散文! 可以说概括了散文诗的特点!

  如果说大海是诗,海滩是散文,那么,贝壳应该是散文诗;如果说太阳是诗,月亮是散文,那么星星应该是散文诗。在散文和诗歌的两个空间,散文诗的连接作用是不可以替的,是一条连接两大文学形式的清幽的小路。近年来,散文诗受到更多数人的喜爱,是因为这条路再拓宽同时,散文和诗歌的探索中,也正寻求着散文诗独有的自由和抒情。

  从文学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上看,文体的区分将越来越细,各种风格不可以兼容的地带,给了散文诗 发展的空间。散文诗是世界性的,而 且非常平民化的,中国的散文诗虽然发展不过几十年,但中国传统文学中 赋 的写作艺术手法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继承,因此中国散文诗还是有着自己的创作特点和民族精神的。散文诗是一种新的独立存在的一种适合汉文化发展和实践的优美的文学体裁。

  从诗的发展看,从严格的格律体的产生到走向自由诗的过程,都伴随着散文诗的痕迹。而散文诗是自由诗的进一步解放,没有自由诗,是不可能发展散文诗的。

  从散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走向分化,已经形成了各种独立的新的文体,议论性散文,演化为杂文;叙事性散文,派生出报告文学,抒情中的散文于诗歌中停滞于传统风格的流派相结合,产生散文诗是一种必然!

  所以说,散文诗的产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它必将摆脱依附于诗或者散文的附庸地位,这是一片新生的绿色的土壤,这里有人文精神的种子,也有大自然的迤俪风光和清新的空气。

  了解散文诗要比了解诗歌容易和显与理解,也要比散文更多一分艺术光泽和吸引人们的情趣。对于写散文诗的人来说,了解散文诗与散文和诗歌的血缘关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自觉地注意到从这两方面来吸取营养。想写好散文诗,注意散文的行文特点以及熟练地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注意思维和语言的衔接,同样没有真实的情感,是很难写出好多散文诗的。

  散文诗是因为其内容重在一般为诗所集中表达的感悟过程而与诗拉上关系的。当然,有人说,这种现象是写作者造成的 文体侵权 ,比较新鲜 !

  散文诗的鉴赏

  根据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鉴赏散文诗:

  1。 知人论世。

  散文诗很多事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特定情感的抒发和寄托。因此 知人论世 非常重要。倘若忽视了特定的条件和背景,往往是难以完全读懂散文诗的。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就需要了解此文写作的背景,才能体会 海燕 形象的魅力。

  2。体会意境。

  所谓意境是主观情思和客观自然景物或生活正面相融合的艺术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 意 )是通过作品这个 境 来表达的,含蓄地将情融于景物之中。只有深入到散文诗营造的意境中,才能体会到 意 与 境 的关系,把握散文诗的本质内涵。

  3。把握象征。

  尤其是象征式的散文诗,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把握文章的关键。因此,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中 海鸭 和 企鹅 大海 、 乌云 等的象征对象,都是把握海燕形象的关键。

  4。抓住物象。

  物象是散文诗的 意 传达的载体。物象的精神实质的把握,则是把握散文诗的关键。例如鲁迅的《雪》,只有把握了 江南雪 和 朔方雪 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及文章的基本内涵。

  散文诗赏析示例

  某日:与自己的潜对话

  ■灵 焚

  等待某者的足音从远而近。

  点燃一支烟,观赏时光的灰飞烟灭。一整个下午,脸朝着虚掩的纱门,书籍打开的书桌上,水银灯和风扇自由的风。

  显然,我已无力抵挡那屋外的丽日行云、原野蓝山。把身体伸直在藤椅上,四肢顿成西去的河流。

  朝着太阳的方位,道路连接没有终点的薄暮。野地上有一棵树:一种位置与距离。

  偶尔一只,二只,三五只鸟在飞过:存在是生命与季节的相互提醒。

  忽然意识到你在离我而去,缓缓地。

  某时,唯一的退守恰恰是唯一的恐怖。

  留在沙滩的脚印。

  飘落沼泽的枯叶。

  有人说,孤独往往不是发生在一个人的时候。但孤独恰恰是由于感到自己是一个人。而在一个人的时候,每一个蓦然回首都是对生命的深入呵!

  那时你会明白的。你要明白:

  所有的在者都会背身而去的。

  时光永远是一张纸牌翻转的两面,人的困境来源于选择。陷入踌躇,那是挥不去的呼吸,擦不掉的影子。

  唯有遐想,是一种憧憬的坚持。

  【赏析】这是一章原创作品。灵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是活跃于散文诗界的一位健将,诗评家王光明先生曾誉之为 中国当代散文诗园地的一个怪才 ,并指出: 灵焚的散文诗,是现代人那种渴望、那种焦虑、那种求索精神的折射。 在经历了去日本十余年的求学深造后,他回归祖国,同时也回归到他阔别多年的散文诗坛。我从他寄给我的一束新作中,选出一章,介绍给读者。

  孤独与沉思,这是现代社会具有不甘沉沦、不甘随波逐流的思想者典型的精神状态。这一章《某日:与自己的潜对话》便是这种精神状态的一个剪影。

  诗人由一种黄昏时刻的孤身独守的环境描绘入手,由外而内地闪现了自己的心态。值得称许的是他取画笔点染的手法,寥寥数语,就完成了一种氛围的创造。野地的一棵树,偶尔飞过的几只鸟,即够。然后便是内心独白,所谓 与自己的潜对话 了。

  退守 是 唯一的恐怖 ,以沙滩的脚印、沼泽的枯叶两个意象相烘托,这便是思想者的孤独了。 所有的在者都会背身而去的 ,我注意到,诗人对于现实人生的观察体验,已经由一种焦灼转向了深沉,虽然仍在困境,仍有踌躇,毕竟选择了 憧憬的坚持 。我以为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由软弱到坚强,从幼稚到练达的转变,这反映了他的思想的成熟,既非盲目的乐观,也不是一味的消沉,而是一种坚韧的、现实主义的面对,人文主义的艰辛的涉足。

  大雪,我心事重重

  ■堆 雪

  雪,面对你,我总是显得那么心事重重。

  我总显得那么苍白,无话可说。

  一个落魄的人,被留在一场大雪中,像一地的乱石,被大雪覆盖,被狂风吹醒。在北风里,紧握自己的心情和骨头,感受生命的软弱和坚硬。

  我为什么来到风里?在原野上徘徊,驻足,留连忘返。在这空旷的原野上,两手空空,只有悲怆的目光,怅望苍茫远方,怀念失败的过去。在大雪扑地的时候失声痛哭,但我始终无法抱怨迷恋风雪的命运。

  渴望被大雪轻轻覆盖,深深埋葬,从此找不到路。渴望迷路,身体里残存的消息,一点点失散在弥漫的雪中。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放弃自己。

  渴望在一场更大的雪中飞翔,拥有我所幻想的一切。像雪花一样怒放、焚烧。渴望在雪地里奔跑、喊叫、打滚、撒野,渴望在雪地里战斗、负伤,渴望在洁白的纸上流血,渴望雪将我尘土飞扬的欲望毁灭

  大雪,我的心事重重。在冬天,我情愿把自己的一生留在一场大雪里,留在一个人对于美或者死的渴望中。

  【赏析】这章散文诗选自作者的一个组诗:《九片雪》。他以 堆雪 为笔名,可见对雪的体验特深,情有独钟。 窗外是西北 ,他生于甘肃榆中,现仍服役于新疆部队中。地理环境多雪,这不过是外在的,重要的是他对雪怀有内在深情,融自己的情思于雪中,方能写出如此深沉的诗篇。

  写雪的诗甚多,往往着眼于雪的外部形态的描绘。某些意象和情思,如纯净、安静、晶莹之类,渐渐形成模式。堆雪此章,将雪的苍茫和轻盈,作为 心事重重 的一个对立面构思,将自己全部沉重的心思,向铺天盖地的雪原旷野倾诉,却又觉 无话可说 ,便将尘世中人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内在压力,表现得入骨三分。一个人在风雪漫漫中怅望远方,心怀悲怆,而又两手空空。渴望雪的覆盖,渴望迷路,这一种迷惘的心情,是现代人困于物质世界喧嚣人世的包围而无所求助之心态的深刻揭示。

  这章散文诗基本上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展开,却并无浅露的感觉,一是由于情真,二是由于语言情绪的喷薄,层层推进,到 渴望在一场更大的雪中飞翔 这一段时,已经到了难以自控的沸腾,其节奏,其情绪的燃烧,达到了震撼人心的强度。这是止也止不住的奔放,抒情诗写到这种境地,已近极致了。

  人生苦旅

  ■宓 月

  忽然很想大醉一次,让那颗穿着甲胄的灵魂软化如烟,借一溜风,遁逃。

  幽禁的春天,在尘嚣之外盛开。

  我听到花朵轻轻张开的声音,它们如此艳丽,匆匆走过一个短暂却异常灿烂的花季,便在我们的视野中淡去。

  我在无数倒伏中又无数次艰难地站起。

  也曾梦想开花,梦想生命有一个别样美丽的时刻,可命运注定要我长成一棵沉默的树。

  一棵树,在风雨中成长,一朵花,在阳光中盛开,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蓄积、等待。

  花希望常开不败,树希望长大成材、万古长青。

  花开花落,生命只能在希望中完美。

  为了长成一棵树,我们注定要承受太多的艰辛与平淡,也许风雨还会再来侵袭,挟着流言蜚语的沙暴也会再来折断枝头,让我们永远无法成材。但我只想成为一棵树,在某个山谷静静地生长,在叽叽喳喳的鸟声中,小心地蹚过这条人生之河。

  【赏析】宓月的这章作品,和堆雪的那章同时阅读,品味,是一种很好的参照。都是抒发现代人的精神深处的苦闷,《人生苦旅》的一个 苦 字便与 心事重重 殊途同归了。这章散文诗开端突兀,陡起一笔: 忽然很想大醉一次 ,很好,没一句冗赘,开门见山。 穿着甲胄的灵魂 是现代人的特点吧, 借一溜风,遁逃 。堆雪跑到茫茫雪野,宓月却走进了春天。花事如锦, 我听到花朵轻轻张开的声音 ,这轻柔的笔触正是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腻情感的所在,与堆雪的雪地的奔跑恰好形成了对照。由于所取的抒情依托的不同,其情感的类型、韵味,才有了区别。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差异,便自然地呈现出来。

  从花到树,宓月抓住了这一 过渡 ,把握住她的题目: 人生苦旅 。花季的绚丽和树的成材,其间会经历多少风雨的摧折、雷电的袭击,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 花开花落,生命只能在希望中完美 ,她的沉着与冷静中,已经有了 经风雨 后的成熟。这章散文诗乃有了一种向上的、且又是胸有成竹的面对。我欣赏 在某个山谷静静地生长,在叽叽喳喳的鸟声中,小心地蹚过这条人生之河 的诗意展望。山谷的静静与鸟声的喳喳同在,这便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现实。

  蒙娜丽莎的目光和微笑

  ■杜 青

  1

  在灿烂的光柱下,在敞开于四季的窗口前,蒙娜丽莎的眼神和微笑为我饯行。你知道我将消失于树影斑驳的深处么?

  许多事物真的不需要语言表达。一种眼神,就足以让人领悟深沉的爱和博大的仁慈。

  你什么都没有说,你什么都不需要说。海洋中每分每秒会有多少事物在发生?世界上每分每秒会有多少事物在变故?你每分每秒要思考多少关于我们、他们的内容?在你的脸庞中,却将一切早已过去和即将过去的故事,处理为一幅风和日丽的图景。

  2

  我每天都站在羊群中间,他们身上流淌着青草的芬芳,高贵而卑微。他们被誉为素食主义者、善良与柔弱的代言者。我每天都看见羊群喂养大的狼,它们常常在高岗上长啸,咧牙。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无时无刻地,让羊群忘我地在黑暗中奔跑。我在奔跑之中。

  面对生活,仿佛必须面对狼。面对狼,有一个字,我一直想说出,那就是 不 字,但我一直无能说出。关于我的无能,我未曾埋怨过:亲人、爱人、友人、任何人。

  3

  磕磕碰碰的,生活赋予我的每一道疤痕在你的面前原形毕露。你呢?你微笑的背面纳藏着怎样的沟沟坎坎?我是说,呈现在人们视线的水平面的底层,会有什么意象受到覆盖?

  你什么都没有说,你什么都不需要说。我想我可以在山冈、石头、树林、荆棘中寻找到答案。

  4

  在拘谨的环境下,我们佯装得若无其事和谈笑风生,但内心的风暴,却足以颠覆世间万物。

  为此,我同情我们自己:我们都是不自由的自由人。我同情他们:那些被奶水喂饱之后又骂娘的家伙。我同情狼:它们吃掉了羊的肉和吸光了羊的血,它们怎么就没有吸纳羊的精神和本性?我同情这个世界:兽性的肆意张扬和人性的随意沦陷。

  太多的同情,简直令人窒息。我的忧伤中常常想起辛弃疾的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常常想起蒙娜丽莎的目光和微笑,仿佛人的生命就是因为拥有那种眼神和微笑,才显得丰盈博大。

  5

  蒙娜丽莎的眼神和微笑,请接受我的敬意和谢意。

  我来自黑暗,又将消失于茫茫黑暗。在这来与去的过程中,你是我人生不可多得的情人啊!我将到遥远的地方去,我已变卖了我所有的首饰和人们认为值钱的物品,整理好日积月累的诗稿,在黎明之前动身。我将实现信念,又将跨越信念,在黑暗中发现更加黑暗的事物。

  6

  蒙娜丽莎的眼神和微笑,在天涯咫尺之间。我已储备了毕生的力量,在举目低眉之处,与你热烈相恋!

  【赏析】这是一章很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被作为神秘的一种精神存在而被人们欣赏着,她似乎是一种人性,甚至是神性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向往与慰藉。杜青的诗写的则是生活在现实忧患与诸多烦恼包围下人们的深思与向往,写得委婉而又匠心独运。

上一篇: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下一篇:丑石读后感300字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