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心得 >

断舍离读心灵读后感

断舍离:心灵减负篇读后感10篇

  《断舍离:心灵减负篇》是一本由[日]山下英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舍离:心灵减负篇》读后感(一):20岁前你该学会的“断舍离”座右铭

  物质和金钱

  丢掉现在不用的东西。与物品告别,也是同过去的自己告别。

  丢掉舍不得拿出来的习惯。把东西让给更加需要的人。

  丢掉零钱包。比起下定决心的大额消费,不知不觉中的小额消费更加可怕。

  丢掉冲动购物。只买从心底喜欢的东西。

  丢掉说“随便”的坏习惯。不是要节约,而是要选择。

  丢掉附属品。比起去选择,不如惯用标准装备。

  丢掉“提高生活水平”的想法。从金钱中解放感性的自有。

  丢掉服装的选项。定好自己的“基本装扮”。

  自身保养

  丢掉熬夜。一日之计在于晨。

  丢掉饱腹。没有人能应付得了“吃多了”。

  丢掉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试试看与昨天不同的生活。

  丢掉别人的意见。一个人走出森林。

  丢掉“常识”。把“艺术的时间”排进日程。

  丢掉误会的语言。丢掉语言,一直走到精疲力竭。

  丢掉毅力这个概念。不仅要到达顶点,也试着享受攀登的乐趣吧。

  丢掉“为了学习而学习”。使人心情沉重的学习毫无意义。

  丢掉杂音。没有比冥想更简单的头脑整理术了。

  人际关系

  丢掉人脉。古怪的人反而自有,不会有无聊的应酬。

  丢掉“熟人”。习惯于孤独。

  偶尔也丢掉“别人的眼光”。每次都要主动敞开心扉。

  丢掉“人人平等”的精神。认真考虑谁才是应该重视的人。

  丢掉竞争心。没有“想要战胜的对手”是最好的。

  丢掉“对不起”的挡箭牌。不要反射性地自我保护。

  丢掉客气。不要再关键时刻逃避。

  生活方式

  丢掉“没有就感觉不安”。简单即是正义。

  丢掉羞怯。不要吝啬表达自己的欲望。

  丢掉“一直上网”的习惯。一天一次,规定一段离线时间。

  丢掉过度的愿望。做出成果后再看下一个目标。

  丢掉盲目的无畏。只要留好积极的退路即可。

  丢掉成功案例。描摹他人,不如从头开始。

  《断舍离:心灵减负篇》读后感(二):雨天,如何断舍离

  雨天,如何断舍离

  by 静流

  阴沉沉的天,空蒙蒙看不到放晴的天青色,一串串似断非断的珠帘挂在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春雨打在水面上,湿冷冷的让人提不起精神,慵懒懒的只想握一杯暖暖的咖啡在手,窝在巴黎某个街角的咖啡店,听着舒缓的爵士,漫无目的的看着窗外,不知为了什么,这是这般的才能接受一直下的雨天,才能承担的起,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却又让人无处躲避的忧郁。

  这样的感受,每当雨天就会不由自主的占据头脑,只有偶尔闻道的那点泥土的清新,才能让人振奋起精神。而若是连阴着下个一周,就是那振奋的空气也丧失了疗效,只能等待太阳出来把身上的雨珠全都蒸发掉,人也才能精神起来!

  这样的循环往复,这样的反反复复,原本以为只是四季的常态,雷霆雨露皆是上天的恩赐,我们接受晴天朗日,也要接受阴雨缠绵,说是无奈难免会觉得有些不甘,可却又确实是无可奈何。只是这样的心思郁结于体内,就如同那一股股的小溪今日一点,明日一点,聚集成了一湾湖水,日积月累,却总也流不出去,只能这样积着,越积越深,偶有微澜,也终成了死水一汪。任凭再怎样的云霞妩媚,青山挺拔,都无法将其美丽映射其中,更别提能有什么波光潋滟了。

  于水来说,这便只待一日开个口子,放了这些死水去,应些新水来,又能成活水,鱼跃鸟翔了!可是,人若是活的欢愉日少,悲苦日多,忧结于心又能如何呢?古人中不乏阿娇夜泣、黛玉蹙眉的,终日奄奄一息,抑郁垒垒,把药当成茶饮着,也只剩指日可待了!今人渐知这是抑郁症的表现,积极的去看心理医生,通过药物和医生的悉心指导,一步步走出抑郁,重见天光和暖。而更多的还是整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济,干什么都索然无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也是脆弱到了极点,整夜整夜的失眠流泪,要么就整天睡个不停。身体还时不时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还有短期失忆的情况。严重的还会有轻生的想法,盯着一把菜刀,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琢磨从那处下手,划破自己那纤细、娇嫩的胳膊;默默地一个人走上大楼的顶层,愣愣地望着地面,想该不该跳下去;偷偷地收集安眠药、止疼药等,等着积攒够了,再一起吞下去。

  断,舍,离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弃多余的废物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看似这只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又能和雨天,和抑郁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本书《断舍离-心灵减负篇》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舍弃”和“整理”寻找自我,改变自身,积累快乐,提升对物品、对周边环境、对生活的觉知能力,为心灵减负,做出基于自身需要、适合自己、让我愉快的取舍选择,回归有舍有得的自己,建立以我为主的信念,让那个被打憋的、倒下去的自己,走出思维的僵局,不埋怨命运的捉弄,不纠结人世间的好坏,不依赖旁人的意见,不强迫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不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靠断行、舍行、离行的反复磨练,重新站起来!不再等待现成的答案,不再凑合的过每天,而是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要把好东西留给自己,相信自己,尊重自己,这样信心满满地活下去。

  至到有一天,雨天走开了,忧郁也走开了!

放下心中所执,专注于当下——读《断舍离》有感

  一早在朋友圈看到拥挤的帝都地铁照片,配文是:在家时怀念,来到后痛恨。习惯了上瘾,离开了想念。看罢莞尔一笑,有点围城内外的味道。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觉得另一个环境可能更好,但走出去后却发现,最美的东西原来在开始出发的原地。所以,唯有珍惜当下。

  无独有偶,用两天突击看完的《断舍离》强调的也是当下,强调物品应是此时、当下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前两者的重复操作,达到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状态。断舍离实则是抛弃繁杂旧物、远离执着诱惑、洗涤心灵追求自由真我的行为。

  01 ?永远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不仅是一碗浓香的鸡汤,更应该是一种感知自我和世界的能力 。却有那么些人总在焦虑中,焦虑如今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将来如何可衣食无忧?还有那么一些人,永远活在过去,执念过去他人所作所为对自己的伤害而顾影自怜,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断舍离的时间轴,永远都是当下,是现在。

  审视我们居家环境,可清理的物品分两种:一是将来可以使用的。有多少物品是一直放着却未曾用过?放着时说以后用得到,日积月累让家堆满杂物布满灰尘,久而久之,这些杂物占据我们的生活空间,塞满我们的心灵。第二种是关于自身经历和情感类的。朋友送的礼物不合适却怕送人了辜负朋友美意,于是就让其默默躺着生尘;有的则是关于自身经历或情感回忆,如之前依赖但现在已完全用不到的某物品,或者太多回忆一点都不放过,囤积过多也是一种负担。

  所有的物品生产出来都是为人类服务。让不适用的物品出现在需要它的人群前,让其物尽其用是对它最高的褒奖。断舍离一书认为:把过去的,将来可用的物品清理出来,或送人,送的时候请他们收下并致谢,或直接丢弃,仅留当下用得到的产品。环视你的周围,一件一件的审视,哪些是当下真正可与自己产生交集的?一定是当下而非未来的,就如我们喝茶时你想的全是其他事情,几乎察觉不到手中的这杯茶,那你已被未来吸走,无法实实在在体会当下的生活或幸福!家里的物品也是的,只有与当下的你产生交集,它才有价值。

  02 ?了解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认为断舍离只是针对物品的扫除而认为物品是主角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断舍离的主角,永远都是自己,而非物品。

  你了解自己吗?很多人的答案应该都是不确定。“留存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通过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分三种,当下用得到的东西、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书中介绍到,一个女学员通过断舍离后发现,自己留下了的全是蓝色的衣服。在色彩心理学中,蓝色是男性的意义。因这位女学员工作很忙正打算拓展新的领域,因此大概是想把男性力量穿在自己身上,而她竟浑然不知。

  可见,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并非是想当然就能决定,很多时候自己虽然不自知,但通过对我们居住的空间、最亲密物品等的分析,自我性格和形象就清晰呈现。这一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进而思考,自己到底想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希望提升,你就开始利用高于自我形象、精挑细选喜爱的物品来提升自己的形象,不管是从衣着鞋饰还是日常喝水的杯子等,日积月累的,慢慢就觉得自己本身的形象与这个物品已融为一体。

  03 ?让运势转起来

  断舍离认为,家里堆满的杂物和落下的灰尘,其实都代表着停滞运和腐朽运。

  食物是有保质期的,一旦过期就会发霉,但杂物大家却不觉得有,比如衣服,在博物馆里,几百年前的衣服都还完好保存,但是,你会穿吗?在现代人的眼里,那衣服显示也是过期产品,等同于腐烂。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柜里堆满的诸多不合适的衣服,因为没有坏,扔了可惜就一直放着,殊不知,堆在那里的衣服因为久不见阳光,慢慢释放的霉气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心情主人的心情与健康。

  书中讲到,一些研究命里的人认为,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物理上看得出来。也就是说,可以从家里灰尘的数量上看出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当我们把那些代表停滞运和腐朽运的垃圾灰尘扔到,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

  干净简洁的房间往往自带阳光磁场,它能改变主人的精神面貌、身体健康,亦能影响到一个家庭的风水和运势。正所谓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一间干净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心灵的栖息滋养之地,在这里女人愈加滋润,男人愈加成熟,全家人都可免受污垢的侵扰,此言完全不虚也。

  04 ?断掉自己的执念

  在清理房间时,有的人这个不能扔,那个不能丢,总而言之,所有堆积着的物品,都是宝贝,其实一切都不过是自己的执念罢了。

  不用的东西放在那里,只因想到一扔心里就不安;还在用的东西,不是很喜欢但是还有那么点用,于是乱七八糟放着毫无爱惜之意;充满回忆的东西气场强大,有时会让自己沉沦其中,美好则罢,如是消极的能量则会吞噬我们元气,会阻碍我们前行的速度或者步伐。

  正如张德芬老师所说:我知道很多人的欲望很难突破,我也不赞成用压力的方式去对待欲望。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她,满足它。到了 一定时候,你会像我一样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

  放下心中所执,专注于当下。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缘尽了,就潇洒的放手吧。

轻盈的人生靠自己营造

  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太多的鸡肋一样的废物,而且越来越多,占尽了我们的活动空间,因为我们60后多少受父辈的影响,什么都不舍得扔,只进不出,旧的不去,新的却不断涌进。老一辈人认为:总有一天会用到,其实这一天不知何年何月。我们在堆积如山的杂物中,习惯了、麻痹了,影响到我们的心情也浑然不知。《断舍离》这本书,不但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机制,还帮你畅想“断舍离”后的那份欢快、那份敞亮。

  请听书中的话,“断舍离,有点禅味的三个字。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日常的我们是否有好久没穿的衣服,可能是料子还行、款式还行,但是自己已经穿不上了,一直觉得有可能以后能重新穿上,而依旧塞在衣柜的某个角落?我们是否有好久前别人赠送的高档礼物,当时舍不得使用,总想着等把手上在用的廉价货用完再用,而一直束之高阁铺满灰尘?我们是否有大减价时大量买进但一直囤积占用大量空间的手纸、保鲜膜、洗发水、沐浴露等等日用品?我们是否有别人送来时已明确知道自己不需要,但想着还不错的东西先收下吧,但至今仍在冷宫的物品?”

  断舍离有如一道神光,照亮四周的环境。让你清楚意识到你的现状,立即行动,做出改变,清空环境、清空杂念、重新找回生活的有序与活力。断舍离不可思议,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就连意识都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过简单清爽的日子,从此生活变得轻盈、轻松、轻便。“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本质上是指果断地舍弃无用的东西,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多少年不用的东西堆在各个角落里。我们每个人都有断舍离的需求,但都不能主动去行动,好像只有搬家才忍痛割爱地实施一次,老话说就是“搬一次家扔一个家”,旧家具、书本、光盘、电器电线、过时的衣物鞋帽扔了一包又一包,扔完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不搬家就会永远堆在那。有的人继续秉承“破家值万贯”的理念,重又大量购置与积攒杂物。有人甚至购买昂贵的仓库、储物间堆满无用的东西,身边这样的人真不在少数。

  我的亲戚中有一个老人,她从十几、二十几年前就购买打折或处理的物品,储存在家里几个大柜里,从床上用品到衣服、布料应有尽有,就是很少用,大多过时了甚至质糟了,将来留给儿女的必将是一堆垃圾废物。还有一位连纸箱、塑料袋都攒得到处都是,阻碍我们的视线、破坏我们的观感。这样的老人“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很多时候,很多时候她们或许也知道,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难的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这些东西的留下,貌似是出于节省的目的,但实际上却占用了主人大量的空间以及收拾的时间。为何会囤积大量的“杂物”呢?书中对杂物是这样定义的——对于“当下”的“我”是不需要、不适用的物品,就是多余的杂物。此处我们关注的是“当下”而非“以前”或者“以后”,以及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再有价值的物品但对我来说不适用都是杂物。如果说老一代的人因为穷怕了或对过去的一种执念、对过去的怀缅、对未来的不确定产生的不安,那么则应该由我们实践断舍离的理念。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通过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举一简单的例子,平时,我们每天背的包都要隔三差五地断舍离,扔掉多余的票据、没用的纸张等,何况房间。断舍离表面上教会我们让生活物品井井有条,其实质是启示我们从物件到人生的整理术,就是从外在生活的整理到内在思维的清理,从而解放内心的压力,投入高效率、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简单、自在的生活。

  试想社会环境如此复杂,交通路况如此拥塞,人生不同时期各种压力如此之大,我们为何不让自己每日朝夕相处的环境宽敞、清爽、舒适一些呢?怎么办?我们几乎都需要跟自己来一场“断舍离”----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养成随时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东西的习惯;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书中教给我们那么多具体的技巧,关键是知易行难,贵在行动。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我的妈妈,她虽然生长于旧时代,有过困苦的生活,但妈妈不像同时代的老人爱存破烂垃圾,她天生爱整洁,特别喜欢归纳、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衣柜,隔三差五清理一下,把不用的东西或送人或扔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舒坦,看到经过自己的劳动,拉开壁柜,整齐划一、清清爽爽,就心情大好,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就像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里所说的那样,断舍离是一种心灵上的加法哲学,它会引导人们转换思考模式,把焦点放在成功完成的事情上,改用加分法生活,一点一点地累积判断力、自信心,不断进行自我肯定,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断舍离是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我们不妨一试,将会欲罢不能。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精选10篇

  《断舍离(心灵篇)》是一本由【日】山下英子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一):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

  近日重读《断舍离-心灵篇》,又读出了新的体悟。遂来分享。

  如果翻一下朋友圈,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步健身,真是健康积极又正能量啊。但是,也发现发现有这样的心情:“今天跑太多,膝盖痛啊”,“今天完成了50公里徒步,腿废了”。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我们乐于尝试和挑战一些稍有难度的事情,这非常符合人的心理,也非常值得赞赏。

  但是,如果在没有跑步经历的前提下,一开始就想要跑五公里或是十公里,虽然咬咬牙也可以跑下来,但跑后几天内,大腿酸痛无比,以及上下楼梯的惨痛经历。只会让跑步成你不愿触碰的梦。

  如果采取不一样的顺序,在刚开始跑步前,先对自己当前的情况进行评估,明确自己当前的跑步的现状,是体能充沛可以跑五公里?还是已经好久没运动了,只能跑一公里?

  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在最开始,跑一公里可能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于是在刚开始跑步时,就以一公里为目标,等到身体适应此强度后,再慢慢加距离。三个月之后,再去挑战五公里甚至十公里,那时就会发现,跑步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同时,我们的身体也会非常享受这样的运动强度。

  跑步如此,断舍离亦如是。

  对于整理物品有障碍的人群来说,总会饱受家里乱七八糟却怎么整也整不好的窘境。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痛下决心,想要对家里进行一场断舍离。

  但是这样的断舍离总是会很快夭折,甚至是,只要一想到要去扔东西就崩溃到想哭。(夸张)

  整理其实和跑步一样,也是需要通过训练的。和跑步相同的是,在开始断舍离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什么呢?接纳自己确实是一个在整理方面不太擅长的人。在明确自己不擅长整理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断舍离的训练了。(通过接纳 ,我们在面对棘手的,难以完成的任务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而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填写“现在、这里、我”表格。这份表格非常简单,就是借助表格,直观的反映出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

  这份表的纵坐标依下而上分别是:区别(累计垃圾)、分类(囤积废物)、挑选、严选。这四个显示的是家里物品所经过的筛选水平。

  那要如何绘制自己的“现在、这里、我”表格呢?

  1。从左下的点朝着右上的点划线

  开始画线时,完全随意,没有任何规定。

  可以画锯齿状,也可以画波浪状,也可以画个圆。这样随性的画线,会让我们产生疑惑,这到底靠不靠谱?

  但是据山下英子对自己学生的表格进行统计,发现他们画出的线与自身收拾水平变化非常吻合。可能是潜意识的力量吧。

  anyway,自左向右画线结束后,我们就得到了自己攻克家里处境的“攻顶路线图”。

  2。在线上标示自己当前水平

  依照自己所画的线,我们就可以通过比对家里的现状,从而在线上找到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通过不断的断舍离,我们在线上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虽然在线上的位置会不断上升,但是这条线却永远没有终点,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收获源源不断的成长。断舍离从字面看仿佛是在给生活做减法,但真正操作起来,却是对我们的生活做加分。

  “比以前更好了”“生活空间更舒适了”“生活的更快乐了”这才是断舍离真正带给我们的。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二):断舍离

  与第一本《断舍离》不同的是,心灵篇更注重看不见的世界,得到心灵的提升—俯瞰力。

  01断舍离的精髓在于让 “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同时变得有序、和谐,也就是所谓“看不见的世界的断舍离”。

  02“俯瞰”的观点让人们认识更深层次的自我,提高纵观全局的能力。瞬间掌握当下的“需要、合适、舒服”,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去掉。

  03从收拾开始,锻炼生活的能力

  “收拾”—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重要的点是思考。审视物品与我们的关系,取回被物品夺走的空间和能量。认清自己当下的位置,通过不断的训练登顶。

  04重新思考“可惜”这个词

  使用仍和不扔四阶段表格来分析仍不了的真正原因。应该去珍惜的是物品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品本身。“舍”不等于弃,“断”不等于“绝”。

  05物品投射出自我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它可以成为诊断、治疗、治愈我们内心的工具。纠结,是自我分析的绝佳时机。比起商品的价格或附加价值,以自我为轴心的利用价值才重要。

  06我们需要的,是有意识生活的态度

  要能够接纳不舒服或者罪恶感,并且勇敢面对,而不是勉强表现出积极乐观。“感行合一”做出选择与决定。无论多亲近的人,都不该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对方身上。

  07不再计较“幸”与“不幸”

  “愿望、期待、确信、梦想”是不同的。快乐生活的秘诀,在于心怀纯粹的确信与梦想,勇敢地生活。

  08三分法的智慧

  实践三分法时,关键点是分大类,从大分类入手,再由中至小,一步步缩小问题。两个重点:“是不是再也没办法分出更多了”,“这三项可以并列在一起吗”。利用三分法磨练俯瞰力,试着从自我轴心转移到他人轴心。

  09场的力量

  关注的焦点离开物品本身,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到的频率、价值、感情。除了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也同样重要。

  10做减法

  物品的数量常与物主的不安程度成正比。储备与囤积是不一样的。让储存物品达到一个自己日常能够管理的最低限度就足够了。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三):透过物品,看到你的内心

  透过物品,看到你的内心

  文/sofia

  前些日子,土豆秀了她网购的一双鞋。我很惊讶,白鞋虽美,但是打理起来却是不易的,尤其对于一个孕妇来说,大着肚子弯着腰多累呀。而我自己,看中了一双银色焕彩的鞋子,却因为怕打理而一直犹豫着没有入手;却又着实喜爱非常,于是为了这双鞋子前前后后去了商场n次,始终在纠结的道路上徘徊。

  也许,依据“断舍离”的精神,让人犹豫不决的东西就不要买。只是,如果往深了去探究一下,可以去想想自己为什么多次去看那双鞋子——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喜欢啊。再想一想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会犹豫?是钱包疲软,还是其他?好吧,我是一个懒人,非常怕浅色鞋子上的难擦的污渍,这才是让我纠结的唯一原因。最后,再问一问自己,市面上是否还有其他的类似款非浅色的鞋子让我如此魂牵梦萦的?答案是no。

  想通了以后,果断去商场把那双让我怨念让我纠结的鞋子抱回了家。

  其实,很多时候,我处理这些让我困扰的问题的方式就是断绝自己的纠结心理——要么say yes要么say no。

  或许,你会说,你还“断舍离”呢,没“舍”之前,反而多添置了东西。你怎么就记不住“断舍离”的教导——令人纠结犹豫的东西就不要买?

  我觉得“断舍离”不是让你断绝一切享受、过着清教徒式的寡淡生活。

  《断舍离。心灵篇》里说,纠结和困扰的时候,就是应该进行自我分析的时候。

  都市生活如此繁忙,很多人都像陀螺一般转个不停,我们何曾想过要关怀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得感受到自己的心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也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断”,是让你不要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带回家,而不经过思考,你怎么知道这东西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呢?

  可买可不买,心头之爱没那么强烈的东西就是可以“断”去的。而让你一直魂牵梦萦、始终无法忘怀的东西,你不仅仅可以从中看到你的喜欢,还可以看到你的某些困扰——比如说我的懒、怕擦浅色鞋子上的污渍。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断”还是断去自己心灵的困扰。物品要“舍”,家居环境要减负。心灵呢?人的心灵更应当减负、舍去困扰。心灵远比物品更加娇柔、更加需要呵护。

  我觉得,我成全自己的喜爱,入手了那双让我纠结的鞋子是一种“舍”,舍去了自己内心的困扰和纠结。当然,倘若我能够说服自己不再喜爱那双鞋子从而不买那双鞋子,也是一种“断”,断去了心头所念。不管是哪种选择,虽然没有实现物品上的“舍”,但是成全了心灵的“断舍离”。而我从这双鞋子中获得的喜悦也让我觉得,我当初的纠结还是值得的——因为是真心喜爱。

  也许,这种喜悦的感觉就是一种超脱了困扰的让心灵呈现圆满的“离”的状态。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四):断舍离——生活的减法,心灵的加法

  第一次听说《断舍离》这本书,是在豆瓣某大神的日记里面提过,断舍离是关于生活中对于空间收纳物品的相关介绍,以及怎么让自己脱离不需要的物品的方法。脑袋中第一个念头就是,像我这种有收集乱七八糟小物品怪癖的人,严重需要这本书来让我脱离家里跟垃圾场一般的惨状。

  作者山下英子利用第一本《断舍离》的势头,写了第二本,《断舍离》(心灵篇),这个相当于第一本的进阶版。可能跟没有看过第一本《断舍离》,而直接跳到进阶版本的关系,我看这个心灵篇,整整看了两遍,第一遍看的云里雾里,对于断舍离有了些模糊的概念,趁着热乎劲儿,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渐渐看到了一些门道。减去生活中“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只留下“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尽量让自己的生活简单、舒适、自在,这就是断舍离宣扬的生活的减法哲学。

  从日常生活中对物品的收纳整理进阶到对于心灵的收纳。我想,这就是作者山下英子要写第二本《断舍离》(心灵篇)的原因吧!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作者山下英子在对于物质断舍离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用更深层次的俯瞰力,为自己的心注入专注的力量,通过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已经完成的事情上来为自己加分,不断进行自我肯定,累计判断力、自信心,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就是断舍离说的心灵的加法哲学。

  作者山下英子提出的很多空间收纳方法,是我觉得特别新颖的,比如“七五一法则”、“三分法”、“时间轴”、“收纳一个动作的法则”等等这些都是让我对整理收纳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我们的衣柜,衣柜总是我家里最乱糟糟的部分,换不完的上衣,穿不完的套装,总是堆在衣柜里面,想穿的时候都觉得没有一件是合我心意的。这一件是商场打折的时候买的,也就穿过一回,那一件是亲戚送的,丢掉又好像太不给人家面子了。这样或那样的想法阻碍了我想丢掉的念头。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衣柜挂满了衣服,却永远觉得没有衣服穿。看完《断舍离》,我明白了,就是因为我把焦点都放在物品上面了,却完全忽略了我是否需要、合适、以及舒服。我才是物品的主宰,而不是被物品牵着鼻子走。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山下英子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通过整理物品来思考自己的生活。

  摒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慢慢把家里收拾成“需要、合适、舒服”的状态,这应该就是目前我最需要做的事情。从整理物品到培养俯瞰力,我想这是迈向心灵净空的一个过程,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结果。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进行断舍离的思考和俯瞰力的培养。

  断舍离,应该就是生活的减法运用和心灵的加法进阶。专注我们自己的生活,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我想着就是我们需要做到断舍离的本质吧!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五):从断舍离开始,重新爱上自己

  以前的我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情都恨不得能做到一百甚至是一百二十分,一旦做不到自己心里想要达到的,就会特别恼火,自己跟自己生气、埋怨。原本一直以为自我埋怨是因为完美主义,直到我偶然看到这本《断舍离(心灵篇)》,才对我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这本书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作品,也是去年火热的《断舍离》的续集。在《断舍离》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动手收拾起自己的屋子和办公桌,生活环境确实有所改观,买东西的时候会考虑这样东西我到底需不需要,扔旧物的时候也变得比以前干脆多了,因此等到这一本书的续集出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就买来看了。全然没想到,这一次真正让我开始看清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

  影响到我的是作者在书中讲的那个例子:作者经常会在断舍离的讲座上问她的学员,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特殊的训练,能不能举起三百公斤重的杠铃?如果没有雪巴的协助,能不能独自一个人登上喜马拉雅山?作者说到,这些问题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里是经常会有类似的事情的,比如收拾,几乎每个人的家里都堆满了成吨的废物,如果总是想一下子收拾干净,也是不切实际的。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以往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里,是不是也有些像“一下子把乱糟糟的家里全都收拾干净”这样不切实际呢?我冷静下来,开始仔细思考,那些自己无法完成并因此而愤懑的事情里,有多少是确实很难做到的,并且第一次认真地去找好友去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总是想做那些根本做不来的事,做不好、做不到就开始着急了。”突然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在朋友当中是这个样子的。所谓旁观者清,向来标榜完美主义者的我,原来并不是真的追求完美,而是经常给自己定一些太高太远的目标,所以一直以来才会活得这么累啊!

  山下英子的一句话彻底拯救了我——首先是赦免,接下来是接受现状,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是啊,长久以来我都生活在对自己的不满当中,但其实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根本就是一时间很难完成的啊,所以,应该要接受现实,宽恕自己,把目标分解得小一点,从确实能做到的事情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这样才会进步啊!就像我们在考试的时候,答题的技巧就是先从会的问题做起,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我们对这一点很清楚,技能掌握得也算熟练,怎么一到生活里、工作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不过想想也是,周围的人们总是在说生活要拥有目标才好,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被人们指责,久而久之,我们好像就会不自觉地也给自己套上一个目标的枷锁,因为没有达成目标而对自己横加责备,过度执着于最佳选择而无法果断行事,就很容易用减分法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或者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不安上。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确保是完美无憾的,有得就有失。断舍离的观念里,则换了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焦点从未完成的目标上转移到已经完成的目标上,比如“今天成功把钱包里的发票都清理干净了”、“塞满了笔的笔筒瘦身成功了”,改用加分法生活,就能轻松得多。

  就像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里所说的那样,断舍离是一种心灵上的加法哲学,它会引导人们转换思考模式,把焦点放在成功完成的事情上,改用加分法生活,一点一点地累积判断力、自信心,不断进行自我肯定,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山下英子这一次的新书果然让我不负所望,它帮助我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大问题。放下这本书,我觉得很有必要重新思考和计划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的目标了。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六):做到断舍离,你需要想明白的三件事

  做到断舍离,你需要想明白的三件事

  正如《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所说,断舍离的机制是,通过不断地“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与“舍”(舍弃多余的物品)的训练,最终达到“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的状态。

  这简短的几句话,并不能让你的生活有所改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隔着一个词,叫作“行动”。当你真正地对多余的物品“宣战”,对自己的欲望“宣战”,你会发现,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环境,还有你对世界的看法——你会拥有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抵达一个更高的境界。

  禅宗讲一日禅,每日砍柴烧水做饭,都是禅修。断舍离的过程,本身就是修心为上。那么修心修什么?我觉得至少要想明白下面三个问题:

  一、你的“当下”有多“长”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物品”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下”,是当下不需要、当下多余的。最近流行说“活在当下”,那么当下在时间轴上应该是个时间段才是,这个时间段有多长呢?

  昨天晚上我把前年买婴儿充气游泳池时,卖家赠送的电动充气泵给“断舍离”了,毕竟我不想让一年才用一次的东西,占据我几千大洋一平方的房间,我觉得当下用不着。可是家人不同意了,理由有二,一是这东西没坏,二是每年给游泳池充气都要用。

  矛盾核心点就在“当下”的“长度”,我的当下很短,等到一年后用的时候,家里有打气筒等替代品,可以实现同样功能;家人的当下要长一些,至少有一年那么长!家长觉得它现在还有用。用极限法想一想,如果我们把一辈子都看作当下,那还有什么能扔得掉呢?连小时候的尿布都收藏着好了!

  “当下”的“长度”往往由年龄决定,年纪越大的人,他的当下会越长,总会难以割舍一些人和事,而孩童就更容易做到放下,刚刚还在大哭,转脸就开心地玩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对当下的感知不同。假如把一个人经历的时间分成60份,一份是当下,那么,对于60岁的人,当下就是1年,对于3岁的孩子,就是半个月,甚至一转脸!

  这就是对当下的感知,而断舍离的过程,可以让你对当下的感知更加准确和务实!从而更好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更好地活在当下!

  二、跳出自己看自己的俯瞰力

  断舍离,是一连串的选择和决定,但凡你要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时候,就必须审视自己是什么样的标准、要什么样的东西。这一审视,就是居高临下的俯瞰,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下面这段话烧脑一下,我们要知道,“这件衣服我不要了”和“我意识到这件衣服我不需要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界。

  “这个东西不要了”仅仅是一个动作,谁都能做到,甚至动物园里的猩猩也会扔掉一些东西,但是,加上“我意识到”四个字,就不同了。他不再是站在物品的角度去看世界,也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是跳出自身,用一种俯瞰的角度,思考自己需要还是不需要。

  这就像人工智能,如果哪天机器人拥有了俯瞰力,知道自己哪个地方需要修理,哪个系统需要升级,就十分可怕了。因为,他们很快就能超越人类,甚至开始自我繁殖!

  可见,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修炼俯瞰力,实际上是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禅宗的坐禅冥想也好,心理学的觉察也好,都是在训练如何跳出自己看自己,用俯瞰的角度审视自己,修炼自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俯瞰力!

  三、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生时间轴

  把俯瞰力和当下结合起来,就是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生时间轴。人生的时间轴,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长长的线段,每一个小的时间段就是当下。

  在当下时,我们聚集做事,心无旁骛,专心“修行”,把每一件事做好,把每一天活得出彩!

  在俯瞰时,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知道每一个当下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尝试克服当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角度的局限,着手制定更加清晰的人生规划。

  因此,断舍离是物品做减法,认知做加法,遵循着上面的原则开始“断舍离”,可以开启人生一段新的觉悟和修行!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七):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营出自己轻盈而又充满重量的生活

  前两年大火的《断舍离》系列买回家也大约有一年多了,甚至连包装都还没拆。自然那时是跟风买的,自己内心其实并不喜欢这类图书。今年空闲的时间多了,加上对“读书”这件事情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于是前段时间便跳过了第一本《断舍离》,而直接阅读了《断舍离—心灵篇》,因为此时的我急需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断舍离似的清理。

  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面对各种火爆的事物,即使你不去亲自体验,也能在刷朋友圈、微博、新闻时对他们有大致的了解。所以在我不断地被动听说《断舍离》的思想及内容的那段时间,我开始了我的衣柜整理之路,并在这思想的启发下认识到了自己衣柜中的衣服已经多到装不下新的衣服,而衣柜中却有着近三分之一根本不再穿的衣服。思想从以前“这件衣服好好的,不想扔”、“那件衣服我如果再胖点就能穿了”的思维怪圈中一下跳了出来,于是将这些衣服全部整理出来,一股脑全部扔进“爱心捐物箱”中。随着这一步的迈出,不仅我的衣柜,连内心都感觉清爽了不少。

  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心得体会,我阅读了《断舍离—心灵篇》,感觉整体是在教人们如何把整理收纳中的“断舍离”灵活运用于生活、工作、情感中,学会俯瞰自我。通俗点说就是明白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适合你的。好比小的时候我们写作文,一句话总是用若干修辞手法去修饰,为赋新词强说愁似的堆砌着,将一句话堆成一段话,甚至有时我们都忘了最初想表达什么来着。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减法,找回最真实的初衷,摒弃冗余,轻装而行。

  比如一段感情是否要继续下去,你只需要弄明白两人三观是否一致,性格是否合适,这是在一起的基础。至于对方舍得为你花钱、愿意带你去见他的家人、能够花心思给你制造惊喜等等这些都是附加品。如果你为了附加品而忽略掉基础,那么注定这份感情中早晚会有一方陷入痛苦。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举一反三,我认为《断舍离—心灵篇》一句话总结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做任何事情明确目标,不要被路途的繁花似锦迷住了双眼,偶尔被蒙蔽也不要紧,及时发现调整,及时断舍离,经营出自己轻盈而又充满重量的生活。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八):第一部的升华

  断舍离第二部我晚上用了1个小时看完,这基本是我阅读最快的一本书,但部分章节我几乎是一目十行,只有在重点处略做停留。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他有什么深奥的理论,而在于他用一种崭新的观点来理清人和物品的关系。俗话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人往往执着于物,不断的争,不放手,沉迷其中,而让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活着的意义。

  第二本是独一本的强化和升华,将断舍离收拾房间进行拓展和延伸,使之能广泛的应有在人生,人际关系等多领域,用一理通百理明的思维处理任何事,懂得舍得的意义,有舍方有得。

  中国人传统里有一种有备无患的意识,习惯积攒东西,怕有一天总归会用到,但是越攒越多,破坏了有序的环境,看看这个可能以后会用,看看那个以后也可能会有用,每次的收拾,不过是把物品拿出来,换个摆法,又重新放回去,这种收拾潜意识也清楚毫无意义,于是逃避整理,因为一旦面对,又是这种依依不舍,十分纠结的心态,断舍离2说,纠结,其实正是进行自我分析的绝佳时机,我非常认同,这就像,我们身体某个部位疼了,这正是题给我们提出的信号,是我们该去行动的时候了。如果用有备无患的思维来看,似乎把一个超市都买下来,都不够用,所以我们得扭转思路,我们的手掌就这么大,抓不住所有,只能抓住关键,其他细枝末节,果断抛弃。只有放下,身心一致的放下,才能获得不物喜不以己悲的全新境界。

  第二本是第一本的进阶,我建议第一本看明白了,了解了人执着的根源,掌握了断舍离点具体方法,立刻付诸于行动,整理自己的居室,办公环境,电脑,手机,果断但删除,归类,有选择性的导入新的东西,直到自己从收拾和整理中找到乐趣,获得成效,养成习惯,再阅读第二本,他是对第一本的总结,也是延伸,让我们明白,再情感,人际关系,职场等多方面,我们都可以运用断舍离,在这本书中,我们的认识将得到一次全面的升华,方知断舍并不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断舍离的要义是让我们享受精致的人生,抛弃那些占据我们空间的垃圾,撇弃那些扰乱我们思维的杂念,让我们的生活,工作,人生,在规范的轨迹上富有创意和乐趣,展现积极的态度,明了不是占有,而是享有,不是留下,而是创造,享受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九):把自己从当下抽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说的是人们深陷在某件事情里时往往看不清楚真实状况,反而是局外人看得更明白、更透彻。现如今非常流行一种说法是活在当下,但有的时候,当下反而最容易让我们迷失。

  在我看来,人生的种种困扰无外乎来自于对过去的贪恋不舍或是耿耿于怀、对当下的愤懑不满或是纠结踌躇、对未来的担心恐惧或是迷茫不安。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的观念,解决了人生中过去和未来的烦恼,告诉人们要注重当下的需求,既不要总是留恋过去,也不要过分担心未来,最重要的是看清当下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自己最需要的又是什么,甩开无谓的烦恼,彻底解放身心,轻松自在地生活。

  不过,还有一些人的困扰恰恰是来自于当下,特别是当遇到一些麻烦和困难的时候,这时的自己就好像是陷进了一团乱麻里,剪不断也理不清,想逃也逃不掉。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之后的新书《断舍离。心灵篇》当中,提出了一个让断舍离的生命有了二次延伸的新概念——俯瞰力,这个概念如醍醐灌顶一般,给人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朗之感。

  《断舍离。心灵篇》中的核心概念——俯瞰力理解起来像断舍离一样,非常简单。俯瞰力就是一种脱离当下,从高处往下看的能力,需要培养的是深刻的洞察、高远的观点和广阔的视野,是在断舍离到了“离”的状态后进一步提升所收获的能力。人最难看清楚的往往是自己,和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时候似乎是看到了,但这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而并非客观感知到的。要真的做到客观,需要的就是高到云端的俯瞰力。

  这本书中提到,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一种减法的生活哲学,通过不断的断与舍,让生活变得简单、舒适、自在,而俯瞰力教给人们的则是加法哲学,借由俯瞰力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已经完成的事情上,为自己加分,提升自信心。而当我们越是能够清楚掌握住自我,明白的那个现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更有意识的生活,不再拘泥于现状,不再计较那些生活中的不幸,也不再受当下情绪的影响。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断舍离和俯瞰力,让自己的生活和心灵都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

  蔡康永曾经说过,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要跳出自身往下看,把自己从当下抽离,跳出自身,跳到上方往下看。这样一来,很多当下觉得扛不住的痛,也许就扛得住了;很多当下害怕的事,忽然就不怕了,就像现在的你回头看自己幼时所惧,已成玩笑。学会这招,我们也许就能预支日后的智慧和勇气。我想,这其实也正是俯瞰力的意义所在吧。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十):摘录而已

  相较于行动篇,这篇力量更弱。有些东西说的过于玄乎了,不看也罢。倒是最后那部分实践者的话中,酸果的那篇《最简单的生活之道——从你的衣柜开始》说的更简单更直捣主题。容我摘录于下,看此足矣:(剩下的更重要的事就是看自己如何实践,在实践中体悟,东西才是自己的)

  说了这么多,简单来说无非就是:生活很简单,以“自己是否需要”为中心来考虑问题,择优选择生活中的一切需要,仅保留当下能够用到的,即可。

  想来自己是此方法的受益者,清理了卧室衣柜内一半以上的衣服,不管新的旧的好的坏的现在不穿的不喜欢的看着不舒服的全部扔掉,衣柜顿时变得很清爽;扔掉了不怎么穿的一堆鞋子,满满的鞋架变空了,只剩下自己喜欢的鞋子;朋友送的各种布满灰尘的物件和礼物,现在用得上的留下,用不上的就送给需要的朋友;把手机上用不上不常用的软件,应用、游戏、电子书等,管它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精简删除到最少,相册清空、图片清空、视频清空、手机运行更快更流畅了;把工作电脑上收藏的堆得像瀑布一般的网页、储存的一大批看过的电影、不可能有时间看的一堆学习资料、一堆过期的工作文件等,一股脑删除;把qq、电话簿、微信登上的联系人,不常联系、不再联系、不认识不喜欢的,全部删除,只剩自己喜欢或喜欢自己的人,发现自己真心的良师益友就那么几个也就足矣;下定决心和并不爱的人说再见,虽有歉意和不舍,但相信分开以后,各自都能过得更好,等等。从整理衣柜开始,当我理解到幸福的生活应该实在做 减法以后,内心像是很多杂质也一并清除了,心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宁静。我想在未来,应该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去清理。比如已经困扰我许久的纷扰杂乱的工作;再如已经堆满了各种新书和旧书的书架——对于我这爱书狂人,我想这应该是不小的考验——尤其在对待自己钟爱的事物上,放弃舍弃挣脱,才能真正根治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执念,脱离欲望的苦海。

  刚刚开始做这一切的时候,可惜、犹豫、难舍等感情会一直在头脑中盘旋斗争,常常扔掉的东西又拿了回来,总感觉实在无法舍弃,总觉得仍带哦很可惜。但是,如果最终狠下心舍弃后,会发现其实也还好,本来就用不上或者不好的东西,与其它们在阴暗的角落滋生灰尘,那和扔掉又有什么区别嫩。

  想来,活于世间,就没有什么无法舍弃的东西。一切执念,都只是我们自己为自己的头脑拷上的枷锁而已。

  试想,一场跑步比赛,一个负重奔跑的人,怎会可能有一个双手空空轻松上阵的人轻松呢。从普通的成功几率来算,谁取胜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我们只需记住:占有绝非是拥有,放下才能拥有更多。

《读断舍离》读后感:反思之后,从心断舍离

  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读外国的作品。无论是翻译后的语言还是人物的名字。如果勉强说喜欢的话,大概也只有《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了。

  这是病,得治!

  的确,执拗于只品尝自己喜欢的美食,只读自己喜欢的适应的文字,虽然自己是舒服了,其实却是主观的把多样化的世界裁剪掉了许多。那些当时不能察觉的损失也许也不小吧。所以还是逼着自己读了一些外国的著作,但是多少年过去,读是读了,还是不喜欢。拿比较近的来说,那本《追风筝的人》已经拿出来三次,开读三次然后又三次放弃了吗?目前,它已然光荣地进入了我2018年的阅读计划了。姐姐我是不会放弃治疗的!

  《断舍离》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豆瓣,一个推荐极简生活的女孩子推荐的,一看是外国人写的,忍不住又犯病了!

  中间还看了一些推荐这本书的梗概和摘要,我想着这样也好,算是领会精神了吧?

  最后决定拿起这本书,大概还是因为她理财。有太多的财蜜推荐了,说的这本书修身养心勤俭持家之不二法宝一般,好神奇的样子。而且新人大礼包就有这本书的扫描版。免费的午餐,不吃多浪费!

  说实话,一开始还是看不下去,所有的讲述那叫一个平铺直叙,平得和用电熨斗熨过一样。后来只好一面看书,一面在喜马拉雅利用空余时间听书,主动读书和被动学习相结合。一周时间,书读完了,也听完了,我心想,完了,这本书白读了!

  直到有一天,无聊逛淘宝,原本准备将购物车的一件收藏转化为快递的,却突然觉得这件东西我好像没那么需要啊,随后就把app关掉了。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本书其实我真的读到心里了。

  我是个相当不会打理生活的人,整理对于我来说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所以我家里有塞的满满的衣柜,收拾不完的家务,当然我自己也有控制不住的购买欲。

  反思自己,继而前行。

  断,是我要面临的第一步。根据自己的情况,我把断舍离分成三个步骤准备用三年时间慢慢实施。因为断绝物欲对我来说是个难点。就像节食之后难以面对美食的诱惑,曾经过过一段苦日子强烈暴力的压制过自己的购买欲的女人一旦有了购买的能力是相当可怕的。特别是2018年,因为突然发现自己已经35岁了,一不小心就青春不再了,不知道为什么买东西会给我一种弥补青春亏欠的奇异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加上看了不少所谓 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之类鼓励消费的文章,所以这一年手都剁成渣了,还粘在鼠标上点击支付呢!

  再有就是离不开过去的回忆,这是舍不了的原因。背井离乡的生活让我对带有家乡印记、过去几年的东西总是多了几分眷恋,哪怕那些衣服已经好多年没穿过,哪怕那些书本信件已经落满了尘埃。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上班第一年春节买的红色的棉服(那是二十四岁本命年的衣服,今年春节我就三十六岁本命年了);160斤的裤子也都收得好好的,生怕自己再胖回去;大学时候的通信,老公的情书,还有自己第一份工作编辑的第一本杂志

  最后也是最大的麻烦,我太爱囤货了。从美容护发到日用美食,似乎没有不爱囤的,可总是只记得买不记得用,以至于不得不在冰箱上贴一张条子,写着里面有哪些食材大概多少包,以免再次囤货导致过期浪费。至于衣服,主要还是贪了便宜和过于美化了自己。老公总是对我说一句话: 别看人家穿的好看,那是模特! (其实他不知道,这句话反而激发了我的虚荣心)。而科学研究也表明,自己照镜子看到的样子比别人看到你的真实的样子要美化30%。这坑爹的30%大概就是导致我时常买许多便宜看起来不错但穿起来很要命很 买家秀 的衣服的原因,然后同样因为便宜划不来退换货最后压在箱子底。

  反思剖析之后,我突然觉得我到底在做什么?这些东西真的让我快乐了吗?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是,每次收拾房间我简直都要疯掉了。我真适合当这本书的反面教材。所以,我很感激及时看到了它。

  结合我目前的状况,舍和离对我来说段位太高了,而且有可预见的阻力,自己常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还有家庭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一下子丢弃很多会被骂的吧?!

  那么配合2018年的攒钱计划,从断开始,心甘情愿的。每次购物都问自己的心,以自己为核心去考量让我有购买欲的物品,是否真的需要,是否品质够好,是否能够承担我所有对这件东西相关的需求,有纠结坚决不买!戒掉买便宜衣服的坏习惯,忍不住的时候就告诉自己,用十件衣服的钱去买一件品质足够好的衣服,才能保证经典;而代价足够大的衣服,也能让我产生多穿几年穿够本才更新的良性循环吧?

  量入为出,保证品质,满足需求,其实也是一个不简单的课题!所以2018年这本书会继续反复的读,督促自己在不断实践断的同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下一个阶段。

  还有十余天就2018年了。最近对购物的控制让我对明年还是蛮有信心的。春节估计会是第一个大考,准备好了吗?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心灵篇)读书笔记1

  断舍离

  第一章 物品是对内心世界的反应

  是否会 收拾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和状态,而不是每个女人必须会的责任,男人却可以随意。女人不用自责。

  家务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一种对物品不断抉择筛选,需要投入情感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擦洗。

  越是不擅长收拾的人,越是希望自己能够一下子就会。没有什么能一下子打倒你,就像没有什么能一下子拯救你一样。这些堆积的东西是你一点点积攒的,所以,不需要强迫自己一下子就变得非常会整理,井井有条。要能宽容自己,包容自己。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没有指定的目标。因为收拾是个持续永久的过程,是个你一直成长的过程。把焦点聚焦在你今天又做了什么,有助于你更好的断舍离,不要看自己做不到的,永远看你今天又做到了什么,比昨天有什么改变。

  可惜这个词

  对于物品,我们总会用到一个词就是,“仍不了”“还能用, 扔了好可惜”。

  扔与不扔,明明是我们能够自由决定控制的事情,却好像是物品做出的顽强抵抗。仍不了这句话反应出,自己内心深处“我不想扔了他”的情感。理智上认为”非仍不可”,内心情感却无法同意这件事情,就像脑袋和心在吵架。内心有纠结,自我的能量就会开始损耗,这样,每次看到这个物品,只要一看到就会不舒服。

  那东西如果扔了,真的不会发生困扰吗,以后万一要是用到该怎么办呢?每次要扔却扔不掉的时候,脑子里会有这样的声音,跳出来阻止我。

  可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怎么就会确定是困扰呢?那种想要把困扰完全从人生中屏蔽掉的想法,我表示非常质疑。想要坚强的过完一生,对于困难挫折咬紧牙根努力克服。

  就算有了困扰,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如果当初那件东西留着,就不用再去买了这样子。而如果不清理掉,它占据着家里的空间,一看到就生厌这才是困扰。我们却总是把焦点放在扔掉之后,可能不会发生的困扰上面。

  扔还是不扔,就是在考量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是恐惧可能的困难,然后不做任何的变动,还是选择当下,在未来与当下,我们的意识已经下意识的做出了选择。

  扔了某样东西就会很麻烦,说不定刚扔就用到它了。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加压训练。训练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对未来的预判的一个很好的训练。即使扔的那一刻确实有困扰,只要想着如果真的有用,早都用到了,把它丢掉也许别人还能用,就算真的再用到,再去买就是了。

  仍与不扔的四个阶段

  不想扔

  纠结,还是扔不掉

  纠结,但是扔了

  当场扔掉

  关注人与物品关系,而不是关注物品。

  就像很多关系,明明维持着觉得好无趣,却觉得断了好可惜。那是对自己的不自信的表现。只有断掉了新的关系,才会认真的反省自己在关系中,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接下来的关系才能够更加的珍惜。才能够腾出空间,迎接更好的关系。只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才不会有什么什么好可惜的论断。因为只有自己当下开心,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不开心,以后也不会开心的。

  舍在于财物在自己手上无法物尽其用,就送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获得新的生命。把毫不在意,弃之不理,形同垃圾的废物东西随便放到家里,整个家就像是被废弃了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搁置这些东西的地方是垃圾堆还是储藏室。

  吝啬的人大概也是这样,一分一毫连刀枪剑戟都不舍得给他人。因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继续获得这些东西。因为太贫乏。

  第二章

  有意识的生活态度。察觉到舒服与不舒服。承认自己购买了不合适的物品。时刻谨记自己,想要什么,想与什么联系。

  一直追求好运,其实是觉得自己不够幸运的表现。特价时候的采购,也是想证明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能够在特价的时候碰到这件商品。只有对某件物品有“我要把所有意念都放在它身上”的感觉,才会好好珍惜它。

  无论比人的评价是好是坏,或者本身东西是贵是贱,只要自己喜欢,以自己的态度作为评价物品的标准。

  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缘也无从升起。

  俯瞰力

  无论多小的进步,即使停滞也无妨,一点一点的做。无法做到的时候,原谅自己,告诉自己“现在的我还办不到”。就像是一阶一阶地爬上旋转楼梯,不管怎么爬,好像景物没有变化,甚至这条路甚至都没有尽头。从正上方来看,就像是一圈一圈的原地踏步。可是立体的角度看,我们的确是坚持向上爬的。就算是一根头发的距离,我们也确实有所进步。

  三分法分类:大中小。

  或许我们无意义的对立与批判,只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同罢了。

  整理思路的五个三分类

  1。 能作为判断指针的信息三分类

  来源:来自什么人

  来自什么媒体

  来自什么机构

  说话的形式:夸大事实

  与某人利益相关

  以特定的思想为基础

  对方所持的语气,场合,状态,关系,信誉度等等。

  2。 了解思考习惯的语言三分类

  不满=牢骚

  愿望=唠叨

  决心=表明

  3。 了解恐惧来源的不安三分类

  过去,现在,未来。

  4。 金钱

  收入 收入+支出 支出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观感,书评:从断舍离开始,重新爱上自己

  文/芦拉拉

  以前的我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情都恨不得能做到一百甚至是一百二十分,一旦做不到自己心里想要达到的,就会特别恼火,自己跟自己生气、埋怨。原本一直以为自我埋怨是因为完美主义,直到我偶然看到这本《断舍离(心灵篇)》,才对我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观后感 )

  这本书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作品,也是去年火热的《断舍离》的续集。在《断舍离》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动手收拾起自己的屋子和办公桌,生活环境确实有所改观,买东西的时候会考虑这样东西我到底需不需要,扔旧物的时候也变得比以前干脆多了,因此等到这一本书的续集出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就买来看了。全然没想到,这一次真正让我开始看清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 (名人语录 )

  影响到我的是作者在书中讲的那个例子:作者经常会在断舍离的讲座上问她的学员,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特殊的训练,能不能举起三百公斤重的杠铃?如果没有雪巴的协助,能不能独自一个人登上喜马拉雅山?作者说到,这些问题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里是经常会有类似的事情的,比如收拾,几乎每个人的家里都堆满了成吨的废物,如果总是想一下子收拾干净,也是不切实际的。 (读后感 )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以往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里,是不是也有些像“一下子把乱糟糟的家里全都收拾干净”这样不切实际呢?我冷静下来,开始仔细思考,那些自己无法完成并因此而愤懑的事情里,有多少是确实很难做到的,并且第一次认真地去找好友去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总是想做那些根本做不来的事,做不好、做不到就开始着急了。”突然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在朋友当中是这个样子的。所谓旁观者清,向来标榜完美主义者的我,原来并不是真的追求完美,而是经常给自己定一些太高太远的目标,所以一直以来才会活得这么累啊!

  (精品书摘 )

  山下英子的一句话彻底拯救了我——首先是赦免,接下来是接受现状,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是啊,长久以来我都生活在对自己的不满当中,但其实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根本就是一时间很难完成的啊,所以,应该要接受现实,宽恕自己,把目标分解得小一点,从确实能做到的事情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这样才会进步啊!就像我们在考试的时候,答题的技巧就是先从会的问题做起,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我们对这一点很清楚,技能掌握得也算熟练,怎么一到生活里、工作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励志 )

  不过想想也是,周围的人们总是在说生活要拥有目标才好,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被人们指责,久而久之,我们好像就会不自觉地也给自己套上一个目标的枷锁,因为没有达成目标而对自己横加责备,过度执着于最佳选择而无法果断行事,就很容易用减分法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或者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不安上。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确保是完美无憾的,有得就有失。断舍离的观念里,则换了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焦点从未完成的目标上转移到已经完成的目标上,比如“今天成功把钱包里的发票都清理干净了”、“塞满了笔的笔筒瘦身成功了”,改用加分法生活,就能轻松得多。 (经典台词 )

  就像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里所说的那样,断舍离是一种心灵上的加法哲学,它会引导人们转换思考模式,把焦点放在成功完成的事情上,改用加分法生活,一点一点地累积判断力、自信心,不断进行自我肯定,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励志 )

  山下英子这一次的新书果然让我不负所望,它帮助我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大问题。放下这本书,我觉得很有必要重新思考和计划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的目标了。 (精品书摘 )

  (励志 )

《断舍离》(断舍离(心灵篇))书评

  信息大爆炸和物质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在这么多信息这么多物品和这么多关系中整理出头绪?找到舒服适合的那个度,确实是需要一套理论方法来指导,并且好好练习达到熟练掌握,才会驾轻熟路,获得一些释怀和轻松。从来没想过还会有人在“收拾、整理”物品这方面下了这么功夫和心思去归纳总结其中的道理,怕是父母之辈,亲自保守了一辈子,也没能总结出来个一二三所以然来,感觉作者很细腻,也很伟大,能从这点小事上切入,引申到各种思考的层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所以说,脑子是个好东西。

  断舍离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行为艺术。举个例子,对待衣物,让我们把焦点放在“我穿上那双鞋或衣服是不是觉得舒服和自在”上面,并做出选择和决定,果断的断掉那些并不合适的,不必以保存之名不断的堆积物品,到头来不适合我们,再好也是一件精致的垃圾,不如放手,任它去吧,或许还能找到更好的“归宿”呢。不过,要是以喜爱的程度为重点而不不管它穿上到底舒不舒服的话,那么留下来也无妨。所以,可有可无会造成压力感,真的喜爱反倒增添满足。搞清楚这一点很重要。

  真正做的节约不浪费,那么在物品的出与入之间, 出口 的可惜并不重要, 入口 的可惜才是真正的可惜。把焦点放在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而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上。

  “断舍离”的理念在极力的培养一种俯瞰力,这是一种站在高处,以广阔的视野,用整体的观点来掌握事物的能力,是瞬间掌握当下“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有意识、自在、果敢地度过人生的力量。那么在培养这种“俯瞰力”的时候,无论是多小的进步都好,即便暂时停滞不前也无妨,就这么一点点地积少成多。在无法做到的时候,就原谅自己,坦然大方地告诉自己,现在的我还办不到。

  读书往往得到的是理论和方法,而方法本身其实只是更方便动手实践的标准而已。把知识和经验立体化,得到的就是实践,推动我们正确实践的那些源于无意识的信息就是智慧。“断舍离”给我们更多决断的标准,培养我们取舍的能力,从俯瞰的角度看到人与物的关系,又反观这层关系看到我们自己呈现出来的状态,更像是一面镜子,教我们时刻修缮自己。

读书笔记~断舍离心灵篇

  要打造“自己的住所”,而非“物品的住所”。

  自己是“主”的地位,而物品则是“从”的地位,物品、家、自己都能自由呼吸的闲适宽敞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觉得被物品包围着更舒适的人,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善待自己,比奖励自己更好,奖励是真正付出努力过的人才配享有的,若非如此,反而让人萌发出罪恶感。善待自己,给自己一个舒适生活的好环境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的物质和意识之间有种看不见的关联,清除物质,只为心灵让出空间——这份简单,从你的房间衣柜开始,无论高档低廉,无论有特殊意义还是无意义,勇敢地和那些你不能用、用不上、不喜欢的东西说再见!当你觉得有点“可惜”和“难以取舍”的时候,告诉自己要做更优秀更自信的自己,你的精力和时间不该浪费在这些不好的废物上,最后洒脱潇洒地扔掉它。

  最后,我们只要记住:占有绝非拥有,放下才能拥有更多。

上一篇:卡耐基成功学读后感
下一篇:热狗的故事销售读后感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