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唯美的句子 >

中国国学名言警句汇编

中国国学名言警句汇编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论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论语·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7、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18、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2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3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3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35、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3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37、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3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

3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40、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4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44、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4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46、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4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48、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5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5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52、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5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54、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55、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5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57、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

58、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59、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60、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6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6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大学》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5、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8、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9、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0、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孟子》

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2、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3、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9、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10、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1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14、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5、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16、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1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

1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下》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20、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3、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2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5、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2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2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28、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29、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3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1、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32、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

3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4、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

35、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尚书》

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满招损,谦受益。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6、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9、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易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乾·文言》

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乾·文言》

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相》

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文言》

6、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7、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彖》

8、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

9、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

10、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彖》

11、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象》

1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13、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畜·象》

14、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大过·象》

15、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

16、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17、见险而能止,智矣哉。《蹇·彖》

18、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

19、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

20、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象》

21、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22、君子以恐惧修省。《震·象》

23、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24、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

25、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彖》

26、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

27、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系辞上》

28、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

29、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系辞上》

30、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系辞上》

3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

32、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上》

3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

34、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

35、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

36、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系辞下》

37、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38、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39、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下》

4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恶小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最大而不可解。《系辞下》

41、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42、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易经·说卦传》

43、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经·说卦传》

44、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易经·说卦传》

《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

4、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

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

6、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

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

10、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

11、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

1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

13、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

14、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

15、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老子第十五》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

17、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第十九》

18、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

19、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

2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

21、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第二十七》

22、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

23、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老子第三十》

24、朴虽小,天下不敢臣。《老子第三十二》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

26、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

27、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

2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六》

2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第三十八》

3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

3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四十一》

32、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第四十一》

3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

3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

3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

36、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

3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

38、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老子第五十二》

39、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

40、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第五十六》

41、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老子第五十九》

42、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

4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

4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

4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第六十五》

46、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老子第六十五》

47、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

48、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

49、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第七十》

5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

51、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老子第七十七》

52、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老子第七十八》

5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

5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八十一》

5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

《左传》

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

4、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年》

5、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襄公十年》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年》

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9、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0、施舍不倦,求善不厌。《左传·昭公十三年》

1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成公八年》

12、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左传·僖公十三年》

13、《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4、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15、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史记》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齐太公世家》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宴列传》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7、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8、隐忍就功名。《史记·伍子胥列传》

9、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春申君列传》

11、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14、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史记·李斯列传》

15、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史记·李斯列传》

1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7、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史记·淮阴侯列传》

18、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9、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

21、兴必虑衰,安心思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2、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游侠列传》

23、飞鸟尽,良弓藏。《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26、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3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31、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史记·货殖列传》

《荀子》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说苑》

1、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说苑·谈丛》

2、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说苑·谈丛》

3、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说苑·政理》

4、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说苑·贵德》

5、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说苑·政理》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解读]汇编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4、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8、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1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1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9、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接:接触,交往。醴(lǐ):甜酒。

20、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2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

22、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23、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2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25、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2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2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29、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解读】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3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31、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32、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上一篇:形容自己很倒霉的句子
下一篇:写海的作文的好词好句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