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作文之读后感:教师 读后感,《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智库|专题]。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 根 。我们以他的精神为 根 ,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 做人 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 根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 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 教学之恋 。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 仁心 。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 大教 ,他甚至将 圣人之心 、 圣人之教 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 先立大本 ,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 仁心 ,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 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 ----朱熹。这种 仁心 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 教学相长 的最佳轨道。
大教教心在我们是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 倾心 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心得体会《《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亲其师,信其道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 生动 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个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
二、 学第一,教第二 永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思路。
学 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 学 ,就会有很好的 心 与教。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 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 演戏 ,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
艺高人胆大 ,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 仰之弥高 ,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 从游 之幸福与快乐。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 学 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 渔 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 死鱼 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 趋新 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 教学模式 ,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 教学之道 支配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 教 ,而是 学 ,他不停地 学 ,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 文 ,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 学问 。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 杏坛 上。 学 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 思 。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 思 作为第一乐事。 思 必以 学 为基础,否则 思 与 学 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 朋友 或 知己 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 学而时习之 。 陶行知 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 学而不厌 ,方可能体会 诲人不倦 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 为学 的基础之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中 不愠 与 乐乎 皆来自 学 ,换言之, 学 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 不愠 与 乐乎 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 义理 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 学 与 思 作为 教体 的教师。
第2篇 生活即语文——《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预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三:《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着求实地学习创新,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他并不侍才为傲,反而更加谦虚。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 教,然后知困 。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 因此, 学 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源头活水的滋润,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学习。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 从游之乐 ,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真该好好向孔子学习,仔细研究他的思想,我们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篇四:《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读着《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经典,我顿时觉得自己是多少渺小。读着它,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怀。他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
当读到第89页的这段话时,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要使人的心灵表现美好或许并不难,无须反复教导与灌输,只要相信,人本性是善的,并按这一点对人给予尊重与信任,为人释放心灵中的美好创造 舞台 ,就可以了。 给予学生尊重与信任 ,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在这看到,感觉又完全不一样。他说,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就能引导学生释放出心灵中的 美好 。 是的, 人之初,性本善 , 心灵中的美好 人人都会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 释放 这些美好的意愿与舞台。我想,给学生 优秀生 的感觉,也许他们真的会更优秀;给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不爱学习不爱劳动的学生,明天,也许,他们就会变得主动了。
怎样具体地给予学生更多 尊重与信任 ,我还应该不断地思考
篇五: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还记得是一年多前, 名师工作室 给我们小学部的老师每个人发了一本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发到的是《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刚开始拿到它,就被它那古朴的封页所吸引。书的封页上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 教学之恋 ,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很惭愧的是,自己真正只读过一遍,当然,每读到一些感触很深的句段,我都会很认真地摘录下来。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越读越动情。特别是读到颠沛流离的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时,我流泪了,在晶莹的泪花中,我看到了让我感动不已的人性之美、胸襟之美、境界之美。对孔子的教育情怀、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感悟,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 学习孔子,做孔子式的老师!
学习孔子,永怀 教学之恋 。教育是孵化理想的温床,学校是拒绝世俗的殿堂,教师是充满诗意的职业,教师应该富有幻想和激情,教师应该活得纯粹而高雅 他的 每一天都是新的 ,他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用和善的眼光看世人,用柔和而充满希冀的眼光看学生 这就是 教学之恋 。唯有如此,才能开创 有教无类 的先河,才能提出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主张,才能打破贵族和平民的出身限制,才能创造出三千弟子的办学规模。孔子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奖金荣誉,没有广告宣传,生前只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去世后却被敬仰朝拜,成为万世师表,甚至他的学生竟在老师的墓地边结庐守孝,陪伴老师长达六年,连做官和做生意都弃之不顾,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痴迷、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无限倾情,才让他成为世人眼中的 圣人 。
学习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一生以学安身立命,在学中陶冶情操,从而成为最有学问的人。孔子笃信唯有先 学 ,才能教学,才能成为 乐乎 与 不愠 的老师。 学第一,教第二。 以前一直以为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如今才知道这也是孔子对自己说的话。作为一名老师,只有自己站得高,才能把学生往高处带。不读书,我们用什么来传道授业解惑呢?倘若自己的灵魂熄灭了火焰,我们用什么来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呢?对比自己,以前总抱怨没时间没心情学习,也埋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可一个自己都不爱学习的老师又怎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学生呢?中国的古语千真万确, 身教胜于言教 ,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无论以何种高明的方法,也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而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则无需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他自身便是读书的典范。当读书成为教师的精神第一需要,他的学生自然会仿而效之,当读书也成为学生的精神第一需要时,我们自可信心十足地展望未来的美好。
学习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能在2500多年以前,就提出并成功地实践了 因材施教 的原则。他能按学生不同的品行与才性施以教育,从而培养出参政与从教的不同人才。为了贯彻 因材施教 的原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几乎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并且对他们的优缺点也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现在想想,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能出现七十二贤人,与他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是分不开的。
学习孔子,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亲如一家,孔子对学生平易近人,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他提倡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不得已去见南子,回来后,子路对他表示不满,孔子感到子路不理解并错怪了他,他就在子路面前激动地对天发誓,求得子路明白他的心志。子游为武城宰,孔子入武城 闻弦歌之声 而笑子游 割鸡何必要用牛刀 ,子游不服气地反驳孔子说: 往日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于道,便懂得爱人,小人学于道,便易于使命。 孔子觉得他讲得有理,就公开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讲错话。正因为孔子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民主、平等,有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他是一位 圣之时者 ,又是一位有热情、有感情、有爱心的文化圣人,因此弟子们对孔子十分敬爱,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师生之间也团结精诚,能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这可以说是孔子办学的伟大与成功之处。
关于《跟孔子学当老师》,有太多的感动存在,我会再读,三读。关于孔子,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学了,我仰望他,并希望自己能在他的引领下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不再那么单调,也不再那么迷茫。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大教教心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大 教 教 心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十二局小学 卢春燕
孔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记录其言行的《论语》更是被视为儒学的经典,从中使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许多教育理论的真谛。今天,读了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更深一层的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为事,为学。书中的“大教教心”“学而时习之”、“诲人不倦”……一直萦绕耳边。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教书的人,读此书,是受益匪浅的。
朱熹认为,“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 而周博士也认为孔子的一生都在“教心”,正所谓“大教教心”。
教“仁心”,首先自己应有一颗“仁心”。“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在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国家的忠心、对百姓的仁心、对学生的爱心……而孔子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为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孔子正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三千弟子。从孔子身上使我意识到,良好的品德应该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基础。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致敬。教育不只是言语之间知识的传授,教育者如果光靠言语来说教,那只能是空话,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人格的影响。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与学生心灵相通,“以心教心”。
“大教”包含的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有育人的含义,而育人是重要的。子路是最不好学的一个,但也是孔子最贴心的弟子。因为在孔子看来,子路有自己的优点,他天真无邪,待人真诚,因此,虽然子路琴弹的不好,但孔子还是用言语加以鼓励。虽然没有颜渊的好学,懂事,你能说子路是一个坏学生吗?他在老师需要的时候能站在老师的身旁,当卫国暴乱时,他能誓死护主,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忠和义,我想孔子的教育在子路身上也是成功的。周博士也用陈晓兰女士的例子告诉我们心灵远比技巧重要得多。陈晓兰女士十年不缀,医医院领导、医生之心,虽被排挤出自己工作多年的医院,失去行医之职,却是拥有真正的医术的医者圣人;同理,孔子一生游学,教众国帝王、将相行仁,虽少私塾为堂,却是懂得真正的教育真谛的教者圣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更应明白,育人的重要。教育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首先要做到:积极上进,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关心集体,做一个正直的人;尊敬师长,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善待同学,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吧。
要做到教心,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因材施教”。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孔子三千弟中,最著名的10来个人,有的品行高尚如子路,有的善于言辞如子贡,有的精通诗书礼乐如子夏。他们各展其长,都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孔子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我们常常因为学生没有学会一个生字,没有背会一篇文章而生气,而往往忽略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人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成绩再好,没有良好的人格,不也是枉然吗?
“大教教心”还要于教师要从“心”出发,爱学习、爱仁心、爱人生、更爱学生 ,也就是“诲人不倦”。孔子的一生诲人不倦,尽享教学之乐。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都倾注到自己的教育事业当中,达到弟子三千、登堂入室的贤者七十二人的空前盛况。这是怎么样的一个诲人不倦啊!他对待学生总是循循善诱,不温不火,不厌其烦的教导。而在平时的闲谈中,孔子也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论语》不正是孔子平时言语的点滴记录吗?“诲人不倦”是教师对求知者应该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作为老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我们应以孔子为楷模“诲人不倦”,赢得学生的尊重,社会的信任。也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教书育人的信念,就能挺过一条条沟渠、一座座险滩。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把我们带进了作为教师的孔子的世界,领略了“大教教心”等深藏在《论语》里的道理。”仰视过大师的教育哲学之后,再次俯视自我的教育路程,如沐春风,如饮甘饴。这是一本让人受用的好书。
[大教教心--《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早教教育随笔
2。孔子学院论文
3。高中化学教教学随笔
4。教师节随笔:老师,谢谢您
5。孔子学习名言及解释
6。支教教师月工作总结
7。支教教师工作总结
8.2018年大班教师随笔
9。感恩老师随笔
10。小班老师教学随笔
【教师风采】因为爱,所以爱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原标题:【教师风采】因为爱,所以爱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教师风采】栏目主编:孙国英
因为爱,所以爱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洛阳市实验小学 赵丹丹
我不曾读书破万卷,也不曾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没有生花妙笔赋予我创作的灵感。我只是千万教师中的一员,但我深知经典诗文与书籍能给予我们丰厚的底蕴,也深深懂得读书对于我和孩子们的意义。
有人说“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在这个五彩缤纷、科技腾飞的现代社会,面对教育教学的各种理论、思想,我们何去何从,怎样教好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困扰我的大问题。读完周勇教授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我学到了很多,感触颇深。
书中有两章的题目最吸引我——《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和《孔子有的,我们有吗?》。带着疑问,伴着好奇心,我细读了其中的内容:我们有能保障生活的“铁饭碗”,有职称、各种荣誉称号, 孔子没有;我们有国家以法律来保护的工作和薪水,孔子没有;最可悲的是连唯一一段的爱情,也因为李逵般的学生子路为捍卫“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而被无情葬送了。在这孤苦无靠的处境中,孔子却仍然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释放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这便是我们没有的;在那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他对教育的那份坚定执着的爱,我们仍然没有。
也许我们还没有办法学到孔子与教学的水乳交融,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像孔子那样,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自己学得新知识、新方法,或者帮助学生取得新进步,从而让自己活得饱满、活得充实、活得实在!这种为人师的快乐,往往有时候能使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不足,令我们更加爱生活,爱教育。
也许孔子对学生授之以渔的大爱,我们一时半会儿做不到,但始终关爱每一位学生,我们是能做到的。无论是那些活泼聪明、讨人喜欢的孩子,还是那些调皮完劣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关注与关爱。记得我带的上届学生中,有一个男孩,由于出生时缺氧,造成轻微脑瘫。虽然他很努力,但学习依旧跟不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玩耍。每当其他孩子出去玩耍时,看到他孤零零坐在教室发呆的背影,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知道他自尊心很强,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他祈祷、加油。每节课上,我总会留心观察他上课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闪光点就立刻表扬;课后只要有时间就会找他聊天、再次表扬他,可是他还是不愿开口多说一句话。记得他妈妈第一次找我谈话时急得都哭了,我安慰她说:“您别急,我正在与他沟通呢,您要给孩子时间啊!”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仍坚持每天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仅当全班同学的面夸他,还在放学时当着他妈妈的面表扬他、让他举班牌。我还会经常给他读一些励志故事,渐渐地,他喜欢和我说话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当他也能自信地参加讲故事比赛,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给同伴们讲故事时,我知道他已经打开了心扉,树立了自信。
每一位老师都爱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人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虽然我们不能像孔子那样,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仍然成为指导教师学习的准则,也提不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温故知新”等这些与教育相关的美好语录,但我相信,我们与孔子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当我们接受教师这份富有诗意而又美好的职业时,在心中就开始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因为爱这份职业,所以爱学生;因为爱学生,更爱这份职业。
古人云: “浅薄如我,深知蓄积厚养,深知厚积薄发。”感谢这些书籍,这些经典,它们为我的心灵开启了一扇窗,凭借这扇窗,让我深知教师的幸福资本,那就是——只是因为爱,所以爱。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1800字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1800字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是本学期学校推荐教师阅读书目之一。这学期以来,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在读《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完后,孔子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受益匪浅。我在问自己:我们到底该怎样当老师?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 至圣先师 ,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 因材施教 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 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 孔子回答说: 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 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 当然应该去做! 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 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能够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因为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 仁心 。大教教心在我们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 倾心 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 亲其师,信其道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 生动 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
12下一页
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 应用文稿 → 读后感文章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导读:《向孔子学做老师》读后感,孔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圣人,从中使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许多教育理论的真谛,读了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更深一层的了解了孔子的为人,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而周博士也认为孔子的一生都在“教心”,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在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国家的忠心、对百姓的仁心、对学生的爱心……而孔子所有的教学,”孔子正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三千弟子,从孔子身
《向孔子学做老师》读后感
孔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记录其言行的《论语》更是被视为儒学的经典,从中使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许多教育理论的真谛。今天,读了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更深一层的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为事,为学。书中的“大教教心”“学而时习之”、“诲人不倦”……一直萦绕耳边。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教书的人,读此书,是受益匪浅的。
朱熹认为,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 而周博士也认为孔子的一生都在“教心”,正所谓“大教教心”。教“仁心”,首先自己应有一颗“仁心”。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在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国家的忠心、对百姓的仁心、对学生的爱心……而孔子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为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孔子正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三千弟子。从孔子身上使我意识到,良好的品德应该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基础。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致敬。教育不只是言语之间知识的传授,教育者如果光靠言语来说教,那只能是空话,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人格的影响。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与学生心灵相通,“以心教心”。
“大教”包含的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有育人的含义,而育人是重要的。子路是最不好学的一个,但也是孔子最贴心的弟子。因为在孔子看来,子路有自己的
优点,他天真无邪,待人真诚,因此,虽然子路琴弹的不好,但孔子还是用言语加以鼓励。虽然没有颜渊的好学,懂事,你能说子路是一个坏学生吗?他在老师需要的时候能站在老师的身旁,当卫国暴乱时,他能誓死护主,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忠和义,我想孔子的教育在子路身上也是成功的。周博士也用陈晓兰女士的例子告诉我们心灵远比技巧重要得多。陈晓兰女士十年不缀,医医院领导、医生之心,虽被排挤出自己工作多年的医院,失去行医之职,却是拥有真正的医术的医者圣人;同理,孔子一生游学,教众国帝王、将相行仁,虽少私塾为堂,却是懂得真正的教育真谛的教者圣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更应明白,育人的重要。教育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首先要做到:积极上进,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关心集体,做一个正直的人;尊敬师长,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善待同学,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吧。
要做到教心,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因材施教”。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孔子三千弟中,最著名的10来个人,有的品行高尚如子路,有的善于言辞如子贡,有的精通诗书礼乐如子夏。他们各展其长,都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孔子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我们常常因为学生没有学会一个生字,没有背会一篇文章而生气,而往往忽略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人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成绩再好,没有良好的人格,不也是枉然吗?
“大教教心”还要于教师要从“心”出发,爱学习、爱仁心、爱人生、更爱
学生 ,也就是“诲人不倦”。孔子的一生诲人不倦,尽享教学之乐。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都倾注到自己的教育事业当中,达到弟子三千、登堂入室的贤者七十二人的空前盛况。这是怎么样的一个诲人不倦啊!他对待学生总是循循善诱,不温不火,不厌其烦的教导。而在平时的闲谈中,孔子也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论语》不正是孔子平时言语的点滴记录吗?“诲人不倦”是教师对求知者应该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作为老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我们应以孔子为楷模“诲人不倦”,赢得学生的尊重,社会的信任。也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教书育人的信念,就能挺过一条条沟渠、一座座险滩。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把我们带进了作为教师的孔子的世界,领略了“大教教心”等深藏在《论语》里的道理。”仰视过大师的教育哲学之后,再次俯视自我的教育路程,如沐春风,如饮甘饴。这是一本让人受用的好书。
五星文库wxphp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旅游景点、资格考试、考试资料、计划方案、党团工作、工作范文、出国留学以及《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