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800字!
作者:关河竹帛
最近抽空把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看完了。其实《许三观》我早在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时就曾读过,暑气喧闹的正午,躲在席殊书屋里读了一个开头。只一开卷,便被那离奇荒诞的故事吸引到了。“原来那时候,竟是有这样一群人在卖血。”平淡的笔墨描绘着真实的人间,那个时候的我觉得读这样的作品或许还是太早了,未来终有一天会读所以不必急于现在,于是便把书放下走出门去。
果然,直到前几天,忽然生出了读余华的心思,于是便认认真真地看起了《许三观》,紧接着是《活着》,《棋王》则是在上给《活着》打分的时候见到的,顺手也就看了。依次评价的话,《许三观》>《活着》>《棋王》。
具体讲来,我最喜欢的是《许三观》,三本中如果要让我向人安利一本,我会选它。书中到底还是可以见到许多乐观主义精神,虽然很多情景就如同在戏台上发生的夸张表演,但又偏觉得这就是真正发生过的现实。《许三观》中的苦难氛围比《活着》要少上一些,毕竟在许三观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还可以去医院卖血,用血换来一大笔钱,使家庭度过困难的时光。而在《活着》之中,每次到医院,就是福贵的一位至亲又死了。所有人全死了,最后只有福贵“活着”。
我们常常把人们遭受的苦难归咎于时代,也归咎于身边的人。在看《活着》的时候,极为深刻的一个想法便是: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亏欠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真的太多了。为了大人物们的一个动念,就可以舍弃小人物的平凡幸福,就像为了救县长妻子而输血死掉的有庆。可是,心底另一个声音告诉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又是必要的“牺牲”——倘若没有这些站在时代前端的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奋斗拼搏,科学文化如何演进,被抛弃的黔首又如何壮大繁衍。时代的演进产生了巨大的不公平,也造就了太多人的苦难,而我们所能努力的方向,也只是让这样的情况尽量少一点、再少一点,让所有人的生活好一点、再好一点。
《棋王》的三个故事之中,从故事的置信度上来看,是树王>棋王>孩子王,我相信有人下象棋能以一战十,却不相信有人会记下自己学会了多少汉字。树王和孩子王的人物描写还是普通了一点,到棋王真就极有意思了起来。只是棋王的故事戛然而止,让人颇有些不爽,棋王一战成名后,到底是鱼跃成龙还是泯然众人,若是我,还是会给个许多年后的“结局”。
他们描述着相近的时代,写出了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人。其实我不太喜欢那个时代的故事,因为和我们自己的时代太近了。我更喜欢疏远一些的,可以任由思绪跟着作者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浮沉。然而,现在这些创作着苦难历史、知青故事的作者们还活着,随时可以跳出来把笔下的故事刻画地真实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