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暗算》读后感1000字:
写《暗算》的读后感,一定会顺手带着《解密》,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在写密码,都是在写天才。天才啊,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甚至难以置信。瞎子阿炳和黄依依的故事是细写的,陈二湖和胡海洋的故事是侧写的。解密里的容金真详写到从他的小到他的疯。
于是乎,我们从详到略,从正面到侧面,读到了这些天才的故事,但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不能理解天才的世界。他们那么神秘,那么强大,但又那么脆弱,那么难以让人琢磨,甚至这些人的终点也都异于常人。
黄依依的故事,篇幅最长,当时也最令我不解。我不明白,黄依依的天才与她的情爱观有什么关系。她到底真的爱安在天吗?她和王处长、和张国庆又是什么逻辑?出于什么心理?最后连黄依依的死,都极其让人唏嘘,她到底还是败在了情债上,来了这个报复。我不明白,不明白,不能理解为什么黄依依会是这样的风格,会是这样的结局。似乎她这样的天才,应该白璧无瑕,光彩照人,为什么最终她会死在一份情债里?
当陈二湖的故事开启,我逐渐的明白了黄依依,也明白了瞎子阿炳为什么会自杀,更明白了容金真为什么会疯。
因为他们是天才,天才是什么人?他们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自己,因为任何人都够不到他们的高,任何人都探不到他们的深。他们不需要向谁解释,不需要向谁挑战,他们是天花板一样的人物。天才唯一需要的是向自己交代,他们唯一需要挑战的只有任务。
一个只需和任务对话,只需和自我对话的人,他们的世界该是多么单纯啊。他们的任务是极致的复杂与诡异,他们的内心又是如此的简单和纯粹,他们成了天使与魔鬼的结合,面对任务,他们比魔鬼还要狡诈,不然参不透魔鬼的伎俩;他们的内心却又比孩童还脆弱还单纯,他们容易疯魔,容易痴狂,容易折断。
而我们普通人,却极容易给他们打上标签,就像陈二湖的孩子,哪怕再爱,也不能够理解陈二湖的世界之万一。陈二湖最终因为又回到了破译岗位,才恢复正常,但也正是因为又一次成功破译而心脏病发。这就是天才的归属——天才,与这世界格格不入——只有回到他们的世界,终结在那里,才是他们的尽头。
当读过那么多天才的故事,才蓦然发现——人,越是普通,越容易丢掉纯粹。瞎子阿炳,因为知道了真相,选择自杀;黄依依因为一份认定,被情债所祸;陈二湖因为一份痴狂,骤然消逝;容金真因为一个疏忽,疯魔成痴;韦夫似乎命运使然,成了局中道具。
这些英雄,本身就是秘密的一部分,于是乎,他们只是被少数人知道和承认的英雄。这些天才,他们的才能被用在了秘密上,于是连他们的成果也成了秘密,连他们的荣耀也成了秘密,连他们的奉献也成了秘密。他们理解自己的使命,安于在挑战中燃烧自己,更淡然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阿炳理解不了这世俗的世界,黄依依不屑于大多数人的观点,陈二湖回归不了这普通和安逸,容金真更是承受不了笔记本的丢失。他们的脑中不被世俗所扰,只被密码所牵,他们只专注于密码,密码之外都是小事!——这是他们的一份纯粹,极致专注的反面,是极致的不在乎!他们不会把心力浪费在别处,这也是我理解了黄依依的原因。世俗的情爱观,她无心理解也无心妥协,有人说她放浪,有人说她淫荡,我想说,她其实极简单极纯粹,她把张国庆的妻儿弄回来,再到她突然和张国庆结婚,前后矛盾,她只说她当时和现在想法不一样了。就这么简单。她无心去理解我们普通人的价值评价,也不屑于去理解,更不在乎任何评价,因为她是天才啊,她需要谁去肯定她呢?如果做一个比喻,我想只有她自己的倒影可以迷住她——极致专注的反面,也许应该说是极致的自我。
而我们普通人,根本没有什么极致的关注,于是乎,我们的心力被无限分散,我们在乎的事情无限多,我们得到的成果与天才相比简直是无限小,或者说微不足道。但我们又无限在意评价,所以我们普通人,实在是缺乏纯粹——没有极致的专注度,却有极多的评价、极多的标准、极多的在乎!
孰不知,我们在乎的越多,所面对的真正的自我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