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心得 >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

  难得的周末,很大的雪,安安静静的享受了一段闲适的阅读时光。 从一个采访中得知于丹写了一本新书,精彩的访谈,让我遇到了《有 梦不觉人生寒》 。 很快读完此书, 感觉一个字——美。 书的装帧很美, 设计很美,文字很美,纸张、颜色、插图、书票、阅读的感觉都很美。 于丹把本书称为 求真卷 ,她讲道:活出一团真气来,不负今生。 就这么一句话, 让我们看到了她活得自信, 充实, 通透, 和几分豪气。 古人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虽不尽然,但逐步进入并走过这个 年龄段,大家都会有与作者一样的心路历程,从访谈中,从书中,可 以看出作者进入中年以后,不仅行走千万里到过南北极,还对人生、 生命以及国学做了深入系统的思考,于是有了本书。本书分为真我出 发、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爱家园、真如本性、真品人生、真珠流 年、真心欢喜八个部分。因为真心,真言以及作者对中国文化深厚积 淀后的真知、直解,让人读后是大有裨益的。我想不同经历的人不同 年龄段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在此不做更多评价。不管怎 样说,本书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作者在前言中写道:人到中年,才能感觉生命深处,有一些历久 弥真的东西,缓缓苏醒。 苏 字,是死而复生的意思。作者今年正好 五十岁。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进入四十岁以后,大多都会变得焦虑起 来, 焦虑实际上是对自己前一段人生和未来人生的自然不自然的反思 和思考,是对生命无常失去亲人之痛后的遗憾和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漂泊久了想回的那个家,要么父母走了,要

  么他们像孩子一样需要我们照顾。会时常听说,周围的亲朋好友或同 事或听说有人英年早逝和得了什么大病,生命变得无常起来,过去从 来没有考虑过的事, 似乎一下子离我们这么近。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变老, 原来很听话对你有些小崇拜的孩子 已经不再听你的了, 或着准备开始他们自己的人生。 有一天突然发现, 自己正在奋斗追求的一些东西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内心。 职业生活开始 由正数期进入到到数期。等等,等等。 作者今年正好五十周岁,经 过可能几年或十年的思索,终于感悟到了真我。从真我出发,秉持一 团真气学会随缘,开始自己 新 的人生。 摘几段作者的话: 岁月如逝水,洗尽铅华,真正能留下的,必定是历久弥真的。 人生没有痕迹,就像光阴流水一样都走完了。幸亏还有梦,有梦 就不会觉得人生太寒冷。 女人一生都在寻找对的 邂逅 。小到遇对一件衣裳、一个首饰,遇 对一朵花、一首歌,遇见一杯茶、一个笑容。大到遇对一份感情、一 份工作。相逢是缘,相守是分。这辈子的 缘 与 分 ,如何相遇,如何得 到?这是女人的修行。 天堂何往,地狱何方?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间。没有哪个地方 必定能成全你,也没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毁灭你。 被动无奈永远都是瞬间,主动率性才是永恒。当我们在经年累月 的生活中,已然练好 冷暖自知 的内功,便是时值得学着 丰俭由人 了。

  学棋的人不是学规则, 而是学布局。 读书治学也不在乎学科知识, 而是习得人格气象。人心有大小,能量有强弱。为人谋篇布局,酝酿 一颗天地之心。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

有梦不觉人生寒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 ,在这个荒废着度过的寒假末尾,我偶然间阅读了于丹老师这本书《有梦不觉人生寒》,引发对梦想的思考。

  梦想是支持我们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不顾父亲的反对,为了坚持自己当作家的理想放弃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多人定会想,为了我的梦想,我一定会放弃一切。那我只能说,你面临的诱惑还不多。金钱利益暂且不提,对于安逸的生活,美食,漂亮的衣服,电视剧,网络 诱惑无处不在。即便你真的放弃了,可你会面临些什么呢?你还会坚持吗?巴尔扎克坚持了,没有了父亲的经济支持,他开始了负债累累的生活,但是,心中这团梦想之火还在熊熊燃烧着,他以乐观的心态克服重重困难,笔耕不辍,终于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几十年的艰辛就被浓缩成了短短的几句话,很多人或许没有太多感觉,其实我也是一样,经常在自己努力了,但没有成功的时候抱怨,为什么人家这么轻松就可以取得成功,仔细想来,因为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你知道在你追剧,吃美食,购物的时候人家在干什么吗?所以,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梦想是茫茫大海中指明方向的一盏明灯。许多人眼里的谭盾或许只是那个初中课本里技艺高超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殊不知,他也是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从一个山里孩子战胜苦难,拨开迷雾,成长为一个站在世界音乐巅峰的人。在还没有确定梦想是什么之前,我们总是浑浑噩噩的。但一旦坚定了梦想,便会朝着梦想的方向一路前进。谭盾从一分钱一分钱的攒起来买小提琴到考取音乐学院,再到成为提琴顶尖高手,这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他自己深知。但不管有多艰难,他对音乐的热爱,始终不渝。这是梦想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他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梦想也是使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烂的肥料。说到周杰伦,他的歌立刻会浮现脑海,告白气球、简单爱、听妈妈的话 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歌曲。在羡慕天王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时,我常在想,上天真是太眷顾他。然而现实告诉我,没有哪个人会被幸运之神一直眷顾。真正成功的人,必然是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几千倍的努力。曾经的周杰伦,是高考落榜的失意学子,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不停的写歌,一次次被否定后,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自己唱自己写的歌并出了专辑,最终从一个无名小卒,蜕变成歌坛巨星,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梦,因绚丽而多姿多彩。梦,因执着而坚定不移。梦因迷幻而不切实际。梦想在许多人看来是遥远的,但我们必须有梦,因为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理想之花可以如期绽放,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用一生的力量去追求,呵护那朵理想之花。

  人生没有痕迹,就像光阴流水一样都走完了,幸亏还有梦,有梦,就不会觉得人生太寒冷。

  韦迪曾说: 一粒花种,追随梦想就能盛开出一个春天;一株树苗,追随梦想就能长成一片森林;一滴水珠,追随梦想就能汇聚成一片海洋。

  梦想,这是个很老的话题了,也是个永久的话题。我觉得梦想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某些时候又会被想起、提及。在宁静的黑夜,那些梦想精灵会活跃起来,凝望着天空,星星闪烁着,梦想在脑海中萦绕。说了这么多空的,那到底梦想是什么呢?真的那么虚幻不切实际吗?

  或是努力的方向偏差,或是努力的程度不够,或是每个人天赋有异,对努力的理解不同,种种原因造成的结果的千差万别。但你只要知道,努力很可能不会让一个人咸鱼翻身,但不努力就什么都不会拥有。你眼中的平步青云,并非置身蹦床上,一个跟头就可以站在高点,而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才能最终走到金字塔顶端。而这样的努力往往是需要梦想提供的动力作为支撑的。

  所谓,天堂何往,地狱何方?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间,没有哪个地方必定能成全你,也没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毁灭你。但也只有确定了方向,你才不会从迷失自我找不到天堂的方向,或是从天堂掉入地狱。

  从小我就认为自己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这样以为,自己将来会有一番大作为,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受约束。可他们哪里想到,你想任性的去做事不受人指使,不被人管制,就必须要有任性的资本,否则就得到付出任性的代价。很多人在成功以前常常会想,我不会服从命运的安排,我要做自己。但又常常会在失败之后,埋怨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其实很少有人会为一个人的天赋买单,那些鲜花与掌声,皆是为了某个人在某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正所谓时间分散在哪里,回报就在哪里;时间用在哪里,掌声就在哪里。因此,我们只有在确立梦想,并坚持梦想为之奋斗,才会开出生命之花,并且开得绚烂,否则只是一棵在温室里的花朵,一经风雨,便萎靡不振了。

  岁月如逝水,洗尽铅华,真正能留下的必定是历久弥珍的。当你到了中年,父母到了需要赡养的年纪,而你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朋友的远离,事业的压力,这一切都会使你喘不过气来。而如果这时你回头看,发现自己连梦想也没有,连追梦的激情也没有。这是何等的孤单啊!

  高二:刘莲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1500字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1500字发表时间:5-14 20:27:33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1500字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偶然间阅读了于丹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整个心头随之震撼,但环视左右,这样的佳作又与喧嚣的城市氛围格格不入,我便发了疯似的搜寻一个僻静的小世界,远离快节奏的侵扰,静下心来默默品读于丹老师的这本书。这样寻找的过程便是人生的本真!

  翻开这本书,我们便可发现于丹老师从真我出发、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爱家园、真如本性、真品人生、真珠流年、真心欢喜八个方面

  ……(新文秘网省略34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其自身出发,对自我的一个感慨。老师已经人过中年了,她通过自身的经历,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再像年少之时的懵懂无知,她开始回忆,回忆往昔的所作出的一切,是否有值得回味的地方。人到中年,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进步到成熟阶段,这时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承载着整个社会的中坚,但有时也会因为这样的缘故而处在焦躁不安的状态。孩童之时,生活总是无忧无虑,很多事情你会有父母的支持,你就会很轻松。但人过中年便不再如此,父母已然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你要承担的是整个家庭的责任,心中有座大山不断碾压自己,当年风华正茂的青春也已不在,甚至身边的朋友有些都离你远去,这样的孤独与无助并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克服的了的。当你有一天真正发现,我的人生进入了倒数期,而我奋斗的目标还没有实现,这便是一种悲哀,从心底里发出的凉气侵润全身,生活从此之后便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于丹老师正是处在这种阶段,她也是想从真我出发,开启健康的生活。

  “天堂何往,地狱何方?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间。没有哪个地方必定能成全你,也没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毁灭你。”非常喜欢书中的这句话。其实对于人生来讲,选择真的就在一念之差,结果就有可能天堂与地狱,你选择的不同就预示着你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讲的是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后来两个人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去北京的得到了去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去北京的票。后来的结局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了,去上海的乡下人成为了老板,而去北京的 ……(未完,全文共1521字,当前仅显示96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1500字》)

在梦想的路上温暖前行——读于丹新书《有梦不觉人生寒》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范文(二)

《有梦不觉人生寒》:国学的美丽与哀愁

  《有梦不觉人生寒》 于丹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中年之困,人们大概很难逃脱,这里的“困”不单是困境,更是一种对人生的升级感悟。叱咤江湖十几年的于丹也发现中年是一场流浪。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既要随时随地扶老携幼,又总是见证生老病死,更能觉察生命的短暂可贵。于是安慰自己天若有情天亦老,彭祖活八百岁也会忧伤而逝;安慰自己韶光尚在,被雪浸润又风干的皱纸仍带着那年初雪的味道;安慰自己既然无法逃避离别,就要优雅地退场……然而在顶着多重角色的流浪生涯里,人们一个打盹就容易失掉了自主权。

  《有梦不觉人生寒》,在这本书里,同样人到中年的于丹拾来生活里的一些片段,以身作则提醒读者不忘初心,探寻真我。

  于丹倡导的是一种入世哲学。她曾声称“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学以致用是目的。反观她本人生活也大致可以看出,她将国学融会贯通到职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实现了多方共赢。在本书中,她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如何用国学指导为人处世、求知履职、婚恋育子,甚至寻找生命要义等人生课题。读罢我们会发现,草木皆国学,俯拾即传统,似乎所有的困惑都有前人开路,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虔诚求教。

  将已有之学、所历之事融会贯通,是全书一以贯之的主题。书中的于丹如同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一样娓娓道来,却又点到即止,不同的是她不再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点评师,而是一个女儿、女人和母亲。社会角色的引入,让她在介绍这些国学知识时更易于被普罗大众接受。以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国学或许是为正派学者所不齿的,而我们中的大多数,放在主流价值体系里,不过是在各行各业充当分母,何不“小学怡情”一下,先成为自己的主宰,再成就更大的格局?

  如果视全书为一部国学引子,国学内里还有大戏可参。于丹的解读若是不能解渴,我们是可以参照本书顺藤摸瓜,找到良药的。因为“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也许比庄子的时代,更需要内视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张倩倩)

有梦不觉人生寒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着有《于丹 论语 心得》、《于丹 庄子 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 论语 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及《于丹 字解人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有梦不觉人生寒图书信息

  编辑

  2018年7月,于丹新书《有梦不觉人生寒》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于丹称《有梦不觉人生寒》从酝酿到写作历经3年。对有人质疑她笔下的美文就是心灵鸡汤而已,于丹回应:“鸡汤”只是一个被标签化的概念,心灵是需要滋养的,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初衷。

  [1]

  有梦不觉人生寒图书亮点

  编辑

  1。全新:于丹最新私家美文,重磅推出。部分稿件更新于2018年春节。

  2。 十年:于丹自《论语心得》开始,十年国学普及路上,未尽之言,未解之意,和盘托出。

  3。 国学:从儒释道原典,到经史子集各部,于丹从生活中感悟国学精神,乃十年回归之作。

  4。 美文:不同于过去长篇讲稿式写作。8个单元,62篇独立成篇的千字美文,讲出“人在事上磨”的求真方方面面。每篇辅之以精致、生动的“国学小站”。从生活谈国学,以国学悟哲思。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图美情浓。既适合青少年阅读学习,又宜于女性抚慰心灵。

  5。 于丹2018年最满意作品,唯一亲自作长序。

  有梦不觉人生寒新书首发

  编辑

  2018年7月19日14:00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有梦不觉人生寒》举行新书首发,于丹讲述了六大创作心得,堪称的新闻发布会的六大亮点。

  1。在这个充满质疑的年代,“真善美”和正能量是否显得廉价?

  人类进化几十万年,人性又改变了多少?本善和本恶都是我们无可逃避的。中华文脉不断,因为它和世界一切文明一样,都是追求真善美的。

  每个生命初来世界结缘时,都是一派天真。随着成长,率真的心不断疼得倒吸凉气,丝丝缕缕的血痕磨出老茧,变成坚硬的保护层。那么,人到中年以后,天命渐近,大道至简,还有没有一种减法的可能,让生命重现本真呢?

  所以,活出一团真气来,不负今生。

  2。于丹与您分享幸福秘籍:仁者无敌,用温暖的力量完成价值建立。

  孟子说:圣贤有三重境界。第—重叫“圣之清者”,时代不合我意,我宁可不出来,活的是个气节,比如伊尹,但这是被孟子看得最低的。第二重称为“圣之任者”和“圣之和者”,不管明君昏君,我都愿意干事,不然的话,谁来担当天下呢?这其中,伊尹是圣人中富有责任感者,而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者,可是这还不是最高的。孟子推崇的最高境界叫“圣之时者”,既能守经志道也能反经合道、既能坚持理想又能随机应变。这其中的典型是孔子。

  “圣之清者”是崇高,但是很较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圣之任者”和“圣之和者”是不在乎自己的声名去担当了,但又有些自我迷失。所以,最高层次正如孔子所说:“贫而乐,富而有礼。”一个人在贫困中不仅不谄媚,还能有生命的欢乐;一个人富贵了以后不仅不骄纵,而且能做到彬彬有礼,那不就更好了吗?

  很多事情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中。时代一会儿选择你,一会儿不选择。但问题是选不选你,你都能活得在状态。

  我也有愤怒,但如果愤怒仅仅止于一种情绪的话,只是宣泄,甚至形成破坏。当愤怒转化为一种温暖的力量,完成价值的建立,才有益。

  3。“被时代选中”的于丹努力活出真我,身上的标签知多少。

  我的身上确实有很多标签,可到底有哪些,自己也不太清楚,也没有时间去撕。我的生活态度是坚持自己内心的价值,但也不褒贬他人。每个人都是他所有历史的组合,有权力做出他的选择。我也不对别人提出过多的建议。我除了是我的研究生学术意义上的导师,不是任何人人生意义的导师,甚至不是我女儿的人生导师。

  比起学者于丹,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行者于丹。人生就是一场行走:相逢美景,相逢生命,相逢自我。我们会遇见一个全新柔软的真我。一个无比勇敢的自己,勇敢到转过身就能担当眼前的一切;一个无比天真的自己,天真到眨眼间,就能放下所有的经验与成见。可以酩酊大醉,可以酣畅淋漓,也可以静默不语,“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

  长大以后,每一个“自我”贴着标签,不断被使用,难得再更新。行走,让我们发现。如果,给我一个标签,有且只有一个。我希望是:行者于丹。

  4。于丹出书:那些青春的故事。为什么没有运用讲稿写作,要改换美文表达?

  我的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十年了。刚入校第一次郊游,我们去水长城。一路上,我在前,他们在后,一溜儿小跑。一晃十年,再次聚会,“儿女忽成行”。跑在最前头的是我的女儿,后面歪歪扭扭跟着一群萝卜头。

  所谓青春。春来有时,那时的我们明眸皓齿,喜怒于色,从不失望,不怕失败,不屑失意,相信有无数的可能,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机会。而岁月也慷慨接纳了我们,包容我们的孟浪,砥砺我们成长。春去有时,如今的我们,青丝杂几许星染,容颜添了风霜,但壮心仍在,脚力恒健。世界不再是我们肉搏的对象,而成为我们欣赏的客体,我们平和地接纳岁月给予的一切,享受恩赐,善待苦难。

  一个女人最大的魅力是成长。人与其惧怕年龄,不如拥有一个成长的生命。年华就在自己手里,这一段流光从岁月中借来,冠以自己的名字,只为最后成就一个真正的自己、最好的自己。

  运用美文写作,是希望能够放下教授的标签,更亲切,更微观,多侧面地表达自己的国学思考。

  5。做女人真好:和于丹聊妈妈经,谈围城故事。

  本书中有很多和孩子相处的片段,很多人问我:为什么40岁开始想要孩子?

  我只能说:生命是一种缘分,一个孩子和母亲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看着父亲去世,妈妈开始走向苍老,她全部的爱在我身上,而我的爱也需要延绵。我想到:我得有个孩子,我对生命做出承诺。所以,我很欢欣地迎接了孩子的到来。

  我们总是在人为的假设:什么和什么是对立的。比如:女性照顾家庭和忙事业是对立的;要孩子和社会化是对立的;做贤妻良母还是女强人,是对立的……我们习惯于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这个世界远没有这么简单。对于一个女人,职业身份和伦理身份,是并存的,互补的。

  无论是20岁还是40岁做母亲,最重要的是做母亲的心理准备,你欢迎这个生命吗?对于今后,在心智、社会评价上的改变,你有所预期吗?20多岁就生了孩子的女人,事业的起步可能晚一点,但孩子可以带给她很多新鲜,在孩子哭哭啼啼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责任心可能会让她勇于抓住更多机会。另外一些母亲,一开始没有打算要孩子,忙着充实自己,发展事业,到了30来岁或 者40岁的时候要了孩子。这时候,她的经济基础、社会能力臻于完备,这也是一种模式。

  孩子之于女人,是生命属性上的完整和开发。做了母亲,不但不会变苍老,还会更年轻。她将跟着一个孩子去认知世界。女儿不到4岁,就告诉我:月亮是凉的,星星比月亮更凉一点。我宁可相信她的宏论,也不会告诉她,月亮原本是坑坑洼洼的。每一阶段,她的新玩具都是我小时候闻所未闻的。我和她一起趴在地上拼图,经常是她不拼了,我还乐在其中。

  做母亲不是一个女人的失去,而是一个女人的获得,是女人确认自我的一种方法。

  6。 如今,习近平主席有言论:“不赞成课本删经典诗词,经典要嵌在学生脑子里。”您是否觉得国学经典会再度流行?

  其实传统文化是深植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和血液中的,而一次次的学经典、回归传统,完成的主要是一种唤醒。能不能让我们按照中国的坐标去建立中国人的格局?国学中的儒释道,如何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儒家教我们人跟社会的关系,道家解释人跟自然的关系,佛教教我们人与自我心灵的关系。这几重关系,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去悟,最后形成一种融合坐标,指引我们的生活。

  就如同这个书系“真善美”,第一步就是“求真”。“真”是一种人生态度。道家说“返璞归真”,在儒家就是“真君子”,而禅宗则讲“真如本性”,要看得懂“不变真如”与“随缘真如”两种。

  人到中年,收敛起许多任性,才渐渐悟得,所谓成长,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以真心过日子,才会发现,真气可爱,生机勃勃洋溢在所有不做假的细节里。

  真也是一种审美。人说“素面素心”。我们看过无数的时尚秀,了解各种妆容,而真轮到自己上身,有时除了给我们沮丧、打击,丝毫不能感受愉悦。真实的审美是善意的,也是鼓励人的,让你接纳并不完美的自我。这里有包容,有如花绽放的美好,可以弯腰、挪动,不用害怕挤出很多的褶皱。于是你知道,她实实在在是属于你的衣裳,而不是需要去伺候的、外在的饰品。

  “今生遇见真自我。”这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多少人错过了,多少人还在追寻。所以,我们回归国学,追慕风雅,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响应号召,那是我们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能触摸的态度和能力,是一经唤醒,便自然流淌而出的气质。

  有梦不觉人生寒章节目录

  编辑

  自序:活出一团真气来

  真我出发: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有梦不觉人生寒

  善意的衣裳

  流放磨洗的天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斋心天府以葆光

  敬畏大自在

  走在明月盈缺中

  离人心上秋

  真命气象:世间稀奇事,独坐大雄风

  独坐大雄风

  明朝有意抱琴来

  懂得的缘分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

  天地入我心

  真回山水: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生命是一场邂逅

  乘物以游心

  让人变小的地方

  一叶一如来

  人归草木间

  草木有本心

  琴到无人听时工

  行走中觉悟

  真爱家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还来就菊花

  克制的柔情

  权当死别作生离

  不错过,不辜负

  真如本性: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点浩然气

  看见我的心

  百姓日用即是道

  酒至微醺,花看半开

  千古文人侠客梦

  人在事上磨

  真品人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流光浮沉一曲中

  情不重,不生娑婆

  冷暖自知,丰俭由人

  茶余真自在

  雁去寒潭不留影

  最灿烂的遗像

  回不去的朴素

  真珠流年:菊花开日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渐觉年华堪送目

  虚灵处的写意

  尊天亲地平常心

  端午的柔软记忆

  真心欢喜: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雕刻时光的深情

  怀念手工时代

  有梦不觉人生寒精彩章节

  编辑

  权将死别做生离

  姑姑去世那年,实岁七十九。儿女们给她刚过完八十寿诞。十天以后,姑姑走了。

  周五晚上,姑姑临终。姑父、儿女们都守在她的床前。姑父和姑姑大学相恋,少年结发,恩恩爱爱大半个世纪。姑父悲不自胜,泪流满面。姑姑却淡淡地:“别难过,都知道有这一天。你只管把自己照顾好,别给儿女添麻烦,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然后又对跟儿女们说:“我是搞水利的,一辈子跟水打交道,骨灰就撒在水里吧。你们不用去看我,也不用扫墓。带好各人的孩子,把日子过好就行了。”姑姑始终微笑着,后事一点点交代。周六上午,护士来敲门,姑姑心愿已了,和孙辈们随意聊着,笑着。中午11点多钟,姑姑安静地逝去了。此后,儿女们总有莫名的心结:为什么妈妈说走就走?没有抢救?没有弥留?为什么不多折腾大伙儿几天呢?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们都是感恩相遇的,但最了不起的人是能把握告别。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相遇和离别,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也是再一次分手。路到尽头,谁没有遗憾?谁不会迷惘?只是,最后的最后,我们能否做到不仓皇?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如同年轻人的恋爱,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往往是一个人的决定。面对他们的期期艾艾,我只能说:不要让曾经的美好消失殆尽,保留最后一点克制。只为多年后,这段曾经全心投入的感情,可堪回首。

  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向岁月借来一段或长或短的光阴,结下几份或深或浅的俗世缘。终其一生所有的告别,我们是否做得到优雅与从容?告别也是应该有仪式的,用心一点,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少些遗憾。作为独生女儿,我送走的长辈亲人不少,从我的姥姥、舅舅、爸爸、姨妈,直到叔叔、姑姑……真正镌刻在我心里的,是他们的从容不迫。明明是生死易界,他们温暖的话别,却云淡风轻,宛如生命赴一趟远行而已。

  【国学小站】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临路歌》

  一生潇洒恣意如李白,尚以孔子泣麟来惋叹自己的大鹏折翅,死亡、告别带给每一个人的都是无尽的思考。然而,死亡并不是终结,告别也不能因悲痛而被简略。诚如老子而言,“所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哉?”人们担心生死,无非因着这肉身罢了,如果连这肉身都没有了,又有何可担心的呢?生死正是生死自身的解药,又何必另求呢?欢喜地生也好,悲痛地死也罢,只要用心,一切便都是值得。

  流光浮沉一曲中

  当流光涤荡过我们的生命,总有一些或明或暗的片断蹁跹徘徊,成为刻画着年轮的信物。逢着一段心事,一处风景,一个人的名字,一种形式的寄托,都是有缘的。生命里总有那样一些冥冥中的缘定,不期然间蓦地相逢,无语微笑,绽放出宿命里早已刻画好的那一帧容颜……昆曲之于我,就是如此。

  父亲爱戏,于是我从小就被咿咿呀呀的老唱片熏陶着,带着老式楼房木板地上斑驳的红油漆的记忆,还有午后的光懒洋洋泼洒在窗台上的温暖,一个小女孩儿眯着眼睛,在一板三眼的击打声中看逆光里浮动的尘埃……

  “哒!上板。哒!头眼,中眼,末眼……哒!头眼,中眼,末眼……”至今,每每在枯燥乏味的会上,实在无处消遣时,微微仰了头,半合上眼,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心中一段水磨腔汩汩流出,还会一步跨进三十年前,如同叩响一点不为人知的秘密的欢喜。

  听戏的孩子,从小是有秘密的。拍着曲子长大,就不知不觉在板眼节拍中调试出心里独属于自己的另外一种节奏,不急不慌,任世相纵横,自有一段不动声色的理由。

  昆曲之于我,宛如每个清明前必定要啜饮的一盏春茶,宛如每个夜晚来临时或长或短的几笔日记,宛如众多熏香中我特别钟爱的加里曼丹的那一种气息……无论生活的节奏如何紧张忙碌,我坚持花一把流光养养心。

  苏东坡这样评价陶渊明:“陶靖节以无事为得此生,一日无事,便得一日之生。”他说天下人“终日碌碌,岂非失此生也”。我从小就喜欢这个采菊东篱、种豆南山的隐士,尽管他的庄稼种得“草盛豆苗稀”,但是他的那一轮散淡斜阳,还是温暖了后世每一轮带霜的菊花。这些诗文戏文陶铸了一个小女孩儿柔软的魂魄,注定了我不愿意把分秒必争的光阴都用来实现价值,不愿意把从日出到日落的一个循环变成排满公共事务的日程表。

  我喜欢有些流光纯粹用来浪掷,可以敏感于四季,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可以拍一支曲子,霎时间沧桑幻化,古今同心。

  【国学小站】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世尊传衣钵于迦叶。“拈花一笑”,这么不经意的一拈一笑,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佛由心生,伽叶微笑,其心已知佛,这就是“拈花一笑”的美妙和从容。

上一篇:鼠小弟系列绘本读后感
下一篇:小王子读后感1500字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