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 200字 >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通用20篇)-200字
【#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通用20篇)#】百年孤独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有的只是作者对于孤独的深思,从中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见解,同时也有了启发。®整理“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通用20篇)”,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1.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一

  《百年孤独》,作为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不少人分析这部作品,说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等等。我没有足够的知识供我写下如此深刻的评论。因此只能作为读者,去讲述这部小说中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乌尔苏拉象丈夫一样勤劳。她是一个严肃、活跃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坚强,大概一辈子都没唱过歌,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

  比起那个无比经典的开头,我想这句话要显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这是这本书中出现的第一句正面描述乌尔苏拉的话语。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乌尔苏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劳和坚强是她身上为耀眼的闪光点。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无论是她的丈夫为怪异的学术痴狂之时,亦或是发现她的子孙陷入了怪诞的命运之中,她都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着。试图让困境得以扭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丝联系,统一起分散的力量。

  尽管后这种尝试仍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带来的模糊黑暗和过于长久的岁月所致的逐渐衍生的的孤独感中度过。但她的热情坚强,在一堆性格孤僻怪异的族人中显得尤为珍贵难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独》中为幸福美好的场景。

  阿玛兰塔·布恩迪亚,乌尔苏拉的小女儿,这位面容娇俏的少女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坏表亲丽贝卡与他的婚姻,直到无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贤淑的蕾梅黛丝。强烈的悔意与仇恨交织,扭曲了她的心理。她与皮埃特罗交往,但却又拒绝与他结婚,使得皮埃特罗为此自x。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

  但内心的孤独、苦闷让她难以忍受,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即便如此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后一刻。

  对布恩地亚家族来说,孤独是一种通病。或许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罗,阿玛兰塔的结局并不会有多大差别。在不断重复的命运里,皮埃特罗是一个起点,让阿玛兰塔告别了少女的活泼纯真。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同时一生都在排斥爱情。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乌尔苏拉和布恩迪亚经历,可以说是《百年孤独》中,本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影射——注定与无法摆脱的孤独相伴而老。小说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经历被冠以“命运”一说。但实际上许多事物的转变是有迹可寻的:出于人性的贪婪、嫉妒,挑起了战争,引发了死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逐渐变得孤僻而与群体失去联系,因而使得这个家族七代人始终徘徊在这种孤独中度过了漫长的一百年。愿像结尾的寓言所说的那样,此后不会再有这样一个家族,要背负百年的孤独。

2.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二

  “生命中曾有过的灿烂,终究需要寂寞来偿还。”当翻过《百年孤独》的后一页,脑子里无法抑制的浮现出这句话。

  《百年孤独》那浩瀚的卷轴,如同那那写满命运的羊皮纸卷,厚重的无法言喻。而那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文字又充满着魔力。马尔克斯·加西亚,他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摹了马孔多——这一片乐土上的居民的生活。

  很多人对于《百年孤独》的第一印象是:太深奥了,驾驭不了。我承认我也曾是其中一个。但当你开始潜心阅读,这本书的晦涩深奥却成为了你反复钻研的理由。毕竟真正的经典不是我们随意就能读懂的,这样的好书,就算让我们读上几十遍也远远不够。相比于他的另两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与《枯枝败叶》,这部作品中隐藏的深刻思想是其他两部无法企及的。《百年孤独》描述的不光是爱恨那么简单,浩繁的卷秩,马尔克斯赋予它的是一份历史的悲怆,是对于生命的反思,对于世俗束缚的抗争,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

  这本书能获得诺贝尔奖是无可争议的。就像马尔克斯自己说的:“当我开始写作这本书时,没有人可以阻止我成为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作家。”他成功了,他铸就了一部真正的经典,一部足以流传百年的巨作。

  当我们跟随飓风的脚步,穿越马孔多的白色房屋,穿越后花园繁茂的秋海棠与玫瑰花,穿越那躺着大帆船骸骨的荒原,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在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七代家族,从诞生到灭亡,无论他们曾流浪到拉美的哪一块土地上,来躲避家族可怕的魔咒,却始终更改不了孤独的命格,繁华销匿,到头来还是一场梦魇,正如同拉美自身的命运,跌跌撞撞追求独立的路上,从来不曾平坦。

  就像乌尔苏拉自己所说:“这个家族像是被下了一个可怕的魔咒。所有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盲目热情,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人都冷酷睿智。”在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中,光辉的莫过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他的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了。前者带领村民不断摸索终一手建立了马孔多,后者一路为信仰征战终赢得显赫声名。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终却在曾经的恐惧中不可逆转地衰老和疯癫,这个一手开创了马孔多历史的人,后却像野草一样枯萎地无声无息。他被自己的恐惧与孤独绑在了树下,沉默、衰老、直至成为了树的一部分,被蚂蚁吞噬,永远的和这所白色的房屋在一起。他曾执着反复制作的小金鱼,也在炼金室中被人遗忘了一段时光。而他的儿子,这个将布恩迪亚家族的姓氏写进历史的人,却是整个家族严重的孤独症患者。——或许他的温情只为蕾梅黛丝存在过。马尔克斯这样描写他:“他想永远这样待下去,守着她百合般的肌肤,守着她翡翠色的眼睛,听她以对待父亲的尊敬,每问一个问题都叫一声‘先生’”布恩迪亚并不缺乏爱。他将所有的爱倾注于这个孩子身上,却无力改变她的死去。命运让他绝望,他便追随信仰而去,追随真理而去。他走上了与政府抗争的路途,一路坎坷,燃烧了拉美的半壁江山。即使这样的荣光披在身上,却无法更改他后悲戚的命运。

  庇拉尔是一个看清了这个家族孤独宿命的人,虽然她的纸牌从未为她带来一个为她而停留的男人,却算清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她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但她却与这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爽朗的笑声始终萦绕在布恩迪亚家族的院落中。她亲眼见证了这个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在自己衰老的年华中,用一张张塔罗牌占卜早已注定的未来。

  梅尔基亚德斯,从一开始就出现在这个家族中的吉普赛人,是他为马孔多带来外界的诸多事物,同时赢得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全部信任。“马孔多永远欢迎梅尔基亚德斯。马孔多永远对吉普赛部落开放。”当马孔多的村民开始拒绝吉普赛人的带来,他以一个领导人的身份如是说。他将梅尔基亚德斯视为至交,而梅尔基亚德斯手中难以破.解的羊皮纸卷,承载的正是他们家族的秘密。

  当布恩迪亚家族后破.解了羊皮纸卷的秘密,终的结局也就到来了。这个家族真正从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这一幕幕场景,却早在羊皮纸卷中描摹千百回,想到这里不禁让人扼腕。“世上不会再出现第二个能够忍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书的后一句话这样说道。

  整本书的内容错综复杂,但不难发现的是,在布恩迪亚家族鼎盛的时期,突如其来的失眠、失忆,以及一个个下着暴雨的夜晚早已昭示未来。每个家族中人都有所感知,所以他们揣揣不安,一生禁锢。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这近百年来的孤独历历在目,却无法细数,每一代人都被此蚕食,直至家族后的衰败,曾经的自动钢琴、曾经的灯火辉煌,被枯萎的草木和被虫蛀的门框代替,如此庞大的家族史永不能重写。

  爱恨一百年,始终是一场得不到救赎的轮回。百年光阴,孤独永随。

3.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三

  面对这样的作品,当你没有能力读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读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对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要强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不要翻来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这些屏障存在于那里,已经说明你无须去读它,起码是当下,无须去读。就像高中的我,因为好奇买下来它,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为了所谓的一点点虚荣心去阅读这部作品,很认真地读,它却让我恐惧。翻了两章,便不敢再拿起来看。

  和很多人的经历相同,我把它放在书架的顶层,记忆里告诉自己,我读过它,然而不过如此,因为我没有看下去。

  几年以后,经历了许多不想经历的事情,从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却没有了过往的浮躁,在一个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阅读它。

  你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睡梦中还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深处的苍凉。

  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差一点错过了它。所以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

4.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四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因为不能与人分享快乐,而是由于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可以使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终消失。

  在此,马尔克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而实际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落后和愚昧为伍。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这便出现当下小月月、小伙与七旬老伯争抢地铁座位的现象。社会是群体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社会才会和谐。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遗传的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渴望。

  这种孤独不同于中世纪贵族的那种“高贵的忧郁”,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它不是在华丽的客厅里,踱着方步慨叹生命之短暂、蔷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丽目俯察人世的风云无常、世态炎凉。它是对世界本体的一种凄凉的绝望,是低贱的、卑微的,有一种浓灰色的压抑感,有是一种惨淡的幽默。这是一种绝顶的忧郁,无可逃遁甚至无法减轻。

5.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五

  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当时我读初一,正是喜欢孤独寂寞用词的小女生,为了这个名字,我从图书馆借了来,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中,奥尔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让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边,不愿再看,直到一个月后,图书馆催我还书了,硬着头皮拿起了书,看了两页。

  从看到第三页后,我的手再也离不开这本书,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这本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看了三遍,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样的经历:我把生命交给一本书了!那一个月,我无法跟人交流,无法大声说笑,满脑子都是奥尔良家族每一个人的身影,每一个都那么鲜活,每一个都那么特立独行,但所有的人都那么孤独于世!

  每一次合上书,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有勇气再翻开它,因为那种孤独从每一个字里透出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每一次打开它,我又不愿意合上它,仿佛只有这本书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讲了这么多,还算不上谈读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当年看完此书的感受到今天还清晰如昨,每一个人问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两个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种孤独,我怕自己爱上它而无法自拔,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记得当时,我一边看书,一边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干涩,一滴泪也出不来,但那悲哀比流泪更甚!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实际上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可惜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也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逃避孤独,但实则上却陷进了更深的孤独吗?我们的爱,我们温柔的部分,都被各种物质上东西遮得严严实实,再也出不来了!

  看完书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自己调整过来,然后,我马上去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放在家珍藏,作为自己对平生难以言表的一本书的纪念,但从买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没有再动过它一下,只是将它好好地放在书柜的高层,那是我无法触摸,没有勇气再看的禁区啊。

  算不上读后感,只是你的提问让我又回到了过去岁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怀罢了。

6.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六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的《百年孤独》,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令人眼花缭乱。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近亲结婚,乌尔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布恩迪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迪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迪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迪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孔多。起初布恩迪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迪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儿子,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自己。而这个带尾的儿子,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尔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妲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丽贝卡的裹尸布。丽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生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像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尔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奥雷里亚诺第二和阿尔卡蒂奥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阿尔卡蒂奥第二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里亚诺第二则像何塞阿尔卡蒂奥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而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美人儿蕾梅黛丝。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

  每个人的孤独都是不一样的,乌尔苏拉的孤独是理性的,这个百岁老人历经沧桑,却一门心思为家族的兴旺而努力。她孤独地奋斗着,争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个人在努力。没有人感谢她,没有人支持她,没有人继承她,没有人关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绝后,她的孤独也成为布恩迪亚家族中理性的孤独。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整天忙着搞科学试验,发誓要让愚昧、闭塞、落后的马孔多小镇富裕起来。他倾其财力、智力,但从未得到过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独一生,后因发疯被绑到栗子树上孤独地死去。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一生发动了32次战争,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他终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鱼的工作间结束了一生。乌尔苏拉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的生活里除了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没有了。乌尔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妲心里有如岩浆般炽热的爱情,也多次与爱情相遇,但每次都坚决地拒绝,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在渴望与拒绝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迪亚后代们重复着前人的故事,重复着先人的孤独。

  这本书记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这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迪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

  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终如马孔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和谐。也不会不至于停滞不前!

7.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七

  结束了上个学期一整学期的忙碌与奋斗,各种教学工作和考编,到期末的时候其实已经觉得很累很累。考试失利,我本以为我会为这个懊恼一整个夏天,我甚至以为我会放弃这门工作,可是我好像依旧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美好。爸爸一直都说:“只要女儿开心,考不考编,在哪里,干什么都一样。”妈妈就会和我一起总结各种原因,他们失误的和我欠缺的,并鼓励我再来一年。不管怎么样,我喜欢依旧充满自信的自己,这一年我也会总结失败的经验,把这件事真正放在心上,好好准备一年。

  微薄里有这样一句话:“要不读书,要不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我想我的暑假就是这样充满意义。一放假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用了二十几天去了国内外三个地方,美丽风景,动人旋律,畅所欲言,说不出每次旅行的意义,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8月回来,我开始心灵的旅行,我阅读了两本书,《窗边的小豆豆》和《百年孤独》。下面就简单的谈谈看完《百年孤独》后的一些感想。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

  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是初读这本书,虽然书中情节琐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虚,虽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脉搏,不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宗旨,但还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之魂,这也应该是书中马贡多小镇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读着它,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红楼梦》,想起它的繁华、热闹,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独在叹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贾宝玉享尽荣华的孤寂,薛宝钗圆滑于世故的孤寂,贾元春表面荣华、内心卑贱的孤寂,王熙凤两面三刀的孤寂,贾氏家族表面兴盛、实则腐朽的无奈,不都是真实地存在着吗?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国情,却有着同样的灵魂——孤独。也许孤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无法走出的。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许这本书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却又常为我们所忽视的一种内在情感。人属于社会,有群体性;人又是独立的个体,孤独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冷静,善思,让我们浮躁的心有一份清凉。尤其是现代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更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利用孤独。只是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是可怕的,因为它放大了孤独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独折射出民族的孤独,地区的孤独。它的孤独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人为痕迹的,那是特定时期拉丁美洲的孤独,是有害的,是令我们忧虑的。是人们,尤其是给它造成孤独的国家、政治家们应该关注的。

  看着书桌上的《百年孤独》,我知道,一段时间之后,我还会再次打开它,细细品味,相信那时自己会有更多的收获

8.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八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透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明白,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构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爱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正因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期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9.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九

  这些天,在图书馆宅了两周多,才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虽说看了这么久,自己也看的很细,但是还是感觉文章实在是晦涩难懂,对作品是一知半解之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看懂了几分。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还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了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

  小说的情节非常离奇。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x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x而x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是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这是为什么呢?直到现在我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着类似于她高祖母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也许我无法读出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好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嘛。我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着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名著,有时间我再好好品味一番,或许下次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10.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为的名著。

  这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以魔幻主义的手法,模写了布斯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

  并从中艺术地再现了作家童年时代眼中的世界。

  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超越于整部拉美文学史之上,其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

  对光荣与梦想的憧憬,对爱与自由的崇拜,创造后的不屈和灵魂的不朽已超越于虚幻的手法之上,再此篇小说中,找到了终完美无缺的归宿。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七十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这本书以很大篇幅描述了这房间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

  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这种古都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时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五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绝陌生的感受,从而及其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我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绮丽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穿始终的。

  后来我还看到了有关介绍说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八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

  这是很深切的批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难道不是吗?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11.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一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这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的一句话。再美好的情感终也会破碎消逝于风中,就如白骨成灰散入那一抔黄土,只剩下孤独在凛冽的寒风中怒号呼啸。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在书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孤独的,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整个家族被血脉连接,却像是一盘散沙,不似藕丝,藕断丝尚连。他们按部就班地活着,就如同皮影人,在命运的操纵下演绎人生,推动着整个家族的走向。

  他们的命运也无不凄惨,家族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绑树下死,第三代雷奥里亚诺·阿塞被枪杀,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溺水而死,第七代罗德里戈长出了尾巴被蚂蚁吃掉等等。其他人几乎都是死于孤独。他们逃脱了战争和暴力,却逃脱不了孤独。

  故事有些荒谬,可从全局观之,孤独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随时随地跟在他们身后,在他们脆弱或欣喜时扯他们一把。或放大他们的悲哀,或让他们从天堂跌到地狱。孤独在嘶吼着,野兽般欺凌着这些可怜人,看他们哭泣的泪水欢欣地挥舞着手臂,贪婪地享受他们的惊惧。

  起初看这本书,复杂的人物关系成了理不清、解不开的线团,故事更是让人觉得荒诞不经。但在了解作者后,发现马贡多小镇发生的这些扑朔迷离之事,不过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反映。

  我们赤.**地来到这个世界,眼睁睁看见亲人友人随着我们个子拔高,年龄增长,把半只脚迈进了鬼门关,亦或是已经沉睡在厚重的棺木中,在不见光日的土壤下安眠。面对他们的离去,我们能做什么呢?也只能默然接受,然后再次回到孤独的生活中。算不上经历什么沧海桑田,不过是历经了几次聚散离合,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以前熟悉现在又陌生了,以前陌生现在熟悉了的面容,待许多年后,又能记得几张?

  平行线没有交点,相交线也只有一个交点,相逢相别各走天涯,即便相别再相逢,也只怕黯然神伤叹不识。当以往不复,又何必相忆。我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孤独地活着,不正是孤独永恒吗?

  人生来孤独,却不能畏惧孤独,否则,便是一脚踏入深渊,直直跌入万劫不复中。我们没经历过刀光剑影,也不用颠沛流离,却同样被孤独的枷锁桎梏。我们无畏,我们只能无畏,与其红着眼回顾过去,感叹索然无味,倒不如拼上抛颅洒血、刀剑饮血的万丈豪情,在孤寂漆黑的魅影重重中杀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血路。哪怕慷慨就义,我们也无所畏惧;哪怕粉骨碎身,我们也咽下懦弱。

  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大境界”中第一重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个“独”字,不就是体现的孤独吗?可见,人须耐得住孤独寂寞。

  孤独的人生被化不开墨水般的黑暗笼罩,不过是踽踽独行一场,而当你穿梭过蒙蒙迷雾的尽头,尽受孤独的滋味腐蚀身心的苦痛时,又总是有一束光亮照进心窗,划破云层,驱散孤独,直直洒下温暖。

  纵是百世孤独,也不过踽踽独行,有何可畏?纵使我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我们也要活得恣意潇洒,活得自在逍遥。孤独只是恐惧的影子,我们甩不走,却也不会拘束于此。

12.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二

  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抗虚无,却浑然不知这就是虚无本身。

  近在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大学时看过,只是模糊的记着一代又一代人命运的轮回,在当时年纪,只是对布雷迪亚家族命运魔幻般的相似好奇,但当近生活渐渐的感到无聊时,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这本记忆中有趣的书,买了回来。刚读之初,还是能被那种命运的变幻而吸引,可读着读着,心中生出越来越多的沉重,仿佛看到了这个家族都男人、女人们的疯癫都是在对抗些什么?而脑海里总能回起他们平静的时刻:阿尔卡蒂奥在被执行枪决的时候,他放下了一生的恐惧,可以平静的去回想自己的一生;贝丽卡当丈夫死去,将自己关在黑暗的屋子里,不再出门时,她也仿佛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找到了平静。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的疯癫回归到了平静?

  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这个人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马尔克斯是这么描述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早年沉迷于父亲留下的实验室中,熟练掌握了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后来参加革命军。他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17个女人生下17个儿子,一夜之间被逐个除掉,其中年长的不到35岁。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马钱子足够毒死一匹马,但他仍然大难不死。他拒绝的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自西向东都在他的统辖之下,他成为了令政府恐惧的人物,但从不容许别人给他拍照。他放弃了战后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作坊中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经过了这一切,留下来的只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是的,他一生中留下的就是那些传奇的故事和一条他的名字的街道,再无其他。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就足够了,功名伟绩,不足以吗?可是,如果我们想象着进入到上校的内心,去品味他的灵魂,我想,有一种味道是重的,那就是孤独!而且贯穿了整个家族一百年的历史。这也是马尔克斯想要表达的,或者是他的人生感悟:百年孤独。

  我们在上校的一生中,看不到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我们看不到那种在关系中体验到的狂喜与平静,而是由上校或者说他的家族在一代代的复制的过程中演绎成了疯狂。其实我们内心寻求的很简单,就是在爱人的怀里疯狂,哪怕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拥抱。在两个相爱的人的生活中,这种疯狂终会被软化,变成柔情、温情,生活的点滴,却处处发着璀璨的亮光。

  也许会有很多人反驳,上校离开他的村子,去建立马孔多,不就是一段不被接受的爱情吗?可是,让我们来看看。他和乌拉尔从出生起就被认为要在一起,并没有彼此的相遇时刻,仿佛就应该那样。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保持理智的就是乌拉尔,而上校一直疯狂着,以至于乌拉尔说出:“忘了你那些疯狂的新鲜玩意吧,还是管管你的孩子吧,瞧瞧他们,自生自灭,像驴子一样。”当何塞、布雷迪亚照妻子的话做了,向窗外看到了两个赤脚待在阳关里暴晒的菜园里的孩子时,他感觉从那一刻起他们才开始存在,从乌拉尔的咒语中诞生出来。”足以看见,上校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个世界中没有一个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而他将一生都在这样的世界里度过,这样的一生只能用两个词来概括:疯狂与孤独。并且像一个魔咒般在他的家族中延续着。他们越是疯狂的对抗虚无,他们越会感觉到孤独,世界在他们心里其实就是虚无的,因为他们的心里没有一个爱着的人居住着。或者说,其实在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的只有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关系才是真实,其他的一切都是虚无!权力、金钱、豪宅、美女无一例外,如不相信,去问问那些时日无多的人,他们这一生,看重的或者说遗憾的是什么,他们的答案一定与某个人有关。

  我想,马孔多的百年孤独,有时也是我们的百年孤独。

13.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三

  《百年孤独》是一本措辞简单的书,甚至简单到带一点冷酷的味道。几个字就能杀死一个人,几句话就终结了一段爱情。马尔克斯能如此不动声色地,把那么多纷繁的故事自然地、毫无痕迹地链接起来。

  这里没有政治,没有宗教,不讽刺也不批判,就光讲着一个村庄的故事,却能字字珠心。有时候我甚至感觉是故事里的任务自己在讲故事,因为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而这份鲜活,赋予了这本书另一种魅力,那就是每一个故事都隐隐的带着对历史的嘲弄,或蕴含着让人会心一笑的哲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因为一个人想另一个人,而是一个人,没有人去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特别的是,这个家族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那样的充满神话色彩,无论是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第七代的奥雷利亚诺,抑或是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经历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过,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到让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乌尔苏拉,她是那样的充满活力与激情,在那样一个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经历种。种不幸与变革下,在她慢慢变老后,她还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她离去后的这个家庭,在我看来已经是个空巢,没有了核心,可惜她离开人世的方式让我的心中始终留下一个结,那种方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或许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孤独的事情,莫过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个地方,孤独到没有人去谈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独到没有人在意。这种鲜活的孤独感,是每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我和马尔克斯的共鸣,一种无以言表的孤独,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

14.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四

  加西亚《百年孤独》。哥伦比亚人马尔克斯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说实话,这本书看的时候好像对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于中间没看什么好的。如果非要给自己一个安慰的话,我已经在这几天的安静氛围中陶冶了。看来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启发和思考,阅读还有一种无形的影响。

  夜里,我猛然惊醒,书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里来回回荡。荷西?AlCattiau?布恩迪亚天马行空的思想终于死在了栗子树下。乌苏拉仍然隐藏他的失明,以显示他晚年的活力。奥利里阿诺?巴比伦用羊皮纸破译了家族命运密码。“家里第一个人被困在树上,后一个被蚂蚁吃掉了。”奥利里阿诺?布恩迪亚上校做了小金鱼,雷美黛丝起飞了,后一只幼猪尾被蚂蚁吃掉了,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消失在世界上。当时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归纳,我们对孤独有了这样的认识。孤独似乎源于人们不能和别人说的秘密和羞于和别人说的秘密。但是这两种状态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你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个难以沟通或者不屑与外界沟通的巨大落差。

  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他们被内心折磨,独自享受那种孤独。孤独是什么,可能是我心里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无法根除的东西。它就像是灵魂中的黑洞,连它自己都很难看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有那么一瞬间你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告诉任何人,而是在折磨中忍受孤独,你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里,默默享受这份孤独。

  人一旦遇到伤心的心境就不需要有人出来安慰了,因为你感受不到他的孤独,但是你的善意劝说刺痛了他的孤独,让他感到孤独。适当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心。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曲子,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达孤独的艺术,只有他自己懂。

  孤独希望与沉默和黑暗联系在一起,但人要面对阳光,是否会在无限的孤独中被黑洞吞噬。

15.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五

  我在阅读小说时有根据文字描写想象出对应画面的习惯,但时常会遇到无法具象化的描写,例如《百年孤独》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四十字,在不确定的现在、将来、过去切换,我无法准确想象每个时空,只能去感受。

  这种习惯其实类似于电影拍摄,所有场景、演员、情节由我的大脑来设计。电影带来强烈视听冲击,让人声临其境。但文学有其独特优势,可以在电影流行的当下保持生命力。

  首先是时间。小说中关于时间的安排,在电影里无法完全重现。例如文学里有一对概念: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循环时间能有田园牧歌式的效果。《百年孤独》采用循环时间。“多年以后”和“见识冰块的下午”首尾相接构成闭环,这也是《百年孤独》的整体结构,由果溯因,让家族历史不断循环,体现一个家族的整体气质。

  电影多采用线性时间。虽然电影可以实现情节上的循环,但是少有人用,也许是因为时长限制。

  而当涉及到同一场景的时空交错,像《百年孤独》开头,电影则不能完美重现。因为文字的时空可以仅仅存在于大脑,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是多个时空交织。电影需要切换画面来实现时空转换,而这样便弱化了各时空的联系。

  二是详略安排。

  在人物和场景上的描写中,小说可以仅突出重点,避免细节,达到普遍认同。马尔克斯说:读者感到书中所写的,正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书里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叔叔婶婶。如果拍成电影就毁了这一特征,因为电影不允许有普遍认同的特征。演员的脸,就成了人物的脸。他不可能是你叔,除非你叔叔长得像他。

  文学里情节详略的安排也很自由,可以一笔带过几年也可以花几面来描写一秒的事。而电影,必须考虑镜头连贯性,而且时间流逝是等时的,除非运用快慢镜头,但个人感觉不如文字自然。

  三是想象。

  文字是人类想象的载体,电影却受限于现实。目前电影特效能力有限,例如《三体》中的四维空间、《基地》里的盖娅星球生命,电影完全无法重现。

  文字的优势还有很多,文学的生命力远超人们想象,探索的道路还很长。

  无论是对语文还是文学我都没有很大兴趣,我更多把它们看做一种消遣的工具。尽管如此,高二高三语文课都上得挺开心的。这篇虽然文笔不行,但是能勾起一些回忆......如今他们都是历史了。

16.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六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个性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

  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个性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个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

  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17.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七

  夜阑沉默,所以感觉凝血时间,转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和尚后硬,长,终于完成了期旅途的煎熬,却突然失去了方向,人与人之间感到失落和陌生的,充满了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学生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这样一种文化魅力,即使没有晦涩难懂却还是企业深陷发展其中,让人读了我们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自己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内容呆板的人物进行突然活现在人们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他们眼前,一个国家历经两个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阶段时期社会再到经济衰落,一切工作都是可以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这个故事的情节设计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家庭终死去的故事。 在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被孤独折磨的命运,但集体成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和民族孤独的历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的潮流之下。科技、政治、战争和商业,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贫穷的马孔多小镇。从一开始,吉普赛人就带来了一些小把戏,比如他们学会了磁铁,冰和外面的世界。然后政治介入,镇长出现了,镇子慢慢开始改变。然后一场游击战在马孔多蔓延开来,血流成河,冲突不断。代表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利用这个机会让小镇暂时虚荣,但在成分泡沫经济中迅速衰落。作为马孔多的创始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外部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富裕,但终消亡了。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进行往复的叙事空间结构来展现了一个中国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对于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发展几乎没有名字我们都是具有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自己全部拖入到了一个可以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企业经历以及循环的命运,让读者能够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后通过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部分个人被捆在树上,后就是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社会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个复杂的百年,是可悲的家族史,也是在上升和下降的20世纪历史的地方。马尔克斯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与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寂寞,由于落后和愚昧封闭,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路径的灭亡。”拉丁美洲以希望团结整个国家。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理解体会影响到了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是不能够发展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生活能力来顺应经济时代的潮流,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18.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八

  加西亚·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这样介绍这位伟大的作家应该没问题吧。他还有一本比较有名的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推荐看一下。

  《百年孤独》,写读后感的时候本想写一个带有自己感情的概述,不过能力有限,日后再写吧。

  《百年孤独》这本书在6天的努力之后读完了,头脑中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甚至连主角的名字都没办法回忆起,作者大概是故意的,用长的而且重复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好让读者更迷惑,故事更疯狂。我才疏学浅,很多地方实在读不懂。这部书有很强的奇幻色彩,有时书中的故事更像一个神话,一个传说,比如美人儿升.天、鬼魂在世间徘徊、马孔多应了预言被飓风毁灭。书中有大量的性,《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很像,都大量描写了性,好像作者用大量的性,疯狂的性,有悖伦常的性来展示故事的奇幻和疯狂,让读者随之兴奋,而心情又随疯狂又短暂的性而跌落谷底。《百年孤独》好似有一种魔性,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情绪,却又能让读者对一切疯狂无法想象的事淡然处之,好似正常的事。

  《百年孤独》记录了一个家族由贫穷走向富有而又衰落,期间有一些起色,马上又被规矩或者疯狂而打碎。书中一个占篇幅不多却贯穿全书的角色,他向命运的使者,来做一个实验,可自己也逃不过命运,依旧要受人间苦痛。书开头,主角好像空想家,疯狂,固执,有开创性,勇敢,睿智。他以各种疯狂的举动来开启了故事的序章。之后,在书的前半部分,没有死亡的人,一切安详,主角家族开始扩充,财富也开始积累,家庭环境开始变好。中间部分,家族成员变得十分多,财富开始疯狂积累,战争开始,开始死人,有些是因为战争死去,有些不是,但有的人在战争的影响下开始朝坏的方向走,有的人能保持初心,保持清醒。但家开始在累积财富的同时也开始衰落,但当时看不出迹象,可以看出迹象的是时间和孤独,开始让一些人和事发生微妙的变化。书后半部分,随着一位女人的加入,曾经欢快自由的家开始腐朽,当时革命没有胜利,但曾经自由的家庭开始变得腐朽,像是被一具巨大的棺材关了起来,埋在了土里,人们在无限的重复中却能得到安宁,人们开始在孤独中存活,居住的地方开始混乱,不像能居住的地方,像是诡异又恶心的粘液,人们在里面苟延残喘,慢慢地粉碎。书的结尾,无论多少个起伏都没能打败孤独和时间,一个城镇和城镇上的人包括城镇里突出的家族都应召了预言,随预言消散在风里。全书结束。

  书中用一个有一个的重复象征了时间的重复,家族魂灵的重复,给读者塑造了一个颓废漫长的世界。读完之后像做梦一样,却也发现,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神秘的重复中。作者好像用一百年长的故事描写了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生活。

  生活不断在重复,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重复的生活里找到不一样的感觉,活出精彩的人生,逃离时间创造的孤独。

19.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十九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想来想去貌似也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貌似都不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希望大家在读过这本书后,可以讨论讨论。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容易入书的人,但读罢《百年孤独》,书里面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何塞阿尔卡蒂奥,到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里亚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黛斯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后仍然在咬手指的丽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尔卡蒂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让它陪伴你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经常与孤独为伴,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

  我相信,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20.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篇二十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上一篇:的我们读后感500字(通用20篇)-200字
下一篇:鹿和狼的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200字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