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朋友读后感
贾平凹朋友读后感
最近在看贾平凹的杂文《朋友》开篇第一篇 朋友 讲到作者这几十年所处过的些朋友,他给朋友做个比喻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当然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气,也是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这个铁似乎无坚不摧,因为铁焊的东西都很牢固。这个 铁 又和磁石有关联。磁石吸铁啊。这些所吸的铁有时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就怎么也不会甩掉。
朋友大概可以分为生活照顾型和精神交流型:这些生活照顾型总是不离不弃的守在身边帮忙嘘寒问暖,了解我身上的每一颗痣,但却走入不了我们的心,无法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
精神交流的朋友就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谁轻谁重?
但人生中还是要不断的交朋友,出门在外靠朋友,一出门,外面的路就泥泞,树丛和墙根还有犬吠呢。
突然记忆起高中的一帮朋友了 我们是四人帮 是友情的联谊体 是纯真的过客也学学可乐同学来叙述高中值得追忆的一些事情和人物!!!人物之所以为人物因为他们优秀,也缘因善良,是诚恳的心走到了一起:
大概可乐是我一进高一就认定可以值得一交的兄弟,刚开始也不了解,懵懂的跟随附和,其实后来才发现跟一个人久了,更能见得他的好,因为散发出来的一些优秀的点滴品质才吸引了我!
最怀念的是四个人一起去长江边,听着涛声,远处若是来了大客轮,能淹没彼此的谈话,抑或是到了那个时候就专心去倾听 客轮的 呼呼 缓缓 东移到 另外一方,是上海的方向,是很多向往的大都市的方向!客轮过后,浪花回更大更猛烈一些,一次不小心离水近了点,那浪花水全钻近了我的鞋弯里;哪是夜晚很浮躁,就像孩子的哭声嚷嚷着,却都不敢轻易表露。那时候,竟然没有醉酒的豪爽,或是胆怯或是理性,然而那傍堤的音响却总招摇的播放流行歌曲,那是似乎是花好月圆夜这个歌曲!对,因为当时月亮确实似乎又意识的圆的遗忘任何时候都大,于是记住了月亮也了解了曲子的人月团圆。可乐是里面我最放心的人了,反而另外两个是木讷内敛的人,但他们也真诚,害得你不敢不对他们好,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感,遥隔天一方,很少才能听得见他们的声音,甚至只言()片语。人儿总是忆起一点一滴的好,记得最深的是 每次过年就回期待他们的电话祝福,那时候总会猜到他们回电话往家里头似的,心有灵犀。分隔了,心还是在一起的,更加潇洒啊!!!真的怀念你们,怀念这个词不恰当的话,那便是思念了!
我手头竟然没有4人在一起的合影,着实遗憾。
两个朋友读后感 感恩朋友读后感 好朋友读后感
又读贾平凹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
《贾平凹--朋友圈子就是你人生的世界》读后感
07-02 11:34 by backyyan, 。。。 阅读, 。。。 评论, 收藏, 编辑
今天读了一篇贾平凹的文章,让我感悟颇深。你身边的朋友怎么样,你就知道了你是自己一个怎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个学校里面,有的朋友喜欢赚钱,有的朋友喜欢比赛,有的朋友喜欢宅在宿舍,有的朋友喜欢去玩,可是就没有天天去图书馆学习的。有时候, 独来独往难免有一些困难,对于我来说,什么都喜欢有人陪。没有人陪我去图书馆学习,只有自己一个人,可能可以坚持两三天,可是很难一直坚持下去。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你跟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是一个聪明人,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身边的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就算你再聪明再厉害,你跟一群坏朋友在一起,你也会被带偏。我之前曾参加过一个英语夏令营,每天早上6:30就要去集合,然后学习一个钟,晚上7:00集合,学习到9:00结束,迟到的人要惩罚,只有你有课的时候才能请假,我一开始总是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最后我坚持到这个夏令营结束。我们的夏令营口号是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既然一个人坚持不下去,就应该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贾平凹《画人记》读后感
因缘际会,我看到了贾平凹的一篇散文《画人记》,作者向我们 画 了五位画人。文章文字清新自然,我读的也舒服。看完了,就忍不住就说几句。本来想着以 贾平凹《画人记》赏析 为题,但觉得自身功力不够,加之 赏析 二字就困住了我的写作,于是题目改为了 贾平凹《画人记》读后感 ,这一改题目,就让我可以随心所欲了 谁还没个读后的感觉嘛。
我看的这篇文章载于《美文》(上半月)2005年第4期,如果我没记错,我高中的时候还是经常到书店里面买这本杂志的,杂志刊载了很多散文,我觉得那个时候的阅读应该于无形中培育了我一些阅读散文的灵感和亲切感吧。现在又看到 美文 二字,倍感亲切。但到了大学之后,几乎就不怎么接触散文了,貌似都不知道散文是个啥味道了。今天又读到一篇散文,那种感觉,直让人浑身清爽放松啊。
其实并不是每一篇散文都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好的散文是渗透著作者的人生体味的,是渗透著作者的人生感悟的。我对贾平凹十分不了解,我只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作家,我也一时想不起我曾经读过他的什么作品。但这篇文章让我对他有了一些了解,虽然他是在写别人。《画人记》里面记的是五位画人,这五位画人都是他的朋友,您要是认真读一读这五位画人,你也就能够大概知道他是啥样的人了。他是个啥样的人呢?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胸怀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够朋友的人。好的散文家都是好的观察家,他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家。他的观察细致入微,然后能够把观察所获给我们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来。
观察和文字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如何,体现了写作者的水平。我前面提到的概括贾平凹的词语和贾平凹对五位画人的概括简直是天上地下,但我又能怎么样呢?我对贾平凹十分不了解,只是看了一篇文章。
我透过贾平凹对他朋友的观察观察贾平凹,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喜欢贾平凹这样的朋友的,包括他的那些朋友,我是喜欢交这样的朋友的。
贾平凹毕竟是 搞 文学的,我是 搞 法律的,就专业写作而言,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毕竟不同,写出来的文字也应该不同。贾平凹的这篇文章透着的是个人的体验,而法律人写出来的论文尽管有个人的体验,但是又似乎超越个人体验,似乎是有着对社会的关怀的。当然,传世名作也都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社会关怀的,但是个人的生命色彩更加强烈。
贾平凹的《画人记》画的是个人,谈的是个人体验,透出来的是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追求。但毫无疑问的是,贾平凹的个人感悟和追求是那种自然的本真的,与我而言,我是追求之向往之的。往高一点说,贾平凹的文字让我思考:作为一个人是要怎么生活的?
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其实又让人难以回答。我觉得贾平凹通过文字已经告诉了我们他的答案,这份答案不是三言两语说出来的,只能自己去品评。
但贾平凹文字中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是通过他朋友的口说出来的,显然作者是认同这句话的,这句话是有着强烈的个人感受色彩的,毕竟它打破了常人对穷人和富人的理解。其实文章中也告诉我们,所谓的穷和富,又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体现,还有事业上和精神上。
何谓残忍?又何谓温柔?我们看看作者画的那五位画人就知道了,那五位画人精神上都是温柔的,但是五位画人给我们展现的是温柔的一面,知道了温柔便也可理解残忍了。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两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两篇,希望大家喜欢。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1
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文章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 风雨 二字。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 身临其境 的感觉。《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丑,且一无是处。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贾平凹先生,在创作的初期,是不是也有像丑石相似的遭遇呢?所以才能写出这么令人感同身受,触物通情的文字啊!
细读贾平凹,有时也有令人莞尔的文字。譬如这篇,《我的老师》,主角是位做事说话有板有眼天真善良的稚童。孙老师,是个孩子。从他的身上,作者发现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文中这么写道: 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 是孩子最纯真的善良,唤醒了大人们即将泯灭的一丝真,以及对美的重新审视。就是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坦坦荡荡,童言无忌,却在无意中保护了美好。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一个儿童的尊重,对纯真的尊重。向孩子学习,拜孩子为师,就是向真善美学习,回归最质朴的人性。
贾平凹的文章,字字犹如细腻的情怀,或淡雅,或质朴,或幽默。从初读到细品,他的文字时而令人深思感慨,时而让人莞儿一笑。字字珠玑,篇篇美文,读来让我心旷神怡,受益匪浅。书香,便在此时,不动声色地,静静地,在那些默默的文字中绽放。大师,这确实是一位文字大师!仿佛,在他被一圈圈令人炫目神移的光环背后,我隐隐见到一位儒雅的书生,有时他会如李白般狂放,有时也会如杜甫般幽思,更多时候,他像个孩子般勤奋执着,也许为了某一篇字斟句酌的文章费尽心思,像白居易一样, 吟安一个字,掐断数茎须 呢!
也许,我想象中的贾平凹跟现实的贾平凹格格不入,不管怎样,见文如见其人,让我们一起来读 《贾平凹散文精逊吧,可能你认识的贾平凹是另外一种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