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照亮明天的作文题目
历史不忘英雄不倒
历史不忘英雄不倒历史不会忘记:日本投降,小鬼子只好乖乖地滚回到被烧焦的岛国;历史不会忘记:抗战八年,有多少抗日英雄青史永垂。我是一个女孩,我对抗日女英雄分外亲近、分外崇敬。赵一曼的大义凛然、八女投江的视死如归惊天的壮举、革命。。。
历史选择了我们
历史选择了我们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一天历史上郑重的记下了,历史选择了我们,成就了中国。至今中国政府已成立了62周年,我们像一条刚刚腾飞的龙。在这之前,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民族处在危。。。
历史的眼睛——从一张照片想到的
照片是历史的眼睛,一张照片可以见证一段历史。当我看到语文书上这张照片时,我的心被震撼了,血仿佛也凝固了,它让我了解了那一段悲惨的历史。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记者拍下的真实情景。照片中被炸毁的人行天桥狰狞恐怖,。。。
打开历史画卷
打开历史画卷敲醒古老沉睡的梦,推开历史沉重的大门,打开历史的画卷,回忆着触目惊心,历历在目的画面。那一幕幕的痛彻心非,刻骨铭心然而人们总会想到战争二字。生活在现代的人根本无法想像和平的快乐,是战火泯灭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好憧憬。那就让我们打开历史。。。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一书。被深深地感动。翻开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这是一部屈辱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瓜分中国,掠夺中国。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再次侵略灾难深重的中国,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飘逸着。。。
明天,遥远吗
也许吧,明天近在眼前;也许吧,明天还很遥远;也许吧,你会一直期盼着明天的到来,也许吧,你惧怕明天。。。。。。明天让我向往,那意味着新的起跑线即将到来,明天让我伤悲,那意味着我将一天天长大,明天。。。。。。明天是一个未知数,清代诗人,钱鹤滩曾经这样。。。
明天我在哪
明天,我也许还在为我的梦想努力;明天,我也许已经踏入社会,碌碌无为地生活着;明天,我可能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可无论明天的我在哪,今天的我都必须努力。因为明天我在哪儿取决于我现在正在做什么。大概每个人都想知道明天的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处在怎么样的位。。。
明天你好
明天你好明天,你好本是一首歌,我却以它来鼓励自己。我喜欢歌曲意味深长的歌词:长大以后,我只能奔跑,我多害怕,黑暗中跌倒。明天你好,含着泪微笑,越美好,越害怕得到。每一次哭,又笑着奔跑,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明天你好,声音多渺校却提醒我。。。
明天我们毕业读后感
明天我们毕业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本学期了最后一课:《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天就要毕业了,作者十分的不舍。本文通过对六年生活以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作者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读了这篇课文,我不由得想起了实。。。
假如明天没有太阳
假如明天没有太阳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世界是否会回到混沌的本原;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人类是否会恢复愚昧的状态;假如明天没有太阳,银河系是否会陷入冰冷的孤寂?如若明天没有太阳,地球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心灵笼罩在一汪恐惧中,人生笼罩在一片迷失中,会有谁拿起光明的利剑割裂开黑暗。。。
被温暖照亮
被温暖照亮现在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这个大家庭和谐、幸福、温暖、光明,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活在别人的温暖之中,别人用温暖照亮我们,使我们觉得幸福快乐,比如说,我。。。。。。我被父母的温暖照亮。小升初考试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支持我去丰中。。。
让梦想照亮现实
让梦想照亮现实自从《中国梦想秀》这档节目开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梦想这两个字,中国梦想秀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梦想照亮现实这句话我并不理解,我想借这份作业,来解答我心中的困惑。我带着困惑,采访了我的姐姐,姐姐想了一伙儿,说:我嘛,想做动画、。。。
照亮心中的那颗星
照亮心中的那颗星是什么在夜空中对我微笑?是星星;是什么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方向?是星星我们好比一颗渺小的星星,虽说渺小,但是长大后也可能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在刚进一年级的时候,我对这里的环境、老师、同学都很生疏,是那么的迷茫和无助,一个朋友也。。。
照亮人生的一句话
照亮人生的一句话放学了,我一个人垂头丧气地走在孤寂的马路上,手里紧捏着那张70分的试卷,担忧着回家要怎样向爸妈报告。漫无目的地踱了一段路,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地方停住了脚步,盯着试卷发呆。夕阳西下,不知不觉间太阳公公也下班了,只剩下微黄的余晖洒满了世。。。
火光照亮我的路
火光照亮我的路赖宁,多么熟悉的名子。书上介绍过她的事迹,学校的墙上挂着她的笑脸。特别是当我看完《赖宁的火炬不灭》这篇文章,对这位小英雄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文章主要介绍了赖宁的成长过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就在全国。。。
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典故成语
你知道哪些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吗?下面这些成语有给你长知识吗?完璧归赵[w nb guīzh o]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围魏救赵[w iw ijiù。。。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200字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200字弹指挥间,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像一条巨龙,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唯一选择。霹雳一声震天响,诞生中国共产党,黑暗中国见光明。。。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400字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400字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深受感动,中国,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经历了无数事件的国家,他遭受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四年抗战的艰辛,以及建国之初的困难,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不低头折节,总是迎难。。。
倾听历史的心声
倾听历史的心声时间铸就了一段段往事,一段段往事叙述了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人物创建了一次次繁华;一次次繁华写成了一本历史。一本历史也同样叙说了无限的往事,人物与繁华,也同样倾诉了它的心声。我是悲凉的。因为我富有。我承揽了一。。。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历史的足迹吧!今天,我们参观了长生路上湖边村里的抗日战争时期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那段历史。二战时期,日本占领了韩国,韩国人民和我们一样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1932年4月29日。。。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你知道多少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呢?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非常之多,让我一起来学习下列这部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吧!完璧归赵[w nb guīzh o]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围魏救赵[w。。。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暑假的时候,表姐帮我卖了这本《中国历史故事》,我爱不释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战争、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生。。。
参观历史博物馆
参观历史博物馆今天,晴空万里,天气宜人,学校组织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走近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福建历史博物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型塑像,里面记载着人民解放军同敌人英勇作战的场面,绕过塑像,我们走进。。。
深淀中的历史
深淀中的历史历史像是一棵树,随着时间的深沉与流逝,树上的年轮肆意增长,而历史中的成与败,如同年轮上的黑点,无法抹去,如今的我们,只能够回忆历史,缅怀历史。在成长的路上,有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激励;也有你喜欢你自己的价值。。。
历史的变化
历史的变化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把大树叶当成盛放食物的器皿。后来,聪明的人类开始磨制石头,制成石碗,这样可以较长时间的存放食物,不用担心因为季节的转换,摘不到大树叶,而无法较长时间存放食物。但是,石碗很重,拿来吃饭实在是很辛苦的事。。。。
初一作文题目大全 我的理想(6篇)
你会写关于梦想的作文吗?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朝着梦想努力,永不止步。篇一梦想的翅膀花草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只希望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父母不惜辛苦劳累,只希望我们长高、长大;而我们之所以会努力不懈,不怕经历挫败,是因为。。。
初一作文题目 幸福的眼泪(9篇)
泪水总是代表着悲伤,但是总有一种眼泪是属于幸福的。你有流下过幸福的泪水吗?篇一幸福的眼泪眼泪,是一种表达,是内心中情感的一种宣泄,是一种印记,是一种见证。还记得,玉树地震时,我们流泪了,那是为同胞们的痛悼;南方旱灾时,我们流泪了,那是对大地。。。
初二作文题目 我的快乐之源(7篇)
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时候,是什么会令你感到快乐呢?是一本书籍,又或者只是一道简单的风景?篇一:读书,我的快乐之源乘着一叶扁舟,我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各式各样的书籍映入眼帘,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宇宙;什么是动物,什么是植物;知道了我的祖国,了。。。
初二作文题目 以尊重为话题的作文(5篇)
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得尊重别人。这是一句没有新意的老理论了,但却也是比较行之有效的理论。篇一尊重世界上有一种情感,最为神圣,世界上有一种行为,最为可贵。这,便是尊重。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游览中,一对伙伴遇到了一位残疾人。在路上攀谈起来,渐渐便热络起来。。。
2018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放下,方能涅槃重生
【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8年5月17日,国家体育局在上海体育场为刘翔举办了盛大的煺役告别,至此,刘翔正式煺役,告别体育赛场,中国人再也不会在体育赛场上看到刘翔的雄姿。当天,许多翔迷包括见证。。。
移动端访问:关于历史照亮明天的作文题目
历史照亮明天论文500字左右
历史[3],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是专门帮助人们研究过去史实,推测未来的学科。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
历史照亮明天
安徽医科大学历史照亮明天
历史照亮明天论文附录怎么写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
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
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刊发任仲平文章,题目是《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一)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军记者朱启平目睹了这一幕。签字完毕,一看表,时间正是9点18分。
从“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到9月2日的胜利时刻,战败者乘船远去的“落日”余晖中,英勇悲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9月3日,四万万中国人民举国同庆,庆祝属于自己的胜利。
有人说,短暂的20世纪也是“战争的世纪”。在这个充满苦难的百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欧、亚、非三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4年烽火,吞噬了上千万人的生命。时隔21年,伤口还未愈合,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波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人口4/5被卷入,1.9亿人因战火而伤亡。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句源自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成了描述二战气息的经典语言。那场给人类带来浩劫的战争已永远地成为了历史,但灼热的历史依旧在燃烧,战争的阴霾从未在这个星球上彻底散去。
近70年来,世界一直处于漫长的“战后时期”:战争的土壤没有被彻底清除,挑战公理正义的右翼势力正在复活;改善全球治理的努力虽在加大,多边协商机制依然脆弱。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一直与捍卫用几千万人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息息相关。
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站在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回望,为什么一战的惨痛教训未能避免二战的发生?怎样杜绝20世纪人类浩劫的重演?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如何进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环,找到和平与发展的光明之路?
(二)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
西方有个流行的比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上半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下半场,中间二十多年是“幕间休息”。
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成为一战后国际体系的重要基础。整个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把持,它们与日本等国瓜分了同盟国集团此前的势力范围。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则沦为牺牲品。
以分赃为目的的“和会”与“和约”,注定无法彻底清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实现真正持久的和平,却为德、日法西斯后来发动二战埋下祸根。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没有民主化的国际制度,弱国、小国和穷国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强权政治的横行只会进一步刺激侵略的贪欲。
历史证明,在炮火难以撼动的旧国际体系下,一场更为可怕的战争已经播下种子。《凡尔赛和约》签字后,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列宁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一战结束后20年,武装人员比1913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和种族仇恨仍旧根深蒂固。
二战爆发前,从来不坐飞机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专门坐飞机去德国与希特勒签订协定,然后在世人面前举起记录《慕尼黑协定》的那几张纸,高声宣布说他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为世界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结果不到一年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以空前残酷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无比沉重的启示。
(三)法西斯主义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
诗人保罗·策兰在名作《死亡赋格》中描述犹太人被迫一边奏舞曲一边掘墓的场景,成为烙在人类历史上再也无法抹去的创痕;纳粹德国用种种残酷手段,造成了欧洲几千万人死亡,集中营里的暴行让哲学家阿多诺感叹,“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而在东方大地上,日本侵略者肆意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掳掠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专制的人类命运大决战。从法国的诺曼底海滩到太平洋上的中途岛,从苏联的库尔斯克到美国的珍珠港,从埃及的阿拉曼到中国的台儿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世界人民能如此紧密地团结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彻底改变了世界的走向,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关键一步。
这关键的一步,是人类文明价值的彰显。反映二战的纪录片《夜与雾》,以令人震撼的镜头体现对战争的反思:人类不应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经过两次战火的洗礼,更多人意识到,狭隘和极端只会将人类拖入灾难。从二战开始,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基本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这关键的一步,是世界进步力量的兴起。自1840年被坚船利炮叩开大门,中国几乎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更至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了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历史转折。古老中国的命运,折射的是战争胜利对旧时代列强争霸国际体系的强烈冲击,展现的是亚非拉各国谋求民族解放、独立发展的广阔道路,彰显的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塑造人类共同未来的巨大能量。
人类历史潜流深沉,关键的转折却往往只有几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纪念的胜利,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胜利。
(四)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满是山河沦陷的痛楚,更饱含亿万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正如毛泽东在二战全面爆发前的判断:“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中国战场歼敌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表示,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苏联著名将领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感慨:“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
没有谁能否认,如果没有中国的浴血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是另一种写法。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中国的命运与亚洲的命运,与世界和平的希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而这一场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以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展现中国抗战的荷兰导演伊文思曾说,“我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抗战爆发后,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从气贯长虹的平型关大捷到浩气凛然的台儿庄会战,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卢沟桥畔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评价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
2018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 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此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五)英勇悲壮的抗日战争,凝聚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和平的宽阔胸怀。
一年前,一部题为《对照记:犹在镜中》的纪录片,让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犹太摄影师沈石蒂在上海的传奇故事呈现在世人面前。二战期间,上海接纳了近3万名欧洲犹太难民,中国人民的仁爱与善意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战后,国民政府曾用中国军舰,把200多万滞留在华的日本俘侨送回日本。中国人民还收留了2800多名被遗弃在中国的日本孩子,在自己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里,给了他们最温暖的佑护。1978年,48岁的战后遗孤铃木则子回到日本后说:“遗留孤儿和遗留妇女不应该忘记拥有两个祖国的骄傲。”
能够理智地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与日本人民分开,正确看待一个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对许许多多经受过战争戕害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正因为不容易,才更加清晰地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更加真实地呈现了中国人民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1944年9月,美国敦巴顿橡树园里,各国代表规划战后世界。一位美国代表认为,“为了世界其余部分流过鲜血的四个大国”,有权奠定未来国际组织的基础。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的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
二战后,中国加入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300多个国际多边条约,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主张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到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从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到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6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努力“更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这是一个渡尽劫波的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和贡献。
(六)“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战后近70年来,整个世界都在努力避免一次新的世界大战。但一些国家却总是想给战争的记忆贴上封条,突破战后的各种国际规则和制度,在隐瞒、遗忘与歪曲中,重新走上历史的老路。
今天的和平,不是在一片空地上构建的大厦,而是在战后秩序这个基本框架中建设起来的。离开这一框架,突破这一框架,得来的不会是和平而只能是战争危险。确保二战以来国际秩序的成果,是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的基础,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一砖一瓦都动摇不得。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为基础,才谈得上遏制并清除法西斯主义思潮的生存土壤。
然而,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屡屡制造事端,引来国际社会强烈不满。所谓“钓鱼岛国有化”,挑战的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美化的是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侵略历史;妄图修改和平宪法、强行解禁集体自卫权,威胁的是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二战结束已近70年,这些闹剧仍不断在日本上演,充分表明,日本建立的所谓和平体制并没有对军国主义的复活形成有效的遏制。现在,安倍政府又要借修改宪法来实现重新武装,日本不仅要做政治大国,还要做军事大国,怎能让爱好和平的亚洲和世界人民放心?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构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根据这两个文件,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作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因此,“钓鱼岛问题”不仅是岛屿的归属问题,更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还要不要捍卫,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还要不要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还要不要遵守。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在这些问题上与日本较量,坚持要求归还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为的就是要确保战后秩序,不给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任何可乘之机。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危险倾向已经有所警觉。美国《时代》周刊指出,日本正扩张自己的军事影响,梦想建立一种“新的世界格局”;《华尔街日报》则将安倍称为“亚洲最危险的人物”;英国前驻日大使休·科塔齐更是撰文警告“玩火者很可能引火烧身”。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看到,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纵容和绥靖只会放虎归山、贻害无穷。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谈道:1945年日本战败后,昨天还很残暴的日本军人整齐列队,将新加坡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此“敏捷”的转身,使他“心里泛起一阵寒意”。和平,在日本就好像双脚踏在一块浮冰之上,虽然一夜间换了站姿,但对于脚下一直在融化的基础,这么多年却始终视而不见。二战后,日本能否走和平道路,能否取信于亚洲人民,最重要的一个“量度”,就是日本能否自觉接受战后国际法规和国际秩序,遵守战后和平宪法。深刻反省战争的罪行,并且采取实际行动清除军国主义思潮,才是“和平”的真正诚意,才能重新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
69年前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伴着电波杂音播出的《终战诏书》中,并未出现“投降”的字眼。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和媒体仍将“8·15”称为“终战日”,而非“战败日”和悔罪的日子。究其实质,军国主义是政治的,更是思想的、文化的以及社会心理的。战后的日本没有完成清理的任务,这是亚洲的真正危险所在。
(七)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说,“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回望历史,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个百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又飞速跨进信息社会;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进化”,在这个短短的百年里完成了,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领域,人类文明都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与杀戮之中,文明的灯火一度被战争风暴吹得七零八落。音乐家梅纽因沉痛地说:“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
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让人类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找到持久和平之道。国际社会开始尝试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和平,通过用国际秩序与规则的约束来限制战争的冲动,通过合作共赢的制度设计来制约战争。
近70年间,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不断,但多元世界正逐步形成,时代的不同使得选择和平发展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全球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国家政治之间的激烈博弈,冷战思维、极端民族主义与极端宗教思想造成的冲突、摩擦仍持续不断,在一些地区仍有升级的可能。怎样才能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找到一种新理念,不断为和平注入正能量?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与国关系的新认识,也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同世界并肩前行、携手共进的坚强信念。中国梦与非洲梦、亚洲梦、美洲梦息息相通,中国是和平发展的倡导者,更是推动者。
邓小平在三十年前就说过,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的话,现在这个力量还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随着更多发展中国家走上国际政治舞台,人们相信,国际社会将确立一个更加广泛地体现共同利益的原则,引导人类走向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八)20世纪,1.87亿人在140次战争中丧生,超过以前所有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总和。同样也是在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上的伟大进步,也远远超越以往数千年的成就。
历史不应是记忆的负担,而应是理智的启迪。今天的人类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光明每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清除军国主义泛滥的根源,人类能够拥有改变战争与和平“交替循环”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个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而哲学家康德在其《论永久和平》中说,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选。
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历史关头,需要以一代人富有远见的洞察,为整个人类赢得未来。
“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未来是我们塑造的。”
谨以此文献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以及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献给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浴血奋战的志士,以及所有为人类和平与解放事业奋斗的人们。
他们的英名不朽,和平的光芒永在。
让历史照亮明天(组图)
更多资讯扫描二维码
登陆中国江苏网浏览快 评
巍巍明城墙,是南京的城市地标。30万同胞惨遭屠戮,是南京的城市之痛,是民族之悲,是国家之殇。
今天,我们在网络上捐出一块块虚拟的“砖”,为了告慰30万逝去的同胞,为了修复曾经残破的城墙,为了抚慰历史创痛的伤口,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天:12月13日。2018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是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 自199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城上空都会响彻凄厉的警报声,这是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期间死难的30多万同胞而鸣。设立国家公祭日之后,这段历史的悲悯将走出南京,让更多人了解侵略者的罪行,知道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苦难。国家公祭,也将强化大众的认知,让历史的记忆成为社会的记忆。
铭记历史,是为警示未来。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公祭日,我们追怀惨遭屠戮的30万同胞,更警示我们今天的13亿同胞—落后就要挨打,江河就会呜咽。当我们在国家公祭日满怀悲愤之时,也是爱国激情被激发之时。此时此刻,我们更能体会和平的可贵、国家富强的重要。
历史照亮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