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本书怎么样,《人生》读后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听完路遥的这本《人生》,书中的这句话还一直回荡在耳畔。我们每个人现在的生活都是我们自己在以往种种选择后的结果。同样,我们现在所做的选择会造就未来的人生。路遥知人生,你是否有勇气承受人生之种种?我想,人生,或曲折,或平坦,也不过就是一辈子!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故事发生在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以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感情为线索,讲述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路。高加林是一位农村青年,高考落榜后,他一直在村里的学校当民办教师。作为一个具有坚毅性格的现代知识青年,他有理想,有追求。可不幸的是村长高明楼的儿子毕业了,明楼将加林的教师职务替换成了她的儿子。这无疑对高加林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失业了,不得不回到了土地。
回到土地的高加林依然愤愤不平,他不甘心就这样失去工作,不甘心一辈子在农村种地。他也想向他同学亚萍、柯南一样在县城里工作,他要追求更广阔的天地。父亲见他总是躺在家里郁郁寡欢,便于母亲商量,找点事给他做,上县城卖馒头。可想而知,他一个馒头也没有卖出去。可是,他傍晚拎着一篮子的白馒头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却碰到了巧珍。从此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光彩。她知道他一个馒头也没有卖出去,因为她一天都在偷偷跟随着他。最后,巧珍为他卖掉了馒头,并说出了自己的心意。那个傍晚,巧珍的身影是那般的美,加林接受了巧珍。在我看来,巧珍确实是一个“金子”般的人,她对加林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纯粹的真。在高加林当老师时,她默默爱着他,当他回高家村时,她又不顾父亲刘立本的反对毅然决然和他在一起。只要能和高加林在一起,哪怕让巧珍跳水去死,她也愿意!一个女人的爱总是单纯而盲目的。尽管巧珍不识字,但她很善良,很勤劳,更重要的是她曾那般纯粹地爱着高加林。
巧珍曾和加林说,要让加林和学校一样有“星期天”,她会负担起劳作。巧珍的心就像金子一般,但是同样是金子,在乞丐面前与在国王面前会有不同的看法。加林未听取德顺老汉的话,将这个本属于自己的“金子”给弄丢了。
由于加林叔叔从新疆回来调到劳动部当局长,那些想要攀附权势的人为了讨好他叔叔,主动给高加林调到县城工作。高加林当了记者,离开了土地,来到了县城工作。由于第一篇通讯报告的播出,他也小有名气了。他的才干得以施展,他将以此为契机寻求更广阔的天地!
老同学黄亚萍是县里的播音员,在播报他的文章时落泪了。她恐怕不仅仅因为加林文章感人而落泪,还想到了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往事历历在目,在黄亚萍的内心还一直喜欢着他,此刻重新燃起她的爱。或许对于黄亚萍来说,老实的柯南就是她的“备胎”,她原以为加林从此待农村没指望了,便选择了柯南。毕竟柯南一直对她很好,他们两家人都快成一家人了。作为新时代的只是女性,黄亚萍性格开朗活泼,任性,敢爱敢恨,大胆做出追求高加林的选择。不得不说的是他们之间确实有很多共同话题,但加林选择和亚萍在一起或许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吧!高加林与刘巧珍在大马河桥上分别了,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一辈子。 他的委婉拒绝伤害了巧珍,但巧珍还是选择了接受,还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没有他的照料会怎样。都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懂这个有着“金子”般心灵的女子面对无情的高加林居然还这般善良,这般痴情!只得唏嘘!
生活啊,又对加林开了一个玩笑。他通过关系得到的工作被人告发了,他又不得不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了。现实总是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我们无法逃离这现实的一切,只得接受。高加林的父母认为这是命,是儿子的宿命。但是,我想一个人接受命运不意味着消极懈怠,浑浑噩噩终其一生,我们要做到真正看清生活中不合理的东西,努力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
此刻,高加林走过大马河道的桥头,这条路是他去往县城又回到土地的必经之路。曾在这里他与巧珍立下盟誓,又是在这里他弄丢了那块“金子”,从此失去那亲爱的人儿。这短短的数十公里的路,如同他短暂而曲折的一生。他落寞地走向土地……
文末德顺老汉的话或许能重新燃起他的斗志 ,“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了爬不起来,那就成了死狗了!”高加林依然是高加林,他扑倒在德顺老汉的脚前,趴在黄土地上恸哭了。这片土地宽容的接纳了他!
未来的加林不知会怎样,但他的人生还未结束。只愿他依然兴致盎然,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勇于承担自己的选择,遇见更好的自己,寻见更广阔的天地!人生路漫漫,但愿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不能为了“生活”而抛弃了生活原则,迷失在路途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人生读后感10篇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情绪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就应怎样调节;当我们应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样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 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 ,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够这样默默的付出,能够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状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此刻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
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应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由整理]
到此刻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个性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以前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应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读后感(二):
读路遥《人生》有感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资料,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完美的感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取,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感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 罗曼谛克 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透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
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 人生 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构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 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 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样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取,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取生活的权利,但此刻对于我们来说选取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取,就必须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 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明白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明白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明白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 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取,选取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那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人生读后感(三):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一向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向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好处、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感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样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透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取,而这些选取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透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就应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著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完美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构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期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 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 才被震撼。人最怕应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取也就很多。在应对成绩,成功时要持续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期望,想想完美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人生读后感(四):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这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完美 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此刻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感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以前喜欢过高明楼,一向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人生读后感(五):
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但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 中和 ,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最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能够让高加林放下以前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以前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
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齐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 生活追求一种 中和 ,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 ,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明白适可而止,但是分贪图,但是分软弱,最后赢得完美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持续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人生读后感(六):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人生》已经读完好长时间了,本来刚一读完就要写读后感的,但没有一点时间就没有写。
一向到此刻我还是记忆犹深,《人生》是短篇小说,个性具有吸引力,书中只写了高加林一年内的事业与感情的巨变,但却让人感慨,虽是小说,却又绝的在是太现实了!是啊,人,拥有的时候就好象拥有了一切,什么都朝着自己奋斗的方向发展,自己觉得自己好象很伟大,但当失去的时候却又会失去一切,就在突然之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残酷就残酷在那里: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得到后再失去!!高先生正是这样,他的教师做不成了,呆在家里好象失去了一切,但是,突然之间,他又拥有了一切,事业,感情,前途,该有的他都有了!!可还是在突然之间,他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留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而时间只有一年!!!
人生读后感(七):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能够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应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此刻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应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感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 同感 。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感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 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 自我实现 ,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高兴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感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 缺少共同语言 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下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下生活原则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悲哀,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但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杯具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 后门 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但是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 足球是圆的 ,但这 定律 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能够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 足球是圆的 ,我们看到的是 性格决定命运 ,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 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 。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 高雅 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 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到达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 她明白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 幸福 ,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向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取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人生读后感(八):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取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 高加林失去了他的 金子 ,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 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人生读后感(九):
这天,我读了路遥的短篇小说《人生》,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多次流下眼泪。()巧珍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漂亮、善解人意、要强、有眼力,个性是当她爱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彻头彻尾的劲,即使他负了她,可他仍执迷地去爱他,默默地,执迷地去爱他,并为他做事。她又有坚强的一面,当高家林和她断绝恋爱关系与另一个女孩相爱后,她毅然的理解了这个现实,尽管她深爱高家林,在别人看来,她不寻短见,也会神经病的,但是她非但没有,反而比以前更能干了,她热爱生活,每每看到绿油油的田地,她什么都忘了,用书上的话说:大地能包忍任何痛苦。
我想,我也要像巧珍一样,爱一个人就去爱他到永远,我之所以多次掉下眼泪,可能也在于我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吧!读完书后,真痛快。记得小时候,每当看完一部电视剧,我总期望有个完美的结局,总期望每个人的结果都像自己头脑中的一样理想,否则,自己会很生气,觉得不美,可此刻,也许自己长大了,对于什么样的结局都能认可,都能理解,有时,作品的杯具会更美!
本篇日记写于99年12月5日,当时自己正值大学一年级,八年后的这天,初为人母的我,重新翻开日记,感慨颇深,抄写过来,与大家一齐回忆一段大学读小说的时光!
人生读后感(十):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取的杯具。一向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期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 记者 ,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最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应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
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应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理解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感情我却不明白该说什么好。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 文化人 ,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心灵的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取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
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思考后,他最后理解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取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理解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照顾好自己,但是泪水却流下了脸颊。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之后,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感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 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持续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处境的人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样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构成的。我们不仅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就应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就应永远持续热情!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妈妈向前跑读后感
亲子共读家长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花开的声音读后感
《人生》这本书怎么样,《人生》读后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听完路遥的这本《人生》,书中的这句话还一直回荡在耳畔。我们每个人现在的生活都是我们自己在以往种种选择后的结果。同样,我们现在所做的选择会造就未来的人生。路遥知人生,你是否有勇气承受人生之种种?我想,人生,或曲折,或平坦,也不过就是一辈子!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故事发生在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以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感情为线索,讲述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路。高加林是一位农村青年,高考落榜后,他一直在村里的学校当民办教师。作为一个具有坚毅性格的现代知识青年,他有理想,有追求。可不幸的是村长高明楼的儿子毕业了,明楼将加林的教师职务替换成了她的儿子。这无疑对高加林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失业了,不得不回到了土地。
回到土地的高加林依然愤愤不平,他不甘心就这样失去工作,不甘心一辈子在农村种地。他也想向他同学亚萍、柯南一样在县城里工作,他要追求更广阔的天地。父亲见他总是躺在家里郁郁寡欢,便于母亲商量,找点事给他做,上县城卖馒头。可想而知,他一个馒头也没有卖出去。可是,他傍晚拎着一篮子的白馒头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却碰到了巧珍。从此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光彩。她知道他一个馒头也没有卖出去,因为她一天都在偷偷跟随着他。最后,巧珍为他卖掉了馒头,并说出了自己的心意。那个傍晚,巧珍的身影是那般的美,加林接受了巧珍。在我看来,巧珍确实是一个 金子 般的人,她对加林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纯粹的真。在高加林当老师时,她默默爱着他,当他回高家村时,她又不顾父亲刘立本的反对毅然决然和他在一起。只要能和高加林在一起,哪怕让巧珍跳水去死,她也愿意!一个女人的爱总是单纯而盲目的。尽管巧珍不识字,但她很善良,很勤劳,更重要的是她曾那般纯粹地爱着高加林。
巧珍曾和加林说,要让加林和学校一样有 星期天 ,她会负担起劳作。巧珍的心就像金子一般,但是同样是金子,在乞丐面前与在国王面前会有不同的看法。加林未听取德顺老汉的话,将这个本属于自己的 金子 给弄丢了。
由于加林叔叔从新疆回来调到劳动部当局长,那些想要攀附权势的人为了讨好他叔叔,主动给高加林调到县城工作。高加林当了记者,离开了土地,来到了县城工作。由于第一篇通讯报告的播出,他也小有名气了。他的才干得以施展,他将以此为契机寻求更广阔的天地!
老同学黄亚萍是县里的播音员,在播报他的文章时落泪了。她恐怕不仅仅因为加林文章感人而落泪,还想到了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往事历历在目,在黄亚萍的内心还一直喜欢着他,此刻重新燃起她的爱。或许对于黄亚萍来说,老实的柯南就是她的 备胎 ,她原以为加林从此待农村没指望了,便选择了柯南。毕竟柯南一直对她很好,他们两家人都快成一家人了。作为新时代的只是女性,黄亚萍性格开朗活泼,任性,敢爱敢恨,大胆做出追求高加林的选择。不得不说的是他们之间确实有很多共同话题,但加林选择和亚萍在一起或许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吧!高加林与刘巧珍在大马河桥上分别了,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一辈子。 他的委婉拒绝伤害了巧珍,但巧珍还是选择了接受,还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没有他的照料会怎样。都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懂这个有着 金子 般心灵的女子面对无情的高加林居然还这般善良,这般痴情!只得唏嘘!
生活啊,又对加林开了一个玩笑。他通过关系得到的工作被人告发了,他又不得不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了。现实总是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我们无法逃离这现实的一切,只得接受。高加林的父母认为这是命,是儿子的宿命。但是,我想一个人接受命运不意味着消极懈怠,浑浑噩噩终其一生,我们要做到真正看清生活中不合理的东西,努力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
此刻,高加林走过大马河道的桥头,这条路是他去往县城又回到土地的必经之路。曾在这里他与巧珍立下盟誓,又是在这里他弄丢了那块 金子 ,从此失去那亲爱的人儿。这短短的数十公里的路,如同他短暂而曲折的一生。他落寞地走向土地
文末德顺老汉的话或许能重新燃起他的斗志 , 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了爬不起来,那就成了死狗了! 高加林依然是高加林,他扑倒在德顺老汉的脚前,趴在黄土地上恸哭了。这片土地宽容的接纳了他!
未来的加林不知会怎样,但他的人生还未结束。只愿他依然兴致盎然,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勇于承担自己的选择,遇见更好的自己,寻见更广阔的天地!人生路漫漫,但愿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不能为了 生活 而抛弃了生活原则,迷失在路途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小说《人生》读后感
人生这本书的读后感400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貌描写,既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又预示了一场悲剧的即将开演。通过肖像描写,我看出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和“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写出了一个经常挨打的书生模样,再与他断腿时的肖像对比,两者相逢,简直天衣无缝,更显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从“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出孔乙己是一个很懒惰自己不愿意洗,但又死爱面子的人,又说明了孔乙己穷但又唯恐失去读书人的身份的特点。
通过一些半懂半不懂的语言,如:“之乎者也”等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反映了他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又通过孔乙己教“我”写字,又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心地善良。鲁迅先生用极为简省的笔墨和详细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
《人生》读后感
这几年,人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始终未找到满意的答案。我问他,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从不回答我。他觉得这是无稽之谈,他不能理解居然有人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就像我不能理解他到了那年龄一无所有还那么淡定和不紧不慢。他常常笑得很开心,因为很小的事情他就乐不可支。我说你该努力奋斗该想想以后该负起责任。他说他做事一向以兴趣为出发点去做的不会想那么深刻和艰难,他说难道以后我要在墙上挂上两个大字:奋斗吗?人跟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太不同了。我是该羡慕他人生的豁达从容呢,还是该鄙视他的穷困潦倒呢?
路遥的《人生》,是仅次于他《平凡的世界》的名著,常因其励志作用而被各路名人提及。我记不清何时买了这本书,对读过此书也没有丝毫印象。因《一路书香》中窦文涛提及《人生》对众人的影响,我从书架上把这本书扒拉出来,准备细细品读。对我来说,一本享誉盛名的书就好像是一顿美味佳肴,我要细嚼慢咽,拿出专门的时间来享用。本打算2018元旦1月1日这一天时间来读的。因前一天晚上睡得晚且连续在两个毫无关联的梦中均呈现出极度焦虑,早饭时,我看着厨房墙壁上雪白的瓷砖,突然很想大哭一场,压抑太深而无从发泄。后来,我出门去西湖闲逛了大半天,回来累得半死躺床上没了哭的冲动。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对我,都是有疗效的,虽然疗效短暂。
我在书的前页上看到自己标注了2018.6。14,我想可能是我那段时间翻阅过这本书?我看了看书的前半段有几行我画过的句子,后半段就很干净。我为自己总是虎头蛇尾而自责,以为当时肯定是随意翻了几页。我重又在书的扉页上标注了这次读书的时间:2018.12。27。读完,我在书的末尾发现自己2018年的读后语,才发觉自己3年多前必定是通读过全文的。可我的脑海中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象啊!我的脑子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话放在书的前页,以为是路遥所写,落款却是柳青。推断柳青可能是路遥的偶像。封面上的路遥啊,脸胖乎乎,头发茂密且蓬乱,架着一副咖色眼镜,很有几分屌丝和愤青的味道。
蒋方舟说路遥的文字很糙,这样的评语给了我切入点和基底,发现路遥的描写还算细致啊,至少开头几段还是不露怯的。第一章作为开头,估计作者书写时下了很大功夫。由天气衬托时间,景起。高加林与父母的互动中一言一行都充满乡土味,跟景相映照。窑洞、暴雨、雷电、煤油灯,高加林的血气方刚、老两口的苍老、卑微和老实巴交,在一场雨中背景跃然纸上。
总体来看,《人生》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心理描写非常深入占篇幅很大。主要人物是年轻的高加林,一个有抱负的、农村人的事业和爱情。他出身于封闭的乡村向往去外面的大世界看一看。“在强大的社会变化的潮流面前,他感到自己是渺小的。”在落后农村的他如被放进水里的鹰,无法施展、倍感无奈,心在远方而身陷泥潭。但命运的转折就在一夜之间:“生活的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差别甚远!”
高加林的事业:高考落榜-民办教师-农民-县城记者-农民。高加林初次当农民时也没描几笔:去城里卖馍抹不下脸、初下地干活跟自己较劲手上流血、往井里撒漂白粉净污水、去城里掏粪(打仗和路遇刻薄克男妈)。记者生涯里也不过就报道了暴雨救灾事件轰动了全县城。高加林在农村施展不开,他的命运在叔父被调到当地当官而得到了改变-他进城了,一瞬间变成了公家人。说实话,看高加林在农村受尽委屈和屈辱后,他叔叔调回本地做官的那一幕我差点落泪。我当时长舒一口气,为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大感欣慰。
高加林的爱情跟事业一样跌宕起伏。巧珍跟亚萍是不同世界的两个女人。他们对高加林的爱有相同之处,就是崇拜;也有不同之处就是巧珍是纯粹的爱、亚萍则要世俗(她真诚地爱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巧珍对他的爱很简单朴素:帮他卖馍、巧珍刷牙、给他吃鸡蛋、陪他搞卫生革命、去县委找他。高加林在低处时有巧珍的爱,在高处时有亚萍的爱。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作为一个正当妙龄、意气风发的男子来说,他真是桃花运不浅。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气魄胆量不甘人后,决定了他不可能待在农村、与巧珍结婚。“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
巧珍的爱情死了,可她还得在平常的生活里咂摸过日子的滋味。谁不曾期望过要嫁给自己心目中的高加林,最后却不得不委身于马栓。马栓也不错,淳朴善良在农村的小天地里也算有能力。看到“巧珍放下红丝绸,重新蒙住了脸,泪水再一次从她干枯的眼睛里涌出来了。”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巧珍有颗金子般的心啊,她不得不跟她舍不下的过去告别了,从此陌路,咫尺天涯。
非常大篇幅的心理描写之一:沦为农民后去城里卖馍。先是在小沟岔里练吆喝声、硬着头皮跟同学撒谎、与下了他民办教师的副局长马占胜寒暄、遇到张克南他妈,所有过程中高加林的心理描写驱动着他的走向。掏粪时被侮辱。“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心理描写之二:感情。高加林在爱情上的功利心。与巧珍有了接触后,“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其实,他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他现在虽然满身黄尘当了农民,但总不相信他永远就是这个样子。……”加林也会有动摇:在巧珍的温柔乡里,“高加林一切原来的想法都退得很远了……他的心才又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顿时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她的爱情和温存像往常一样,给他很大的安慰。但是,已不能完全冲刷掉他心中重新又泛起的惆怅和苦闷了。过去那些向往和追求的意念,又逐渐在他心中复活。”
从他人视角来揭示某个人的特征。比如讲到高加林,村书记高明楼对高加林的忌惮、巧珍对高加林的迷恋等,都从侧面描述了他精明能干、倔强有气魄的特点。不服输的加林,还会跟命运继续抗争下去。
“命运弄人。一起一伏更容易看清世界,看清自己。” 2018年的读后语。
过了3年多,我对此书、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又更深入了一些。这是光阴打磨的痕迹。
人生这本大书——《从文自传》读后感3000字
人生这本大书——《从文自传》读后感3000字
《从文自传》,用从文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记叙他“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而他所生活的这个湘西小城,“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虽然从文先生自十五岁后离家就只回过一次小城,但他说“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可见从文先生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文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不经任何华丽词藻的修饰,就像一股温润的清泉,自然流淌没有波澜,但是每一股涓涓细流都沁人心脾。他的文章叙事平淡,有些地方看似记流水账,实则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从容熟练感,也许这正是因为关于这座湘西小城的所有人和事都已深深地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烙印。
从文先生笔下的凤凰城,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山川河流,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物产,“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人们各安其职,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小城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书中,小城“路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的樱桃,大道旁边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是可以低头下去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青,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似乎在从文先生眼里,凤凰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在这里生活着他就会觉得开心满足。
小学时,从文先生还是个顽童,他尤其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在捞东西,他也要停下来看好一会,逃课去看戏、去斗鸡、去赌博、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为了掩饰自己逃学童的身份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以至于最后把书包都弄丢了,总之,只要不待在学堂里读书,干什么都行。但是他其实是聪明的有天赋的,老师批评他之后他不服气,只是稍微用了点心,就能在班上名列前茅。
但他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喜读书,而是他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在他心里,人生这一本大书是富有趣味的、永远都读不完的。对于他来说,社会这个课堂要比学堂有意思得多,看铁匠打铁、看屠夫宰肉、看妇女们洗衣编织抽蚕丝、看工人们造纸造船打油、甚至看人做花圈扎纸人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作居间介绍。”
但这一切宁静美好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似乎就起了变化。
在书的中后段,整座湘西小城因为受到了外界战争不断地打扰和破坏,好像笼上了一层阴霾,突然失去了生机,就像是一口古井里的死水,波澜不惊,水波不兴,仿佛往里用力投下几颗石头也无法打破它的宁静。它悄然地存在于边陲,即使是屠杀和死亡也改变不了那里的人们亘古不变的生活。这口遗世独立般的古井,像是已被世人遗忘了许久,随着年月的流逝,渐渐地长满了厚厚的苔藓,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而它的纯朴文化也如井水般日渐干涸消亡。从这个方面来看,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小城似乎与萧红先生笔下的呼兰河城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从文先生在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在这两年里,他走过了更多的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也逐渐成长起来。
对于这段时期,从文先生在书中描写了大量的杀人场面——“啪的一声枪响,我们便倒下了一个……于是把枪械从死去的身上卸下,砍了两根大竹子缚好,把他抬着,一行人又上路了。二天路程中我们部队又死去了两个,但到后来我们却杀了那地方将近一千。”“我们簇拥了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第一次杀了将近三十人,第二次又杀了五个。”“到那些乡下人往来最多的桥头上,把头砍下来,在地面流一滩腥血。人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
在读这本书之前,发生在边城的这种黑暗与残忍是我没有想到的。那一条条鲜活的逝去的生命在那些刽子手和看客眼里仿佛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这些残暴血腥的杀人场面在从文先生平淡的描写之下更像是一场游戏,被衬托得更加冷酷无情。
更加可悲的是,许多人也并不关心他们自己的命运,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叹惋,对于军官们毫无根据的乱扣罪名、搜刮民膏民脂、贪污受贿腐败的行为他们丝毫没有反对和抵抗的意识,甚至就是摇骰子摇中了要被杀头他们也只是哀叹自己的运气不好,百家笔记网()就像是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如同自传的扉页上写着的那句话:“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也许是艰苦的生活压迫使然,也许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使然,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也仿佛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就像没有舵的船,在生活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枯燥,简单重复。
但在从文先生眼里,那里的人们和生活也许并不像我们简单地根据书中描写所想象和感受到的那样,他们或许只是在等待,等待命运的安排,等待机会的到来,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但大家就是那么个人守住在自己一份生活上,甘心尽日月把个人拖到坟墓里去吗?可并不这样,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作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份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而人们等待的这个机会,从文先生抓住了!他其实很好学,也常常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部队里待了几年之后,他就从各种教官那里,从各种同事战友那里,从博学的统领官那里,学会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学会了说脏话,喜欢自称“老子”;他学会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学会了烧得一手好狗肉……虽然他“耳濡目染”了军中的许多陋习,但同时他也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并不是这些,在各种工作岗位的调动中,他练得了一手好字,也看了许多像《辞源》之类的好书还有古画,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有了知识的积淀,他想,他“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耳目一新的世界,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于是他决定上北京求学!自此,他“便开始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对于从文先生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机,从一个“乡野村夫”到正式“从文”的转变。
从文先生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他既有着浓厚的对昔日湘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也有着对古老小城的封闭落后的悲哀和惋惜。但他的矛盾也有着几分必然。在某种意义上,他对昔日湘西的整个向往之情,都是被他与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触所激引起来的。当他决意用现代小说的形式来抒发这种感情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要陷入那行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了。有人说不管沈先生在笔下如何挑剔都市,赞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种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怀疑和否定判断,他实际上却是湘西社会的逆子,他千里迢迢从湘西来到北平,此后虽也辗转迁流,却一直安心于城市的生活。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始终是一个嘈杂都市里的居民,而并非沅水岸边的隐士。但不论怎么说,从从文先生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湘西始终在他心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对这座小城的温暖的回忆也感染了许多的读者。
从文先生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是的,对于人性和生命哲学的思考是从文先生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的事情,也许我们穷尽一生去了解探究也无法参透。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只有读不尽的,没有能读完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无读之无益的。
汪曾祺在写给从文先生的挽词中写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从文先生一生都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直、纯真、善良、乐观开朗、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且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去融入社会、体验各样不同的生活,敢于跳出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从社会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着养分,即使遇到了挫折和磨难也从不退缩。“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的文字读来总是令人感觉平易近人、亲切易懂、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正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即使他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仍然醉心于人性之美,赞叹生命之美。我想从文先生的这点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在离开了大学这个象牙塔之后,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正如从文先生所说:“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我想,读人生这本大书,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作者:王琳
阅读全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续集
zhuyucheng123
05-27 9069
大家好,我是高加林。由于路瑶老师病故,所以《人生》这个故事得结局就让我来为他画上一个句号吧!这次回到农村我只恨我自己,恨我自己的虚荣心让我丢掉了巧真这块金子。回到农村后的日子,我尽量让自己每天全身心。。。
《人生》读后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在这个世界上,我生活了十几年了,我常常思考,人生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读《人生》这本书,我找到想要的答案。
路遥在序中说道,“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这样的典型,他高中毕业后回村教书,然而好景不长,教师职位被高明楼的儿子挤掉了,不得不回到农村种田,忍受着精神的折磨。这时深爱他的善良的刘巧珍用她那甜蜜的爱情抚慰了高加林的伤痛,就这样,两人的恋情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高加林通过走后门到县城参加了工作,因为奢侈生活带来的虚荣心,他抛弃了不识字的刘巧珍却和家境富裕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恋爱。遭受到失恋的打击后的巧珍和一个老实的庄稼人马栓结了婚,与此同时,高加林和黄亚萍正处于一种罗曼蒂克式的热恋之中。终于,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的事被揭发,回到了农村,他和黄亚萍的恋情也随之结束……高加林只是在花花世界逛了一圈,最终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黄土地,但是他失去了亲爱的刘巧珍,他走错了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岔道口。
刘巧珍,善良的女子,她淳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有一颗像金子般的心,她的善良之心让每一个人赞叹,她对爱情的执着让每一个人感动,她在失恋后的振作和坚强让每一个人敬佩……用刘巧珍的精神品质去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我想着是这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高加林的失败给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一味地追求安逸和享乐而忘了自己的真实面目是错误的,轻浮带来的后果是惨重的。走人生之路最重要的就是本分、诚实、珍惜。高加林不应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他不应该为了“体面”而辜负了巧珍,他不该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而走后门,找关系。只有本分、诚实、珍惜,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岔道口中找准方向。
还有热心善良的老光棍德顺老汉,他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化别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导别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德顺老汉将他的毕生都献给了黄土地,先给了他爱的人们。珍惜并奉献,感恩并回报,这也是打开人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一生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在岔道口面前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也要奉献。把握人生才能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