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读后感400字
《台阶》的读后感
李森祥的《台阶》主要描绘了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以下是《台阶》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台阶》的读后感
这篇文章也是一篇让人感动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总爱《童年的小摇车》在作者的童年里没有小摇,只有作者爸爸的背,作者在爸爸的背上走完了人生台阶的第一步,作者认为爸爸就是作者的小摇车,作者在小学五年里,每逢那条上学路上必经的小河涨水时,作者伏在爸爸的背上由,爸爸背作者过河,作者的爸爸为了让作者慢慢地长大,爸爸在忙碌中送走了爸爸的青春换来了作者的青春。
从中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伟大的付出无私的爱,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感恩,可以看到一个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逐渐长大。这篇文章写的这感动更何况我的心能不被这篇文章所感动吗?能不被作者和父亲所感动吗?小时候是父母一步一步把我们送上一个一个地台阶,我们长大了要会报于父母感谢父母培育了我感谢父母……
篇二:《台阶》的读后感
从一楼到二楼,仅仅二十级台阶,在子女的不同年龄相比之下各不相同。爬台阶这样简单的事,谁没有做过?但在这二十级台阶中,有谁能想到其中不蕴藏着父母对子女的爱。
在生活亦是如此。我与爸爸一同爬过无数的台阶,可真正能让我们回味的又有哪些呢?也许有很多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我们变了,因为我们长大了;父母变了,因为他们渐渐老了……现在早已物是人非了,可唯一不变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及欣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已成大,成为亭亭玉立的少女。要与此同时,父母也随着匆匆的年货而老去。
每当看见妈妈的白发时,我总含泪。每当看见爸爸眼里的血丝,我也难过。这一点一滴就表明他们老了,需要我们的照顾了。
妈妈常常问我:“当我们老了,需要你的时候,你还会在我们身边吗?”我心头一痛,不知如何回答,还未开口,眼泪就要落下。只能哽咽道:“会的!一定会的!”
也许,这二十级台阶便是最好的例子。我们感慨昔日母亲轻盈的体态,父亲强健的体检消失时,也知这20级的台阶是我们走过无数个日夜的,是父母在此停留的,是我们儿时与父母一起的美好回忆……
篇三:《台阶》的读后感
有人说过人生就像把一块不断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推上山,然后石头又从山上滚下来,又把石头推上上。人一辈子就这样努力着,生活着,辛辛劳劳着。
李森祥的《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位勤劳淳朴的农民,老实厚道。他在农村里没有什么经济地位,他总觉得自家房屋的台阶低,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他为了改变自家的地位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从捡一砖一瓦、积累一角一角钱开始,年年辛苦劳碌,任劳任怨,目的只有一个——改变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最终愿望实现了,可是父亲却为此衰老了,身体也跨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贫困落后,小说深沉的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中国的农民终于走进了时代的春天,现在过上了好日子。
我作为一位普通的老师,教书十多年,工作中兢兢业业。通过不断的努力,换了个工作环境,每月工资四到五千元,而当地的房价每平方一万或更高,如果很节俭过日子,每年可攒下二到三万,想买个一个普通的小房子住,就得工作三十年。我们一辈子有多长的工作时间?我们一辈子生命又有多长?那我们比台阶中的父亲强多少呢?也许我们会成为房奴。
试想,将来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要读二十多年书,该要花多少钱,等到他将来通过努力到大城市里工作,一辈子也就只能为房子奔波了。
人啊,真的不容易!
篇四:《台阶》的读后感
读了《台阶》一文,我被父亲的执着和勤劳所感动,感动之余,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我为父亲达到目标后的迷惘和不知所措而感到悲哀。
父亲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样,他勤劳、节俭、执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终生奋斗。他勤劳,一年中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拣建高台阶新屋的原料——印石。剩下的半个月编草鞋;他节俭,为了新屋,他省吃俭用,从不浪费一分钱;他执着,为了达到建新屋的目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中断过,在这大半辈子中,虽然又苦又累,但他活得有骨有肉,有声有色,他活得自在,他可以任意地“磨刀”,可以与村人友好地交流。
父亲奋斗了大半辈子,新屋建成了,台阶抬高了,在外人看来家庭的地位好象提高了,但父亲却不得不憋住在台阶上磕烟枪的自在,他虽然也可以坐在有地位象征的高台阶上与村人交流,但总觉得不自在,到后来,偌大一个高台阶竟然没有父亲可以坐的地方了。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迪是:人的一生不能没有奋斗目标,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期制定适应于社会、适应于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才能活得有声有色,也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并努力寻找自己的下一个人生目标。
最美是过程!
有关“读李森祥《台阶》有感”作文
父亲失去了什么
—— 台阶 读后感
《台阶》一课中,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房子盖成了,父亲却老了。
父亲究竟失去了什么?父亲一贯辛苦劳累,砍柴、担谷、抽烟、拾砖捡瓦、挑水,生活很有规律,一辈子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现在房子盖好了,台阶高了,他失去了生活目标;父亲年轻时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如今连水也挑不动了,他也失去了生机、活力。
再想想自己的父亲,为家庭为生活又何尝不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有那些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一辈子的人,在老境颓唐之时,他们内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呢?关爱老人吧,让他们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时,得到一些温暖吧!
参考资料:
/page/08-09-14/38148。html
(新)李森祥《台阶》读后感(DOC)
【李森祥《台阶》概述300字左右】
《台阶》是一篇反思
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
中的人生悲途。小说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由于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这种长期的心理文化压抑,使他“地眉顺眼”地过了一辈子,言语木讷,
,形成了一种
的谦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标锁定在要盖一座
阶的新屋上。由于贫穷,这座九级台阶高的新屋,让父亲
,不得适闲,捡砖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垒屋。为
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
,脚不连地,数十年如一日。屋盖成了,台阶垒起来了,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从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壮年,一下子垮掉为连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这座九级台阶高的屋就成了父亲的人生坐标,就是父亲生命的终点。
感谢父亲 ——李森祥的《台阶》读后感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小说以台阶为主线,围绕“台阶”来组织材料,脉络清晰,段落层次分明,语言详略得当,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台阶》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不少笔墨,有着其多的方面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台阶》中父亲形象的刻画意蕴深远。首先,从人类需要角度看,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看,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生产力的呼唤。
台阶读后感300 台阶读后感300字
台阶读后感300 台阶读后感300字
台阶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400字(一)
李森祥的《台阶》描写的是一个勤劳诚实的农民形象。一个父亲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一
座高台阶的房屋。父亲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房屋。房子造好了,父
亲也老了。
这是六七十年代典型的农民形象。勤劳、淳朴、善良,不仅要求能温饱,而且有自己的追求。
父亲的追求就是拥有一座高台阶的房屋,因为当地有一个说法,台阶高房屋的主人地位就高。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愿望啊,但却耗去了父亲大半辈子的心血。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
感触最大的就是感恩。对父亲感恩,对社会感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他们为了自己的
家,一生辛苦劳累,默默无闻,直到老去。父亲的幸福似乎就在劳动中,父亲的幸福寄托在
儿女的健康成长中。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生只为儿女活。但是现在的不少孩子却不能够理解
父母的辛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趁着年轻尽情享受,把所有烦恼留给父母。
如果说感恩父母很多人还能够理解,但谈到感恩社会不少人不屑一顾。虽说中国目前还存在
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
提高。这是我们辛苦劳动的结果,也是也是政府执政理念的进步。在父亲那个年代,老百姓
几乎没有任何福利,种地要缴费,看病没医保,孩子上学要交学费,没有养老金,正因为这
样才有文中的父亲追求大半辈子只是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屋。
虽然现在的父亲没有文中的父亲那么辛苦了,但是他们对儿女的心却永远不变;虽然现在的
社会制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会越来越完善。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对社会我们都应该
心存感恩之心。
台阶读后感400字(二)
这两天一直在看王君老师的书,期间看到了王君老师关于《台阶》的解读。王老师的人生阅
历和思想深度都要比我成熟,所以这篇文章写得全面透彻,处处闪耀着王老师的独特见解。
今天傍晚,静心看了两遍《台阶》,也有一些感受,在此用我笨拙的文字写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父亲为什么要盖新房子,修新的台阶?我经常和学生讲到,一篇文章如果把某一句独立成段,
多数情况下就是所要强调的。这篇小说独立成段的一共有四句话: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低!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我们不难看出,我的父亲是一个善良、老实、不善言谈的人。这就像是广大农民中的任何一
个人,但即使他的性格再内向,甚至再木讷,他都是一个男人,都是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男
人,他就渴求他人的尊重。在台阶象征地位的农村,他也想把自家的台阶修的高高的,也让
邻居们把自家人看的高高的。而作为一个父亲,他更渴望自己的家人能够在别人的面前扬眉
吐气,因为自己“低眉顺眼”了一辈子,这是一个父亲最朴实的也是最真实的想法。为了尊
严,为了亲人,父亲毅然决然地建起了新屋。“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
低!”这正是父亲内心的想法的真实写照,也是父亲不辞辛劳建造新屋的源动力。
台阶读后感400字(三)
老师在课上提问说:“哪里最能突出作者对童年的难忘,。心中早已有了答案的我,怕老师不
点我回答,这时,我便举起了高高的手老师和蔼的说道:”好,姜苗来讲讲“。我信心十足的
说道,在文中的第四段,说道”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的泥
沫子“??
下课后,我眼中浮现出我小时候在外公家时候,外公家门前放着一块大石磙,儿时不知那有
什么用,直到无意中看到外公在门前牵着水牛后面镶嵌着老旧的麻绳,外公手中拿这细长的
牛鞭,拍打着牛儿的股,我不时也笑笑外公,牛儿似乎也在偷偷的笑着。我便问外公拉这有
何用?外公详细的告诉我这是在为地按摩呢?我百思不得其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我便知道了这有何用,外公所说的按摩其实就是在给地结土,土
硬了人便好走了。也象征着一个家庭的和谐,比如说如果某家的土地松,说明他们家的人都
不爱劳动,你说爱劳动和不爱劳动的人哪家和谐呢?因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创造和谐的
的桥梁。”石磙“
在石磙上我不知流下了多少泪水,不是摔跤就是跌倒,但是不重来不会因为痛而放弃我对石
磙的爱戴因为我坚信这个和谐的桥梁是不会为我流下一滴泪的,我为何要在他的面前表现我
得脆弱呢?
此时,我们学了李森详的《台阶》记叙父亲的,暗示父亲不怕吃苦和一个慈父的表现,不正
是像石磙吗。
现在感觉,无事时读读这些文章,何乐儿不为呢?
篇二:台阶读后感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
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不习惯,不对劲。
我觉得,人有时不可以太要强。太要强了,失望的频率也会比常人高,当自
台阶李森祥句子赏析
小考辅导 台阶李森祥句子赏析
嘉馨 01-07 08:27:38
《台阶》是李森祥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森祥《台阶》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森祥《台阶》句子赏析
父亲渴望 尊重 的追求并没有真正实现。在农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最大的追求莫过于 不被人轻视 ,在乡邻中活得有面子,也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中国农民的这种渴望,直接的表现往往就是住上宽敞的房屋,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子孙,似乎这才能家业兴旺,生活幸福,也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也才能被人瞧得起,这就是农民的淳朴。而在浙东,在李森祥的家乡,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屋基深、台阶高成了家庭地位的象征,就是被人尊重的标志。难怪 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 而父亲总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我们家的台阶低。 正是这种农民本分而又淳朴的意识,正是这种渴望尊重的追求,父亲才不辞辛劳,背石捡砖,日积月累,蓄聚角票, 准备了大半辈子 ,以便为自家造一个九级台阶。当万事俱备之时,父亲 终于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满以为自己的渴望就要实现,因此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 , 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 ,忙着 给这个递一支烟,为那个送一杯茶 。
然而,新屋造好、九级台阶大功告成之后,乡邻们从 我们 家门口经过时,并没有人说 我们 家的台阶 高 ,见到父亲打招呼时说的是习以为常的一句 晌午吃过了吗 。由此可见,九级台阶虽高,仅仅是表面现象,是一种形式上的提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地位 ,父亲渴望得到尊重的追求并没有实现,他的精神并未有得到满足,诚如朱月君老师所言: 祥林嫂的一个门槛换不来她和别人的平等,闰土的香炉和烛台祈不来生活的安定幸福,父亲的九级台阶又怎能真正筑起受尊重的平台呢? 难道自己的努力白费了吗?父亲怎能不感到迷茫?
其次,台阶虽然建成了,但和过去的日子有些疏远,与邻里之间似乎有了些距离。台阶建成以后,父亲第一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磕烟灰时,没有了以前在自家青石板上的动作, 感觉有些不对劲 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 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可见父亲坐在哪一级台阶上都不自然;再看父亲挑水回家跨上第四级台阶时, 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在跨一道门槛 ,脚下也不同往常了, 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 ,往日已经习惯了的生活似已逝去,过去的感觉再也难以找回,虽 尽力保持平静 ,又怎能平常如旧?难免产生 我连一担水都挑不 动么 的怀疑。
过去,在乡邻的眼里,父亲是 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有人说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和乡邻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地 戏称 ,坦诚相待。在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 , 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 ,忙着 给这个递一支烟,为那个送一杯茶 。与乡邻之间何其融洽。在新屋造成、台阶造好、燃放鞭炮庆贺之时父亲 仿佛觉得有许多人在望他 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父亲坐在台阶上,乡邻们见到父亲打招呼说: 晌午吃过了吗? 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可见过去的无拘无束、坦诚融洽已经不那么自然、平静,心理上似乎与乡邻之间产生了些许鸿沟,有了一定的距离;和过去的生活有了点陌生。难怪连父亲自己也 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 。
再次,父亲辛苦忙碌了一辈子,一旦闲下来,有点不知所然。父亲为了给自家造一个九级台阶,能将三百来斤重的石板从山上一口气背到家,而且一下子背了三趟;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拾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就是编草鞋和过年 即便是大热天, 身上淌着一大片汗 ,父亲也 顾不上揩一把 甚至在冬至之后,农活都忙完了,父亲总是在 鸡叫第三遍时出发 ,上山砍柴, 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 就是在造屋的那段日子里,父亲更是忙个不停, 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父亲起早贪黑、吃苦耐劳、辛勤劳作,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追求 得到他人的尊重。
台阶造好了,父亲的心愿已经了却,追求似乎实现了,生活便没有了动力。而且父亲也老了。但是,父亲没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追求 得到他人的尊重。难道这一生的努力就这样白费了吗?更何况劳动惯了的父亲,一旦不能像过去一样忙碌,也有些不习惯。诚如朱德在回忆自己的母亲时所说: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年老,仍热爱生产。即便到了85岁高龄,母亲仍不辍劳作,一旦脱离劳动就有点不习惯。 《台阶》中的父亲一辈子辛劳惯了,一旦不能劳动,也有点不知所措,于是顿感无所适从,又怎能不有所茫然?
如何赏析李森祥《台阶》句子
1。把握情节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 父亲 形象的特点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3。把握意蕴
①用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层次上,是较高层次的需要,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 我们家的台阶低! 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又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并非只是一年两年可能不可能,经过漫长的奋斗可以实现,也是一种现实可能性。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亲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么兴奋,造台阶时,放起鞭炮,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 。 尊重需要 得到满足,他的心头充满喜悦。
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新屋造好,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