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有感
在杨绛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里,她这样回忆她的母亲:我母亲管着全家里里外外的杂事,用人经常从前院到后园找“太太”,她总是有什么事某处绊信了脚。她难得有闲,静静地坐在屋里,做一会针线,然后从搁针线活儿的藤匾里合出一卷《缀白裘》边看边笑,消遣一会儿。她的卧房和父亲的卧房相连;两只大床中隔着一个永远不关的小门。她床头有父亲特为她买的大字抄本八十回《石头记》,床角还放着一只台灯。她每晚临睡爱看看《石头记》或《聊斋》等小说,她也看过好些新小说。一次她看了几页绿漪女士的《绿天》,说:“这个人也学着苏梅的调儿。”,我说:“她就是苏梅呀。”很佩服母亲怎能从许多女作家里辨别“苏梅的调”。
杨绛先生的文章,文思细腻,但是句子不够简练,大概是她长期做翻译、看外文的原因,外语的语法跟汉语语法不一样,互相串在一起的话,就容易写出拖沓的句子来,往往一整段的描述,让人读起来,缺少画面感;这是她的文字的特点,与和她差不多同龄的张爱玲、萧红、冰心等女作家的文字,略有差异。
几年前,看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只疑问她怎么不把她女儿的爱人放在他们的生活中?看了这一篇《回忆我的父亲》,我猜想,大概是因为她的父亲与母亲、她与钱钟书先生之间的生活,太有饮食男女的气息吧,与之相较,她女儿的爱情、家庭,不具有生活的内容,缺少烟火、田园、相聚、别离、亲朋、小孩甚至疾病、争吵等等,可记忆的元素;这些,也是差不多一百年里,国人之生活的差异和变异。这祖孙三代的女子,杨绛先生的母亲,是我最羡艳的,女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她的丈夫和孩子,只有拥有她那样生活的女子,才能养育出杨绛这样的女儿,才会有钱钟书那一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我的父亲》我的父亲读后感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可在我看来,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并非完全如山那样严峻,有时却如水那样温柔。
父亲是位有文化,品德高尚的人,虽然他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富有,但他为我付出的绝对不比别的孩子差,甚至比他们还好。
每当谈起我的父亲,我不禁流泪。他平时工作很繁忙,但无论如何,每天坚持问候我有关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只要我学习上有问题,他都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去辅导我。从上学到现在,每一次家长会他都从未缺席,他曾说过:“无论再忙,孩子永远是我考虑的第一位”。
而我对我父亲的爱,比对母亲的爱更为重要。自我懂事以来,父亲已是我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习上他是我的好老师,在生活上,他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我做错事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打、骂我,而是心平气和地教导我。无论我做错了什么,他都从自身发掘问题后,再去教育我。他十分注重我的一切,所以对我格外严格。但我不恨他,因为父亲是在关心我,怕我走歪路。
我以我父亲为荣。他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形象。所以他的衣着十分整齐。他曾说过:“一个人的形象代表一个人的品质”。
许多个春秋已过去了,我对父亲的爱也加深了。我也很清楚,我这一生中,没有谁能取代他在我生命中的地位。
父亲,您放心吧,我一定会不负您的重望。长大后依然清楚记得归家的路如何走。
读《回忆我的父亲》有感
今年寒假,我仔细阅读了《杨绛散文》。《回忆我的父亲》是杨绛先生写于20年前的一篇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先生的父亲名叫杨荫杭(1878--1945),笔名老圃,江苏无锡人,早年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对法律和古文都有一定的造诣。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两个方面:父亲的刚正性格和对子女的教育理念。
杨先生的父亲精通法律,曾经做过法官和律师。在做法官的时候,为了判处一名杀人的恶霸死刑,坚持司法独立,和庇护杀人犯的省长和督军顶牛,直到调任外地;在做律师的时候,有个客户请求他设法不让小妹妹承袭遗产,杨先生的父亲把客户训斥了一顿,指出他不能胜诉并主持了他们分家。透过杨先生的笔墨,我看到了一个刚正不阿的高大形象,不畏强权,坚持正义,达到了“威武不能淫,富贵不能屈”的境界。
杨先生的父亲明明白白地说:“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他认为,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没有家产可以使孩子有所作为,“现成吃家当”却使孩子不图上进;父亲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食。父亲的几个孩子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这应该和父亲的教育方法有关吧。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父亲最重要的思想。从杨先生的字里行间,看到父亲凝重威严,对子女严格要求,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看到了父亲对子女的“大爱”。
阅读《回忆我的父亲》,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感受到父亲的正直和伟大。虽然这些事情发生在上世纪前期,可是却像陈年古酒一样,历久弥香,让人久久回味。
-崔昊洋
周祖德/“回忆我的父亲周宇驰”读后感
dec 21,2018周祖德
“回忆我的父亲周宇驰”读后感
最近看到署名向红的一篇文章“回忆我的父亲周宇驰”。据说此文是研讨林彪事件40周年时发表的,即2011年。
周宇驰这个名字,我们一把年纪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风闻,都知道他是林彪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政变失败后他同于新野等人举枪自裁殉难京郊玉米地。
周宇驰究竟做了什么?不太清楚;周宇驰是一条汉子,这个清楚。
在那个恐怖时代全国禁声,惟大救星一人有发言权,说整谁就整谁战无不胜。仅以政界为例,当年整肃一路下来无论是整高饶、彭德怀、还是整彭真、刘邓、贺龙、林彪等等,都是一个模式即整人者滔滔不绝,挨整者鸦雀无声,这是中国最恶劣的特殊国情。那时候咱群氓虽不明白老人家在折腾啥,但是都知道这是凭膀子粗说话蛮不讲理。
感谢时光流逝,更感谢改革开放,中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闹了近百年,呜呼,近年总算可以公然谈论德先生、赛先生而不必去夹边沟了,我骄傲地宣布中国进步了。因此大致说来,现在膀子无论粗细均可发声,例如薄工子在法庭上自辩。
林彪事件无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头牌大案,涉案人周宇驰的女儿现在公开发文纪念父亲,为失语的父亲说话,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正常人都知道,失常人也都知道但是故意不知道,父亲的道路不一定是子女的道路;父亲坠入林彪事件这是父亲的命与子女无干 – 当然林彪林立果父子另当别论。
想当年,周宇驰出事时女儿向明还不满十七岁。其时中国千百万青年学生强制上山下乡,向明却逆势穿军装上军校前途无量,她无疑是权贵家庭的天之骄子。
岂知中国的政治风云瞬息万变,天之骄子与地狱也就一步之遥,周宇驰出事后向明的人生轨迹忽遇逆转。
向明的故事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广州9.13之后李先念接见肇事干部子女,特意点着向明问:你知不知道他们的事啊?你能不能象林立衡那样划清界限,大义灭亲啊?你要是知道了他们的阴谋,你会怎么办呢?向谁举报啊?
1974年向明复员流放至南苑空司生产队,时任空军司令员马宁午餐时与向明偶遇,还和颜悦色与之聊天。陪坐的生产队长几经犹豫,还是尴尬地当面说出向明身份。马司令立即把碗往桌子上一放,翻脸大声斥责:你要划清界限,好好改造!
以上李、马官高人格低,二位催逼十几岁的小姑娘“大义灭亲”、“划清界限”显示其政治品质卑劣令人作呕。这儿还应该公正地指出,1971年周宇驰出事,至1974年才令其女复原,并没有当即开除或关押,说明上级并非良知泯灭。
向明文章称,9.13前借一次女孩子耍脾气的契机,周宇驰同女儿作正式谈话。他说“你不要看咱们家现在这些条件,以为我们和林立果一起工作,一切都风平浪静。路线斗争很激烈,有人要整林副主席,随时都有风险。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像林副主席这样打下大半个中国,这么大功勋的人还要被整,是卸磨杀驴啊!他还说“今天是座上宾,明天就可能是阶下囚!这一切,说没有就没有了!”周宇驰这是警告女儿,因与林立果的关系他本人危局已定骑虎难下,向明也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显示事态严峻。
对于9.13核心证据“571工程纪要”向明评价甚高,称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了真话,展示了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反封建主义、反专制的精神。向明说,今天“571工程纪要”其历史使命并没有终结,对于专制的统治者们来说,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向明还指出,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其父辈正是抱着这一理想入党、参军、出生入死,而毛背离了这一系列原则令其失望,所以谋反有理。
向明文章结尾说(大意),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人民额手称庆。9.13之后四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取得巨大进步,林立果和我父亲等一定会满怀眷恋地俯瞰这片大地,希望党、国家、军队越来越强大,百姓富裕……请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个40年前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们命运的日子吧!
在评论向明文章时我必须强调,就女儿对父亲周宇驰的认识,及其对9.13和其他涉案人士如于新野和林立果的认识,本人真诚地理解和尊重。
是的,从周宇驰或于新野个人的视角看过去,我也宁愿相信他们是真诚地投身一场政治运作,以命相搏反对独裁专制,要把当代秦始皇拉下马。
可是周宇驰,于新野他们依靠的是谁呢?他们依靠的正是独裁者二号、造神狂九千岁林彪。
本人南京土生土长,我可以证明,在文革初兴林彪势如中天的日子里,电影上的林彪奴颜婢膝、嘻着脸、挥着语录跟在大救星身后亦步亦趋。我亲耳听到初中生妄议林彪是忠臣却披着奸臣的外衣,高中生说林彪历史上站不住脚。我还看见街头大字报披露江苏省公安局长洪沛霖讥讽林彪,说在老人家面前,林彪一个手指插在宝书里装作才翻过的样子。
这说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北京高层政治失序底层民众一样看得见。林彪总结中国政治为“不说假话做不成大事”,为此他自己行骗也理直气壮,明明全国大乱还在媒体上胡说成绩最大最大最大等等,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实在有限。
向明指责“四人帮”祸国殃民,其实林彪一伙又何尝不祸国殃民?孤立地看“571工程纪要”其内容不无道理,现在还有人将之升格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思想。我也承认该纪要突破禁区说了真话,言论确实大胆。然而这也就是每一个思维正常人的想法,这样的人中国多的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疯子当道,这时候猛然听到几句人话很亲切,然不必无限拔高。
再说,以林彪的信誉他的话有人信吗?首先我就不信。当年我正在插队,“571工程纪要”说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此说本人并无异议,我等知青听了何等入耳。然而,因为林彪在我们心目中同样也是一个骗子,其人毫无信用他的话我们根本不信。
至于林立果,他从小在特权簇拥中长大,充其量是一个纨绔子弟,让中国人民指望他岂不是笑话。
周宇驰、于新野如果举事成功,充其量不过是协助二号打倒一号天下大乱而已。二号取代一号,很难相信中国人民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无论成败,这二位的悲剧命运已然天定。
最终,林彪以卑鄙无耻的形象颠覆了文革,虽非出于本意,林彪于中国铲除封建愚昧、瓦解造神运动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总之,国家的命运要有制度保障,而不是靠哪一个天才。在中国当上了领导人自然要注重发展生产、搞好人民生活。然而其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好的制度,以实行宪政即民主与法治,这才是正道。
挥手怀念我的父亲读后感
我的父亲英语作文
我的父亲英语作文 - there is always a brilliant image 。。。。。。 经过许多人的眼里看,父亲似乎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现在,我继续进修上大学远离父亲。我非常想念他。。。
我的父亲
其实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张大春是谁,也决不会主动去找本这样的书看,很肤浅吧。但这是个契机,忽然间让我开始有了探究我的父亲的冲动。有人推荐了这本书,父亲节前一天亚马逊订购,父亲节当天就收到了书,很应景儿。
我自然没有张大春先生那样的底子那样的经历,也没有那样庞大的家族可以追述,王家几代单传的寂寞让我们都染上了孤傲的坏毛病,但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掂的清的,我写不出那样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文字,无法表达所谓家族的历史,不知道那一代一代的先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命运然后将血脉延续至今,不知道他们曾经受的苦难获得的荣光,也许有一天,我会去寻找会去探究,但现在,我只想谈谈我的父亲,谈谈这个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给与我生命的男人。
对于父亲,我从来都吝于表达,不仅是对这个字眼,还是面对着父亲本人。大部分的说法是父爱是沉默的是深沉的,父亲总是不善于表达,却又在你的背后以他的方式默默爱你。是这么样的吗?我不知道。
印象里的爸爸总是可以和别人谈笑风生,但是面对我的时候却沉默寡言。特别是他出事生病之后,脾性完全改变,阴晴不定异常暴躁,我们之间更是鲜少交流。每次回家我必定是老远先喊上一句,妈,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逛街的时候,我总是对着妈妈讲个不停,他坐在那里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我也一直不知道父亲之于我的意义。有几次发狠说,我以后绝对不要找我爸这样的男人!有时候妈妈装作无意的提起,说,你才是你爸最疼的人,你小时候,他工资就那么点儿,但全用来给你买了玩具和进口奶粉,你是咱们院第一个拥有小自行车的人,还有机器人、积木……我总爱故作生气的回说,怪不得我长不高,原来你不是母乳喂养,光让我吃奶粉了。话题岔开后,心里暗暗想,反正我已经不记得了,那些遥远的回忆,我已经不记得了……
所有见过我的人都会说我是个好脾气的姑娘,开朗又活泼,很好相处。我可以和任何一个人侃侃而谈从东说西,可以原谅别人的过错乃至背叛,可以轻易地对陌生人表达关怀送出温暖,但就是对我爸,却无法开口说出一个有暖意的字来。我逃避每一次和他交流的机会,逃避每一个走进他内心的机会,每次都在心里安慰自己,这样就可以了,这样平静的过下去就可以了,我不必被他了解,也不必再去了解他。所以才在他喝醉酒吐露真情的时候,装作无动于衷;所以在那未接通的预备祝他父亲节快乐的电话中,迅速挂断;我就是这么懦弱啊,用命运的错惩罚着爸爸,也惩罚着自己。我的爸爸有什么错呢,他只是在男人将要大展宏图的年纪病残了,从此,一蹶不振。
那个时候,最害怕的应该是他自己吧?养伤的日子里,面对着早已不再是自己的世界,无所事事的消耗着男人的尊严,各种冷漠背叛,他不知道自己以后还能干什么,还可以庇护自己的妻儿吗,还可以和兄弟们痛快喝酒吗,再也不能意气风发再也不能对酒当歌,渐渐的他学会了用偏激用愤怒对抗这世界的残酷,爸爸,是这样的吗?因为你害怕,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别人怜悯的目光,你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朋友的背叛,你的自尊不允许向旁人展示自己的软弱,所以才更加强硬的吗?爸爸,是这样的吗?
我第一次产生上面这些想法,存在这些疑惑,已经是二十多岁的年纪。那年我大三,打着考试的幌子不回家,实际却在学校附近四处溜达玩乐,听妈妈电话说我爸从北京回来会经过郑州也没放在心上。有一天刚跟同学在外大吃一顿后,天忽然下了暴雨,打着伞悠行着看未带雨具的路人的窘相,忽然一个着急赶路的行动不便的人闯进我视线中,走路一歪一斜一个趔趄差点滑倒,衣服被雨浇透了,也无法像旁人那样狂奔,他的焦急就那样一点一点渗进我的心里,看着那个湿透的背影,我竟然不敢向前一步用伞为他遮雨,但他是我爸啊。差不多用哭腔跟我妈通电话,质问她为啥我爸在我学校附近都不告诉我。我妈说,你不是马上要期末考了,你爸怕耽误你复习,就在你学校附近找了个酒店住下,办完事就回来了。那一刻我羞愧难当。后来去看了爸爸后,他见到我并不吃惊,也并不解释为何没有找我,只是淡淡一句你来了。然后爸爸坐在桌前,我坐在床边,他边写边口述,让我为他编辑短信发给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那条短信真长啊,反反复复改了好多遍,可是我一点也没有觉得不耐烦,窗外的雨还在哗哗哗下着,空闲的当儿我看着他伏案的背影,看着他早已发福的身体,就是在那时候,忽然开始理解忽然开始释然忽然开始长大。
我记起我打小就开始似懂非懂看的红楼梦、三国演义、飘、儒林外史全来自爸爸保管的书箱子,那箱子为我打开,里面有比我年纪大的人民文学、星星诗刊、列宁文选,还有爸爸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日记;我记起我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爸爸特地从郑州为我买的卡通英语本,让班里同学很是羡慕;我记起每一次需要跑腿需要外出买东西时,爸爸总是阻止妈妈对我的差遣;我记起高考时自己考了那么垃圾的分,一向暴躁的爸爸竟然少有的什么都没说,任由我将复习资料撕个稀巴烂再扔进火堆;我记起爸爸和妈妈仍然兴冲冲的送我入学,为我打点行装,他甚至劝我不要在宿舍墙壁贴周杰伦,要好好学习,他说。然后在我已经毕业了几年后,有一次他醉酒说,王茜,你考那学校真是不咋的,那是什么垃圾学校啊。终于,在最后,他还是对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哪怕是不屑。但我知道了,他原来是对我抱有希望的,很大很大的希望。所以有天,他站在窗前,看着我的相亲对象一行人,淡淡说出一句,没有一个出众的。原来,他认为他的女儿非常优秀,值得最出众的人。所以他斥责妈妈每日碎碎念着的我的老大难,说顺其自然,缘分未到。
我很自负有时候固执的不可理喻,我理想主义爱想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我没有耐心眼高手低,我爱吃甜食又能喝酒,我对看不惯的人爱理不理不愿意妥协,我好像对算命占卜这回事有一些天分……曾经我多么讨厌这样的自己啊,讨厌自己那么偏爱甜食讨厌自己那么自视甚高,只因为这一切都源自我爸,所以我在外拼命修炼,拼命让自己亲切让自己谦逊让自己顺从让自己没脾气,让自己渐渐没了骄傲没了原则。但我是多么像他啊,我多么像我的爸爸,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他的血液,我的一举一动来自于他赋予的教养,抛不掉扔不了,我像他,无可厚非,我叫他爸爸,我们是父女,一对不擅长表达爱意的父女,没有撒娇没有拥抱没有动听的语言,一想到如果他抚摸着我的大头说“女儿加油”,这场面反而让我浑身鸡皮疙瘩。我们沉默的相亲相爱,这没什么不好的,终有一天我们会互相了解彻底谅解。
我爱你,爸爸。
我的父亲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我的父亲》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因为这偏文章让我知道了做人要有自信。
林肯的父亲是一个鞋匠,有一次,林肯在进行总统竞选,有一个参议院对林肯说:“林肯先生,在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能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说:“谢谢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可他已经去世了,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告忠,我知道我做鞋匠永远没有父亲做的好。”林肯又对所有人说:“如果你们买了我父亲的鞋,可以随时到我这修虽然我做鞋匠永远没父亲做的好。”
我们不管自己的亲人和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得继续努力工作,如果你们的父母去捡垃圾也要做好工作,只要努力工作,最后当上大老板,再让父母做好的工作。
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有信心做什么事都可以成功。
《我的父亲》读后感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的读后感10篇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是一本由郭本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一):唯有爱才能超越一切
以何至美编辑
相信很多读者像我一样是因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知道柏杨这个名字。当初唯一的感觉就是这家伙真敢说,对他的印象并不好。毕竟中国有句老话,家丑不可外扬,在世人面前如此之番说自己的同胞,总是过了点。何况该书出版的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太需要在世人面前展现勤劳、勇敢、敢闯的正面形象,以吸引世人对这一东方大国的关注和支持,这书无疑起了反面作用。直到拿到郭本城先生的新着《背影:我的父亲柏杨》。
郭本城先生是柏杨的长子,他抛开对父亲有过诸多疏离和误解,将柏杨先生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着史的人生经历完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其中附着的大量家书、信件、诗词等一手珍贵历史材料,更是让读者不仅对柏杨先生灾难的一生,更是对当时台湾政局的专断和嗜血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郭本城的眼里,父亲柏杨先生有着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和知恩图报的感悯襟怀,更有着坚忍卓绝的毅力和爱好和平的精神。他绝不是有些人眼中的口尖舌利满嘴跑火车的老愤青,更不是靠出卖国丑赢取名利的小人,他对自己的故乡、对自己的国人有着深深的爱,只不过以批判斗士这种激进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书中,我们除了看到柏杨先生每个时期所受的不同苦难之外,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爱,这或许是支持着柏杨先生在历经诸多磨难之后,还能保持着心中那最初的爱,对人生对国家永不言弃。
命运给了柏杨先生一个残暴无比的后妈,让他的童年如同噩梦一般,却也给了他一个尽心的爸爸父亲和关心备至的姐姐,这让他能在学习上不断地追求,避免因骨子里的顽劣走上人生弯路;在“白色恐怖”中柏杨先生“以图罹祸”,备受折磨,身心受到摧残。虽然人人明哲保身,有人甚至落井下石。但在监狱的那段日子里,以文会友的终生至交孙观汉老先生,半生为其战斗、为营救其离开牢狱尽心尽力的热心读者陈丽珍,一个不知名的送水工都倾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的战斗情谊,激励着柏杨先生完成《中国人史纲》等三本书。可以说出了柏杨先生自己的坚强毅力之外,更多的是这种爱支撑着他继续战斗!
当然名人的辉煌人生经历中肯定不能缺少爱情。感情丰富的柏杨一生中历经5段婚姻、有5名子女,几乎每个小孩都在破碎家庭长大。这其中当然也有战争的原因,也有柏杨自己个人的原因。柏杨与本书作者郭本城母亲的离婚,显然就是柏杨的“见异思迁”,这也导致郭本城对柏杨有过诸多疏离和误解,多年未曾相见。但很奇怪的是,这些子女最终都选择了原谅父亲,并且互相彼此之间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所以当书中看到他们短暂见面后的离别痛苦,一点都不足为奇。在相对比较私人的亲情领域,能够做到如此宽容,除了因为爱未有其它。
有时候对于一个人的爱或者恨都是因为不了解,就像我们之于柏杨,就像我们之于柏杨所处的“白色恐怖”时期。但民主、自由、平等肯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就像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爱一样。为国建设也好,谏言建策也好,只要心中存有对祖国的这份爱,我们可以超越世代。这也是柏老对世人的警示。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二):深情的追忆
柏杨,可能是台湾作家中可以跟李敖媲美的大家。他的代表作《中国人时纲》、《丑陋的中国人》在中国大陆也是颇有影响。柏杨一生著述多达2000多万字。2008年柏杨先生以89岁的高寿撒手人寰。他逝世6周年时,他的长子郭本城推出了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回忆录《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追忆父亲坎坷、多难、顽强、乐观的一生。这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文简体字本,对于喜欢柏杨先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通过儿子的视角来了解和透视作为知名作家的父亲,给我们读者提供另外一种了解这位人文大师的途径。尽管从本书作者郭本城的成长角度来说,父爱的陪伴是比较短暂的,但正如作者所言:“看到他经历过的折磨,怎能不放下一切去原谅。就像父亲教我的,人不能活在仇恨中,爱才是超越世代的。”正如这样这样一种生活态度,才让我们读到这样一本充满深情的回忆录。
柏杨先生出生于1920年,但到底出生在哪一天,他本人也确定不了。那样一个大混沌时代,生日搞不清楚,还是情有可原。后来被认可的生日是3月7日,这是为了纪念1968年他被捕入狱的日子。先生以此作为自己的新的生日,纪念自己的苦难,无疑含有深意。柏杨的童年是苦难的,不堪回首的。他出生不久去失去了亲生母亲,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既凶残粗暴又无知”的继母。柏杨先生原名郭定生,这是出生时候的大名,后来入高中时改名为郭立邦,最后为了圆大学梦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曾用笔名邓克保。1960年才开始使用“柏杨”的笔名发表作品,为大家所熟知。
1968年1月2日,因刊出一张漫画,内容是父子两人购买一个小岛,岛上只有他们父子两人,建立一个王国,并由父子两人竞选总统。先生将漫画中父亲说的“fellows(同伴们)”翻译成了模仿蒋介石的口吻的“全国同胞们”,刺痛了蒋家父子那脆弱的神经,触犯了禁忌。这幅漫画触怒了台湾当局,定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于3月4日逮捕了他。这就是震惊当时台湾的“大力水手事件”。 经过9年零26天的冤狱,先生终于1978年获释出狱。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自由必将战胜专制。出狱后虽受到不少限制,但先生还是笔耕不辍,为读者奉上了不少精神食粮,诸如《柏杨版资治通鉴》,《丑陋的中国人》等。
感情丰富的柏杨一生中历经5段婚姻、有5名子女,几乎每个小孩都在破碎家庭长大,但儿女皆体谅父亲。这也是可算是先生一生苛刻的幸运所在。这本深情的回忆录也是一个明证。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三):父亲的背影,也是一个时代的背影
提到“背影”,就不得不想到朱自清老先生的文章《背影》。父爱如山,却带着内敛和沉默,并不张扬,甚至都不从正面表露,留给儿子的,仅仅是一个背影。《背影》几乎成了几代人写父子之情的《圣经》,特别是最后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攀上月台的背影,成了不可言语舐犊情深的最佳解读。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柏杨后人,一定也看过这篇文章。不知道这是不是《背影 我的父亲柏杨》书名的由来。或许,儿子写父亲的书,永远都是交织着朱自清在80多年前的纠结,想要靠近却又无法靠近,想要疼惜又无法疼惜,因为这是男人之间的情谊,不会那么儿女情长,爱不会表露的太过明媚,但是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而这个父亲,并不仅仅只是郭本城的父亲,他是一个有着传奇人生的作家,他的人生、他的笔触,曾经影响了很多人。郭本城就这样,一边用着家人的视角去看父亲,一边远远的眺望父亲的背影,用他者的眼睛看父亲的人生和时代。这,大概就是这本书和从前的柏杨传记的不同之处吧,里面有着很多感性的描写,当然,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来观察父亲的背影——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读此书之前,笔者熟稔“酱缸”、“丑陋的中国人”这样的柏杨著作,但是却没有想到作者其人一生的经历是如此的曲折。他像一只从大时代里横空跳出的蚱蜢,用坚韧的毅力活下去,最终唱出了生命的赞歌。曾经,柏杨在我的印象中,不过是模模糊糊的知道有几年牢狱之灾。任何不了解细节的人,多年之后,大概都会这样轻飘飘的错觉。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九年的时光,作为一个人,他都经历了什么。
尼采曾经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在地狱走过一遭的人,大多数不是崩溃了就是裂变了,难得的是柏杨老先生依旧告诫世人,要原谅那些“他们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的过错,不是遗忘,而是为了永不再犯;他还能永远不忘的循循善诱后人:只有“爱”,才是超越世代的。
柏杨一生,就是在为爱和尊严搏斗的一生。最终,也因爱和尊严收获了爱与尊严。他人生中的那些感人至深的友谊、不离不弃的情谊都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感动。特别是以文会友的终生至交孙观汉老先生,半生为其战斗,为营救其离开牢狱尽心尽力,甚有弱女子陈丽珍,在白色恐怖之下,人人明哲保身之时依然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他……凡此种种,大概也是从侧面印证着柏杨老先生“爱”的箴言,一个拥有高贵灵魂的人,最终会剥开迷雾,收获真爱。
作为一名作家,作为一位曾经为人权战斗的勇敢战士,书中大事记和其他的柏杨传记以及周碧瑟执笔的《柏杨回忆录》大同小异,难得的是作为儿子在撰写父亲一生时所流露出的真情。
作者和父亲疏离有近二十年,当年投奔爱情的父亲义无反顾的离开了母亲和年幼的两个儿子,作为被抛弃从小就缺少父爱的儿子,没有怨怼是不可能的。在书里,郭本城解释道,父亲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任何人都难以苛责他。不但他们兄弟如此,被弃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以及发妻和第二任妻子都难以苛责他。大时代中个人飘零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无奈多于可控。“相逢一笑泯恩仇”,已经怕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去计较那么许多。作为血亲,爱和宽容大于一切,这也是作者对父爱的理解。
柏杨一生,融合了一个大时代的风雨,其身上的质疑和批判愈甚,也说明他身后的路的愈加泥泞。在《背影》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父亲的背影,也看到一个时代的背影。循着老先生的背影追下去,对自由的追索和对爱和尊严的追求,更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个坚定的背影。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四):以电影倒带的方式走进父亲
走近柏杨生命现场,很难做到波澜不惊。郭本城先生作为儿子的身份,以电影倒带的方式回顾父亲柏杨的一生,一边担当解说员,一边代入父亲的人生电影场景中,为我们呈现了家人眼中的人文大师形象。更为生动、可感。
郭本城先生继承了父亲身上的幽默与风骨,时而激傲,时而拍案,时而自嘲,时而平和宽容,让人在字里行间俨然看到另一个活生生的柏杨。这部回忆录,也是本城先生通过回忆,重建对父亲认识的过程。此前,因父母离异,本城先生对柏杨先生颇有怨恨,而随着年龄渐长,他慢慢认识了父亲的本真,最终达成爱的和解,尽管着墨不多,却令人动容。
在记述父亲的同类书中,郭先生的文字绝对不算最为出众的,然而他对父亲的疼惜,即使再华美的文字也难以尽述。相反,倒是质朴率真的字句更让人动心。毕竟,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面前,一切华丽的词藻都黯然失色。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五):柏杨: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一生念过很多个学校,却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因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而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柏杨的生平,在他呱呱坠地之日始,便构成传统中国社会里一宗标准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个小孤儿。”正如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言,《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着史的人生经历。或者说,《背影:我的父亲柏杨》是作者郭本城走进父亲内心世界的一次心灵旅程。
“再大的仇恨,也有尽时。唯有爱是超越世代的东西,唯有爱和对人性的尊重,才是一个人权的社会。”在长子郭本城眼中,虽然一辈子“对朋友比对家人好”,尽管从小“不提起父亲”是两兄弟与母亲齐永培之间的默契。但是,不与父亲话当年也是男人与男人间的心照不宣。回忆起与父亲相处的点滴,郭本城说:“语气之间,不难感受他的歉意与温柔。”而因为书写,让郭本城对父亲以前口述的记忆有了不同的感受,感受到自己对父亲的心疼与不舍:“尤其是因为翻译《大力水手》,(父亲柏杨)被诬陷逼供而入狱的那几年,那种人格被打碎,没有明天的日子,让人无法想象……”,“以前看过、听过就算了,如今想起父亲88岁时最大的心愿是:腿不再疼!才深刻感到他以一己身躯承受了多大的苦楚。”
“自由是我的文化,生命的情调。”《背影:我的父亲柏杨》是一部家庭史和一个人的命运史,更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变迁史。“现在的年轻人,却往往假民主之名行发泄之实。”在郭本城看来,尽管父亲柏杨从小受继母的毒打、虐待,历经逃难去台却身陷囹圄,而他从不轻易认输,一生都勇于冒险、追求,虽也导致几个家庭的破碎,却始终不脱“真诚”二字。因为疏离而误解,因为理解而释然。尽管几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在磨难中长大,但至亲之人皆体谅柏杨,就连“母亲(也)努力将心中的痛苦和怨怼,升华到对我们兄弟无穷无尽的爱”。在《背影:我的父亲柏杨》一书中,郭本城以温暖的文字重返柏杨的生命现场、深情追忆了柏杨的一生,也正是那个从白色恐怖中死里逃生的,乃至“看过地狱回来的人”,用所经历的苦难,照亮了历史无序背后的黑暗。
柏杨既是历史通,更是批评家。柏杨说:“入狱那天我真是跟国民党划清界限,绝望了。”从小说到杂文而入史,从自由人走入监狱,再从监狱获得自由后,柏杨对政治、人性等有了丰富的参透和领悟。牢狱,迫使人生再一次归零的柏杨不得不锋芒毕现,尽管柏杨强调“我本身没有丝毫政治欲望,只希望在文化上作一点贡献”。但是,“政治牢使我感染上政治气氛”,“在军法处看守所被羁押的日子,监狱外面就是农田,常听到种田的老农们指指点点向别人介绍说:‘里面关的都是老天真,他们梦想什么民主!’”所以,在“被问到政治问题,我就据实回答”(柏杨)。柏杨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总是那么地不合时宜,“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不尽然是悲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精神将永垂不朽。”《背影:我的父亲柏杨》是一个儿子对一个父亲最好的人生诠释。“我满身都是伤,想要突破自己好困难。舔伤也不是都能舔到的,但,我还要飞。” 正如柏杨所自评,在人生舞台上,柏杨扮演过多种角色。即便身陷囹圄,也仍坚持写作,抨击社会丑恶现象,表达了一个作家的良知。正如其在《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中所自评:“历史的教训,因为人类的健忘和野心家的篡改,而微乎其微……”,“我用《柏杨曰》来读历史、提出我对传统历史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批判,除了锻炼自己诚实面对历史之外,也要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以往士大夫附庸权贵,为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甚至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的习性。”柏杨强调,“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美歌,而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和尊严,说‘人话’。”
原载2018年3月29日《淄博日报》第五版“赏读”
paper。zbnews/rb/content/20180329/articel05005ip。htm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六):一部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台湾著名作家柏杨长子郭本城所著回忆录《背影:我的父亲柏杨》。在此书中,郭本诚追忆了父亲坎坷、多难、顽强、乐观的一生。
柏杨祖籍河南,1920年生于开封通许县,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柏杨一生著述2000多万字,曾为政治犯入狱9年,狱中9年写成《中国人史纲》等书,出狱后费时10年完成72册《柏杨版资治通鉴》,并以《丑陋的中国人》轰动华文圈,后推动人权教育基金会,被誉为人权斗士,2008年4月29日病逝。
感情丰富的柏杨一生中历经5段婚姻、有5名子女,几乎每个小孩都在破碎家庭长大,但儿女皆体谅父亲。长子郭本城说:“看到他经历过的折磨,怎能不放下一切去原谅。就像父亲教我的,人不能活在仇恨中,爱才是超越世代的。”
郭本城1954年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现从事文艺创作与实业贸易活动。为柏杨与第三任妻子齐永培所生,父母离异时他还不到5岁,弟弟1岁。他回忆父亲是母亲永远的创痛,从小家中绝口不提父亲,当兵时因“匪谍之子”身份还被特别关照,直到父亲出狱、他年近20岁,父子才又相见,“对他逐渐从陌生、理解到原谅。”
郭本城与柏杨长相、神情神似,他笑说自己还遗传到父亲冲的个性,两人谈话常“讲到第三句就吵架”,“但他值得原谅,是我们不懂事。”谈到父亲遭刑求、冤狱9年的折磨,他坦言每想起便悲恸流泪,“他的坚忍卓绝、历经苦难依然乐观的态度,也影响了我。”
在给这本书所做的序言里,郭本诚坦言:“直到父亲离世五年之后,我才提笔撰写这本《背影》,主要是让父亲‘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以及‘坚忍卓绝的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因为现在的社会,人们太优渥、太自满,也太脆弱、太容易遗忘。在撰写《背影》的过程之中,我更深一层地认识了父亲。看着父亲这一生走过的身影,我热泪盈眶。我疼惜他童年生活的孤苦无依,悲痛他十年冤狱的惨磨苦难,更钦佩他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和知恩图报的感悯襟怀。年龄随着沧桑经历而增长,我努力让时间倒流,追忆模糊往事的点点滴滴,以及父亲苦难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我感同身受,不禁让自己浸润在极度思念父亲的感伤之中。”
这本书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着史的人生经历,附有大量家书、信件、诗词等一手珍贵历史材料,首度完整地呈现柏杨一生。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七):生命的连接在于理解与宽容
生命的连接在于理解与宽容
很多的男人在小的时候都敬畏自己的父亲,长大以后远离家乡后又难得和父亲相处,当他老去眷念过往的时候,可能会想起很多与父亲的事。提起《背影》,我们可能第一回想起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以及他对于父亲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这本《背影》的书,也是一位儿子描述父亲的传记,可能很久一段时间父子之间存在隔阂和误解,可能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但当他通过描述父亲一辈子的奔波和辛劳之后,他已经走进了父亲的世界,他们的连接终于从血脉走向了灵魂。
最早了解柏杨,是因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中的犀利见解,和他在台湾被拘押、用于挑战政府权威的勇气。而在这本《背影》书中,我们能见到是柏杨先生颠沛流离但又始终坚持追求自由的近乎神奇的一生,因战乱、家庭裂变的不幸少年,开始了自己求生存、求学、求工作的艰苦征程,在这中间又有反抗继母、制造假学历的荒唐,更有自己为了追求自由民主所做的为民请命、奋笔直书,晚年的柏杨先生似乎都已经忘记了曾经躲避战火远离家人的流离之苦,和身陷囹圄人身受限的束缚之痛,他在苦难的磨练中获得了人生的智慧及启迪,洞悉了专治的强权和民族的劣根、人性的弱点及体制的僵化等,并利用文字将他的思想和观点出版发表,让更多的人引起深思和反省。自由和民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来的,柏杨先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自由民主过程中,勇于探索不甘屈服的一个缩影。
诚然,《背影》给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柏杨老先生,我想对于作者郭本城先生,更是一次印象深刻的记忆,柏杨先生一生有5次婚姻,郭本城先生在书中说“自幼得母亲及祖父母的照顾”,可见当时的柏杨先生并没有在养育本城先生做多大贡献,曾经作者对于父亲的成见也可见一斑。一个人的一生,不会完全可以对得起每一个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一个人的一生,也可能惠及很多人,甚至包括自己素不相干的人。考虑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个自小就没有完整家庭的少年,一直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青年,因言论获罪被关进监狱10年之久的自由主义者,循着柏杨先生艰辛又离奇的一生,本城先生不仅梳理了父亲的一生爱恨,也因此原谅了父亲,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取得了他与父亲的血脉连接。
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寻找人生的意义。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能有多少磨难?不会比柏杨先生多。能有多少人生感悟,不会比柏杨先生深刻。先生已逝,但其思想与言论已存,将是我们继续走下去的明灯、拐杖。在我们遭遇挫折和苦难的时候,或许柏杨先生的理解与宽容能多少帮助我们,重拾自我,坚定地走下去。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