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心得 >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封锁》读后感

  今日特意找到《封锁》,那篇牵起胡兰成和张爱玲因缘的一篇文章。

  《封锁》是一篇结构极为巧妙的短篇小说,像一出头尾完整的戏剧。

  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封锁开始了,在电车上的这场戏就开始了。

  这场封锁戏让人联想起《色戒》里面,王佳芝最后一场戏,当她走出珠宝店时,街上也遇到了封锁。但她当时的心境是空灵的,她第一次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决定,不为国家大义,只为儿女私情。

  封锁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常见的。

  在这个切断了时间和空间的电车上。华茂银行的吕宗桢和年轻女教师吴翠远的短剧便开始了。

  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便是意象丰富。电车轨道、摇铃、唱歌的乞丐、领着熏鱼的夫妇、菠菜包子、报纸、核桃、蓝白格子小遮阳伞、医科学生的人体简图、乌壳虫。

  这就是戏剧中的道具,如此完善,一个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材料都准备好了,就等着上锅了。

  在密闭的环境中,一切都容易发酵起来,尤其感情。这点从对吴翠远的外貌描写就能看出来,一开始她是“模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连吕宗桢看了也只觉得“不怎么喜欢,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

  即使是硬逼出来的调情,吕宗桢又发现吴翠远“拆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她未尝没有她的一种风韵。”

  再近一点,他便觉得她像一朵“白描牡丹花”了。

  他们恋爱着了。

  爱情似乎来得如此突然又很浪漫。在这里,张爱玲有点一语成谶的意味:

  “恋爱着的男子向来是喜欢说,恋爱着的女人向来是喜欢听。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她知道: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想起今生今世里,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张爱玲在胡兰成的屋子里坐了五个小时,尽是在听胡兰成说话。

  然后现实世界里再一次摇铃,这场戏就结束了,梦也该醒了。

  男女之爱总有它可笑的或者是悲哀的一面,张爱玲用“一场梦”来形容这次邂逅实在精妙。做梦有好有坏,但梦境的妙处是,它太真实,带给你的情绪带给你快乐带给你刺激,你体验和日常生活不一样的剧情,而且你是主角。

  吕宗桢和吴翠远两个只是凡人,有着自己的生活和烦恼,这封锁的电车冲进他们的生活,给了双方一个“不做自己”的时间,然后有“咻”一下溜走,只留下淡淡的空虚感。

  张爱玲曾说:“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然而,生活和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有时是很难分辨自己究竟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是自己编织的梦境中。

  2018.12。29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在学校时,看过张爱玲的几篇小说,许是那时年轻,读不懂其间的深义,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倾城之恋》与《十八春》了。近些日子,因了些事情,心情总不太好,朋友让我读张的《封锁》,他说看了或会悟到些什么。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 叮玲玲玲玲玲, 每一个 玲 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电车停了。封锁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在这时已失去了任何意义。 电车里的人相当镇静。他们有座位可坐,虽然设备简陋一点,和多数乘客的家里的情形比较起来,还是略胜一筹。街上渐渐地也安静下来,并不是绝对的寂静,但是人声逐渐渺茫,像睡梦里所听到的芦花枕头里的赶咐。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 吕宗桢,吴翠远,凡俗世界里的普通人,若是没有这封锁,他们也许一生也不会相识。此时,他们恋爱着了。

  在这刹那间的时间与空间的停顿里。平日里的角色已忘却,也不能说是忘记,只是暂时的消失而已。在彼此的面前,他们是单纯的,也是真诚的。 他告诉她许多话,关于他们银行里,谁跟他最好,谁跟他面和心不和,家里怎样闹口舌,他的秘密的悲哀,他读书时代的志愿 无休无歇的话,可是她并不嫌烦。恋爱着的男子向来是喜欢说,恋爱着的女人向来是喜欢听。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她知道: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

  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你说真话,她为你心酸;你说假话,她微笑着。 封锁开放了。 叮玲玲玲玲玲 摇着铃,每一个 玲 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今生,他们不会再见,若是偶尔地在什么地方遇上,也不会认得了。只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梦,电车当当当开的时候,梦亦醒了,一切都恢复原状。他继续他原来的生活,她过她本有的日子,平淡得如同一杯白水。明白了朋友的良苦用心,其实自己又何尝不知,悟是悟了,却不苟同。总觉里面好像少了些什么,太白描了些。一直认为,这世上,有些瞬间与刹那是永恒的,如林语堂的《红牡丹》中的那段, 生活中最美之刹那,最真之刹那,方才是真正之生活,其他时间则一旦过去,永远消失,因其于吾人心灵上毫无意义可言也 又如音乐,其声虽杳,其音韵则绕梁不散。

  此绕梁不散之余韵为真音乐耶?抑当时演奏之音乐为真音乐耶?人间之事,虽难免为他事所阻断,但其所遗留于人心中之记忆,则盘旋依恋,终身不去。 活于这世上,谁都不是在真空里,但若是拥有了这极美极真之刹那,纵然是虚幻,纵然是不近情理,也可盘旋不去,成为回忆里一处最美的风景,感动余生。人回味。《封锁》讲述的是一段萍水相逢的故事,它亦真亦幻。人生总是存在着无数的变数。

  《封锁》读后感二

  这篇文章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依然保持了张氏小说一贯的风格:作者永远只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笔下人物各自的神情、举止;情节简单,但读过之后却颇耐 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 。

  萍水相逢虽然抵不过一生一世的相守,虽然十分短暂,但同样拥有弥足珍贵的情感,不过在 封锁 中偶遇的两个人是两条永远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他们仅仅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他们的生活在 封锁 发生之前及 封锁 结束之后是没有交集的,唯一的交点就是由于封锁时被困于电车之中的这段时光,它仿佛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当封锁结束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之中,他们共有的那段时光就如同一场梦,梦醒之后,留给他们的也只能是回味,那梦中的一切永远捕捉不到。一段由 封锁 引发的故事既长又短。短的是它的时间,长的是留在心底的那丝感动,大概是永远抹不去的吧? 封锁 之后无味的生活还得继续,精彩的人生也还会延续。是梦也罢,非梦也罢。时光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无休止的思想是件痛苦的事。《封锁》张爱玲的《封锁》使我想起了她散文中的一段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 封锁有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有任何问题请发站内信息!本店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试用者二十四小时后删除,试用后请购买正版的资源。若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提出指正, 我们将立即删除。

【高中作文】精神的封锁──《封锁》读后感1500字作文

  夜深了,寒冷在暗中越发放肆,在已失去流淌的时间中,我读完了《封锁》。

  在我看来,《封锁》乍看之下仿佛是一杯平常无比的茶,但当你品尝过,有过哪种由舌尖逐渐化开,延漫至咽喉,直至心底的苦涩夹杂着甘香的滋味,那么你一生都会记得这一杯茶。

  小说开篇的喧闹(发狂一般扯动铁栅栏叫道……),到寂静(人声逐渐渺茫……),再到喧闹(打破了这静默……),代入人物(中年夫妇,吕宗桢,董培芝,翠远),然后再复寂静。这样的反复手法人人都会经常用,难道张爱玲也不过如此?

  平庸不是她的代名词,一堆平凡的灰烬,可以生出浴火的凤凰,化平凡为不朽,才是张的风格。

  开篇的平凡只是引导读者的手法。在这样的反复变化中,读者不自禁地代入了那个封锁的城市里行驶的电车,暂时地与世隔绝,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着,打量着。于是你自身的精神也封锁起来了,现实与你已经脱离了,你的脑海,心灵,眼球都只投身在那列电车的每一个乘客上。

  接着到了吕宗桢为了躲避董培芝,竟然搭上一名陌生的女人交谈起来的一幕。笔者着墨最多的,也正是这一幕。在我看来,是写的很成功的。读者所见的都是陌生的,陌生的好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视角。因为陌生,所以好奇。吕宗桢怎样和一个陌生女人展开谈话?翠远与吕宗桢素不相识为什么要搭话?他们如何找到话题?于是开始观察人物那一份平静瞬间被打破,心中充斥了对两人谈话的好奇。而笔者在这其中并未描写其他乘客,使读者感觉自己如同上帝在观看地球──独家直播,一览无遗。

  于是读者的精神与外界进一步隔离,也进一步形成封锁。

  直到终章(……写壳虫不见了,爬回巢里去了),又回到了现实中。如同一场梦,梦醒后已记不清其中细节,只留下那种深深的回味。

  张爱玲的想象力有着巨大的张力,在最平凡的地方往往闪现出光芒。一段平凡的电车轨道,可以描绘成一条曲蟮,通过观察视角的改变,抽长了,缩短了。轨道是死物,是笔者的思想赐予了生命。一幕翠远看《圣经》的场景,多么的平凡,但如果把《圣经》看作是生命呢?这对于我们已经拍案叫绝。但如果仅是如此,也太对不起张的想象力了。她想到了《圣经》从希伯来文被罗马人译成希腊文,又被教廷译成拉丁文,然后又被译成英文-中文-上海话。经过多次的翻译,如同生命经过多少灯红酒绿的洗礼,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精彩绝伦,让人大喊爽快。

  强烈的代入感,如花似锦的妙句,是《封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因为它陌生化,才能让文章拥有黑洞一般的吸引力,让读者封锁精神与现实的联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我并不知道各位评论家是怎样评论这篇《封锁》,但它令我领会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三角四角n角恋,没有兄弟反目,红杏出墙的桥段,一篇小说仍能展现出其独有的吸引力。

  告诉自己,要勇敢站在风中,承受孤独的痛。

  如果周围的繁华都与我无关,是否封锁又有何不同?

  浮沉一世,倾城华贵,恍然一梦。

  怎么我已看不清,

  镜中我本来的面容。

  下一篇:旋律中的爱恋

  上一篇:金属狂人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封锁》这一篇读后感搁在我的每周计划之内,却迟迟下不了笔。

  我觉得人性几近相同,我读张爱玲的文字总能联想到自己。《封锁》中的吴翠远在校是一个好学生,在家是一个好女儿。不怎么与男子交往,连一个同学写作文对她说了些狂傲的义愤填膺的话,她也会害羞。

  因为封锁的缘故,电车停了下来,翠远在电车上碰到了一个宗桢,一个有妇之夫。宗桢的座位在翠远的旁边,或许是他闲得无聊或者是他有心,他挑逗了她。

  我发现了,已婚了的中年男子或者离婚了的惯用的招数无非都是可怜巴巴地向我们女人诉苦。

  他对翠远说:我不爱我的妻子,对她无非是责任。你不知道我为了这个家受了多少苦。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可怜人。最后一句真是绝杀。

  他们还有一个惯用的招数:缘分。

  宗桢在脑袋瓜里搜索了好几个来回,终于想起来,他刚上电车时,透过贴着海报的玻璃窗户,恰巧看到了翠远的下巴。他告诉她,他对她下巴起了好心。不是眼睛,不是嘴唇,不是脖子,是下巴,是可以用手托起吻到嘴唇的部分。

  翠远真是简单啊,几句话就被撩到手了,怪谁呢。

  在翠远那个年代,这样的好女人在读书的时候是可爱的,可是到了工作却不受待见。全家人只想让她早早找个稍微靠谱的人嫁了算了。

  然而翠远在短暂停留的电车上爱上了宗桢。爱让她真实起来,大胆起来。

  这份恋爱没持续多久,封锁即将解除,他们意识到马上就要分别了。宗桢问她要电话号码,她带着哭腔报了一遍,宗桢没听清又让她报一遍,她又报了一遍。

  我最喜欢这一段小细节。

  宗桢想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记下号码,情急中怎么也掏不出来。翠远的包里是有一只笔得,她故意不拿出来。他如果是真爱她,理应记得她的号码。如果不爱,也用不着往下谈了。

  封锁解除,电车开动了。翠远合上朦胧的双眼,她想他会不会给她打电话?如果他打来电话她控制得住自己么?

  翠远睁开眼睛时却发现宗桢刚刚没下车,换了个座位,就坐在她的对面。她便懂了,在封锁中的电车上发生的是一件不近情理的梦。

  翠远不知道的是一开始宗桢接近她只是为了躲避自己妻子的一个远房侄子的套近乎而已。翠远以为电车上的宗桢是一个好人,大半个真人,不怎诚实的人。她也要做这样的人,至少比原来的自己真实。她太简单了。

  实话实说,我不是很想看张的小说了。我这个人好想,有代入感。张的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的心里描写是有点不近情理的,不真实的,刻薄了点,凉情了点。我爱看她的文字,其实爱得是语言描写。读的人请不要把自己带进去,尤其是上面这些文字。

  又要感谢姐姐的阅读和修改,她说既然你的文章立意无法做到“新”,那就“真”。你又不喜欢交流,那就大胆的,把你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这才会有接下来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看的人,做好心里准备哦。中途吃鸭脖子时,我就在想,这样表达会不会太暴露,太真实了一点!

  我承认,以前写得文字遮掩了许多许多未曾说出来的话。今天我全都表达出来。

  我在豆瓣上查看了我写得第一篇文章的时间,我以为是与他相遇之前,却不得承认是之后。不过写写,画画的习惯早就有了。编故事又是头一次。编幻想儿童故事,写一些抒情文章,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在与他讲话。

  我懂事迟,感情反应迟钝,全是借口。我不是很明白他的心意,但我确定他能读懂我的文字。是读懂我遮遮掩掩胆小如鼠的害怕被拒绝又不好意思的情感表达。还有其他一些很多。是这份了解让我放不下。

  我与他没有见过几次面,没说过几句话(不对不对,我写了很多),但好像把小半辈子的话都互相说了一遍似的。是这份默契让我舍不得。

  我们像无数条交叉的平行线,只有点重合。

  中途被打断,我又无法再真实一点了……

  前年七月我回到马鞍山,从事亲子工作。当年我回去马鞍山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工作,我是想了结我以前的感情回去的,我想把感情理清楚。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告诉我前任已经谈恋爱了。我是万万不会回去得!而且不久他就结婚了。

  后来在工作中看到小朋友与父母的互动,忽然醒悟我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是什么。忽然也明白了这些年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是出在了和家人的关系上。我才又想回上海与父母住在一起工作,修整自己,修整我以为我与父母之间不存在的亲情。

  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命运使然,我又回去了一趟马鞍山,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像把以前戛然而止的故事收了一下尾巴似的。也遇到一些人,不过就算不回来也会遇到另外一些人,但肯定没有你们可爱。这一点来说我是感谢得!

  感谢写作,感谢摄影。

读张爱玲小说《封锁》有感作文

  导语:《封锁》是张爱玲在民国时期创作的一部小说,《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范文:

  很幸运的,在杂志上看到了这么一篇短文,很适合用来解读《封锁》,先记录下来:

  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封锁,给了人性一个出逃的机会,足以引发世俗男女心底的躁动,让人有了可以暂时抛开自己身份和位置的理由,于是两个在平淡贫乏都市生活中的男女,在这个短暂而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了对各自常规生活的不至于引起后果的瞬间反叛。

  封锁中的情与爱,终究是一场要谢幕的演出,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假如也来庸俗地把人生看做一条线段,那么最好的距离,就是近距离的平行。两个人,能不离不弃的始终保持着亲密距离是多么不容易的事。那些相交的线,纵然曾经亲密无间过,但过了交点,就只能越走越远。两个人从彼此看不见到突然间的情投意合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情。担如果相遇后是戛然而止,那么这便比不见还要叫人心痛。

  很喜欢这句话,所谓封锁中的情爱,只是无聊时耍的花枪,不仅如此,就连耍花抢的那个手势,都带着讽刺的意味。而我们,也不过只是看客而已。

  张苏春《封锁中的情与爱》

  这句段话与我要表达的不谋而合,现在,想对文中一些有感觉的句子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

  (1) 吴家是一个新式的,带着宗教背景的模范家庭。家里竭力鼓励女儿用功读书,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了顶儿尖儿上 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在大学里教书!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纪录。然而家长渐渐对她失掉了兴趣,宁愿她当初在书本上马虎一点,匀出点时间来找一个有钱的女婿。

  心语:多么庸俗的认识!新式家庭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旧式家庭呢?正是如此,才让女人在旧社会可悲地成为男人的附庸品,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把爱情当做金钱的交易,就是在婚姻中贬低自己,让对方高高在上,肆意的去践踏自己的尊严。我想,最幸福的,应该是与一个有相同意趣,可以共同为未来奋斗的人携手相伴,地位悬殊的两个人在一起,往往会以悲剧收场。

  (2) 他看着她,她红了脸。她一脸红,让他看见了,他显然是很愉快。她的脸就越发红了。宗桢没有想到他能够使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背过脸去,使她掉过头来。在这里,他是一个男子。平时,他是会计师,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家长,他是车上的搭客,他是店里的主顾,他是市民。可是对于这个不知道他的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男子。

  心语:可见,宗桢对翠远的感觉并不是爱,或许,那只是觉察自己能吸引一名女子,心里腾升起作为男人的自豪感罢了!他只是厌倦了那单调反复的日子和自己所扮演的一成不变的角色,而试图找寻某种激情来消遣一下而已。宗桢和翠远,从对方的言行举止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发现了自己的魅力,而激发了各自的激情。这样的暧昧,是没有结果的,他们注定只能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现实中的我们,有何尝不是这样呢?单调的日子里,敏感的我们会从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浮想联翩,只以为捕捉到了爱情的讯息,于是心中波澜起伏,喜怒无常,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切是多么无知和可笑,而把精力放在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上,内心会真正充实很多吧!

  (3) 恋爱着的男子向来是喜欢说,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她知道;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心语:这是张爱玲用其女性的视角为我们解读的爱情。突然想起这么一篇文章: 爱情中,男生玩的是减分制,热恋时,她是完美的,任何缺点都没关系。而热恋期过后,男生就开始注意女生的缺点,心中的她就大打折扣了。 女生永远不要渴望一劳永逸,要不断地区提升自我,理性地对待爱情。

  (4)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来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 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心语:突然想起某个老师说过的话: 爱不仅仅是感觉,更重要的是承诺以及承诺后肩负起应尽的责任。 暧昧无声无息地在此画上句号,生活重新恢复了常态,冗长和单调有重新封锁了激情。一旦谈及婚姻,俩人都不得不考虑世俗的干扰。只能让一切戛然而止,结束在最美丽的状态了。

  最后,想引用张爱玲在《我看苏青》里的一段告白:

  我平常看人,很容易把人看扁了,扁的小纸人,放在书里比较便利。 看扁了 不一定是发现人家的短处,不过是将立体化为平面的意思 因为是写小说的人,我想这是我的本份,把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恶的心,看明白之后,也只有哀矜。眼中所见,有些天资很高的人,分明在哪里走错了一步,后来样也不行了,因为整个的人生态度的关系,就坏也坏得鬼鬼祟祟。有的也不是坏,只是没出息,不干净,不愉快。我书里多的是这等人,因为他们最能够代表社会的空气,同时也比较容易写 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仿佛是一个超脱的看客》她平静地诉说着平凡的故事,对所看到的人与事进行辛辣的讽刺,让人叹服于她那超凡的洞察力。她对笔下的人物没有特别的好恶,理性地展示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我想,这就是她的作品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缘故吧!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范文:

  张爱玲善用比喻和拟物拟人,在之前她的其它小说中已经见识过了。譬如这篇《封锁》,将电车轨喻作曲蟮, 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 ,光看字面就感觉让人发疯,然而开电车的人却 不发疯 。又说, 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 生命像圣经 ,因为翻译来翻译去的缘故,所以使人 隔膜 。至少我无法想出这样夸张却又无比贴切的句子。

  小说的前半部分象是描写世态的,在寂静中突然唱起歌来的乞丐,百无聊耐的电车司机,公事房里一同回来的几个人,一对长得颇像兄妹的夫妇(妻子总担心那条薰鱼会弄脏丈夫的西裤),手里搓核桃的老头子,孜孜修改骨骼图的医科学生

  电车的外部是死静的,电车内却有些嘈杂,就在这既死静又嘈杂的背景下,徐徐展开了吕宗桢和吴翠远的、短暂的 爱情故事 。

  相信大多数男女都幻想过艳遇,在行进的列车或汽车中,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在封闭的空间里,几乎零距离地靠在一起。但事实上,即便你常常出行,能逮着机会与一个年龄相仿,长相也还过得去的异性坐在一起的机率几近于零。万一真遇到这样一个机会,你也很可能因为胆怯而与他/她失之交臂。也许你只是满足于裸露的手臂有意无意间短暂的相触,佯睡时不小心滑落在肩上的脑袋。你可能在心里猜测了种种有关他/她背景的可能,却连正眼瞧他/她一眼的勇气也没有。一个年过三十的男人曾这样向大家描述他的 艳遇 : 她坐在我旁边,我们一共呆了六个钟头。我一辈子也没有和一个美女挨得这么近,我们距离不超过十厘米地厮守了21600秒。我恍惚中产生了错觉,以为这种状态将会永远保持下去。所以临下车的时候她头也不回地绝尘而去,实在令我有些伤心欲绝。 但我想这是大多数 艳遇 的必然结局。

  说回正题。张爱玲为吕宗桢和吴翠远设计了一切造成他们 艳遇 的前提,先是 封锁 ,然后是吕宗桢的姨侄(吕为了避免和他的姨侄搭话,不得已坐到了吴翠远的身边)。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统统叫作偶然,就象 倾城 曾促成了一段姻缘, 封锁 又为什么不能 促成 一段艳遇?张爱玲大概是习惯了要把人们搁在极端的情况下来考验他们的人性。

  如果换个环境,吴翠远很明显不是吕宗桢喜欢的类型,因为在吕看来, 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 而吕宗桢也不是英俊小生,何况还有家室。无论如何这两人也不会走到一起。在近处找原因,当然是因为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勉强挤在了一起。而突然间与陌生人如此亲近的场面,很容易激发起男女之间别样而微妙的情感。往远处找原因,则可以归咎于吕宗桢对他太太的憎恨 她总是要求西装笔挺的他在面食摊上买包子回家,而她那该死的侄子,已经开始打他十三岁女儿的主意。至于翠远,则是带了反叛的情绪,谁叫家里人总叫她找个有钱的女婿,所以这次偏找个没钱还有太太的男人赌气做小给家里看。

  诸如此类的艳遇,并不具有我们期待中的香艳。别说男女主人公都貌不惊人,连调情所用的方式也极其俗套

  翠远暗道: 来了!他太太一点都不同情他!世上有了太太的男人,似乎都是急切需要别的女人的同情。 宗桢迟疑了一会,方才吞吞吐吐,万分为难地说道: 我太太 一点都不同情我。

  但就是这样极其勉强与不和谐的调情,居然也因为某种不能预测的因素,被迫发展到了令双方谈婚论嫁的地步。吕宗桢欲擒故纵地说出了 我不能坑你一生 的情话,而翠远居然假戏真做地哭起来,只是哭相不大好看,几乎 把眼泪唾到他脸上 。结局自然更为不堪,吕宗桢闪入人群,当作一切没有发生过,翠远终于醒悟过来, 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我看《生活在别处》的时候,觉得昆德拉是残酷的,因为他给浪漫的诗人小伙雅罗米尔,安排了一个极其丑陋的红发姑娘作为他的性伴侣。现在看《封锁》,觉得张爱玲更残酷,她先叫人们生出一点希望,觉得这人生似乎尚有些有趣的地方,可转眼间就将它象肥皂泡一样捅破,空留给人一个尴尬的念想。

读张爱玲封锁有感2018

  在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擅长麻醉、手术、现担任临床主治医生,多年来总结了丰富经验。

关于封锁的读后感

  常规、长态、日常生活,往往会使人不知不觉的迷失本性,丢失自我。

  当“突发”降临,人们措手不及的时候,反而会在忙乱中真情流露。这种流露出来的“真我”,显现了人类自身固有的“最美”。

  所以大喜大悲、怦然心动、劫后余生的瞬间,才那么让人感动、心动。真实,真实的自我,竟成为了我们永远追求的梦。

  哀也罢、叹也罢,想来想去,真我就在不知不觉流逝的日子中被一层层的包裹起来,愈包愈厚,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哪一层下面是真实的自己了。层层的包裹日积月累下来已经连皮带肉,真要揭掉,会是彻骨之痛。

  也有例外,这就是面对突发,当生活的层层包裹在突发面前一下子失去了意义的时候,真我一下显现出来。反正那些包裹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都朝不保夕,就让“真我”站出来畅快一回吧。

  只可惜,当生活又恢复了常态,日子又开始了它的周而复始,人们又自觉自愿的钻进那层层的包裹,将真我更深的藏在里面,又一切如旧。人生,多么的滑稽啊!

  张爱玲的《封锁》将这种滑稽演绎得入木三分,她说:“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儿,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好一个“不近情理”,人性就是在近情近理中一点点的磨失掉了。

  70年前一个23岁女子写的故事,让如今成年的我读起来由衷地感叹:好一个精灵透彻的女子!同时又深深地为之叹息:喜欢她文字的人多,懂得她的人却那么少。因此,她的一生无比寂寞,纵有万种风情,又能与谁说?过多的才华,给她带来的是自信,不是快乐。

  “她在自己的卧室里独自凭窗,孤独且不被了解,像一颗孤星,幽微的发着冷光,温暖不了她自己。”

上一篇:会走路的小房子读后感
下一篇: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悟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