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心得 >

秦腔贾平凹读后感

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读后感

  想老老实实地记录下自己读完《秦腔》之后的所思所想。

  是前天也就是周日开始读的。其实这书是去冬就买来的,但一直没有没翻开过。我有一个习惯,一旦翻开一本小说,就一定会一口气把它读完,这里的“一口气”,是指再不穿插着读其它的书,而且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在最短的时间跨度内把它读完。于是今晨两点左右,就把《秦腔》读完了。

  今早勉强睁开眼把孩子安顿好去上了学。然后竟又忍不住翻开了从第一页重读了起来,“要说我,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故事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但是再读的感觉比初读更有味,因为故事中的人已经像老友一般的亲切了,然后又读了十几页。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定会再读的,因为它值得我去再读。

  说实话,前段时间是接连读过几部茅奖作品的,读的时候也很过瘾也很投入,但是读后都没有让我产生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从这一点看,是不是《秦腔》还是有一点过人之处的?不过也难怪,它毕竟是第七届茅奖的全票头奖之作呢。

  很难界定书中的主人公是哪一个或哪一对,我觉得至少两代人中都有,上一代是夏天义和夏天智这兄弟俩,下一代则是典型的三角关系人物——一女两男——女主是白雪、男主是张引生及夏风。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张引生能占据男主角的位置,但读着读着,却发现这个大家眼中的“疯子”是整个清风街最冷静最清醒的一个人(这种清醒是带着些卡夫卡式的,隐藏在他的那些怪异言行背后)。夏风则渐渐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角色,甚而发展成了一个令人憎恨的角色。

  回过头来想,小说最大的亮点其实也就在张引生身上了。他对白雪全身心的痴恋实在是让人动容。他为她喜为她忧,为她哀为她怒,那样纯粹的爱真是世间少有啊。摘录一段,故事开头,当引生得知白雪嫁给了夏风之后,他“脑子里嗡的一下,满空里都是火星子在闪”,然后是哭,“脸乌青,牙关紧咬,倒在地上气死了”。回到家后,他还是那样疯狂,还有一大段内心独白——

  我回到家里使劲地哭,哭得咯了血。院子里有一个捶布石,提了拳头就打,打得捶布石都软了,像是棉花包,一疙瘩面。我说:老天!咋不来一场地震哩?震得山摇地动了,谁救白雪哩,夏风是不会救的,救白雪的只有我!如果大家都是乞丐那多好,成乞丐了,夏风还会爱待白雪吗?我会爱的,讨来一个馍馍了,我不吃,全让白雪吃!哎嗨,白雪呀白雪,你为啥脸上不突然生出个疤呢?瘸了一条腿呢?那就能看出夏风是真心待你好呀还是我真心待你好?!

  这样振聋发聩的爱的表白多么令人感动啊!

  接下来的故事中,引生为了能在白雪身边,自告奋勇跟着县剧团去下乡巡演;为了能看白雪一眼,他在深夜的街头不知疲倦地为别人一圈圈地推磨;为了白雪,他和别人打架斗嘴,也挨打挨骂,但他毫无怨言。他为自己能用一根木棍牵着白雪过河而高兴,他为能拥有白雪的一方手帕、一张相片而兴奋,他也曾因在夏天义的饭桌上能和白雪对饮一杯而激动,每一次与白雪的接近都令他心跳、颤抖。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他为了表白自己对白雪的爱的纯洁,竟然能挥刀自宫!这种过激的举动我们可以看作是他作为疯子的本性的体现,但是,更深地思考,难道这种不计后果的牺牲不值得我们对他对这份深情肃然起敬吗?

  而与张引生相对照的却是夏风对白雪似有实无的爱,他的爱是自私的,淡薄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将它摧毁的。他独断专行地要让白雪放弃自己钟爱的工作把她调到省城去陪他,当他得知白雪怀孕后,坚决地说“打掉,一定要打掉!”因为他担心调动计划受影响,甚至还说,“难道说我结婚就是为了两地分居吗?”在他得知孩子先天残疾后,他冷血地将其遗弃于荒野,连头都不回。这种赤裸裸的利己主义思想令人齿冷。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比甘心自残的张引生不知要卑下多少!夏风所代表的世间的聪明男子们,真是令人失望!

  白雪在书中应该说是个完美的女性角色,但是,似乎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定理,古往今来,越是善良的与世无争的女性,越是磨难多。故事结尾,她和残疾的女儿被夏风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这样的悲剧上演了几千年,令人唏嘘,但却也无解。我们试着猜想一下,接下去的故事会怎样发展,白雪孩子的残疾会得到彻底的治疗吗?夏风会幡然悔悟重新找回白雪吗?答案是,可能性不大。

  故事的主线大致就是如此了。

  副线是两条,一条是老村长夏天义面对农耕文化在清风街的日渐衰落时所做的苦苦抗争。他为了让村里的稻田浇上救命水所做的拼力争取,他对“七里沟淤地工程”几十年来愚公式的执着,他对村子里撂荒地的忧心与奔走,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另一条线,老校长夏天智则代表了老一辈农村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他热爱民间艺术,为了秦腔的传承呕心沥血,面对秦腔艺术的日益衰落长吁短叹,忧心不已。但这两位老人的抗争又都是无济于事的,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辗碎了他们的梦,他们的追求,也将他们逼向了逃不开的绝境。

  在此之外,夏家众多的子媳,更多的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有的懦弱,有的自私,有的好赌,有的好淫,仁义礼智信,全都“瞎”了。立体书写的角色也有,特别是夏君亭,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也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多方奔走,辛苦劳累,但是他却有着这一代人的浮躁与短视,功利思想重,甚至有时不够光明磊落。

  有人统计全书中有名有姓的人就有158个,这让我想到了曹氏巨著《红楼梦》。细一琢磨,两者竟还是有许多相似处的。主线是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副线是大家族的衰落。要是再细琢磨,还应该有更多的相通处,留待日后慢慢考证吧。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不在于人物众多,而是在于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乡土中国的准确描摹,全面,细致,真实,可感,暴露了许多当时农村固有的顽疾,它像是一部历史档案,记录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大冲突大事件。例如村集体经济的衰微,繁重税费征收中的官民冲突,计划生育推进中官民智慧与力量的博弈,为发展农村经济而不得已付出的土地的代价(修路占地、修农贸市场占地,甚至修公厕也占地),这种种矛盾冲突有的已经终结,有的还在延续,成为当代农村发展进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必然。

  曾经有位文学评论家总结,在乡土叙事中,作家笔下的城市永远代表着假恶丑,相反,他们记忆中的乡土则永远代表着真善美,农村人向城市的出走都没有好的结局。在此文中也有极其鲜明的表现,作者借人物之口,毫不留情地说,离开了土地,却又不是国家干部,农不农,工不工,乡不乡,城不城, 一生没根没底地像池塘里的浮萍。文中众多人物离了故土后,过着卑微的生活,挣着“下贱”钱,死伤无数,而原本代表着纯洁质朴的村姑们在出走后则几乎都从事了色情行业。这些令人扼腕叹息的情节一再让读者爱之深也责之切。但是,我对这一点是有些心存不满的,怎样能这样糟蹋农村人呢?他们中有的人进入城市之后也是可以靠勤劳和手艺致富的,并不尽如文中所述那般血痕累累,惨不忍睹。作者其实应该给我们一点希望的。

  文中的清风街被外来文明侵犯后(以312国道改道、农贸市场、万宝酒楼的相继建成为标志),变得肮脏起来,外来者马大中搅得清风街乌烟瘴气,这一点有其写实性,但作者忘了交待,马大中力推的香菇种植是成是败?写得忘了吗?

  另外,还有一些疑惑,在文章开头作者交待夏庆玉已经由民办转正了,但后来讲到交农业税费时,又说他比较积极,因为他是民办教师,交了钱才能领到工资的,这也是作者的疏忽吧!

  在文中,夏庆金从供销社提前退休以便儿子顶班,这一点似乎也在时间上不合理。类似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事,而作者将其推后了差不多有十年。

  在文中从部队退伍的中星,在短短一年内像坐着火箭一样,退伍转业后在县政府做“闲杂人”打杂,但时来运转做了县剧团团长,后来很快升任县委宣传部长,进而竟去了邻县当了县长。这后一步的跨越似乎有些不太现实。而且文中前后两次提到他任职的这个县名竟然不一样,但愿这只是印刷时的谬误。

  此文在强烈的写实之外,又时有南美文学魔幻色彩的闪现,这是我所欣赏的一个亮点。在充满了传说的乡土中国,有一些奇闻异事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牵强和意外。文中的疯子张引生多次灵魂出窍,在清风街上空飘荡,他能洞察人心,看出人的生命强弱,他甚至能附身于各种虫豸,到那些想去而不能去的地方。令人称奇!

  每一部乡土文学作品中似乎都少不了一个巫师、神汉或阴阳,本文中的中星他爹荣叔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临终前的笔记,他预言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清风街将会发生的大事件,一些人物的命运归宿。尽管他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阴阳,他甚至没能算出来自己的死状何等之惨,但他留下的这些预言在一一应验着。那些还没应验的预言,似乎可以供我们来想象一个《秦腔》的续集了。

  同样,每一部乡土文学作品中也少不了一个能妙手回春的乡间名医,文中的赵宏声就承担了这个“重任”,但他也有异于他人之处,那就是那些信手拈来的对联,土得掉渣,却也一针见血,他的性格最难以捉摸最复杂,时而儒雅,时而媚俗,时而慷慨大义,时而吝啬小气,时而为民代言,时而为虎作伥,时而正面,时而反面,一个真正的变色龙角色。

  文中的女性角色也不少,年老的一代(例如夏家四个婶子、俊奇娘、白雪娘等)勤劳吃苦,任劳任怨,对男权(自己的丈夫)无限地尊重,基本上是逆来顺受的,但在她们之后的两代女性(夏家众多儿媳们以及孙女辈们)身上,除了白雪还保留了上一代人的本色之外,其他女性几乎无一例外地将那些传统美德统统抛在了身后,她们有的懒(例如瞎瞎媳妇),有的贪(例如雷庆妻梅花),有的淫(例如黑娥姐妹),有的任性,有的妄为,有的不孝,有的不贞,种种污点,都被作者夸大之后安在了那些女性角色之上。可能是为了反衬白雪的美好吧,但是我还是为这些被玷污了的女性角色而叫屈,不能一棍子打死这么多人吧?

  好了,说了这么多,基本把涌上心头的关于《秦腔》的话都倒出来了。现在的心情舒畅多了。

  另:今天是2018年3月13日,阴历二月二十一,传说中普贤菩萨的诞辰,下午百度了一下,意外发现,今天竟然恰逢贾平凹先生六十周岁生日,他生于1952年阴历二月二十一。实乃巧合至极!谨以此文遥祝贾先生生日快乐!佳作纷呈!以如椽巨笔书写当代中国城乡的历史进程大事件!

贾平凹小说《秦腔》读后感

  起初对《秦腔》感兴趣,一则仰慕贾平凹的盛名,二则由于茅盾文学奖的效应。小说的主人公 我 ,是众人眼里的另类。《秦腔》中 我 是个 疯子 ,他不同于常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秦腔》以 我 (即 疯子 引生)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 全景图 ,有风俗民情、有世事沧桑、更有人生命运之起伏。书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无不性格鲜明,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社会里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清风街的风云变迁,难道不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读罢《秦腔》,一声叹息。小说的结局是很悲哀的,清风街的 贤人 夏天智在满怀忧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样捍卫者乡村传统文化的夏天义也遭遇天灾,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离去,带走了乡村的某种珍贵的信仰。我的叹息不仅为清风街,也为我的家乡。小时候在农村,很喜欢那些节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还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戏。每逢节日,都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乡村的节日气氛,热闹隆重而又庄严神秘,远非城市可比。而固守着这种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诚的老人们。

  可是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小孩已经成人,时过境迁,节日气氛渐渐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亲情依旧温馨如昔。坦白的说,《秦腔》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它的语言风格,感觉过于 粗俗 ,说它粗话连篇并不为过。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确也龌龊,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贴近事实,这样的语言风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语言风格过于粗俗,故事情节的铺排也有点紊乱,不够引人入胜。我想这也是跟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关吧,因为引生是个疯子,他发疯时思维就不太清楚,他的讲述显得 紊乱 也就不足为怪了。

  掩书而思,《秦腔》中乡干部强行收缴农业税费而引发的群众冲击政府事件,让我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恨不能跳进书中,冲在人群最前面,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脚。看来我是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的,这种暴力倾向源自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农民自古以来是中国社会中最吃苦耐劳忍气吞声的阶层,逆来顺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一改柔弱性格奋起反抗。而 我 于白雪情真意切始终如一的单恋。为之感怀,源自对真挚情感的同情和祝福。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说末尾,白雪一改以往闪躲的表情, 微笑着看着 我 ,多少留下了些许默默温情。

  小说以《秦腔》为名,将秦腔贯穿始终,在我看来是与小说的主旨紧密关联的。秦腔,即农村,即土地。秦腔越来越没人听,剧团倒闭,本雄纠纠气昂昂的秦腔演员摆起了小摊,甚至走街串巷干起了吹鼓手,在丧礼上表现得比孝子贤孙还要卖力。农村越来越没人愿意待,土地越来越没人愿意种,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田大面积荒芜。秦腔的式微与农村的困境,都因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而起。淳朴变得油滑,踏实变得浮躁。太过于沉重了,说点其他的吧。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中用了很多怪诞手法,比如 我 能看见每个人头顶的火焰, 我 能与 我 面对面地站在一起, 我 让老鼠去白雪家它便去了,等等。比较符合 我 疯子的精神状态,也贴合了农村人崇神信鬼的心理习惯,颇有些传奇色彩。

读贾平凹《秦腔》有感

  中国的传统戏曲对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时常被视为异类。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我从小就对这种传统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剧和越剧,偶尔也听听黄梅戏。至于秦腔,只知道听起来挺闹心的。也许是地域文化的差别吧,一直没兴趣去了解秦腔,直到这次拜读贾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点皮毛。

  正如贾先生所写,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 越剧如同浙江人,吴浓软语,流畅细腻;而秦腔的个性就如同头上扎着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着大花坎肩儿,水牛腰上别着细羊皮鞭的秦川大汉一样:朴实,敦厚,却不乏粗犷,豪放。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可不是吗,贾先生虽是写秦腔,可将整篇文章细读下来,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振聋发聩的秦腔调儿,还能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被太阳晒成浅棕色,泛着油光的各样脸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味和着泡馍味的香气。即使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地也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却能感受到着一切。

  秦腔与秦地秦人息息相关,虽说冲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绵不绝好几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秦腔从明代中叶发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带已不仅仅以戏曲这一种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劳苦大众的生活要素之一。唱戏,听戏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没了这戏就没了情绪的寄托,开心了或是不顺心了都无从开口,这一点,戏曲绝不亚与摇滚。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头的一段----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字大工的餐馆里满怀压抑的洗着碗,突然不顾一切地吼了两句黑头唱段,这是他憋足了劲吼的,引得伙计们直叫好,当然也释放了自己压抑的心情,痛快,够爽。京剧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总之有这样的感觉----若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棒。秦腔虽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风格,男声雄而有神,女声秀而有骨,如回响在黄河边上的威风锣鼓般有气势。

  贾先生用满纸爱乡之情写这秦腔,其实何尝不是在写秦腔人,戏与人的性子简直如出一辙。我想,希望在秦川宝地闯出一番事业的人们,务必先听听秦腔,别嫌它闹心,仔细品着,里面饱含着多少最朴实淳厚的处事哲学!

读贾平凹秦腔有感

秦腔读后感10篇

  《秦腔》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5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腔》读后感(一):这是一本特别棒的书,你需要自己去读,我给100分

  故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故乡应该是一种你熟悉的生活方式无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它。

  尤其处于城市化大背景下的乡村生活,只有深处其中才能明白。

  因为你可以清晰的看到二姑妈三婶子一口口的离开农村,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非农人口数。

  而秦腔里所描述的乡村生活也只是存在于记忆之中,即使在现在的农村生活也不再是哪个样的,但在农村生活过的可以用想象力来还原那样的生活。

  这是一本特别棒的书。

  以夏家为主线来展开

  上一代的夏家无兄弟,老村干部夏天义,文化人老校长,钱迷夏天里

  下一辈的大出息作家夏风,新村干君庭,5个不成材的儿子,和爱胡闹瞎折腾的夏雨

  还有作为疯子出现的引生,给真个故事在叙述上加了层神秘也更为圆润。

  《秦腔》读后感(二):我所看到的秦腔

  初读《秦腔》时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可堪是粗俗的气息,这粗俗不是贬低,书中语言不尚修饰 不遮不掩,有些用语露骨的近乎真诚,正是这回归原始的粗俗才更让我体会到那种熟悉的乡土风味。第一次接触这种语言风格是在余华的《兄弟》中,我当时是不太能接受那些对于人切身之物的如实描写,不过后来书读的多了,一方面多见少怪,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有些主题的展现需要的就是自然的回归。

  还是说回书中来,主题对于秦腔及传统文化的怀恋、没落的哀叹、重归的呼唤我就不再多说。从其他方面来说,这书给我的感触更深的是 引生 的刻画和夏家四兄弟的兄弟之情。

  书中 引生 既是清风街的半疯子,又是书的引路人。我惊讶的是贾平凹对他形象的把握,他二流子,不上调,有时还疯傻,独有面对白雪或是和白雪有关的事情上,他认真,执着。他看到白雪时的痴呆、搔首踟蹰,一个人在面对心爱之人时的种种痴迷纠结不安的心理都被贾平凹在他身上毕露无疑。

  夏家是个大家族,儿子辈的经常不和、不孝,但父辈的四兄弟却是一辈子从未吵过嘴。有了酒提着叫上几个兄弟一起喝,年夜饭从老大家吃到老四家,老四夏天智经常召集、训斥侄子们不能让夏天礼和夏天义受了委屈,任凭别人怎样他们的兄弟之情都有滋有味。

  现在这个时代,距离和时间让很多亲情淡漠,有了各自的家庭后都有自己的过活,随着年龄的增大那种同父同母的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渐渐疏离。所以书中的夏家兄弟着实让人温暖。

  《秦腔》,词粗,蕴深,意远。

  《秦腔》读后感(三):秦腔

  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算真正的把《秦腔》啃完,前面近半个月都在放弃和继续看的选择中纠结,终于还是决定看完以后再做是否值得一看的评判更合适。

  我不是陕西人,甚至从未去过陕西,对陕西文化一无所知,秦腔更是从未接触过,在看《秦腔》以前,对秦腔的印象就是n年前看过一篇写中国摇滚文化的文章里提及秦腔对摇滚的影响,而我比较喜欢的摇滚乐人郑钧也曾经说过他的摇滚乐的灵感来自于秦腔。在看《秦腔》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

  贾平凹虽以秦腔为名,写的却并非整个秦地秦人,而是以自己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拟出清风街的故事。文中通过半傻半疯的引生的眼睛,以夏家的没落(仁义礼智去世)为隐线,描写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生的剧变。

  文化上,秦腔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逐步走向舞台;

  生活上,农村壮劳力进城务工,以至于在小说最后,夏天智下葬时,村里仅有的几个壮劳力(抛弃了东街死人没请过西街人抬棺的习俗)费了吃奶的力气才将他埋到土里;

  家庭关系上,父父子子及大家族的传统观念和礼节愈发淡薄,夏天义如此能人,年老时却如同要饭的在五个儿子家中轮流吃饭,夏家长期一起过年的习惯也应了四婶的:“明年这三十饭就吃不到一块了,人是越来心越不回全了”;

  伦理上,离婚、卖淫、抢劫、杀人等挑战老一辈伦理道德的事件都涌现出来。

  小说中,偷偷倒银元的夏天礼因银元丧命,希望他能真如夏风所写“一死便成大自在,他生须略减聪明”;做了一辈子阴阳先生的荣叔因为怕死,反落得尸骨不全,甚事讽刺。

  爱秦腔的夏天智在下葬前脸上只有扣着自己画的马勺才安生;喊了一辈子土地不会亏待人的夏天义最终被土地厚葬,也算死得其所。

  随着老一辈夏家人的逝世,中年一辈中,君亭我是喜欢的,但是带领着一帮留守的老弱病残,想要把农村建设好,太难。君亭心里也是清楚的,正如他所说“过去农村人谁能出去?现在村干部你管得了谁”;金玉满堂无一个成事者;如不是因梅花贪财雷庆本可以继续跑运输安享晚年;夏雨的生意应该能让他暂时衣食无忧,夏风必定是不会回来的了。而白雪,也将随着秦腔的没落而消失。

  看《秦腔》的时候,书中虽没有刻画脸谱型的人物,也未透露作者的好恶,却总感觉文中氤氲著作者深沉的情感和作者的影子。看完书,看后记的时候才知道作者写该书是“为了忘却的回忆”。那么,书中,作者的影子的谁呢?我想就是夏风。

  书看完了,意犹未尽。抽时间好好了解下秦腔,抽时间再来看看《秦腔》。

  《秦腔》读后感(四):没有一个人真正快乐

  秦腔是写农村与农民的书,真实地还原了农村的生活状态。真实的农村并不只是拥有清新的空气,惬意的田园风光,农民也不总是纯朴与善良,那里面也有肮脏与落后,更有贫穷与挣扎。在这部书里,没有一个人真正快乐,也没有谁能够永远顺利。

  疯子引生喜欢白雪却永远也得不到。他对白雪的感情应该算是最高级别的暗恋了吧。自始至终,他都把白雪当成世间最美的女人,为了白雪,甚至不惜自残。引生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有最原始的善恶标准,还有一双通灵的眼睛,能跟世间万物通话。这样的一个人,跟随夏天义去七里沟淤地,算是追随农民最根本的东西吗?

  夏天义兄弟四人,应该算是农村里面德高望重的代表了吧?有老主任也有老校长,在村里甚至乡里、县里、省里都能让人伸大拇指的一类人。可是夏天义家有五个儿子,到头来养老却成了问题。五个儿子各个成家,家家又有本难念的经,该对父母尽孝道的时候去相互推脱。二婶的白内障原也是可以治好的,五个儿子儿媳却没有人愿意出这份心与这份钱,当白雪提出可以治的时候,很快就被驳回。夏天义从根上就是农民,他一生与土地分不开,最后被滑坡埋在七里沟,也算是最高的葬礼了。夏天智最值得自豪的应该是儿子夏风在省城成了大作家吧。这样一个八面威风的儿子却不懂他的心思,反而是儿媳妇白雪在精神上能与他产生共鸣。夏天智最后竟被儿子对儿媳的一纸离婚书活活气死,不禁让人觉得可悲可叹。

  庆玉是夏天义的儿子,是一位人民教师,却一肚子男盗女娼。他上不敬父母,下不养子女,与同村的一位小媳妇偷情闹得两家鸡犬不宁。这样一个人竟然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多么讽刺。

  除此之处,还有很多人物,比如君亭、上善、金莲、三蛰、陈星、丁霸槽等,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或抓住机遇,或投机倒把,一步步远离了农村生活的初衷。

  《秦腔》读后感(五):回不去的是家乡

  我知道这标题很怂,但是写在一个在外打工的陕西娃子的qq签名栏里,便感觉很符合《秦腔》里面缓缓趟出来的味道。当然,这个娃子并不是我,只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一方面,他希望能够回到陕西去发展,可另一方面,却又忍受不了家乡的贫穷。他的家乡,便是《秦腔》里清风街一样的地方。

  2011年8月份,我和大学的室友一起走青藏线去拉萨。在西宁的时候,我们住在青海行青年旅舍。这家旅舍的旁边,有一个房间,秦腔爱好者们,都在这里叮叮咣咣地敲打吼唱。我问我室友——他是陕西人———这秦腔唱得地道吗?他说,原汁原味的。可惜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逗留,不能好好地坐下来听一听。现在回忆起来,那间屋子里有一个小舞台,简单地装饰着一些东西。舞台下面摆着一些椅子,破破烂烂的,样式是我小的时候常见的那种。舞台侧边放着鼓,锣等乐器。若是再努力想想,好像去听戏的大部份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没开始的时候,他们便坐在门口抽烟聊天。这些印象,其实也是一照面留下的而已。哦对了,若不是《秦腔》这本书,我想我自己压根都不会理会。

  看完了《秦腔》,我反而感到一阵阵的忧伤了。书中那些烦烦索索的寻常故事,没完没了的家常里短,就这么一点点地勾起自己的思绪。按理说,我是决计欣赏不了《秦腔》的。一来这个秦人的戏剧,我实在没有太多的兴趣,听室友说秦腔靠吼,而且还总是一个调,能有多大的魅力;二来《秦腔》的陕西味儿太浓,对于生于南方的我来说,未免有些难以接受。读着读着,我就忍不住想,这《秦腔》可算是陕西风味的魔幻现实主义了;三来这本书要说写了什么生动的故事,我倒没觉得,都是陕西农村鸡零狗碎的生活日子,跟大多数的农村,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可是读完整本书,我却恍然若失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吃喝拉撒,这些人类最基本的东西,书中全都有。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是作者为自己的故乡而写的。他写的是自己的家乡,扒了自己城市人的外皮,骨子梦牵魂绕的依旧是家乡的土地。就在清风街乡民的怒骂里,就在七里沟土墩的树梢里,就在老旧戏楼的柱子里。在这个人群集体迷失,传统受到破坏和摧残,生活备尝艰辛苦涩的时代,《秦腔》,是为了忘却的记忆,是为故乡树起的一块碑。

  作者的家乡若是月,我的家乡便是水中月;作者的家乡是花,我的家乡便是镜里花。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想的却是自己的家乡。所以,其实作者真的不需要担心。这种密实的流年式叙写,农村人能进入,城里人也能进入,陕西人能进入,外省人也能进入。毕竟,山珍海味虽好吃,吃米吃面还是最离不开生活的。

  《秦腔》读后感(六):随笔

  情节并无多少,有的是贾平凹老师在棣花街上的所见所闻,并用此创造清风街。在里面没有批判、没有揭露,有的是一件又一件的喜怒哀乐拼凑。另外贾平凹老师也吐露了心酸、迷惘与无奈,当初一个少年,想脱去农村气息,如今只能在大城市里哀叹他的根。他的故乡已不成故乡,老街被拆,那么通俗化的秦腔文化如今却是成了阳春白雪。人生是时,死归于地。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下,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像引生在泥石山下等待着清风回来,但是 他何时回来?等到他归来后,他们会帮我们找回根吗?贾平凹老师似乎在故事结尾提出一个疑问。

  我生于江南之处,故乡与常住地相距600多公里。每次回到去,最熟悉的街道还没拆,家还在那儿等我。但是从小被带去城市不熟母语的我,却不知如何归属到此处。我在城市中茫然,又在故乡中徘徊,我像浮萍,却游不上岸。 秦腔文化我不懂,身为南方的我对其中的语言毫无动情。我心应归去何处,我发问。 《秦腔》后记节选:陕西人能进入,外省人能进入吗?我不是不懂得也不是没写过戏剧性的情节,也不是陌生和拒绝那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只因我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它只能是这一种写法,这如马腿的矫健是马为觅食跑出来的,鸟声的悦耳是鸟为求爱唱出来的。我唯一表现我的,是我在哪儿不经意地进入,如何地变化角色和控制节奏。在时尚理念写作的今天,时尚于家族史诗写作的今天,我把浓茶倒在宜兴瓷碗里会不会被人看作是清水呢?穿一件土布袄去吃宴席会不会被耻笑为贫穷呢?如果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惘和心酸,可很多人习惯翻着读,是否说“没意思”就撂到尘埃里去了呢?……

秦腔读后感

贾平凹《秦腔》读后感·乡里

  没有评论书的习惯,甚至不敢向人推荐一本书,坚信人各有所偏一爱一,延伸到读书这样伟大的事情上,更是不能马虎或随意,以免偏颇

  想起来,至今不过向他人推荐过两本书,也是自己仅有作评的两本。

  现在这部书,不评,但是要荐

  老书 极少看当代国内作家的书,因为时代或事件过于生鲜,而自己尚且在这个时代中滚打摸爬苟且乞食,甚至不能辨明方向,读的越多,越多慌张。在西安体育场门口见 书摊上摆着这本书,封面鲜艳,想起已出版两三年,居然仍在显眼的位置,或许就是本城的人在本城写就,又是本省本地的故事,有倍推崇也理所应当。

  从西安回到家,居然一直惦念起来,隔天买回来翻翻,无跋无序,读了个后记便搁下了 再拿起来的时候就是接连两遍

  五岁时,我是在街坊邻居一如既往的嬉笑得意哀嚎怒骂中离开农村的,这多年过去,再也没有听到看到哪个人哪户人家像我记忆中那样恣意的疯癫一般痛快或痛苦, 因为种田的早就从市场上买大米白面;养牲畜的几乎不再听得到牛羊哼叫;自家门前的菜地里萝卜青菜蒜苗辣椒茄子豆角也早已变成了拔起的单元楼或是塌陷的不成 样子的煤矿坑井

  农民 我所认识的农民,那些从小看我出生长大、玩泥巴打弹弓、离家进城慢慢长大的农民们或许横死在挣钱的公路上,或许老死在病床上,还有看不到生存的微光 服毒的、跳河的、离家千里不知所踪的 活着的要么老的走不动路而进城躺在了医院里、要么进城谋生计,慢慢变成了农民工、要么进城买房子,因为挖了自家和别家屋底下的煤,变成了暴发户 守在村 里的人都拿了暴发户们给的赔偿款在混吃等死,附加的代价则是在大肆开矿采煤中塌掉的房子耕地,还有残喘在乌浊的煤灰粉尘中慢慢黑掉的肺

  农民已经不再是农民 没有了田地的人怎么还能是农民

  凋零的不仅仅是日暮夕阳里的炊烟和看起来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家长里短和鸡飞狗跳的琐事,还有在那些家长里短鸡飞狗跳中慢慢润生起来的乡情。

  中国的农民大多都是朴实勤劳踏实肯干,还有农民特有的狡猾和智慧,农民的印迹难以轻易抹去,哪怕离乡再久再远

  五岁离家,离开农村,可是至今和同学朋友一起,我还是仅有甚至是唯一的一个分得清韭菜麦苗花生芝麻、认识豇豆花碗豆花、知道五谷播种与收获节气、看到农田菜地池塘水渠格外亲切的人

  这种天生的智慧在面对现实的生存问题时越发显得无奈

  种地不如打工,打工不如办厂,于是为了摆脱土地的枷锁,曾经遍地都是造纸厂耐火厂砖窑厂,于是田没了河臭了山空了树倒了最后厂子也关了 之后没有了田的我 的乡里的农民再发现了种田不如打工,打工不如办厂,办厂不如开煤矿,地下的煤是先人和乡里留给他们最后的生计 于是没有了河流林子和田地的我的乡里的人慢 慢的把自己的祖辈生长起来繁衍起来的土地挖空掏尽,留下一个个坑洞废井和塌陷的村子

  我的乡里已经消失不见了,小时候洗澡戏水的河干涸改道最后消失在塌方的土地上;小时候捉过松鼠套过兔子的杨树林在更早的时候被砍伐去变成了如今废矿井的坑道木

  在我的乡里之外,越来越多的农村慢慢变得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少地,人都到了城里,地都到了城里人手里,于是中国的农村越来越不像农村 房子没有了院子,仓房 里没有了锄头耙子,有了车的人一年半载也不回一次乡下,保护耕地要限制宅基地,不能盖更大的房子,于是多少人卖掉了自己的宅基地到城里,更多人的宅基地集 中起来卖给了开发商 保护耕地要禁止土葬,已经土葬的要平坟头,多少人将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先人葬在哪里 还有多少躺在棺材里的人被重新挖出来送进焚一尸一炉

  这可能是好事,但我知道的事,却是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看着面目全非的土地,找不到自己原先的乡里在哪里

  【回目录】

  上一篇:《秦腔》读后感 下一篇 :《秦腔》读后感·由《秦腔》想到的

秦腔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一)

  南瓜

  读《秦腔》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这个特别的朋友是我的前同事,一起工作了大概一年,她就辞职去了自己梦想的城市,秦腔读后感[智库|专题]。两三年来,大概早就过上了和我不一样的人生。

  读完《秦腔》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挺压抑的,农村鸡零狗碎的生活少不了骂骂咧咧的泼妇,以及标志性的女人之间打架总是扯头发,夫妻之间生气之后女骂过嘴瘾男打过手瘾(这样的例子我小时候在村里见过很多,以至于有了心理阴影了,唯愿每个家庭都能和平的解决纠纷),以及偶尔会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往往成为夫妻以及第三者之间打架的直接原因),也有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但这对于快30岁的我来说也不必刻意惊讶,因为这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食色,性也,老祖宗传下来的,那本是人的天性啊。

  夏天义,我想先说这个人物,“义”字概括了他的一生,作为夏家天字辈的老二,他用一生诠释了有情有义,作为清风街的老支书,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切都是为村民们谋福利,他深深的热爱着土地,也曾因为村民们外出打工土地荒废而心痛不已,甚至于给村民粮食作为报酬承包了村们的地自己去种(那时候可是还要另外交粮税的呀!)看到谁家孩子上不了学他便出资帮助,看到二儿子盖房子多占公家一点地,他便一脚踢了砌好的墙基。卸任以后他心心念念七里沟没有于地成功,天天带着哑巴、引生去人工搬石担土,最终在山体滑坡中被深埋在他心爱的七里沟内,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好多人的命运都没有后续的交代,我想这两张截图应该是作者借了阴阳先生的嘴说出了一切。。。。。。

  写夏天义还想再插一句,家族按辈分取名字这一古老的中华传统估计到我们这一代也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另外,夏天义养了5个算不上孝顺的儿子。

  夏君亭,夏天仁的儿子,书中没有交代他有没有别的兄弟姐妹,应该算上是夏家的长子长孙了,夏天义是他二叔(夏家长一辈是按仁义礼智取得名字),他是新接任的支书(不过先当的村长,后来和秦安支书对调工作,秦安我没打算写,在这里交代吧,因为政治斗争被君亭举报****后闭门不出,生了闷气病的瘫痪,要真如阴阳先生所说活到67,对他媳妇来说真是一辈子的拖累),即使如村支书君亭也没能离了打媳妇的俗,不提也罢,说起他只是想说基层工作太不容易了,村长村、村支书说不大是个官,可是说起来还不是跟百姓们打交道,一句话,基层的工作不好干啊,像他那样文绉绉的、一本正经的念文件的作风就干不好村支书,村官是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可是他基本上不听二叔的劝告,也是,时代进步了,也许老一套没用了,可是我们也不知道新方案怎样才是对的。我应该也算得上在基层工作了,工作中文件层层下压,任务层层分解,你永远不知道在职责范围外还要承担多少额外的活儿。

  夏风,夏天智的儿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的代表,也算是作者的化身,应该是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虽然外表、工作脱离了农村,但是内心还是一直纠结着,在都市里应该也找不到自己的心灵归宿吧,在书中也是大作家,省里的名人。他喜欢着白雪,但却从来没有平等的看待白雪的工作,结婚的时候就一门心思的想把在县秦腔剧团工作的白雪调到省城,可他并不了解,白雪想珍爱生命一样爱着秦腔,爱着秦腔艺术,她是不可能舍弃秦腔的,这一对生活节奏不搭调的一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那美如仙子一般的白雪终究像花一样春过凋零,那郎才女貌的神话也只是南柯一梦,让人扼腕叹息。

  爱情是以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爱的就是那个人,他(她)有缺点,也有优点,你享受了他(她)优点,自然要接受附带的缺点,而缺点又不是一朝一夕能更改的,抱着他(她)要是把什么什么改掉就更完美的想法是不行的,因为即使对方愿意改,你也会变本加厉,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到不可理喻的地步。

  生活中人们总是追求门当户对,似乎两方的条件摆一摆,放在天平的两端一称,平衡了就登对了,就该像王子公主一样幸福的生活下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人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不断学习的,即使再登对,如果一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而另一方止步不前,再坚贞的爱情也经不起岁月的磨洗,爱情又是脆弱的,就像家具会落灰染尘,爱情也会蒙尘,需要人去经营,时时的去和另一半去沟通,给爱情洗个澡。真的爱不是把对方宠的一事无成,而是尽自己的努力让对方在喜欢的事情上不断提高,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独处的方式,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上。

  夏风对于村民是热心的,帮了村民不少的忙,也给家乡做了很多贡献,可他为人父、为人夫的所作所为让人愤恨,也许他也有自己的苦楚需要我们理解和包容吧。

  白雪,那美丽的白雪,我不忍心写下关于她的任何一个字,因为痛心,那样美丽的好像神一样存在的她并没有伤害任何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她有那样的命运。当她生下孩子的时候我真的为她感到幸福,当看到几个婶婶为她的孩子赛压岁钱的时候我哭了,因为远嫁的我带着孩子回老家时奶奶、大娘、婶婶也是那样的塞钱,一下就触动了我伤感的小神经。当看到她孩子有残疾时,我愤怒了,因为老家骂人的时候才会诅咒对方生个孩子没屁眼儿,难道她上辈子刨了谁家的祖坟了。。。。。。后来孩子手术造肛门不太成功,发生了感染,孩子遭罪,大人痛心,她们夫妻也因为经常争吵而离婚,夏风远走省城再也没有回来(除了夏天智的丧礼)。书中没有交代她后续的命运,但愿这个美丽而又苦命的女人能找到让自己坚强走下去的方式,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引生,从头到尾只爱白雪一个人的二傻子,说是傻子,他比谁都清醒,就像别的书友写的那样,书中虽然没有交代他的工作,但他似乎也从来没有缺过钱,他做事儿的观念也很超前,这个人物也是全文的引线,好多故事凭他连接在一起。。。。。。也许他是作者的另一个化身,谁又说得清楚呢。。。。。。

  别的还有很多,计划生育,野蛮收缴粮税,青壮年劳力的出走,农村土地的荒芜。。。。。。太多太多东西 ,贾平凹老师想为农村、为清风街实际中的棣花镇立一座丰碑,()可是笔调太凄凉,提出问题太多,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现在,2018年了,书中的好多问题已得到国家层面的解决,比如粮食税收早就停了,农村还是种粮补贴,计划生育还在,只是已经开始鼓励生育了,有关三农问题连续十多年成为中央的一号文件,虽则如此,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努力,全社会齐心协力,只有把百姓关切的问题解决好了,和谐社会、幸福社会才会名副其实呀,读后感《秦腔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二)

  我是第一次读贾平凹的小说,以前读过他的《丑石》,可惜已经忘光了。如今拿起这本小说读起来,觉得很亲切,至少我看的时候,每每读起都感觉发生在身边,感觉像在自己村子里。《秦腔》是倾贾平凹的几年之力写成的,三易其稿,批阅数次。“是贾平凹痛苦分娩的孩子,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贾平凹将其认为是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为完整的写农村与农民的作品。我很佩服贾平凹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似平淡,可是读起来相接的是那么自然,特别是他用的是家乡话,他的家乡话就是我的家乡话,读的时候,我就想笑。贾平凹自己说,他要为家乡立一块碑。他做到了,这让我想起了,夏天义那块无字碑,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块碑到底立的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评论家的事,与我无关。

  《秦腔》也许没读过的以为写的是秦腔这个传统戏剧,想起了一句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这句话可谓是大气磅礴,正好总结了秦腔的魂。我喜欢秦腔,也喜欢听秦腔,那是因为我爷爷在我小时候耳濡目染的结果。我想这本书之所以以《秦腔》,不仅仅是说明秦腔这个传统文化在没落,更多的是转型中的农村农民与土地的纠葛,所以此书被誉为“当代描写中国农村终结性的作品。”我觉得不为过,我记得以前农村种地过年,那时候可热闹了,互相串门打牌,现在都是躲在自己家里,大部分人都出外打工,我相信,很多农村人都感同身受。

  说说这本书吧,这本书一条线索写的是秦腔,秦人之声,秦人之腔,小说从两个人物体现,名旦白雪,由于结婚,丈夫夏雨要把她调回县城,由于自己的坚持,自己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自己热爱的秦腔也在走向没落,不得不组团给过丧事的过过场,另一个是夏天智,是一个十足的秦腔戏迷,唱秦腔,画秦腔脸谱,还为此曾专门出过一本书,最后死的时候用这本秦腔脸谱书籍当枕头,盖的是自己画的秦腔脸谱,由此足以见得他对秦腔的热爱。但他的死,同时也暗示着秦腔这一农村传统文化的没落,有时候我就莫名奇妙的想听秦腔,也许这里面有我爷爷的影子,回来就打开电脑听会儿,感觉很舒服。我希望这样好的精粹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另一个线索就是写的是用疯子引生的自诉,讲述清风街的一切琐事。我只想说处在目前的这个社会,疯子的爱情比正常的人更纯洁,首先会被引生的爱情感动,谁能为心爱的人挥刀自宫,因为产生了邪念,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很震惊,我们有时候不能理解一个人对爱情的取舍,因为活着,得必须顾虑,可是疯子不用顾虑,张引生被作者安排在清风街最清醒人的位置上,可谓是用心良苦。清风街的故事世事沉浮着,各有各的喜剧与悲剧,引生活得自在却,得不到他的白雪;白雪得到夏家的眷顾,却得不到夏风的爱;夏风赢得清风街的一致称赞和功名利禄,却在最后失去了自己的根;夏天义是清风街的“毛主席”,却因为固执己见,在晚年受到家庭和政治的冷落;夏天智在夏家一言九鼎,却没能安享晚年;夏天礼爱钱也死于金钱,夏君亭掌管了清风街,却不能阻止它的衰败……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可是秦腔也在没落。想想有些事我们的确无法改变,可是是否要随波逐流,这也是一种很煎熬的选择。

  生活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世界只有你疯了,才能看清丑恶,才能清醒的认识到身边所发生的事和人,正常人永远活的很累,最后用作者的话结尾: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都是大事,牵涉到生离死别,牵涉到喜怒哀乐。可要说这算什么呀,真的不算什么。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的当然有死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这也是我们的人生写照。贾平凹是陕西的作家,路遥也是,能真正写农民的很少。他们是作家,肩负了太多使命,我希望可以多读几本他的书,也希望他能够写出更多的好书,逝去的人也是不朽的,《平凡的世界》是不朽的,《秦腔》也是……

  秦腔读后感(三)

  秦腔简介: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代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

  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秦腔,刚开始阅读时。感受不了矛与盾!也有可能我现在的阅读经历,或文化情度不够~在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慢慢有感觉了~夏天义与君亭的意见不附。产生了矛盾,让整本书的中心内容展开。

  天义叔,坚守着土地,坚守着七里沟!到最后,也死在了七里沟。而君亭主张的是,开发土地。以经济为目标。一代的主张坚守,一代的主张逃避。哪时候的中国,发展重心在城市。而农村呢?贫穷~

  我们现在这一辈,只体会不到的~我妈妈这一辈,听她说,真的真的很贫穷。肉,甚至只有新年,才能碰~现在的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开放的女性,什么时代都有~偷xxoo,中国近代,很平常~只是我们不知道!你看不到,你不知道,哪只会得出没有。真没有?你猜~

  全书围绕着土地而写,农民不能没土地?我个人认为,是不能没有~我,是在农村长大了。我知道我的根是在农村。我想我以后,也是会在我的县城上,进行发展。我的情怀,在哪里!成就多大,哪里始终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始终记得,我以前是个农村人,现在也是,别以为走进了大城市。就忘却自身的身份~

  文中,夏天义的固执,让我像是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老了的身影。支引生是令我最深刻,真疯,还是假疯?有些时候,他能比常人的思维强大。只是偶尔受到刺激而精神彷徨,羊癫疯~他为了白雪,什么事都能做,爱一个人,能爱到如此深刻。我们能吗?反正现在的我,是不能的。我认为白雪最好的归宿是支引生~但这样就没法写了~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看完的一本长篇小说,有些感受,因为我的知识有限,而无发进行编写。现在知道了自己的缺点了。也为了让知识更加丰富,我得继续努力~继续阅读,增强~感谢懂懂老师以前的推荐书籍~

  这一次阅读,也终于明白了。阅读一遍好的文章,你得搞清楚中心内容,这遍文章,主要,次要是说什么的,不然,就是瞎看~看到最后,只会放弃!

  继续努力,有句话说得对!学到老,活到老~

贾平凹小说《秦腔》读后感

  贾平凹小说《秦腔》读后感

  偶尔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读了贾平凹的《废都》,竟然喜欢上了他充满魅力性的独创语言,得知他的《秦腔》获得矛盾文学奖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又去买了本回来,因为矛盾文学奖毕竟是中国文学奖的最高奖项。用了二十余天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在今天下午把贾平凹的《秦腔》看完了。

  贾平凹是平民作家,出身农村,他这部作品并非讲述的是戏台上的《秦腔》,而是以农村清风街为题材,以凝重的笔触,讲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了中国农村二十年的历史。刻划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变迁,通过新老支书,夏家家族,秦腔曲艺团以及其它村中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农村的巨大改变。老支书为农村无私奉献了一辈子,他深刻的爱着脚下的土地,认为农是根本,天道酬勤,但新支书与他观念不同,领导方法也不同,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对待发展商品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终老支书看着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土地,安心务农的越来越少,劳动力越来越流失而形成了很大的心里落差,刻划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是农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还有一个主要的情节,就是夏风和引生对待白雪的态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生活环境带给人们观念的极大不同,夏风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才子,在省城是个很知名的耍笔杆子的,而引生是家里极为贫穷又没有什么文化只知出蛮力耍蛮横的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在对待长的漂亮而且又有才艺会唱秦腔无异于在农村是金凤凰的白雪的态度上,夏风是拿的起放的下,即使和白雪结了婚最终觉得感情不和,用夏风的话来说没有共同语言而主动提出了离婚,但在引生眼里,白雪就是他的天使,他的爱神,深爱着白雪但却得不到白雪,反而因为爱白雪却作出一些低俗的事情来。环境带给人的思想是如此不同,影响是如此之大,而这在现实中是真实的。农村的变迁是一种必然,不会以某个人的态度而停滞不前的。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有较强的农村生活体验,所有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对待事情的态度,不仅各不相同,诩诩如生,而且极符合农村的实际,读了如同走进了真实的农村,就如生活在他们之中,这要靠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及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一部优秀的作品绝不是仅用花丽的词藻和惊险的情节就能达到的,相反,如果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外在的形式而能够使人深入的读下去并最后给人以启迪,反过来还愿意细细的品味这些外在的形式,这样的作品才应该是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

  另外,我始终要对贾先生的语言功力大加赞赏,正是这种充满魅力性的独创语言吸引了我,这对他写农村题材无关,而与他多年的创作实践及母语感悟有关。有些人写了一辈子文章,还是那不咸不咸淡不淡的通行语言,形不成自有的风格。贾先生则不然,他的语言是中国式的、土的、然而鲜活。其好处真是难以说的清楚,只可意绘,不可言传。

  贾平凹小说《秦腔》经典语录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总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贾平凹《秦腔》

  他的脚步沉重,世上最沉的是什么,他知道了,不是金子,也不是石头,是腿。——贾平凹《秦腔》

  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手。——贾平凹《秦腔》

  够义气的人都是恶人,他要对你好了,割身上的肉给你吃。但若得罪他了,他就是鳖嘴咬你,把鳖头剁下来了,嘴还咬着。——贾平凹《秦腔》

  老话里讲: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俗话讲人老了三个特征:怕死爱钱没瞌睡。——贾平凹《秦腔》

  清风街的故事世事沉浮着,各有各的喜剧与悲剧,引生活得自在却,得不到他的白雪;白雪得到夏家的眷顾,却得不到夏风的爱;夏风赢得清风街的一致称赞和功名利禄,却在最后失去了自己的根;夏天义是清风街的“毛主席”,却因为固执己见,在晚年受到家庭和政治的冷落;夏天智在夏家一言九鼎,却没能安享晚年;夏天礼爱钱也死于金钱,夏君亭掌管了清风街,却不能阻止它的衰败……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贾平凹《秦腔》

  这里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泄洪池。体制对治理发生了松弛,旧的东西稀里哗啦地没了,像泼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儿都是难活。——贾平凹《秦腔》

  清风街的故事该告一个段落了吧。还说什么呢?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都是大事,牵涉到生离死别,牵涉到喜怒哀乐。可要说这算什么呀,真的不算什么。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的当然有死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贾平凹《秦腔》

  村干部就不是人当的,上级领导压,下边群众闹,老鼠钻进风箱了,两头受气!——贾平凹《秦腔》

  人要只靠土地,你能收多少粮,粮又能卖多少钱?现在不是十年二十年前的社会了,光有粮食就是好日子?清风街以前在县上属富裕地方吧,如今能排全县老几?粮食价往下跌,化肥、农药、种子等所有农产资料都涨价,你就是多了那么多地,能给农民实惠多少?——贾平凹《秦腔》

  亲爱的娟,毫无疑问时光正悄然对我们形成合围 之势,或早或晚我们总是要向其投降的。但我唯一心存奢望的胜利是——如果到了最后,你愿意与我一起携手投降吗?《秦腔》

贾平凹散文秦腔赏析

  土里长出的艺术

  胡景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方音自有一种独特的腔调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种方音就会有一种地方戏。产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在乡村异常响亮,它有哪些迷人之处呢?

  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涌现出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知名作家,人称“陕军东征”。贾平凹是陕军的领军人物,在小说、散文创作领域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写以家乡商洛为中心的秦地的人事风物。

  这篇散文名为《秦腔》,但它的用意并不在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行当、艺人、剧目等作为一个剧种的诸因素,它要写的是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秦腔来自草野,创造它的是“下里巴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也不会是“有闲阶级”,只能是大苦中求大乐的草根百姓。文中写到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府的民性敦厚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自不待言,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尤其是演出几乎成了全村人的盛典。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作者说的好:“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

  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叙述简洁有序,许多与秦腔相关的轶事写来趣味盎然,描写细腻传神,开场前的“乱”,演出中观众的沉迷都绘声绘色,极富艺术感染力。

  ············································································································································

  陈嘉瑞:那一曲沉雄悲凉的慢板--读贾平凹的《秦腔》

  作者:陈嘉瑞

  秦人是幸运的——在这一方土地上,有自己的作家,书写着自己的生活史,清风街,以及清风街老老少少的乡土形象,将作为中国农村转型时期的特殊场景和群体代表,走入中国的文学记忆。感谢贾平凹!

  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都是苦焦的。农民是最能负重、最能吃苦的一类人。当年的生产责任制让农民吃饱了肚子,但这些年的农村出现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四面八方的风不定向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在作者眼里,早先红红火火的生产景象不见了,缺少土地的农村却有土地撂荒,长出野草;老辈的人一个个死去,同辈的人比自己显老十多岁,也开始死了;巷口的妇女们他已叫不上名字,人们弄清他后都叫着“八爷”。这里深藏过他的青涩岁月和少时梦想,他从这里逃出了农村。面对故乡,他有着太多的酸甜苦辣。可如今呢,亲切熟悉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物是人非。为故乡、为乡亲父母、也为自己,以及那些曾经熟悉的过去,他是发狠要写了,却难免不迷惘中透出心酸。秦腔贯穿着整本书,秦腔是秦人的米面。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秦腔》中尽是些琐碎平常的日子。清风街人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个细节接着又一个细节,一句话接着又一句话,“生理切片”式的透视,秋毫毕现地还原出了故乡20多载的原生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面对《秦腔》扉页的作者像,我一下就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是彤云密布中一道耀眼的霞光,使人在刹那间接通了大师的精神世界。孙犁曾说,贾平凹是在“炎炎烈日下,或细雨蒙蒙之中,头戴斗笠,只身一人,弯腰操作,耕耘不已的农民。”是的,贾平凹是农民。

  ···························································································································

  贾平凹的《秦腔》赏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方音自有一种独特的腔调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种方音就会有一种地方戏。产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在乡村异常响亮,它有哪些迷人之处呢?贾平凹在他的秦腔中告诉了我们

  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涌现出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知名作家,人称“陕军东征”。贾平凹是陕军的领军人物,在小说、散文创作领域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写以家乡商洛为中心的秦地的人事风物。

  这 篇散文名为《秦腔》,但它的用意并不在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行当、艺人、剧目等作为一个剧种的诸因素,它要写的是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 血肉联系。秦腔来自草野,创造它的是“下里巴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也不会是“有闲阶级”,只能是大苦中求大乐的草根百姓。文中写到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 府的民性敦厚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 神享受。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自不待言,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尤其是演出几乎成了全 村人的盛典。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作者说的好:“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

  《秦 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 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 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作 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 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 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和“西凤”白 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 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 的艺术。

  《秦腔》用瓷实精到的描写重塑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世界。贾平凹以对农村农民过着的“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痛切感受,从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日常事入手的描写,细流蔓延,汇流成海,浑然天成,直达本质的真实。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近年来许多临空高蹈、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秦腔》看似日常、琐碎,实则坚韧、淡定。它显示出了贾平凹在叙事上一次冒险的“野心”, 一次白描炫技的成功。或许贾平凹比任何人都看清了在现代化、城市浪潮的冲击下,新一代农村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古老的农村文化势不可挡地解体的洪流,因此, 他借用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赋予它成为小说中一种民间文化载体的意义,同时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的表征,讲述农村宿命般走向衰败萧瑟的必然,讲述他对 故乡这块碑的挚诚。《秦腔》所表现的情感冲突,绝非剑拔弩张,而是一种渗透在农民骨子里、浸透在日常生活的嬗变中的一种无奈;一种所有人都被裹挟到浪潮中 的身不由己。热爱土地而又无法守住土地、一步步从土地出走的农民带给作家的道义和矛盾、忧患与焦灼、迷惘和悲凉,使贾平凹付出挽歌的情感,写下了中国农村 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写下了原来乡村生活极其文化形态的分崩离析,写下了“中国一等伤心人”的心酸之情。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的:“散文是易于表现情绪的”。他的散文中充溢着的真情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主题精神,表现为一种生命的冲创力。读他的《秦腔》实际上是在鉴赏一块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当我们从《秦腔》里得知,这调门原是有着与生长白杨、苦楝、紫槐的秦川广漠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融合着秦川农民的生活节奏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岁随著作者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我们又怎能不进一步拓宽了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视野并感受它的清新气息呢?是呀,“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是啊,在细节中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贾平凹的思想:

  一 悄无声息的爱恋 真挚的情感就从《秦腔》的人物谈起。

  《秦腔》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是以夏家老一辈兄弟四人为主轴,即夏天仁、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下文中我用仁义礼智简称这四人,而小说中的“我”张引生和白雪,则可作为两个点。如果从平面几何角度来看,这轴线牢不可破,很单调;“我”和 白雪是轴线两侧的两个起始点,这两点即不是一个集合上的两点,也不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出发点,而是毫无规律且不断变化的两点,只是不能相遇,不能碰到轴 线。这在中国巫术家看来(所谓巫术家,在我看来即是民间风水阴阳先生、星象家、相面家、占卜家等等),应为吉之下下签,假若两点连成十字状,其应变脸失 色。如果从空间角度看去,这可大有学问。单从“我”和白雪这两点的运动来说,文中倒是展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苦恋和单相思足以使人回味无穷。这点,我在《浮躁》中就感受到了一种伏笔。弗洛伊德认为,“任何人所爱的深度,可以通过又目的受压抑的情感本能所包含的多少来测定。” “我”引生,文章开头就写到“我最喜欢的还是白雪”,白雪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心肠也好,这是“我”喜欢她的理由,也变成“我”爱她的产物,即使白雪嫁人,“我”“不慎”和白娥发生令“我”痛斥自己的关系,也不能改变“我”的情感方向;即使“我”自残之后,也不能改变“我”对白雪的本能反应。需要指出的是,“我”的本能冲动和一时轻狂,绝不是庸俗的动物本能,而是一种爱的情感下支配的行为,这种爱是有太多的压抑,“我”的自残一方面是爱的鲁莽,另一方面却是道德的借刀之计,这是爱的极端发展下,自我的贫乏的表现,要不其怎会得逞,“这也是一种羞耻心,它是大自然的一种秘密,限制难以束缚的欲望”(康德语)。许多人都不理解“我”对白雪的情感,即使理解“我”的赵宏生也不利外,“我”对此也不屑一顾,当然悲哀是不可免的。文中说“我”对白雪,无人理解,只要白雪知道就行了。这正是“我”的痴情所在。“我”偷着看白雪、关心白雪、思念白雪,作者在其中用了一些类似魔幻的手法,小虫子都是“我”,把“我”似乎写成了一个很像精神病人的形象,实质上把“我”引生对白雪的爱升华到一种绝妙的境界,庄重伟大。庄生梦蝶的故事在这里倒市是具有代表性,只不过庄子在梦中而“我”却在对白雪的一片爱的精神境界中,这是一种极度的感情支配着“我”:“我”的一生里有白雪,文中提到来世说里也夹杂着这点,那么所有与白雪有关的事都是“我”的生活,文中提到“我”在街里的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打架闹事、闲聊、喝酒、发疯,甚至为夏天义一句真心话而跟随其余生,等等,这些无处不存在白雪的影子。从这里可以得出,中国文学作品中能够写出一个男子活着的一切及一切的活着,都是为了一个今生都无缘在一起的女子,仅此一绝!“我”引生可谓中国传统痴情男儿的杰出代表,绝无仅有,但不可不抱憾永生!

  而另一重点人物白雪,她对“我”的一切“秘密”似乎都洞察一清,作者借一点如古人所云心灵感应,现代人称之为伪科学的心电感应,百试不爽,心照不宣的表明这点。康德曾说,女性的道德是美的道德,“我”的举动在白雪看来,“我”不是人人称道的疯子引生,“我”是一个充满永恒生命情感的奇男子、伟丈夫,在庸俗视野里披上了病态,她自己也在庸俗道德之下勉强的似乎接受不了“我”,这是可以理解的。她对“我”的爱很迷惑,无所适从,却不能不有所表示,文中曾多次提到。总之因为她到底是一个闲妻良母型的女人,具有女人的道德观念,其中一点就是“一个女人的勇气在于她为自己的荣誉或为了爱而忍耐地宽容罪恶”。

  二 轴线的定位 现实难题

  其次,这一轴线,仁义礼智四兄弟(前面已说明所用简称)就带动整个空间运动系统,包括他们自己及其子弟演义出一场场闹剧,不可胜数,又有街坊邻居的掺和,大小官员的上场,还有“我”和白雪表演,因为这无不受仁义礼智四人的影响。观察四人,他们的称谓和各个的形象紧密联系,他们可否真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乃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简称,“五常”之 四,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是为正统所称道、倡导的,作者以此命名人物可谓独具匠心。且不论此,这四人在小说中的位置可是核心,小说无处不在的 流露出他们的影响。他们领导影响着若大一个地方,然而就在仁义礼智的眼皮底下,闹剧丛生,诸如家庭矛盾的尖锐、家族矛盾的激化、邻里矛盾的不可调和等问 题,又有明娼暗盗、贪污腐败、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丑恶现状,更重要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最终结局却由一个巫术家的预言得到应验, 仁义礼智滚开、夏家后代在劫难逃。这里面,最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夏家没屁眼的婴孩,应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警示。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此合理的故事,为何偏生 出如此多的怪事?这就是让人容忍的人和事,为何又充满玄机?至于“我”和白雪同他们的关系,那都是由于“我”爱白雪关系及她失败的爱情的关系,前面已提过,在此不赘言。

  三 文化的症结 时代抉择

  以上许多令人惊异之处,作者贾平凹的意图很明显,症结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得失,这一文化命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精神方面无形的影响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及历史走向,因此文化传统不但决定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道路,而且还影响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而 时代在发展,新旧会冲突,我们应该关注。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为:重人道、轻天道;重礼治、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重直觉感悟、轻理性思维。这些传统当然 有可贵之处,然而长期的专制统治,文化精华与糟粕鱼龙混杂,那么在新时代条件下,新旧东西、合理与不合理的东西的冲突,必然会带来中国社会诸多领域的变 化。《秦腔》中无论悲喜都有关于秦腔的渲染,作者就是在全文中贯穿这一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唱腔,烘托博大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这也是在强调其不可或缺,反 过来也对秦腔这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新时期所遭遇的尴尬局面提出了批评,反映了一定文化问题。文中写村人对秦腔的喜爱,尤其是夏天智、白雪对秦腔 的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写剧团没落、白雪与丈夫因秦腔而发生隔阂等,就是这一思考的体现。那么在这种传统气息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新旧事物展开了斗争。

  观察作者笔下的仁义礼智,夏家四兄弟,这“五常”竟 变为人名,我们默查这些人,综观全文,可以说这四人代表了一种道德伦理传统,然而恰恰是这出了问题,作者妙笔以夏天仁早亡,夏天义不得善终,夏天礼暴死, 夏天智不智,展现出仁义礼智所代表的道德伦理传统在新时代面前的溃败,从一个更深远的角度来说,应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磨练。原因何在?康德曾说,虚假的 道德和健全的道德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仅仅是在寻找对付恶的手段,后者所关心的则是消除恶的根源本身。正是仁义礼智的伪仁伪义伪礼伪智!夏天仁早亡,给“仁”字纲常画上了句号,夏天义霸占人妇,早已不“义”,后虽努力不过也不济事,而夏天礼不闻“礼”德,大肆投机,终于暴死,夏天智“智”慧异常,竟为家庭矛盾气极致癌,命已不长。但细究其祥,发现作者并不是对“五常”这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道德伦理中最重要的东西进行全面否定,因为作者始终保留对传统文化的坚强信心,而是企图揭示一个道理,即鲁迅先生所称道的“拿来主义”精神,应当作为一种文化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至于受旧道德的压迫去自残,“我”可 以说那样做是丝毫不会觉的有道德上的折磨,而只有白雪的折磨了;白雪也就不一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而白白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仁义礼智四人也不会有呆板的作 为,留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其他众人也不至于在时代发展中仓皇鲁忙的作为等等。另一方面,作者以无比的正义之心严厉指责当前的物欲,经济利益不应成为一 切的主旨,文中曾对那些昧着良心赚钱的人的描写入微,刻画其嘴脸,以及对肉欲也提出了批评。这样,我们看到,作者揭露中国现代社会的冲突,在涉及更深层次 的精神方面─文化方面的问题,目的就已达到。

  四 谁主沉浮 道路问题

  然而这是怎样的过程?谁将是这个动荡时代的精神主宰?我们不难发现,从小说主要人物仁义礼智四人、白雪和“我”,及夏家的其他人还有其他主要人物,到小说的主要情节,得出一点,那就是具有失败感、毁灭感的残缺的美,这也适用于作者叙说故事的手法。举几个例子,如仁义礼智并不怎么仁义礼智,漂亮的白雪嫁给丑夏风,“我”张引生洞察一切空有聪明才智,对白雪空怀思恋,却是疯子、残废,多好的夏家小女婴却没有屁眼等等,好象作者在变戏法,正常不过的事物在贾平凹的手中都残缺不全了,这正是作家贾平凹的高明之处,给你惊叹,你才会思考,这不正是一种美的享受,残缺的美,尤其注意的是在“我”引生这里,这种美令人发狂到极点。这作为突破口,“我”并不是疯子,即使从生理上或是精神上,也都看不出,文中“我”除痴情外,“我”应是个聪明绝顶之人,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共同塑造的典型,当然“我”的缺陷一方面是作者带给读者思打开思想大门的钥匙,另一方面正是“我”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如果这篇小说能够指点我们时代的精神理想,我想“我”这一形象是否能作为唯一的源泉。这隐含作者的指向,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明确告诉你道路是是什么,怎样走,这是作者高明之处,下面将详细探讨。“我”身上有充分的传统文化气息,文中流露出老庄哲学意味的自我意识,而又不拘泥于自我,应当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具有传统思想气息,这些都是一种淳朴的人类天性的流露。文中有“我”对自然、人和事物绝然异于别人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写“我”对树枝的形态的想法,对花草虫鱼飞禽的认可和寄托,是一种生命形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包括大自然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最朴实无华的感知,永远不变,而这些都是浅显的道德伦理及纷杂的现代物欲所顶礼膜拜的、所臣服的,也难怪引生“疯”, 只对理解自己的夏天义老头子心存一念、鞍前马后了,只对白雪痴迷,聪明世事。在这里,贾平凹抒写了人生的两大目标,即追求自由和爱情,这就是引生活动的全 部,只有引生才能从一种朦胧的生命感动中懂得,这就是引生的道路,人类天性的总称,生命意识在现实人生道路上直观的显现。对于爱情前面已谈过,而自由,康 德认为,“对于习惯自由的人来说,没有比被置于和他一样的人的统治之更不幸了,而这个和他一样的人 可能迫使他违背自己的意志,却做要他做的事情。为了更能忍受屈从别人这种可怕意识必须对此有长期养成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体验到如下情况:虽然有许 多灾祸你并不要摆脱,但如果灾祸事关生死存亡,涉及到在奴役和死亡间作出选择,那么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宁愿面对生命危险。”引生似乎飘然的在街里飘来飘去,有点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飘然,但他决非阿q。 从打架闹事到闲聊吹牛,从吃喝拉撒到全力劳动,他都没有感到任何防碍,不像仁义礼智兄弟老钻牛角,弄出一大堆事,也不像君亭等村官忧心重重,媚上欺下,更 不像夏风等人自找烦恼,他是洒脱的,只是在一件事上绊了脚,那就是爱情,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无可厚非。但作者也暗示这自由并不局限于此生活的表象, 精神自由和生命灵魂的崇高,会在所有文化影响下的远古时空及现世未来的时空中,留下美的轨迹,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什么才是永恒的?文中魔幻的世界和手法、 炽烈的感情、萌动的生命意识,不正是作者的努力吗?这都是天性使之然,一个理解生命的人,除过此二者,还能有多大的奢望,更何况作者笔下的引生只是一个平 凡的农民。

  整篇文章带我们的主要是秦汉文化感受,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贾平凹的家乡)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秦腔》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从《秦腔》中我们得知,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著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参考资料:

上一篇:凡卡读后感五百字
下一篇:读繁星春水读后感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