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心得 >

介子推割肉的读后感

【介子推的故事读后感】

  又是一个寒食节来临,黎明时分,我怎么也睡不着了,披衣起坐,窗外寒星耿耿,遥望绵山,山林起伏,苍苍莽莽,松涛阵阵裹着皎洁的月辉,次第而来。月辉清冷,清冷的月辉,传达着一种清明浩然之气,传达这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

  那是千古名士介子推用热血写下的诗吗?是那个千古决绝、气壮山河的故事吗?回答是肯定的。

  相传在春秋战国,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避祸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都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饿得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便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往事,心中有愧,立刻差人去请介子推。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自己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孝子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也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前晋地之人以举火为忌,老百姓寒食竟达一个月之久,“莫敢烟爨”。想那时国人缅怀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到了唐代皇家认可并大加提倡,寒食节曾放假七天,并增加了好多内容。首先,最高统治者吸纳了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并将其改造成改新火的新习俗,在寒食节的第三天,即清明那一天举行隆重的皇帝赐百官新火的活动。“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星光中流泻,烛耀九衢人。”场面盛大,蔚为壮观,之后是大宴群臣。此外,还吸收了民间的郊游、斗鸡卵、斗鸡、走马、蹴鞠、击球、荡秋千等活动。诗人王冷然的《寒食篇》很能说明寒食节在唐代所有节日中的突出地位:“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到了宋代依然继承了唐代的做法,只是到了元朝之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清代甚至明确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今人不为节。”

  时光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人们似乎淡忘了清明节发端于寒食节的故事。在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五月端午,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对此,叶剑英元帅有过精辟论述:“以寒食寄托哀思,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难日乘龙舟往汩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为了纪念屈原,一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子的躯体。这是无权的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

  而今又是寒食,我不由得想起晋国高士介子推。早晨,匆匆捏了几只子推燕,穿在柳枝上,挂在门边,以为怀念。如今怀念介子推,也许就是强调寒食节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精神——清正廉明!

  那一日我匆匆忙忙地给一些朋友发了短信:“岁岁寒食,今又寒食。遥望绵山,心潮难平。子推不仕,意在清明。廉政廉政,国脉所系。”

【介子推割肉的故事】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介子推割肉的故事讲述的是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古代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究竟故事是怎样的呢?还是一起看看这则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吧!

  1

  介子推割肉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2

  介子推割肉的故事点评

  介子推割肉的故事是流传已久的关于清明节的民间故事,原来清明节之前曾为纪念介子推设立了寒食节。小朋友们,我们又从这个故事里知道了一些知识,是不是很厉害呢!

  热门清明节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有意见绘本

  绘本 05-200

  皮皮猪和妈妈绘本

  绘本 05-200

  不自量力的蜗牛的故事

  寓言故事 05-180

  鞭炮与火星的故事

  童话故事 05-180

  求知识的灰老鼠的故事

  寓言故事 05-180

介子推大约是什么时候割肉给晋文公吃的?(不用太详细,大约是那年就行了)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介子推 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读《割肉救重耳》有感300字

  读《割肉救重耳》有感300字

  中国,一个多么伟大的名称啊!在历史的先河里,又有多少热血沸腾的壮士、烈士,为了救他们的君王,所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令我钦佩的,便是介子推自己割腿上的肉为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命。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追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最后,重耳悲痛万分,把那一天定为寒食节。

  重耳是多么忠孝两全的一个人啊!在历史的路程上,又有那么多的人为了保住一个他所信任的人而付出的惨重代价。是否有得就有失呢?在尔虞我诈的黑暗历史现场,有那么多烈士流了多少鲜血。中华儿女却也十分团结,留下的伟绩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韵味以及思索。

  中华,龙的所在;中华,黄河之母;中华;满江热血。中华啊,中华,你不知道我为你魂牵梦萦。多少次梦醒时分,为中华而骄傲!加油啊,中国人!

介子推为什么要割肉?

  介子推为什么要割肉? 我来答 答题抽奖

第六十七章 介子推割肉

  狐偃把重耳扯了出来,不敢稍作停留,一路狂奔。

  跑到东门,远远看见几个晋国人闪进城中,其中一个人看上去很像是勃鞮。狐偃和重耳倒吸一口凉气,心中连说侥幸,幸亏当机立断逃出来,否则被这几个堵住,绝对九死一生。

  待那几个人走远了,狐偃和重耳匆匆出了东门,不敢停留,一路走下去,看看出去七八里路,这才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歇脚,等弟兄们赶上来。

  第二次流亡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等了约莫两个时辰,弟兄们陆陆续续赶到,一查点人数,栾枝没有来。这不怪栾枝,他正好去丈母娘家修房顶去了,不在城里。还有就是竖头须不见踪影。为什么叫竖头须?春秋时,男人被阉了就叫竖,竖头须就是个阉人。后来骂人骂 竖子 ,就是这么来的。

  竖头须没来,重耳当时就急了。

  头须呢?头须怎么没来? 重耳喊道。

  按理说,少一个太监不是什么大事,为什么重耳急了?很简单,竖头须是财神爷,重耳的财产都由竖头须掌管。你想想,太监没儿没女没老婆的,贪一污钱也没用啊, 所以用竖头须做财务总监,大家都放心。可是这次,这个大家都放心的人不见了。难道他卷款潜逃?不会吧,大家伙儿都认为不会。

  可是,越是大家认为不会发生的,就越是会发生。

  主公啊,我看见头须背着包裹一个人溜了,我喊他两声他都没答应我。 壶叔报告。壶叔是重耳的老家人,管着养马。

  这个狗日的死太监。 大伙一起骂起来,没有盘缠,大家路上吃什么?

  有人建议回去取些盘缠来,或者找翟君要一些。狐偃连忙制止: 算了,本来我们跑了,这一回去,必然暴露行踪,不值得。我看,活人岂能被尿憋死?我们就这样东行吧,一路上想办法就是。

  就这样,一行二三十人向东而去。由于逃得匆忙,只有狐射姑和先轸赶了一辆车出来,就给重耳和狐毛乘坐,其余的人步行跟随。

  还好,由于担心勃鞮追上来,大家都走得快,并且不大觉得累。

  那么,勃鞮真的来了吗?

  勃鞮真是接受命令当天出发的,这一点没错。不过,勃鞮这种在宫里混的人,到社会上就不灵了。连走冤枉路带路上被晋国和翟国盘查,等到了翟国都城,才发现已经晚了三秋。而狐偃发现的那个像勃鞮的人,其实并不是勃鞮。

  没办法,勃鞮只好灰溜溜回去了。

  吝啬的卫国人

  出门在外,按施耐庵老师的话说,那就是:免不得吃癞碗,睡死人床 。

  可是对于这么一帮人来说,连死人床 也没得睡了。想想看,二三十号人,不是两三号人,讨饭都不好讨,别说找免费房子睡了。

  那么,为什么没把这帮人饿死呢?有两个原因。

  我们先看看地图,就能发现,从北翟到齐国,中间要经过山戎。北翟和山戎都属于半游牧半守牧国家,野地比较多,野兽比较多,重耳这帮人中多半都是练过的,钱没带,但是武器没少带,路上捉几只兔子杀几头野羊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再说,当初出来,只有一辆车,一辆车四匹马。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就只好杀马了。杀了两匹马,还有两匹可以撑着。

  总之就这么走,一路上尽管辛苦,没好吃没好住,寒冬腊月,正经的风餐露宿,但还算人多好办事,没饿死的没冻死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卫国的楚丘,过了卫国,就是齐国。

  卫国是什么样子?一片苍凉,难见人烟。为什么?这时候正好是卫国被山戎攻破之后,齐国帮他们重建都城不久,穷得一屁潦倒。

  重耳一帮人狼狈兮兮来到了楚丘城外,心说总算到了个有人的地方,说起来大家都是同姓,看在老祖宗的分上,怎么也该喂顿饱的,给个大通炕暖暖身子之类。

  一帮人高高兴兴就要进城,这时候,问题来了。

  重耳这一帮人一个个破衣烂衫,面带菜色,一看就不是些好人,再看更不是好人。更糟糕的是,兄弟们住在北翟十二年,穿着打扮都是北翟的,连口音都带着鬼子味 道。再加上好些兄弟都是混血过的,看上去跟鬼子没啥两样。守门的兄弟一看,当时吓了一跳,心说奶奶的不是山戎鬼子又来了吧?

  牛角号一吹,来了一个连的人马,基本上就算是城里的一精一英部队了。

  你们,什么的干活? 守城军士发问,弓箭手一旁伺候。

  兄弟几个一看,傻眼了。没干什么坏事啊,怎么这么对待我们?虽说那时候还没有孔子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但是远方来人都是要欢迎的啊,全世界都这个规矩啊,怎么卫国变了?

  大家不理解,但是很快狐偃就想明白了,这不怪卫国人警惕性高,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臣,你跟他们说。 狐偃自己不敢说话,为什么?自己长得本来就三分不像中国人,说话还带着羊骚味,别一开口就招来一顿箭,那就不合算了。为什么让胥臣说话?胥臣这人语言能力强,会说好几国的周朝话,还带洛邑口音。

  胥臣,晋国公族,不过也是很远的公族,胥姓得姓祖先。胥臣这人学识广、见识多,曾经周游列国,性格一温一 和礼让,与赵衰有几分相似。

  胥臣往前走了两步,清清嗓子,面带笑容,亲切地说: 兄弟们,别误会,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公子重耳不远万里,从晋国去齐国投奔齐侯,路过贵宝地,特地看望卫侯,叙叙同宗的情谊,发展两国业已存在的血浓于水的传统友谊。

  胥臣是天生的外一交一 官,说出话来一套一套,听得卫国守城官兵一愣一愣,心说你们不就一帮乞丐吗?还什么传统友谊,什么血浓于水,不就想来混顿饭吃吗?

  你们说自己是晋国公子,可是看你们都不像中原人啊,谁知道你们是不是鬼子,想混到我们这里搞破坏? 守城官兵的头目说话也没客气,他全家被鬼子杀害了,此时看见这帮假洋鬼子,心头就有气。

  胥臣还没说话,身后魏犨火了,直接蹿到了前面。

  你奶奶的,怎么说话?老子要是鬼子,还跟你们废话?早就把你们都宰了。 魏犨说完,看见旁边有一块大石头,重有一百多斤,魏犨一把抱起来,抛向空中,足有七八丈高,石头落下来,正好砸在重耳的面前,砸了一个大坑,把重耳吓得脸色发白。

  所有人都吓了一跳,狐偃的脸色沉了下来,心说你这王八蛋,缺心眼啊。

  老魏,你干什么?有毛病啊。这要偏一点把公子给砸死了,大家也就不用去齐国了,也不用进城了,直接在这里集体自一杀算了。 先轸没忍住,大声骂魏犨。所有人中,魏犨最服的就是先轸,被骂一通,自己也觉得错了。看见大家都瞪着他,连忙到重耳面前赔罪。

  公子,我,我真不是故意的。

  行了,以后注意就行了。 重耳已经镇定下来,他是个大度的人,并没有责备魏犨。

  守城官兵看在眼里,倒有些震惊。首先震惊的是魏犨的力量,这样的大力士真能一个人把大伙都办了;其次是公子重耳的肚量,差点被砸死竟然没有发火。

  你们在城外等等先,我们去给卫侯通报。 守城官兵的头目不知是被震慑了还是被感动了,竟然作出让步。至少有一点,现在大家相信城外这帮人确实是晋国公子重耳的人。

  这时候卫国是谁当国君?卫文公姬毁,多糟糕的名字啊。

  卫文公正在宫里跟老婆织布呢,没办法,国家破败,总共没几个人,许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也正因为许多事情亲力亲为,卫文公知道稼穑艰难,持家不易,因此十分节俭。

  这个时候,有人来报,说是城外晋国公子重耳求见。

  重耳?我知道。他们多少人? 文公问。

  大概二三十个吧。

  精神状况好吗?

  好像恶狼一般,看上去饿得够呛。

  那算了,不见,让他们走。 卫文公决定。

  上卿宁速在一旁劈柴,这个时候放下斧头。

  主公,为什么不见?重耳的名声不错啊,还是同宗,按着规矩,咱们该接待啊。 宁速反对。

  不是我不想见,也不是我不懂规矩,这二三十号人,还都是饿着肚子的,一旦来了,少则一两日,多则八九天,要吃掉我们多少粮食?老宁啊,我们自己过冬的粮食都不够啊。 反对无效。

  说来说去,人穷志短。吃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谁还好客?

  野人或者天使

  晋国人欲哭无泪啊。

  什么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原本抱着满怀希望要吃顿饱的吃顿好的,现在好的饱的没有,闭门羹有一个。

  楚丘城门关闭,弓箭手准备。

  马拉戈巴兹。 重耳恨恨地骂了一句。他是个斯文人,从来不骂人,就算逃到了北翟的时候也没有骂过人。可是,现在他忍不住了。他一向是个很大方很好客的人,谁去他那里,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没想到到这里吃个闭门羹,想不通啊。

  有些事情,想得通和想不通没什么区别,因为路还要走下去。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去吃吧。 赵衰说,他看出大家的愤怒了,生怕大家会冲动到要杀进楚丘的地步。

  咱们走。 狐偃说。

  大家咽着口水,跟着重耳的马车,上路了。

  没有人再说话,因为大家都饿得没有心情骂人了。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国语晋语四: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 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 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

  闷头走路,来到五鹿。

  五鹿是什么地方?五鹿还是卫国的地盘,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大名。大名府后来出了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是《水浒传》中天下第一条好汉卢俊义,另一个就是现代华语歌坛当仁不让的头号女星一邓一 丽君。可是那时候不一样,那时候那地方荒凉得狼都不愿意去。

  来到五鹿,走不动路。

  大家饿得够呛,基本上的感觉就是再这么饿下去,胃溃疡就饿出来了。怎么办?

  前面,一个野人正在地里干活,老野人。

  从前,这帮公子哥儿谁正眼看过野人一眼?可是现在,终于看见一个人了,大家就像看见了窝窝头。

  佗,你去。 人们停下,狐偃派狐射姑去讨饭,饿得要命,话也没力气多说,三个字了事。为什么狐射姑又叫佗?因为狐射姑字季佗。

  老爹下令,狐射姑就要去。重耳拦住了他: 表哥,你歇着,我去。

  重耳这点好,对兄弟们很爱惜,他看狐射姑都迈不动步了,而自己坐了一路车,走路还能走,所以要亲自出马去讨饭。

  公子重耳向野人走去,狐偃和几个兄弟踉踉跄跄跟在后面。来到野人面前,野人停下手中的活,看着他们。

  大爷,有吃的没? 公子重耳要饭了,一来没经验,二来也是饿坏了,也就不顾什么面子了,不讲什么策略了,开口就要饭。

  野人听了一愣,心说以为你是问路的,谁知你是要饭的,我以为只有我们野人才要饭,怎么你这样的公子哥儿也要饭?我还不够吃呢,给了你我吃什么?要饭没有,要命有一条。

  总之,那一刻,野人想了很多。

  野人没有说话,他弯下腰去,从地上捡起一块土疙瘩,递给了重耳。

  重耳接过土块,也愣了一下,心说我跟你要饭,你给我个土疙瘩,什么意思?你这不耍我吗?你可以说你没有,我也不会强要。可是你又不说没有,又给我土疙瘩,让我想起疙瘩汤,这不诚心馋我吗?

  马拉戈巴兹。 感觉受到戏弄的重耳发怒了,他举起土疙瘩,向野人脸上砸去。

  野人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在想:你砸死我吧,省得活受罪。

  重耳的手被抓住了,从后面抓住了。

  难道野人的儿子来了?

  公子啊,别发怒,这块土疙瘩是上天赐给你的啊。 抓住重耳手的不是野人的儿子,而是狐偃。狐偃接着说: 土是什么?土地啊。民众献土表示什么?拥戴啊。 对此我们还别有什么可求的呢?上天要成事必定先有某种征兆,再过十二年,我们一定会获得这片土地。你们诸位记住,当岁星运行到寿星和鹑尾时,这片土地将归 属我国。天象已经这样预示了,岁星再次行经寿星时,我们一定能获得诸侯的拥戴,天道十二年一转,征兆就是由此开始的。获得这块土地,应当是在戊申这一天 吧!因为戊属土,申是推广的意思。

  狐偃这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两百年,后知十二年。

  咕咚 一声,重耳跪下去了。大伙一看,难道公子饿晕了?

  重耳没有饿晕,他是被狐偃给忽悠晕了。他双手捧着那块土疙瘩,给野人磕了一个头。也不知是饿晕了眼花还是真的相信狐偃的话,总之,在他的眼里,眼前这个野人就是天使,天使在人间啊。

  磕完头站起来,重耳又向野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捧着那块土疙瘩,二话不说,转头就走,大步流星气宇轩昂,一直上了马车。

  走。 重耳下令,内力十分充沛。

  驾。 今天轮到介子推当司机,一鞭下去,两匹马儿开走。

  什么是精神鸦片?狐偃那番话就是精神鸦片,说得重耳血脉贲张,精神百倍。

  一帮兄弟们远远看着,大为纳闷。他们想不通啊,为什么重耳突然来了劲,没看见他吃什么啊!难道,难道这个野人是个神人?

  呼啦啦,晋国的兄弟们都给野人跪下来,然后按着重耳的程序,磕头鞠躬走路。

  别说,现在大家都感觉浑身有劲了,都感觉有奔头了。

  狐偃走在最后,一边走一边苦笑:这帮兔崽子,就要这样忽悠他们才行。

  野人看得发呆,这还没过年呢,就算过年,也没有这么多人给磕头啊。

  此段故事见诸正史,《国语》中记载最为详细。

  介子推割肉

  【韩诗外传卷十: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

  靠着精神力量,晋国人又走了一程。可是精神这东西是不能持续太久的,饿得发昏的时候,大家再次走不动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前面,竟然有一片小树林。冬天啊,大地整个变得惨黄一片,可是这里竟然有绿色,还有一个小水塘。

  大家去采些野菜来,壶叔,你点火烧点热水。 狐偃给大家分配任务,重耳没有任务,负责看车。

  小树林不大,一眼能够望穿的那种;小池塘也不大,一眼可以看见底的那种。

  大家挖野菜砍树皮去了,重耳来到水塘边,看着水塘发呆。

  公子,看什么呢? 介子推问,他在水塘边上挖草根。

  看看有没有鱼啊,奶奶的,连个癞蛤蟆也没有。唉,现在都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了。 重耳叹了一口气,又回头看看那两匹马。没办法,杀马是不行的,还不知道前面的路有多远呢。

  介子推没有说话,走开了。

  重耳继续观察着,偶尔用刀在地上挖一挖,看看有没有蚯蚓之类的虫子。地很硬,挖了两下,失望地停下了。

  不多久,介子推又来了,手中捧着一个罐子,罐子里热气腾腾,壶叔烧的水开了。

  终于有热水喝了。 重耳说,挺高兴。

  接过罐子,重耳大吃了一惊,罐子里不仅有热水,还有一块肉。肉不大,但确实是一块肉。

  推,哪里来的肉? 重耳惊喜,忙问介子推。

  公子先吃,看味道怎么样。 介子推没有回答。

  一帮兄弟们采野菜回来,听说有肉,都凑过来,一边咽口水,一边看还有没有多的。

  重耳饿得发昏,看见肉都红了眼,当时也不再问了,一口把肉送进嘴里,尽管没油没盐没青菜,那一块肉吃起来那个香啊,那比小时候吃娘奶还要印象深刻啊。

  真香啊,推,还有没有?给大伙煮汤吃啊。 重耳这时候想起大伙来,忙问介子推。

  没有了。 介子推说。

  没有了?这块哪里来的? 重耳感到奇怪,这是块鲜肉啊,不可能是树上长的吧,是猪是羊是狗,总要有个载体吧?

  我看公子想吃肉,从我大腿上割了一块下来。 介子推说。

  重耳大吃一惊,这是真的?再去看介子推的大腿,果然血红一片。

  哇。 重耳吐了,连汤带肉吐了一地。

  哇哇哇哇。 兄弟们都吐了。

  现在好了,都不饿了。

  那个场景,谁还有食欲?

  一行人继续向东走,重耳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介子推。虽然大家都呕了,但是介子推的精神让所有人感动。

  这个故事就是 割股啖君 ,正史没有记载,属民间传说。此后的寒食节与此有关,这里先记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必去深究,无论真假,权且当真。对于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何必非要去证明它们的真伪呢?

  有人说,介子推是割肉不是割股,其实,割肉也好割股也好,都是一样。如今,股市里被套股民割肉割股,祖师爷算起来就是介子推了。

介子推割肉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割肉救晋文公,后来被大火烧死”,你被骗了多少年?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士,他曾经跟随晋文公重耳辗转8个国家,流亡在外19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夺位。介子推不求名禄,功成身退,隐居在山中,终生不复出。几千年来,世人无不敬佩介之推的高风亮节。

  在世间流传着这样两个介子推的事迹:一个是晋文公将要饿死,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活了晋文公;另一个是晋文公想封赏隐居的介子推, 放火烧山,却烧死了介子推。这两个事迹广为流传,时到今日,大家还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这两个故事,也都深信不疑。然而,查阅先秦史书或《史记》,在记载介子推时,根本没有这两件事的记载。所以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这两件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却欺骗了世人几千年。

  介子推和介母

  最早记载介子推事迹的史书是《左传》,此书写成于春秋末期。在其中一篇《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介子推:“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意思是说介子推认为晋文公能做晋君是天意,如果向晋君邀功请赏是与上天争功,是不义的盗贼。介子推耻于这么做,于是他带母亲隐居到山中,一直到老死。晋文公没有在山里找到介子推,就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介子推了。《左传》中没有记载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

  有一本成书年代不详,作者不详,专门记载晋国历史的书《晋史乘》中记载介子推:“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此书倒是记载了介子推被烧死,但《晋史乘》真伪难辨,不足采信。

  介子推因烧山而死

  庄子的《庄子盗跖》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庄子算是最早记载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了,他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于是非常愤怒的离开了,最后介子推抱着树被烧死了。《庄子》是一本寓言故事书,借寓言阐述道家要旨,是不能当历史书看的,历史参考价值微乎其微,所以,不足采信。

  屈原在楚辞《九章惜往日》中说:“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语焉不详。有人认为其中“枯”字表示“焚身而骨枯”,也有人认为“枯”字应该表示“干瘦憔悴”。无论何解,都不能证明是晋文公放火烧死了介子推,更没有提介子推割肉奉君之事。

  韩非子在《用人第二十七》中写道:“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着其名。”韩非子是说介子推做过割肉奉君的事。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又得道家精髓,他著书立说,不过是想推行其主张,得到君王任用,言辞如战国辩士,不可全信。

  介子推庙

  秦国吕不韦和他的门客在编写《吕氏春秋》中说:“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也没有提到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

  以上先秦书文,唯有史书《左传》记载最早,立场最客观,权威性最高,最可信。而文学作品《庄子》,《韩非子》,带有强烈得个人主观情感,难以信服。

  介子推隐居的介山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写道:“(晋文公)使人召之(介子推),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意思是说晋文公想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却逃跑了。晋文公找到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将整个绵山封给了介子推。

  汉代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对于存疑的史事,也会特别注明,一并记载。司马迁在《晋世家》记载介子推时,几乎照抄了《左传》的记载,并补充了一些事,却完全没有写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可见,司马迁认为那两件事完全是虚构之事,不值得提上一笔。

  有人会认为《左传》记载的未必真实,其实关于《左传》的真伪以前的确有争议,但在2009年,浙大校友出资买了一批被盗卖至海外的战国楚简,经过古文学家整理,出版了《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首次证实《左传》内容的真实性,并确定《左传》的成书时间至少在战国时期。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之后的文史书籍记载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基本上是继承了《庄子盗跖》的说法,并添油加醋,发挥了很多想象。下面还是简单说一下。

  西汉韩婴写的《韩诗外传》有“ 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一句。韩婴,是西汉文帝时的儒学博士,早于司马迁,他写的《韩诗外传》都是一些道德说教的内容,不足采信。

  西汉末年刘向《说苑。复恩》说:“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这应该改编了《吕氏春秋》的龙蛇歌,添加了介子推割肉奉君之事。

  介子推割肉奉君

  其实记载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几乎都是一些文学书籍,而正史几乎没有记载。那些文人学士,贪求功名利禄,喧哗夺目,上求宠于君,下取悦于民,所以虚构伪造那两件事。

  真正有独立思想的人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断。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五》谈到介子推时指出:“二书(指《左传》和《吕氏春秋》)去当时未远,为得其实,然之推亦未几而死,故以田禄其子尔。”我敬佩的顾炎武果然是个明智的人,他已经指出,《左传》和《吕氏春秋》离介子推年代比较近,记载的比较真实。

  后来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迹基本变成了小说演义,到如今已经进入了学堂多年,进入了权威历史书籍,后代们会将这些事继续弘扬流传。

  介子推的确是个忠义廉洁的隐士,但绝无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这两件事,后人还附会说寒食和清明这两个节日是纪念介子推,“足下”也与介子推有关,荒诞至极!

李汉秋:介子推“割肉奉君” 三呼“清明”

  3月30日,人文学家李汉秋做客新华访谈,谈“清明四重奏”话题。 新华网 陈杰 摄

  ???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关心):春天一到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季节,万象更新、万物复苏,又到一年清明时,也是交织着哀思与生意的节日,是体现着生命精神的节日。3月30日,人文学家李汉秋做客新华访谈,分享“清明四重奏”话题。

  ??? 李汉秋谈到寒食节由来时,解释说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晋献公和妃子为了让小儿子继位,就设计逼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为避害而出走,他是老二。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只剩少数几个忠心耿耿人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绵山地方,关于介子推的资源非常丰富,地方上比较强调介子推的忠、孝、信、义这些传统美德。”

  ??? 从介子推故事的特质来说,李汉秋认为介子推有两点特别值得现在加以彰显。“一个是他功成不受赏。重耳在流亡危难之时,有一次饿得没饭吃,都快饿死了,介子推把自己腿上肉割下来煮熟给重耳吃,救重耳一命,据传重耳感动地要好好报答介子推,但介子推并不求任何报答,只希望重耳日后成为一位‘清明’的国君。后来,当公子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后,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大封功臣,封了很多当时跟他一起出逃的人,而恰恰把介子推忘掉了,介子推不在意,功成不受上,背着老母亲到绵山去,躲到绵山去不出来,而且非常坚决。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留一条路出来逼他出来,结果他还是不出来,大火过了以后,搜山去找,结果找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背靠着一棵大柳树烧焦了,人们在他身后的大柳树里面有一个洞,从那个洞里面一找找出一封血书,内容非常重要,传说人们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以后在这一天不举火,不举火就只能冷食了所以叫寒食。所以就成为寒食节。”

  ????介子推就成了“功成不受赏”的美德典型,李汉秋认为更值得推崇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晋文公放火烧山烧了三天三夜,留一条路让介子推出山。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从衣服上撕下来的,上面有一首血诗,血诗怎么写的?‘割肉奉君尽丹心’,想当初他割自己的肉给主公吃。‘但愿主公常清明’,我希望你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短短几句血书三呼‘清明’,他在流亡的时候就是要他清明,死后被烧死之前还是留下血书要主公清明。”

文公烧死了割肉喂他的介子推,在柳树下发现一片布,看后大哭起来

  原标题:文公烧死了割肉喂他的介子推,在柳树下发现一片布,看后大哭起来

  清明、寒食,这两个节日是人们纪念和祭奠祖先亲人的日子,关于它们的来历,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晋献公的诸位公子因为争夺储位,发生了一系列残酷的斗争,太子被杀,其他公子被迫逃到国外。其中重耳去到狄国避难。后来新即位的晋君、他的哥哥不肯放过他,派了杀手到狄国去刺杀他。重耳得到密报,立即动身离开狄,逃往齐国。

  逃亡的日子必定是不好过的。在去往齐国的路上,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们改名换姓,不敢露出真面目,无依无靠,饥渴难耐。走到一块田边,向农夫乞讨食物,反受到一顿侮辱和嘲讽。公子忍气吞声,又不敢多停留,只好挨着饿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随从里面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端来一碗热汤献给公子。公子感到奇怪,哪来的汤啊?这么香,还是肉汤呢!介子推说:“这是属下刚才捉到一只雀鸟,把它煮了汤,给公子充饥。”公子正在饿得发慌呢,就把这碗汤喝了。一行人继续行进,公子这时注意到介子推走路跛得厉害,就问他是怎么了?旁边的人告诉公子说,介子刚才把他自己腿上的肉做成汤给您喝,所以您刚才喝下去的并不是雀鸟汤啊!公子听了感动极了,他马上对介子推说,大家再忍耐忍耐,撑过去眼前的艰难,将来我必定大有作为,到那时,我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后来,重耳历经19年的波折磨难,终于成为晋文公,能够号令诸侯。谁知此时的他已经有点飘了,迎合奉承他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些人都得到了封赏;而当年在潦倒困苦之中割肉给他充饥的介子推,因为不爱出风头拍马屁,而被他遗忘了。但是介子推并不看重名利,他一点也不怨恨文公。他看到文公贪图享乐、宠信奸臣时,就尽忠尽责的向文公提意见,但是文公根本不听。介子推感觉文公大业已成,没自己什么事了,于是他就辞了官带着老母亲归隐山里了。

  后来文公在别人的提醒之下,想起了介子以前对自己的忠心和情义,觉得自己对不住他,于是文公派人去叫介子推回来接受封赏,但是被介子推拒绝了。文公心急之下,用了个错误的方法,就是放火烧山,想逼介子一把,但是一直不见他逃出来。等火熄灭了之后,众人上山搜寻,发现介子和他老娘都已经被烧焦了。在尸骨的后面有一棵柳树,树洞里放着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写了一段遗书,大意是说,当年我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献给主公吃,是因为您是一位清明的主公。如今我成了柳树下的鬼,如果主公心里还有我,那么就请您想起我时,顺便反省自己,使国家朝政清明而不污浊吧!

  文公被介子的遗愿深深感动,他命令把这一天起名为“寒食”,在这一天,不管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寒食,以后又将寒食节后面的这一天,定为清明节,祭祀介子推,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所有人民祭祀自己先祖的节气。

上一篇:张抗抗窗前的树读后感
下一篇:圆明圆的毁灭读后感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